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误区及对策.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22778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高考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辛勤备考,学生的成绩还是难以提高,病因就在于当前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仍存在着误区,惟有找出误区,对症下药,才能省时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误区对策 高考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占了33分,论述类阅读部分的选择题,大多数学生能应付自如,取得好的成绩。最让人头疼的是现代文里的主观题,复习来复习去,时间和汗水都花了,成绩还是上不去。问题出在哪呢?反思这一年的现代文阅读备考,笔者认为,当前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惟有走出误区,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达到省时有效高效的目的。 误区一、完全抛开教材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那就是教师完全抛开课本,只讲只用课外资料上的阅读文章。 我们知道,高考现代文阅读并不考课内文章,但这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在备考中就可以完全抛开课本。认真分析高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教师几乎都可以依靠对课内阅读文章的复习来使学生获得。当然,也有老师会说,时间太紧了,哪有功夫顾及课内;再说,必修教材的内容已在高一高二教过了,没必要再炒冷饭。笔者认为这种备考意识是不够科学的。正因为是教过学过的,我们可以凭借学生熟悉的文本,迅速唤起学生对相关文体知识点的记忆,以篇带类,从而达到省时有效的目的。 对策:巧用教材,优化方法,以课内带课外。 例如,在复习必考部分时,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出现的议论性散文来复习,可以课文论趣为例,并安排学生自读论快乐面对苦难)。同时结合课外文章进行专题训练。在复习选考类文本阅读时,可结合必修本第一册的传记单元、第三册的科学小品单元、第五册的新闻单元的文章,或结合现代散文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等几本教材,精选课文,以篇带类,落实“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知识。以课内来带动课外,这无疑是一种有效高效的复习方法。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科学小品文。今年考纲的变化之一就是在选考中出现了科普文,而今年高考选考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的竟然也是科普文,这大大出乎老师和学生的意料。假如我们老师在认真研究考纲之后,在各地模拟卷未涉及科普文的情况下,能以第三册(必修)的科学小品文(如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寂静的春天)为例,落实科普文的知识点,如科普文准确严谨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那么,即使试题出乎意料,但在课内文本知识点的带动下,相信我们的考生在面对绝妙的错误一文中有关语言特色的题目时同样能够冷静对待,处变不惊。可见,科学备考,巧用教材,优化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误区二、苦战题海,不讲方法 高三复习,必要的篇目训练是不可少的,然而仍有不少的老师热衷于题海战术,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结果是做了很多练习,耗费了大量时间,学生的能力并没什么提高,从而失去了多练的意义。 对策:精选材料,“授之以渔” 复习要事半功倍,必须教会学生复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复习课是学生练兵的场地,教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在备考时应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精选材料,不搞题海战术。要结合考点和学生的实际,老师自己设计或精选练习题。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复习训练材料,一定要进行认真筛选,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之真正能为学生所用。 二是“授之以渔”,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开启智慧的大门。如在现代文阅读(包括必考与选考部分)复习版块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和阐释词义、句意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方法,抓住关键语段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的方法,理解和分析语句、修辞、写法的表达效果的方法,分析和评价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的方法等等。一句话,要指导学生要从学和练两个方面尽快地掌握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 “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更多的规律和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 误区三、以答案代指导,忽视审题训练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有的老师就让学生课前先做,课堂上再一道题一道题地讲答案,学生一字一句的抄答案,教师觉得学生练了,答案也记下来了,剩下的就该自己去想想为什么了。老师完全高估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练代讲,以答案代指导,缺少审题指导。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审题能力的高低往往体现了思维能力的高低。一个老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掌握审题要领,引导学生审清题目中所隐含的信息,那么,即使答案完全记下来,换了另一篇文章,另一道题,由于不懂分析、不会判断,又如何解答准确全面呢?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对策:注重加强作答的审题训练 在多年的备考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命题者往往就在题目的表述中暗示、或限制了解题方向、作答角度。居于此,我们的老师就应加强审题训练,引导学生注重强化审题意识,以更好地把握试题,从而提高解读的速度和答题正确率。可着重抓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关注题干的隐含信息。所谓“隐含”,也许可以说是不那么直接,有时需要作“言下之意”的领悟。但实际上还是一种解答的提醒或暗示。比如,有的题目为什么要有“综观全文”的说法?这些应该给学生作些引导、提醒。题干中“综观全文”的说法不是可有可无,它恰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暗示,说明要找的应该是可以贯穿全文思路(内容)的相关问题。许多情况下,题目中的修饰或限制成分对考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示了解题的思路。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解答此题,其中对“一部分”的限制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文化”是特指精神财富,而“传统”就包括文化、道德等多方面。这样明确了修饰语的隐性信息,我们就可以较容易的从文中找到论述“知音”有关道德情操方面和文化典籍方面的材料,从而概括出答案。 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对题目作前勾后联的审读。高考试题的设置应该是非常注意题目之间的勾联关系,体现出一种应有的整体性。这种命题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设题点依次分布文本各个部分,涉及能力要求的各个层次,题目之间分工合作,整体把握与局部确认相结合上,而且还表现在命题深度上,一道题,往往有连续设问,这种连续追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形成由易到难的命题布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体悟题目之间的“连锁”关系,学会利用这样的“连锁”关系为自己找到解答的思路、线索。 