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8888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2, 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活动)和心理特性(包括性格、气质、能力)两个方面。3, 社会心理:4,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德国的冯特及其弟子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1)古典行为主义:华生(研究路线刺激S反应R)(2)新行为主义:斯金纳,不否认人体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非常注重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认知心理学,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著名代表。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进化心理学,关注遗传倾向和生物特性对人们行为的影响。5,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6, 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7, 论述题: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答: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一)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大学生思维的辩证性成分增多,创造性程度提高,能够更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合理地进行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二)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个体主动关注自我,处于自我的探索和确立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稳定,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三)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思维:分析思维、直觉;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克己、忍耐、稳健,独立性、灵活性差;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一)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学生由于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成熟,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及自主意识的增强,在学习方面也表现出与高中不同的特点。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评价程序的确定、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等步骤,确定合适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加强课堂的控制和管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和文化传递任务,还担负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问题的咨询工作者及人格的塑造者等角色。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约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约占10,有严重心理异常的约占1。多事之秋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复杂的自身和社会因素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一)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二)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如情绪宣泄法、自我暗示法、升华法等。沉着应付,有的放矢,对症下葯。第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1, 心理发展定义: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它不但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还包括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2, 心理发展内容:认知过程发展(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思维的发展是最主要的方面)、社会性发展(个体逐渐掌握社会规则、适应社会角色要求并做出恰当的社会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社会化”)3, 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个体将已有的信息整合进已有的知识系统或认知图式中去)、顺应(个体调整已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信息)和平衡。4, 青少年期分为:(1)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初中(2)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3)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至二十一二岁,大学。5, 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6, 哈佛大学佩里大学生认知发展三阶段:(1)二元论阶段(2)相对性阶段(3)约定性阶段。7, 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务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量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认识。(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尚未解决但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问题。(3)在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8, 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时期友谊关系的六大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1, 气质定义: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其特点有:(1)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2)是一种天赋的个性心理特征(3)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四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2, 性格定义: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3, 大学生的性格类型差异:(1)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2)独立型多于顺从型(3)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4)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4, 能力定义: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5, 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6, 人类智力的三元论,1986年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该理论包括三个亚理论:情景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7, 智力的测量:推孟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8, 论述题:能力差异与教育答:一、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每个人的能力在能力类型和能力水平上各不相同。(一),能力类型的差异:(1)模仿能力与创造你能力(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二),能力水平的差异:(1)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差异(2)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性别差异二,大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1)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主要途径和方法有:教育、实践、勤奋。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善于发现并潜力并引导之。(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教学方法包括:掌握学习(单元、测验)、个别指示教学(根据学习者准备教材、媒体等,根据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度)、个人化教学系统(通过测验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否则重新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大型CAI可以连接上千个学习终端,同时开设几百门课)。9, 学习风格定义: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0, 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1)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倾向和方式。(2)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内控性与外控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习的坚持性。焦虑是个体在一定的压力情景中所产生的包含担忧、紧张、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过敏性焦虑不是因为客观情景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1, 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待有:(1)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2)教学的组织管理者(3)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4)家长的代理人(5)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6)科学研究人员2, 教师角色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第五章 大学生学习心理概述1, 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2, 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3, 人类学习的特点:(1)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动物只有学习个体的直接经验(2)从功利和动力上看,动物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人类的学习还包括改造环境;动物学习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动力的,而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更主要的是满足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3)从能动上来看,动物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消极适应过程,而人类的学习是一种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4, 学生学习的特点:(1)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的,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它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不同的(3)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的,是为将来进一步认识和改造世界打好基础,并非当时直接需要(4)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发展智力,培养品德,促进人格的发展。