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9523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启东教育竹林深处人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第一课时u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把握景物特征,把握写景顺序。u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写景顺序,抓住关键词理清游踪。u 教学难点:把握景物特征,把握整体布局。u 教学流程:(一)导入部分谜语游戏导入,引起学生注意。谜面:小时能吃味道鲜,老时能用声名显,挺拔虚心骨节硬,人唱赞歌千百年。谜底:竹子解谜:(请学生解答)竹子小时是竹笋,竹笋味道鲜美是做各式美味菜肴的好食材。 竹笋长大是竹子,竹子纹路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气质高雅气派。竹子不积尘、不结露、易清洁。竹子不仅能自动调节环境湿度并抗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而且能吸音隔声,可以有效摈除杂声,还你宁静心境。因为竹子有这么多优点,所以使得竹子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广泛用于制作饰物、器具、乐器、家具等等。 竹子不只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由于它挺拔虚心骨节硬宛然象征了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节,因此它也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历来为人们赞颂。岁寒三友:竹、梅、松(不畏霜雪彰显生命的坚韧不屈)四君子:竹、梅、兰、菊(君子:对具有崇高品质的人的尊称)能力拓展:中国人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我国可以说是“竹子文明的国度”,请各学习小组尽力搜集有关“竹文化”的资料(比如成语、诗词、画或是竹子的知识等),并将成果展示在各个小组的公示栏上进行学习交流。通过一则谜语,我们一起了解了很多有关竹子的知识,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和竹子相关的。在本单元亲近大自然的散文学习中,早前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笔下体会到了春的盎然生机,又跟随着老舍先生的脚步感受了济南的冬天,现在我们又将去探访那如大海般浩瀚的竹子的世界,看看那儿又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今天充当我们向导的黄蒙田先生。(二)作者简介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6年7月出生,广东台山人。193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门学校西洋画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曾经写过中、短篇小说,不久放弃这种文体,几乎全部集中散文创作。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当代画家、散文家。 下面就正式开始我们今天亲近大自然的旅程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游记,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来写,看课题我们就能轻易知道文中主要写了“竹林”和“人家”。(简要解题)(三)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理清生字词。1、知识积累(学生互相交流批注)山麓 隧道 竹坞 晾干 山岚 竹箬 匾箪 斗笠 绵延 沏茶 屏风 山涧 缕缕 碗橱 茶几 家禽 隐蔽 栋梁炊烟 情调 淹没 碧螺春 密密匝匝 束手无策 名副(符)其实(名不副实)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2、结构层次分析(1)初读课文,抓住关键词,找出作者的游踪移动变化:远远望去深入到竹海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作者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种写法称为“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随着作者的活动而展开的,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叙述的先后顺序的手法。)(2)理解各段落大意,划分层次结构:各段大意:(1)描写远眺竹乡所见景色。 (2)描写深入竹海所见景色。 (3)描写在较高的竹坞所见景色。 (4)过渡段,在竹坞见到炊烟,发现人家。 (5)描述从竹林走到山村的经过及所见景色。 (6)描述山村的特色和竹乡人家的生活,突出浓郁的竹乡气息。 (7)写我们要离开时见到一群竹乡女孩。 (8)抒发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恋之情。第一部分(1-4):写竹林景色。第二部分(5-7):写竹林深处的人家。第三部分(8):抒发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恋之情,总结全文,点明采用回忆的写法。(四)精读文章第一部分(竹林部分)重点品读,请学生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4)。1、内容分析:(分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问题:(1)作者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从哪三个角度写了江南竹乡的竹林?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竹林,作者各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3)作者描写竹林时抓住了竹林的哪些特点? (4)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解答:观察地点、角度、景色、竹林的特点竹海外围、竹海里、较高的竹坞远望、近观、四顾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除了竹子还是竹子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远望近观四顾”全方位描写竹海。2、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分析:问题: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请在课文中找到原话(请学生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体会。竹的海洋 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子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视觉、直接、静态描写,写出了竹林的宽广。)竹海暗浪 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视觉、直接、动态描写,写出了竹林的深沉。)海底隧道 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视觉、直接描写,写出了竹林的茂密。)竹的屏风 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间接描写,从人物的感受、想象、态度等侧面反映竹林的茂密。)