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5446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实验中学 郭霞 huajuguo163.com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准备】 理解课程标准课标教材是如何应对课标要求的l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首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详细地讲述。即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教学目标分解知识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开展绘图、说图活动,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学内容分析该节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为前节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后面“大气运动”的基础。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可以说,理解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课时1课时学情学法分析u 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O3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u 其实,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u 本节内容着重于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是不同的。u 学习中可采用实例探究法、实验模拟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教学设计特色u 大量使用动画、图片,给学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变繁为简、深入浅出。u 进行不同形式的图文转换训练,使教材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领悟。u 从生活中、诗词中、荧幕中引进一些鲜活的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道理,甚至对其中的一些做法进行评价。一来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二来也发展学生学以致用和思辨的能力。u 借助互联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实现了师生之间见解的交流。【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歌和熟知的现象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学习主题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复习回顾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提出质疑 大气为何不直接从太阳辐射中汲取热量,反而要劳驾地面呢?学生活动 自学教材P32相关内容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通过设疑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设计意图教师环环设问激发着学生步步为营。此时每一问题后教师的小结很重要,尤其要让学生领会吸收、散射的选择性和反射的无选择性。学习主题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出问题 地面不断的吸收着太阳辐射,是否会持续升温呢?设计意图变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卡通动画,由繁入简,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动画中寻找“47%的太阳辐射”的归宿,并在左图中绘制能量传递图。既加深了学生对保温作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学习主题 例理对对碰学生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合作探究其中的地理原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以致用的思维态度。对于话题三,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电视剧中“烟熏抗霜冻”的做法进行评价,发展学生思辨的能力,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学习主题 你来小结学生活动 动画再现大气受热全过程的同时,请学生将图表转换成地理语言并进行描述。设计意图既培养学生图文转换和科学描述的能力;又能总结本节内容,巩固新知。学习主题 大显身手设计意图借助济南近日天气,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原理对晴天、阴天的日温较差进行比较分析。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互联网上跟帖,就“温室效应与阳伞效应”发表自己的观点。【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太阳大气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宇宙空间太阳辐射地理环境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课题】必修模块一 第二章 第一节 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主要方法: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3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4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理由1.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困难较大,多媒体教学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 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传统教学能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教学设计思路】1三圈环流的形成比较复杂,从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入手,要求学生用板图作出“北半球单圈环流”的示意图,再结合地转偏向力来引出北半球的三圈环流,这样由浅入深,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2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启发学生逆向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有了北半球的样本,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就构成不了问题了。3借助手势或口诀进行理解和记忆。学生各科知识记忆量太大,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需要借助记忆窍门儿。4运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网站下载一些用“FLASH”做成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等课件进行教学,又节约时间,又能触动学生的感官,效果会更好。【教学资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图册必修一(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一(中国地图出版社)大气的运动powerpoint(网上下载)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Flash(网上下载)【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习题回顾1回答以下问题若此图是热力环流AB侧视图,A、B、C、D四处比较,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 ,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热力环流,巩固其形成过程和在生活中的应用导入新课探究学习知识落实课堂小结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则A、B中_处是城区。讲故事“马纬度”,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经常无风?1.提问:如果上面说的A地是北极,B地是赤道,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90N0030N60N90N2.承转:教师提出问题,真正的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3 .提问: 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会是怎样的?(尝试画出图形)引导学生思考:(1)赤道附近地区空气上升,两极附近地区空气下沉,在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2)纬度30附近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3)纬度60附近地区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状况如何? (4)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5)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4.让学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5. 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上绘制高低纬度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并提问学生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应如何绘制90N6.教师让每位学生在北半球示意图上写出所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标出风向30N60N07.教师让学生尝试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030N30S60S60N东北信风极地东风盛行西风8.问题回归“马纬度无风的原因”9.教师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Flash演示7.反馈检测本节课通过不断设定条件,逐步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首先假定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地表气流运动为单圈环流;然后假定地表均匀、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但实际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那么实际情况下大气环流状况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学生听故事并思考学生进行思考读书P37, 学生尝试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学生分组讨论,画出三圈环流图,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总结气压分布规律学生画图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画图学生画图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学生完成检测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课后思考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得出全球大气会有规律地运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绘图分析能力强化记忆知识巩固、迁移学以致用归纳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巩固所学知识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为下一节课作铺垫【板书设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移动单圈环流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 三圈环流地表均一、地球自转气压带、风带【课堂评价】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再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同时课堂上也存在学生不能理解而又容易被老师忽略的问题,如:问题1: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中纬西风上升)问题2:在“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学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如右图所示,在赤道上和极点上分别画出4个人站在地面上,再用虚线画出地球的高空,这样画空气上升和下沉箭头就迎刃而解了)习题: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请在下图中的直线上画出箭头将环流完成;(2)写出a、b、c所代表的风带;(3)E、F、D所代表的气压带。2.读“南半球风带、气压带位置图”,回答问题:(1)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北极附近出现了极昼 B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C南亚吹偏南风 D常有寒潮天气影响我国(2)风带、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 交角的存在,导致 的回归运动。(3)此时A、B、C、D中 点最干热;最湿热的是 点;气压较低的是 、 两点;气压较高的是 、 两点。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对于大气中经常发生的阴晴风雨雪等天气现象,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在本单元的前两节内容中,我们也对大气的组成、运动以及气压带和风带有了一定的学习,这就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基础,而本节的内容则是对形成各种天气现象的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这样,为接下来学习全球气候以及气候变化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形成机制,并能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其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认识并记忆几种天气系统对天气、尤其是对我国天气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片,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形成特点。难点:冷暖锋的判读以及几种天气系统对天气、尤其是我国天气的影响。【学法指导】1.学会运用图表:使学生熟悉几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运用故事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入新课。比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冷暖锋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更好的加深学生对于冷暖锋特点的记忆,从而学会冷暖锋的判读。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于天气的影响,师生进行互动讨论、探究、归纳。一、 说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的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卫星云图与“城市天气预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新课第一部分讲授新课第一部分1. 气团、锋面、准静止锋的概念、种类、性质2. 课件演示冷暖锋移动过程理解气团、锋面、准静止锋的概念、种类、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列表总结师生讨论、对比冷暖锋移动过程,图表总结冷暖锋面移动过程的特点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学会对比,加深对于冷暖锋面移动过程的理解和记忆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材P.45活动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冷锋的影响的理解和记忆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冷暖锋对我国天气产生的影响巩固学生对于冷暖锋影响的记忆案例引入第二部分运用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故事,设疑,引入第二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入新课第二部分讲授新课1. 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特点2. 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理解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特点及气流运动状况,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列表总结师生讨论、对比气旋反气旋的形成,用图表总结气旋、反气旋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对比,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总结。释疑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失败的原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材P.47活动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气旋、反气旋的影响的理解和记忆课后练习略复习巩固,加强训练五、板书设计2.3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2.分类:冷锋、暖锋。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冷锋晴,气温高,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降温,升压,转晴暖锋晴,气温低,气压高阴天连续性降水升温,降压,转晴二、气压系统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2.比较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气压状况气流运动状况中心气流运动方向形成的天气低压(气旋)低压气旋辐合上升阴雨天气高压(反气旋)高压反气旋辐散下沉晴朗天气 15 第 页 共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