5,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习方式多样性(2)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基础理疗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3)学习内容的特殊性(4)学习组织的主体性6, 学习的分类:(1)我国冯忠良教授: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2)奥苏伯尔,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包括: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7,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8, 桑代克学习的联结理论,基本观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2)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3)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9,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实质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观察者来说是新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10,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材料本身(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11,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积极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抑制作用(2)根据迁移的层次分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3)根据迁移的先后顺序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12, 几种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要素说(3)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由贾德提出,水下击靶试验。13, 论述题:大学生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答: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要求学习迁移。(一) 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相同要素说,两个学习中存在共同成分:知识、技能、情景(二)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引导学生总结、理解、掌握原理。布置适当的学习内容和习题;通过练习,运用原理解决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进而达到最有效的迁移。(三) 让学生学会学习。给予学生适当的、得法的学习指导。把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自己总结结合起来。使学习方法产生最大的迁移。(四)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五)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增加学校的吸引力,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不良反应等消极心态,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努力探索和充分利用各种方法,真正做到“为迁移而教”,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1, 学习动机的作用:成为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具体体现在学习动机作用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上。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两者间的关系:容易的学习任务,学习效率随动机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2,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样性(2)学习动机的发展性(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3,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4, 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内 部外 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持久努力临时努力教学质量、教师偏见他人帮助不可控能力心境任务难度运气5, 大学生动机的培养(由无到有)与激发(由若到强)6, 论述题: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答:大学生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以下措施:(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讲授一门新课或一节课之前,都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情景下,学生所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自己概括出定义、定理和法则,则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成功是最好的激励方式,成功的学习体验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课程的动机和信心,增强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自我要求的标准。让学习以成功的学习开始,以成功培养成功。(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介绍本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可以使学生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尽量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同时要避免兴趣主义,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就会使学习有所偏废,从而影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五)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获得成就和声誉的动机表现的更为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把握几个原则:竞赛不可过多,避免过强的竞争性,增加获胜的机会,加强竞赛思想教育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六)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一般来说学生把成功的原因归之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如能力强,努力了以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把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差、考题难等。通过训练改变“差生”的归因方式,改善他们的处境具有重要意义。第七章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1, 知识的心理学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2, 陈述性知识:又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务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务。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中进行具体操作。3,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命题网络、表象系统、线性序列。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命题网络是基于语义网络提出来的,任何命题,如果他们具有共同成分,则可通过这种共同成分而彼此联系起来。许多彼此联系的命题组成命题网络。命题网络的基本表示方法是用一组由关系联结的节点所构成的结构来表示。4,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对自己的认识、加工以及对认知和情感状态的认识(2)有意识、有目的的检测和调节自己的知识、加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5, 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元,它既可以陈述简单的事实,也可以陈述一般规则、原理、定律、公式等,因此,它被看作是陈述性知识掌握的高级形式。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不同的意义获得形式。6,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内化了的知识结构。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三个变量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涉及学生原有知识的实质内容(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涉及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组织。(3)认知结构的巩固性涉及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7, 论述题: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答: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注意合理运用以下策略:(一) 动机激发策略。首先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发作用;其次,要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努力使学生相信在陈述性知识的建构意义及其与记忆的关系方面下功夫的话就能有效、充分理解学习的知识,以促成学生自愿生成意义的习惯。再次,使新知识和预期同时呈现,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最好告知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以唤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以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呈现新信息。(二) 注意选择策略。(1)在教科书上采用符号标记技术(2)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要突出呈现材料的关键特征(3)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板书字体工整、字形够大,声音宏亮清晰。(三) 复述策略。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让学生复述回忆旧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联系的建立,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讲解之后让学生复述,可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四) 意义构建策略。