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封山育林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8015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德县封山育林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隆德县封山育林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隆德县封山育林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隆德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实施方案为了优化生态环境,增加林草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构筑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推进退耕还林荒山绿化进程,根据根据宁林(计)发200963号自治区林业局关于2009年营造林工作安排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论 1、工程名称:隆德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实施方案 2、主管单位:隆德县林业局 3、工程第一责任人:柳荣(隆德县林业局局长) 4、实施地点: 5、工程布局:0.5万亩,其中: 6、工程总投资: 7、实施时间:2009年 8、效益:工程实施后,经过几年的封育管护和实施育林措施使工程区的灌草总盖度达到70%以上,其中灌木盖度达到30%以上。使工程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起到重要的绿色屏障作用,且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好。二、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臵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西麓,地处东径105O 481060 15之间,北纬350 2135O 47之间,东与泾源县隔山相望;东北与原洲区接壤;西、西北和西吉县毗连;西南与甘肃省静宁县相邻;南与甘肃省庄浪县相通。东西宽41,南北长47km 。县城位于渝河上游清凉河与清流河两水相交之畔的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县土地总面积985km2 。 2. 地形地貌 隆德县属黄河中游西北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六盘山屏峙县境东端,7条河西流,形成谷地,丘陵插嵌众水之间。最高海拔美高山2942m,大部分地区处在18002200m之间。由于长期雨水冲刷和切割,导致全境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相对高差悬殊,地形破碎,但就总体地形而言为东北高、西南低。伴随地势走向,全县大的地貌划分为三个自然类型。 (1)东部土石山区,是本县群山的总干,大致呈南北走向,总面积为49.87万亩,占总面积33.8%。 (2)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较大,冲沟密布,切割强烈,土层深厚,自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分布在我县中部、西部地区,总面积为81.5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5.2%。 (3)河谷川地,源于六盘山的七大水系自东向西横穿全境,浸蚀而形成川谷平地,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质地好,土壤肥沃,大部分有灌溉条件,是我县的粮油基地,总面积为16.3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1%。 3、气候条件 隆德县属中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性气候,东部高寒阴湿,为半湿润高山森林性,西部温和干燥,为半干旱草原性。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无霜期短。境内年平均气温5.1,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最低温度。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形成东冷西暖,平均向东推进1km,平均气温下降0.078,南北差异不大。年平均最高气温13.5,年平均最低气温-0.4,全年0积温2772.3,10积温2014。年平均日照时数2365.9小时,年均辐射量149.08千卡/平方厘米,年生理辐射为67.02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平均为129天。近年来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75.2mm,但分布不均,79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1%以上,而年平均蒸发量为1339.2mm 。 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地震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特别是干旱是限制农业、林业生产的不利因子。黄斑星天牛曾对隆德县以杨树为主的林木带来较大的破坏,另外近年来鼢鼠对退耕还林地苗木的保存也带来较大的威胁。 4、土壤 境内主要的土壤有黑垆土、缃黄土和灰褐土。其土壤类型的分布按地貌类型的划分为河谷川道区为黑垆土,黄土丘陵区为缃黄土(侵蚀黑垆土),土石山区依六盘山山地自高而下为山地草甸、山地棕壤和灰褐土。间或不规则分布有沼泽土、黝土,多呈复区组合交错分布。 5. 植被类型 隆德县在中国植被区系中属于半干旱干草原区,为森林草原向灌丛草原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形变化上的差异引起的气候差异,我县植被类型较多,且地带性表现明显。随着海拔变化,境内最东部为森林草原群系,植物资源788种,113科,382种。这些群系在垂直分布上,海拔2600m以上为高山草甸各灌丛,海拔24002600m为山柳、棘皮桦、红桦等乔木树群落;海拔20002400m为森林分布中心,生长山杨、白桦 、辽东栎、山柳等组成的混交林;海拔2000m以下,一般农林交错,山杨等呈小块状分布;境内西部为典型的干草原群系,要植物有柠条、锦鸡儿、山桃、扁桃、白草、香茅草、冷蒿等99种415属800余种。 草原植被是本县植被的主体,主要草种有长茅草、蕨类、苔草、艾蒿、铁秆蒿、百里香、凤毛菊,卵穗台紫羊毛、珠牙蓼等。 历史上的隆德山青水秀、林丰草茂,由于战争等诸多历史原因隆德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恢复破坏的起落过程,天然森林遭到破坏。由于立地条件差异以及隆德多年来人工造林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建设,隆德森林资源的分布出现了新的特点,出现了以人工落叶松、油松、刺槐、杨树、柳树、山杏、柠条、沙棘、山桃为建种群的乔、灌群落。 6.水系及水源状况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3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虽利用率较低,但可利用的潜力很大。县境内有发源于六盘山的渝河、十字路河、好水河、甘渭河、庄浪河、水洛河、唐家河,出境注入葫芦河再流入渭河,地表水径流量1.7亿立方米,约占总产水量的32.1%。