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1单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005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1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下册1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年级下册1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文言文两则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朗读。熟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第一课时 总 1 / 电 1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练习朗读。熟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中蕴含的道理。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总 2 / 电 2教学目标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多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难点:理解文言词汇即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他们为什么争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2 匆 匆 总 3 / 电 3教育目标: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4、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5、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重点难点:(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的长歌行吗?引背全诗。 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珍惜时间,及早努力) 2、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对时间的感叹的,愿意吗? 3、通过预习,你能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出示朱自清的一段话: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以前的错处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都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 他已经意识到了以前的时间匆匆溜走而无所作为,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实做些事,他认为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应该珍惜这每一刹那,所以写下匆匆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匆匆 4、你能说一说“匆匆”是什么意思吗?组个词或说句话。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时间) 二、初步感知: 1、课文是怎样描述时间匆匆而逝的呢?播放FIASH动画,请同学们边看画面,听录音,边思考。 2、听了一遍课文,相信大家对文章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同桌之间分段轮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指名回答: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 二、学习一段 1、指名读一自然段,并说一说怎么提出来的? 对比的方法: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 师:作者选用了三种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一组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读起来琅琅上口。指导朗读。 引读: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是是 这长短不一,节奏跳跃的一连串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是作者用心灵向我们诉说什么呢?(无奈,惋惜) 指导朗读:整句与散句的结合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在问句中又带着淡淡的忧伤,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忧郁的美。 齐读一自然段。 师:听了你们朗读,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了作者的心灵。其实,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作者用心灵来写书,我们就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悟。 三、学习2、3、4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在作者的描述中,你听到了作者在你子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边读边圈画,或写上批注。 2、指名答 “八千多日子从我手边溜去,也没有影子。” 把“八千多日子”比作是“针尖上一滴水”,岁月的流失如同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声无息,一去不回。引读:我不禁 理解“头当涔涔”“泪潸潸”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你用心灵感悟到作者此刻的心境了吗?(作者伤感)指导朗读。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名答,相应指导朗读。 师:是啊,从早到晚再到早,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 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一下时间的足迹,师生对答。(师生接读) 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生仿照说句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初阳蒸融了。” 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我却无所作为,伤心啊,自责啊,指导朗读。 3、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你们甘心吗?那作者甘心吗?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作依据。 (生默读,找出有关句子,谈理解)两个“赤裸裸”有什么不同? 师: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了痛苦,并发出不甘心虚度此生的呐喊,这一个紧跟着一个的问句中实际上说明作者已觉醒。因而读的时候,要充满信心,用沉稳而坚定的语调来读。指导朗读。 四、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可以引用关于时间的名言、诗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总结: 朱自清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与他青年时期的分秒必争是分不开的。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那么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 3 桃花心木教学目标、学会本课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物喻人说明的深刻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读林清玄的散文。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 总 4 / 电 4教学目标:学会本课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在品读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一、谈话导入、交流与本课有关的课外阅读收获: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跟大家聊一聊?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二、初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反馈自学成果。第二课时 总 5 / 电 5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物喻人说明的深刻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读课文,画出育苗人让人感到奇怪举动。、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描写育苗人奇怪的举动的语句。、创设情景,学生置疑,引导读书: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得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要问育苗人。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不忍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谁?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让老师有些应接不暇,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育苗人,相信这些问题不难回答。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学生默读育苗人的话,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投影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悟出的道理,谈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4* 顶碗少年 总 6 / 电 6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 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进行汇报,要注意小组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避免成为“一言堂”。发言的人要能够代表本小组的不同意见,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本领,并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自读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 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3)背诵第、自然段。 A朗读第、自然段,想主要写了什么? 第自然段有两个意思: ()深信当年那位顶碗少年已成为一名称职的杂技艺术家。 ()那一夜顶碗少年的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自然段用文学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背诵。 C同学互背。 D看谁背得又多又对。 四、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5* 手 指 总 7 / 电 7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口语交际习作一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总 8 / 电 7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1)明确说话要求 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总 9 / 电 7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总 10 / 电 7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回顾拓展一 总 11 / 电 7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日积月累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成语故事 一、 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 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帮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 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