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8872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的阅读,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以五首古代诗歌组元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岳阳楼记也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醉翁亭记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的厌倦,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抒发。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将散文译成现代汉语。3、掌握文言文中“记”的文体特点。4、把握文章景与情的依存关系,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2、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多读文言诗文,开阔视野,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加深对祖国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诵读古诗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难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教学设想文言诗文的教学,须先疏通文字,再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或侧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或侧重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概况、时代背景和文言词语、句式等方面的知识,以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诗文的目的。课时安排小石潭记2 课时,岳阳楼记2 课时,醉翁亭记2 课时,满井游记2 课时,诗五首3课时,综合性学习活动2课时,检测及讲评3课时,合计:17课时 26小石潭记 导学案 柳宗元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2.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的方法。3.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导入了解作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自主学习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参差(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 初步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小石潭记选自 一书,作者 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倡导古文运动,与 合称为唐宋八大家。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4).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合作探究1、一词多义(1) 环 :如鸣佩环 (2)清: 水尤清冽 四面竹树环合 其境过清 (3)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 不可久居(4)乐: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5)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吴武陵2、 翻译下列句子(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 第2-4段文字依次写出了_、_和潭中气氛。精讲点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课后延伸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苦悲凉的心情。2. 学会欣赏山水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3.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导入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1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自主学习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根据课文填空1、小石潭的全貌: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6、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7、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 . 8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合作探究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2、.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文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3、.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总结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我的收获:27岳阳楼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致背诵全文。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3、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学习重点: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达到自己能独立翻译全文。学法指导:听老师范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注意划分句子的节奏.知识链接 一、岳阳楼介绍: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走进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画上符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学的疑点。(扫清障碍,小组内一对一检查)1、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晖( ) 涯( ) 楫( ) 薄暮冥冥( ) 旷( ) 嗟( ) 樯( ) 谪守( ) 属予作文( ) 浩浩汤汤( ) ( )若夫霪雨霏霏( )( ) 岸芷汀兰( ) ( ) 郁郁青青( ) 潇湘(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点的词。(1)、政通人和 (2)、锦鳞游泳 (3)、居庙堂之高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越明年 (6)、薄暮冥冥 (7)、属予作文以记之 (8)、微斯人 吾谁与归 (9)、静影沉璧 (10)、予观夫巴陵胜状 (11)、增其旧制 (12)、登斯楼也 (13)、前人之述备矣 (14)、浊浪排空 (15)、薄暮冥冥 、 (16)、春和景明 (17)、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1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9)、是进亦忧,退亦忧 (20)、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合作探究 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小组成员的智慧,解决下列重点字词,以致能独立翻译全文。(先独立完成,后合作讨论)1、通假字:百废具兴: 通 ,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 ,解释: 2、一词多义: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 或:而或长烟一空( ) 或异二者之为( )居:居庙堂之高( )面山而居( )居十日( ) 通:才通人( )政通人和( )不能通其意(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所以动心忍性( )3、古今异义: 气象万千:古义: 今义: 微斯人: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当堂训练:(翻译下列句子)(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课后作业1、疏通文意,把全文翻译在作业本上。2、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以致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难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章的特色。2、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一、复习巩固(你已经背诵课文了吗?,看谁最棒,按要求填空)予观夫(f)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气象万千。 若夫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感极而悲者矣。至若_,_,_,_;_,_;_,_。_ _,_,_,_,_,_!登斯楼也,则有_,_,_,其喜洋洋者矣。二、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本小组的智慧)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用原句作答) 3、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三、拓展延伸阅读杜甫的诗登岳阳楼,比较这首诗与岳阳楼记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乾坤:指日、月。戎马句: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_ 四、当堂训练1按要求默写诗句。(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_, ”(2)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3)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 _ , 的旷达胸襟。(4)前天,王某在人民公园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禁想起范仲淹的:“_,_。”2说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1)而或长烟一空 古义:_ _;今义:_ _(2)连月不开 古义:_ _;今义:_ _3从第1题默写的名句中任选一句,列举一个事例加以具体阐述。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1)连月不开( ) (2)薄暮冥冥( )(3)长烟一空 ( ) (4) 把酒临风( )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28 醉翁亭记导学案 欧阳修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2、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4、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一、朗读指导:(1)、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陈述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示例:1环滁皆山也我找到的句子有:2)表示肯定语气,多用于介绍人名,可译为“某某是(谁) 示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我找到的句子有: 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示例8在乎山水之间也(2)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二、理解文意:1、重点词义解释:2、归纳总结:古今异义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 今义: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 今义: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 今义:、一词多义: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 ,(第二个乐)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云归而岩穴暝: 谓: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也:环滁皆山也: 山之僧智仙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秀: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而:而年又最高: 日出而林霏开: 朝而往: 溪深而鱼肥: 而不知人之乐: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自号曰醉翁也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 。