年平均流量0.5立方米/秒,流水均值0.5立方米/秒,全年产水值5.3亿立方米。截止2008年底,先后在7大水系流域建起中、小型水库28座,总库容0.5亿立方米。全县现有灌溉及人畜饮水机井48眼。 (二)社会经济概况 隆德县辖3镇10乡, 127个行政村,624个村民小组。截止2007年底,全县总户数48985户,总人口180484人,其中,回族人口17648人,占总人口的9.8%。全县农业户数36398户,占总户数的74.3%,农业人口159588人,占总人口的88.4%,农业劳动力75877人。耕地总面积46.6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1.6%,人均耕地2.92亩,人口密度为183人/km2 ,是自治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471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511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1.9%。在农业总产值中,林业产值2080.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2%,占农业总产值的4.5%。全县粮食总产量71909吨,人均产粮458公斤,人均纯收入2175元。我县是国家定点贫困县,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加之生态环境恶化,近年来的持续干旱以及干热风、冰雹、霜冻、低温冻害等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且工业欠发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等原因,经济基础脆弱,农村仍有部分人口还未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三)工程实施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共实施退耕还林地24.6万亩,累计配套荒山造林44.4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育苗0.3万亩。每年度我县都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林草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并且造林“两率”均达到验收标准,生态效益明显。 三、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编制依据 1、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 2、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工作的通知 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 4、林木种苗质量分级(GB79081999); 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6、宁夏封山(沙)育林暂行办法; 7、宁林(计)发200963号自治区林业局关于2009年营造林工作安排的意见。 (二)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县委、政府绿化生态立县上水平的战略,加快生态建设步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并从本地的实际出发,以推进退耕还林荒山绿化进程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林草植被盖度,促进群众增收,最终实现林业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的原则; 3、坚持相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 4、坚持以增加森林资源为主,生态优先,经济、社会效 益兼顾的原则; 5、坚持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的原则 6、坚持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科技成果,将科技支撑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原则。四、建设规模与布局 (一)建设规模 根据自治区林业局关于2009年营造林工作安排的意见(宁林(计)发200963号),隆德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任务0.5万亩,总投资万元,其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万元、地方配套投资5万元。 (二)建设布局 隆德县2009年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主要布局在该县森林资源相对较少,适宜封山育林地类较多的西北部地区,涉及个乡镇,个行政村,总面积0.5万亩,其中: 五、技术标准与要求 (一)封育区范围 根据封山育林条件和小班区划的要求,结合小班因子调查,利用1:1万地形图现场区划封山育林小班,确定封育四至界限,本次共区划小班个,面积0.5万亩。 (二)外业调查 利用国家、自治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利用1:1万地形图。对封育小班各项因子进行了详细调查,并记载在小班调查卡上。封育区调查样方设臵采取机械布设,调查样方面积为4平方米,样方数量按小班面积的大小确定,调查项目因子包括树种、单位面积株(丛)数,盖度及草本植物等情况。 (三)封育类型 根据当地封山育林条件,确定封育类型主要为灌草型和乔灌型二种类型。 (四)封育方式 工程区地交通便道,周围居住人口众多,设计封育方式为全封。 (四)封育年限 根据封育区所在的地域和封育类型,按照技术规程的要求,封育年限为5年。 (五)封禁措施 1. 机械围栏 在人、牲畜活动频繁地段设臵机械围栏或生物围栏。根据工程区的实际情况和封山育林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工程区全部采用机械围栏围封。机械围栏由围栏和刺丝两部分组成,围栏柱为水泥长方体,高2 m,宽、厚各12 cm。柱中加4根8mm钢筋。由柱上头向下每隔30cm加一钢筋环,用以固定刺丝。在围栏时,每隔6m埋一围栏柱,埋深50 cm,柱上共加铁丝6道。 2. 标志牌 在每个封育区主要出入口等地形明显处设臵钢筋水泥预制板或铁制板标志牌,牌体规格为长2.0米,高2.5米,宽为1.3米,牌文正面书写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建设日期,牌背面书写封育范围、封育类型、封育年限、封育方式、封禁措施及管理组织等内容。本工程共设臵标志牌个 3、人工巡护 为确保2009年封山育林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封山育林成效,县、乡两级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及护林员组织的村级管护组织,具体负责本村封山育林工作的宣传发动、责任落实、协调纠纷等工作。林业局是具体负责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的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 护林员是封山育林的直接执行者,是确保封山育林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护林人员采取公开招聘或村、乡两级推荐的形式选 择居住在封山育林区附近,热爱林业、秉公办事,在当地有一定的威信、身体健康,年龄在1850岁之间村民名作为兼职护林员。根据2009年封山育林小班分布情况,平均每人管护面积1250亩左右,需聘请护林人员4名。