(1)通过笔记等方式,让学生控制自己的注意,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2)通过说明和比较两种方式,帮助学生有效调动原有知识,准确发现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也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的组织及系统化(3)鼓励合理猜测。不可随意挫伤大学生独立探索的积极性(4)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他们在理解上的偏差。(五) 认知结构优化策略。是促使学生发现不同新旧知识之间在意义上的多种联系并满足不同应用需要的措施。具体包括(1)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2)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3)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联系(4)提高课堂提问技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第八章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1, 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2)联系: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先知道“是什么”,才能学会“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障,因为程序性知识包括着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与运动技能,这三者的学习往往能为后继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虽然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知识,但在学习和用于解决问题期间是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的。2, 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所谓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3, 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基本阶段:(1)陈述性知识阶段(2)转化阶段(3)元认知阶段。4,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的一般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5, 论述题: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答:它关系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的实现”,有研究者总结如下:(一) 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否则可能出现贪多不消化的现象,容易出现策略掌握的知识化倾向,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于学习中。(二) 教会自我监控。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应学会控制自觉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进行补救。(三) 在教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教师既可以提供策略可以应用的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所使用的策略使用的场合是否合适等反思途径来完成。(四) 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的确提高了他们的课程成绩,就可能得到激励,就可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应引导学生懂得通过采用成功的学习者的策略,他们也能成为有效的学习者。(五) 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六) 长期教学。一些简单的策略可以很快学会,但复杂的信息加工所涉及的许多策略必须经过充分练习才能掌握。因此,教师只有坚持长期系统教学训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培养1, 问题空间分为三个状态:(1)初始状态(2)目标状态(3)达标通路2, 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1)算法式要逐个尝试解决问题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它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2)启发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策略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3, 心理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别状态。4, 功能固着是指当人们习惯了一种事务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务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5, 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一)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二)发展元认知(三)增强自我监控学习(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五)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七)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八)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6,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由奥斯本1939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7, 论述题: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答: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主渠道。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以下措施:(一) 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创作性的培养也离不开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创造的基本技法和自我管理技巧。(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而不是满足于考试得高分。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态度,这是培养创造性的基础(2)有意传授创造技法。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技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选择的加以传授。(3)培养学生科学试验能力。使之具备坚定的求真精神,了解试验的客观性、典型性、可控性特点,根据其特点设计和进行试验,学习掌握运用设备、仪器以及人工控制条件的能力。首脑并用。有耐心、细心、精心操作不怕重复,直到完成。(4)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好对认知、环境、时间三个方面的管理。(二) 激发创造性动机。教师可以从确立目标和意图、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励自我竞争三个方面入手,使学生理解掌握取向的动机和结果取向的动机二者之间的差别,并从自我竞争中获得创造活动的动力。(三) 塑造创造性人格。通过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确立创造的信念来达到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坚毅顽强的品质之目的。(四) 创设创造性环境。(1)老师应给学生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这是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气候与土壤。(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3)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报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科研和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阔眼界、启迪思维,使大学生从中体会如何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使大学生置身于这些活动所孕育的创造性气氛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第十章 德育心理及大学生品德修养1,品德:它是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2,品德的心理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4, 大学生品德修养的方法:学习、立志、躬行、自省。第十一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调适1, 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2, 群体的种类:(1)正式群体“有固定的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与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一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群体”。(2)大群体与小群体(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3, 大学生班级体特征:强制性、同一性、独立性、开放性。4, 社会助长作用: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就是社会致弱作用。5,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交往动机强烈(2)交往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3)注重横向交往,忽略纵向交往。6, 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1)认识上的偏差:晕伦效应、刻板印象、角色固着、自我认识(2)个性心理上的缺陷。封闭心理、羞怯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自私心理、嫉妒心理。第十二章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1, 心理咨询的类型:发展性心理咨询和调适性心理咨询。2, 论述题: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答: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言之“心理困惑”、“心理冲突”。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 环境应激问题。主要表现在新生身上,环境变了,出现适应困难,感到压抑、焦虑、惶恐,甚至出现了种种神经衰弱的症状。(2)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在中学时期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学习上的不适应,学习成绩的不尽如人意,都会导致产生自我认知的失调,甚至产生自卑的心理。(3) 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生活的自主性强,心理的闭锁性大,一些性格上有缺陷,缺乏社交经验与技能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沟通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甚至陷入人际冲突中,因而产生苦闷与忧郁。(4) 情绪情感不稳定。大学生情绪情感体验强烈,富有激情。具有强烈性、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5) 性适应不良。缺乏科学的性知识,性冲动与性压抑的冲突而导致心理失常,以及恋爱中的挫折等。(6) 紧张和压抑。学习上的竞争、消费上的攀比、人际关系的疏远,就业的压力等都能大学生处于紧张、焦虑和压抑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