误区四、依赖答案说明,忽略评改工作 重答案轻评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的现代文复习资料的练习后都有非常详细的答案说明,有些教师干脆把评改的工作完全下放给学生。二是一些模拟题测试后,有的老师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及时评改或不予批改就讲解试题的答案。 对于第一种做法,我想可能是有些老师认为答案已经详细周全了,学生可以自行诊断反思、纠错改错。发到学生手中,或多或少他们总会看一点改一点,总会有点收获,因而把评改的工作完全下放给学生,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大妥当。一是因为有的参考答案并不准确,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也有一些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订正、补充,甚至被推翻。一旦完全下放答案,就有可能影响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致使学生盲从迷信参考答案,无助于学生科学地思考问题。二是因为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由于答案的角度多维,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尽相同,如果只是单纯地把答案扔给学生,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明晰考点,检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探究第二种做法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部分老师认为学生的错误类型都差不多,挑几份看看就行了,不必浪费时间,只要在课堂上把试卷评讲清楚就行了。但是,笔者认为,不认真批改试卷,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对学生能起到什么样的督促作用呢?记得一位老师说过,主观题的提高是学生“练”出来的,老师“改”出来的。是的,“改”才能有效落实、切实督促、及时反馈。“改”能帮助我们明确学生在哪方面需要指导,只有指导到位,学生的能力才能提高,分数才可能增加。 对策:老师勤于批改和学生互改互评。 对堂上现代文测试可以当堂做,当堂改,当堂讲,这样效果最好。如果确实当堂改不了的,第二天也必须改出来。对模拟卷也力争在三两天改出来,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在现代文阅读方面的不足。我们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为认真地去做题,总结规律,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对复习资料中的现代文阅读练习后的答案,我认为可以这样处理:老师全收全改和学生互改互评相结合。 老师全收全改,在课堂上根据答案说明逐题讲评,并提供不同学生的答例说明其得分的原因;或是要学生根据答案说明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就存在的分歧展开讨论或者向老师质疑,探究自己的得分或失分原因。学生互改互评,将争议最大的问题和答例提交给老师,老师作适时点拨。这样的评改方式,能帮助学生探求正确答案的生成过程,以强化科学思考问题、规范解答问题的意识及争分意识,最终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 误区五、重就题解题轻结构思路的把握 在现代文阅读备考中,有的老师把现代文阅读训练仅仅看成是解题训练,就题解题,未能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把握思路;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学习了概况段落大意,划分层次,归纳中心思想的有关知识,到了高三,没什么必要也没什么时间再来进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训练了;或有的老师也因学生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而使自己也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不再坚持文章结构层次的训练。结果是学生也形成了就题解题的思维意识,眼中只有题目而无文本,在阅读训练时总是被看似散乱零碎的结构、内容所干扰,读不懂文章,认识理解不到位,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答非所问以偏概全表述不准的现象频频出现。现代文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对策: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理清文本思路的训练。 平时做阅读时,可以专项训练两种能力:1、快速通读文本,抓关键语句明确基本观点;2、“分层次、写段意、提观点”。 如何训练呢?我们以2007年广东高考的必考阅读题创新与想象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找关键词,勾画关键句,进一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1、要求学生划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2、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关键词和关键句。 3、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关键词、关键句的筛选及确定的方法: (1)将各段标上序号 (2)关注标题 (3)关注并勾画关键词,如具有提示、总括、过渡、照应作用的标志性语句 5、教师给学生示范自己勾画的内容。 6、通过关键句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 关键句: 艺术和科学似乎不搭界,但都离不开人类的想象力,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 科学不是艺术,但科学发现也常有某种艺术创造的品格。 艺术与科学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结构、思路:总说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具体论述二者的关系总结:创新需要两种能力 7、主旨:作者通过艺术与科学关系的阐述,说明了任何创新都需要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能力的道理。 8、结合试题来体会这种抓关键句理清文本思路的妙处。 创新与想象第15题:从事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的人,要分别怎么做,才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分) 这道题目直指文章中心创新。因而在文章的总结段最后一段中寻找。而且提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句子只有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和最后一段。而第四段相关句只谈到科技美学,没有具体内容。 答案: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学习艺术,以不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应该学习科学,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更有利于把握艺术的规律。一个既懂得自然科学,又有艺术素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以高考文本为例,结合专项训练,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提高分析文本结构层次的能力,有利于读懂文章,有利于做好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阅读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在高考中制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与指导怎样走出误区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并研究的课题,本人在此所做的一些思考也许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期待诸位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