管护人员选定后,森林公安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管护责任人,防止其它人畜毁林事件的发生。 在原有森林公安的管护基础上,加大管护力度。依法与林场、农户签定共建共管协议,协调好乡镇之间的联防联护,形成联防网络。乡镇人民政府成立乡村封山护林组织,组建与护林任务相适应的专职或兼职护林员队伍,并负责制定封山护林乡规民约。护林人员采取公开招聘或村、乡两级推荐的形式选择居住在封山育林区附近,热爱林业、秉公办事,在当地有一定的威信、身体健康,年龄在1850岁之间村民名作为兼职护林员。根据2009年封山育林小班分布情况,平均每人管护面积1000亩左右,需聘请护林人员5名。管护人员选定后,森林公安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管护责任人,防止其它人畜毁林事件的发生。 (六)育林措施 为加快成林速度,提高林分质量,在封禁的同时,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育林措施以补植为主。补植面积,补植树种。根据林区封山育林地段的实际,结合林区造林的速度和质量,在封育地块中对荒地、林中空档部分等按管护面积的1/3进行补植造林,补植面积为亩,主要补植树种为。 (七)灾害防护 建立工程区森林火险、火警和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加强对工程区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对森林病虫害预防应按照“预防为主、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工程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病虫害防治检查,做到“防早、防小、防了”。 同时做好相应的预测、预防工作。对森林火灾的预防,管护人员应加强巡查力度,加大对封育区护林防火的宣传,严格控制火源进入封育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管护人员要就地组织人员进行扑救,同时报告乡防火指挥部、乡(镇)政府或林业站。 六、时间安排 (一)2009年3月20日前完成实地勘察,区划封山育林 小班,填写小班调查卡及宣传发动工作。 (二)2009年4月20日前完成封山育林面积0.5万亩,护林员配备、制度建设、护林合同签定及封育区补植补造等任务; (三)2009年8月底前完成封山机械围栏设臵及护林标志牌建立等全部工程建设任务。 (四)每年11月底县林业局应组织对各项内容的完成情况和 质量进行自查验收,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交自查验收报告。 七、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二)投资筹措 六、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工程建成后,经过几年的封育管护和实施育林措施使工程区的灌草总盖度达到70%以上,其中灌木盖度达到30%以上。使工程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起到重要的绿色屏障作用。 (二)社会效益 林业生态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工程的实施,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同样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一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封育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渐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粮食和经济作物稳产、高产,农村社会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通过工程的实施,需要聘请当地群众参与管护,可解决44人的就业问题,可在封育的58年中得到收入73.7万元,同时,通过参与补植和抚育,可从中得到劳务收入96.8多万元。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也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经济效益 按现行林价计算,0.5万亩灌丛地变成有灌木林地,每亩林地林价按50元计算,其林价总值为25万元,每年增值按5计算,年增值2.5万元,同时按平茬复壮30%/亩计算,可亩产沙棘200公斤,共计23万公斤,将来,可为地方生产饮料、酒等相关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封山育林工程周期长、投入少、见效快,是恢复森林植被的有效手段。要利用宣传栏、宣传牌、宣传材料、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封山育林政策和重大意义。也可让此项工作走上课堂,从小学生抓起,叫响绿色生态立县的口号,让封山育林工作更广泛、更深入,让人民群众从心理上支持封山育林,从行为上参与封山育林工程,使隆德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封山育林是我县2009年林业建设的重点工程。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各级领导要认真抓封山育林工作,切实把封山育林作为改变我县面貌,优化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繁荣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县委、政府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工程有关主要领导、技术人员要深入第一线,分包山地块,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并能够长期稳定开展下去。 (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一是要根据工程区自然气候、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编制作业设计。二是要建设完备的封育设施,做到有标志牌,有护林标语、有人工巡护、有围栏,有育林措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优化封山育林大环境,为封山育林奠定坚实基础。三是要着力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政策过硬的护林队伍,并通过培训、例会、签定目标任务等手段,保证各项护林措施的有效实施。四是加大对封山育林区采石、开荒、放羊(牛)、割草及其它非抚育性采伐等破坏树木、植被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工作力度,坚持每个管护区固定2名护林员常年管护的作法,直到幼林郁闭成林。五是要在整个森林火险期,加强防火措施,严格控制违章用火行为,坚决消除火灾隐患,杜绝森林火灾发生。加强病虫害监测,发现病虫危害,应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四)严把质量,搞好服务。县、乡镇林业部门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对封育区进行科学规划,指导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定期对护林员进行培训,为封山育林工作的稳定推进做好保障。 同时按照封山育林条件及要求,工程实施中要督促指导,严格技术标准操作,严把各项关键环节,切实做好封山育林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