抓住景物的特点做贴切的比喻才能使所写景物栩栩如生,而多角度的描写能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使其更具有感染力。那么请同学们继续找找看这部分中有关描写竹林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视觉描写: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间接描写: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听觉描写: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再次齐读课文(1-4),解决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第3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位画家和当地的护林员对竹林的评价?解答:作者写一位画家和当地护林员对竹林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出了竹林的茂密,是侧面描写。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竹乡人辛勤劳动的赞颂。竹乡人辛勤劳动才使得竹林茂密,而竹林茂密就意味着竹材和竹笋的丰收。问题二:第4自然段是由写“竹林”到写“人家”的过渡段,它是怎样进行过渡的?解答:由写“竹林”到写“人家”,先总体感受“竹海”,由视觉写到听觉,然后写到心中的联想,自然而然过渡到写人家。(五)课堂结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今天我们的竹乡之旅不得不先暂且停下,明天我们再继续完成此次竹海探访。(六)课后作业1、各个学习小组搜集“竹文化”的相关资料,并将其展示在公示栏上进行学习交流。2、掌握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句子。3、请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4、预习文章后面的两个部分。第二课时u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移步换景”的写景特色。u 教学重点:1、理解“竹林”与“人家”的关系。 2、把握竹林人家的生活特点。u 教学难点:联系总结前三篇写景抒情散文的共同特点,总结区别三篇文章的不同特色。u 教学流程:(一)导入部分江南竹乡的图片展示,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移步换景),承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示语:远望竹林仿佛竹子的海洋在竹海里,当风吹过形成的竹浪密密匝匝的竹林把路的上空覆盖竹林里的路都差不多,人很容易迷途在竹坞看得更远、更高,但除了竹子还是竹子看见炊烟发现人家便向山村进发,越山涧,过石桥,经历千辛万苦,总算到了竹林深处人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造访竹林深处的人家吧,继续完成我们的竹乡之旅。(二)精读文章第二部分(竹乡人家部分)请学生齐读课文(5-7),并思考以下一个问题。1、总体分析:问题: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写了哪些具体内容?解答: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初识人家新鲜笋干用竹彻底吃饭喝茶听到欢笑2、具体分析各个段落:(请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朗读后再回答问题)(1)第5自然段: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作者一行向“人家”进发的?这样写有怎样的好处?解答:第5自然段第2句话,用了一系列动词(钻入、越、过、爬)既写出了路程的艰难遥远,也突出了竹海之“深”,紧扣标题。问题:作者为什么先写听到家禽叫声后才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解答: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这样曲折写来更能突出竹林的幽深。(2)第6自然段: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竹林深处人家怎样的生活特点?解答:从人们的吃、穿、住、用、待客等方面突出了竹林深处人家以竹为生、用竹彻底、生活富足、热情好客的生活特点。问题:见到竹乡人幸福的生活后,“我”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解答:舒适、和谐、有情调(3)第7自然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同样突出竹林的幽深,映衬竹林生活的情趣。 “拨开”写出了竹林的密致。(三)解读第三部分(8)结束了那段美好的回忆,总写江南竹乡给作者流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恋之情。问题:结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答:收束全篇,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竹乡的喜爱、怀念之情。问题:文章结尾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离开“竹林”、“人家”,而是写作者的深刻印象,这深刻印象可以用哪两个词概括?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解答:直接写离开,不能突出“竹林”、“人家的特点。用“清香”、和“青绿”可以概括,总结和突出竹乡的特点和美。(四)全文综析1、问题:通观全文,作者笔下的江南竹乡生活有那几方面的鲜明特色?解答:竹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形成竹的海洋,一派丰收景象;竹乡人以竹为生、用竹彻底、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生活富足。2、问题:本文题目为“竹林深处人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竹林?“竹林”和“人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解答:文章用大量的篇幅描写竹林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暗扣“深处”。3、问题:全文中作者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解答:写竹林蕴含热爱之情;写竹林人家赞美竹乡人淳朴勤劳,向往竹乡人舒适、和谐、有情调的生活。4、问题:本文的写作特点?解答: 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描写手法灵活(多角度描写:远望、近观、四顾;动静结合;直接与间接描写;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融情于景,情景结合。5、问题:前三篇文章的区别?解答:春抓住事物共有的特点,写了“共性美”,未写“个性美”;济南的冬天抓住了具体地方时令的特点,对比突出美的特征;竹林深处人家在具体反复多层次的描写中突出特点。6、问题: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解答:抓住景物特征,融情于景;多角度观察、全方位感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五)课堂结语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结束本课教学。(六)课后作业1、完成与本课相关的作业(字帖、基础训练、导学案等等)。2、熟读课文,能背诵(1-4)。3、预习树林与草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