后乐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判断句 “者也”:古汉语的判断句式之一。“者”起舒缓语气作用,有复指作用,引出谓语,“者”也可省略不用;“也”用在谓语后面加强语气,帮助判断。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研读课文一段。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4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研读课文二段。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2、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3、再读课文体会描写景色之语言美。研读课文三段。1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提示:文段描绘了滁人、宾客和太守游琅琊的四幅图景,分别是 、 、 、 。)2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研读课文四段: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1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哪些“乐”?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6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之美。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六、延伸拓展:人生价值观探讨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下所乐。讨论:1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2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七、课后总结:(学习本文我的收获有)八醉翁亭记达标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蔚然 阴翳 伛偻 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 鸣声上下 2、翻译句子 (1)翼然临于泉上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填空。(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_,_。(2)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_ _,_ _ 。(3)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_ _,_ _。(4)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_,_,_,_,_。(5)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6)全文的主旨句是_ _。(7)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_,_。(8)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29满井游记导学案袁宏道【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知识链接】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一、自学预习: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1、解释词语。东风时作 作:_ 土膏微润 膏:_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_ 波色:_ 乍:_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_ 匣:_ 娟然如拭 娟然:_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_作则飞沙走砾 飞:_ 走:_ 2、翻译句子。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译:_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_ 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译:_ 二、合作探究问题一: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问题二: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问题三: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问题四: 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问题五: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问题六: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我的收获 30、诗五首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前三首诗。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3背诵诗歌。导学(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自学1、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2、品评名句:(1)“而无车马喧” (2)“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行路难(其一) 导学: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自学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首诗,需要牢记的是: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品评名句3、古诗背诵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3. 背诵诗歌。导学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自学1.掌握重点文言词。(1)虚词。俄顷: 向:安: 呜呼:(2)实词(活用)向昏黑: 风雨:2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根据以上赏析,用四个字概括全诗段意。(1)( )惨 (2)( )悲(3)( )哀 (4)( )一愿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展示内容:展示自学指导内容背诵诗歌。教(学)后反思: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最后两首诗.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3. 背诵诗歌。导学(一)己亥杂诗 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1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2. 自学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3).研读赏析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 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歌流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二是边塞诗派,以岑参、高适为代表。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题:本诗在体例上属于“歌行体”,唐诗中以“歌”为篇名的作品很多,比如我们已经学习过登幽州台歌。“白雪歌”即白雪之歌,咏雪之意;“送武判官归京”交代了送别的对象,点明了本诗“送别”的主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唐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少帝王好大喜功,再加上为了维护边界安全,边关战事不断。当时的政府又实行重边功的人才选举政策,从军戍边成为当时知识分子获取功名的重要途径。不少知识分子或从军、或出使边关,因而能够体验边关战争生活。这种争赴边关的社会风气促使边塞诗创作不断发展繁荣。岑参曾两度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塞外纷飞的大雪中送别归京的友人,写出了著名的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自学 1、思考下列问题:(1)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句:(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 “风掣红旗冻不翻”(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合作探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总结写作积累: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写作训练: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叙事散文。教(学)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活动目的1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2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尤其是对联的赏析和创作,让同学们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3通过综合性活动学习,锤炼和提升语文的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导学 “祖国的山水之美,不仅受之于天然,更得益于历代文人志士的情怀抒发,他们借山水而抒情言志,山水因他们而更具灵气。岳阳楼因李白、杜甫而名声远播,更因范仲淹的名篇而熠熠生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浓缩了古代仁人的旷达胸襟。的确,正如欧阳修所写,历代文人志士都意不仅仅在乎山水,祖国山河早就贮存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将要通过图片欣赏,进一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我们将要回顾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述关于走的故事;我们更要做有心的旅行者,进行名胜古迹中的对联考证。暑假将至,同学们也在积极准备,要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旅游,因为生活中能获得比语文书更丰富更直接的体验,它不仅可以增补我们语文知识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开阔眼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自主学习1围绕“走”这一主题,以丰富人生经历和提升文化素养为目的组织活动。2根据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来安排活动的环节:“走”的故事, “走”的发现, “走”的文化。3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展开活动课的学习。自我展示1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旅游相册,讲述你旅行中的故事。2谁不说俺家乡好。活动方式: 主持人组织活动,口头表达训练。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着大家去你最钟情的风景名胜地游玩,你准备如何向游客作以介绍?写上一段导游词。老师介绍“走的文化”。“通过以上几个活动环节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衣食住行,行是最高境界。只有生活好了,我们才能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只有志在四方,才能增长我们的见闻,开阔我们的视野。无论是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还是西游记徐霞客游记,古人用行动证明了“走”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追求,一种理想实现的过程。现代社会,无论媒体还是个人,又在行走中找寻人类精神的家园。”(老师语)探究你读过与“旅游”有关的文学作品吗?请写出几部这样的作品。余秋雨、唐师曾、周国平与他们的作品。余秋雨与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唐师曾与我在美国当农民我钻进了金字塔我从战场归来重返巴格达。请大家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总结走四方,使你人生的阅历丰厚;走四方,使你徜徉于山水而荡涤心胸;走四方,使你亲近自然明确人之责任;走四方,使你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走四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走四方,不是盲目的走马观花;走四方,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走四方,不是目空一切眼中无物。走四方,跋山涉水展豪情;走四方,餐霞饮露写风姿;走四方,探幽寻胜增储备;走四方,生花妙笔著华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