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0086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的营养教学设计林凤桂(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广州 510631)一、教学设计概述(一)设计思路概述七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紧接着安排“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不是单纯的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周围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所以营养一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的食物来源范围很广,实际上是来自生物圈,安排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三节内容。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和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本章教学设计是按照人的食物取自环境,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经过消化和吸收才能被细胞利用,以及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有利于健康的思路编排的。其中,消化系统的组成只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以便作为解决自己营养方面问题的依据。同第一章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动中,注重培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技能。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活动中,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基本过程,还十分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评价与反思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能够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能够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能够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 过程和方法目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以及收集和分析事实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营养与食品安全,要关心家长的饮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以及培养自己关爱他人营养与健康的意识(营养师)等。重点难点:(1)知识方面:营养物质的类别、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以及食物是如何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如何合理膳食。(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对探究数据的处理,解读图表和数据的能力;(3)科学价值观方面: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它生物,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对应的新课标:“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也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教师应从生物圈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人和生物圈关系的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三)教学框架 功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非功能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结构:消化道和消化腺 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合理膳食的概念、意义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品卫生图1人体的营养教学框架(四)教学准备 1. 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2. 课前指导学生操作、记录、处理数据和发言以及相关的表演;3.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4. 课前准备好“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所需实验用品;5.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五)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学生的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物展台:便于教师和学生展示作业;(3)生物实验室: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教师查找相关视频资源;(3)学生查找的资料。二、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状。(3)加深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处理数据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4)让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认同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1)营养物质的类别,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对探究数据的处理。(2)探究活动的组织,如何减少实验的误差是该节的难点。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教室或生物实验室。(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引入:每个同学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并通过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把食物的营养成分填入教材“资料分析”的表格中。(表格1)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吃了哪些食物?它们都来自哪些生物?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三餐食物呢?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题: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作用来源蛋白质糖类脂肪学习活动:写出两种常吃的食物,查阅教科书第41-42页“常见食物成分表”,并填写在教科书上。表格1四人分组讨论: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 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同?比较、归纳得出结论。 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师生小结: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来源。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并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来源广泛。设计意图:设疑、提问、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课本中的资料,查阅附表以及阅读第22页课文等,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交流研讨,说出每人早餐或中餐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哪些种营养物质,以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人体细胞的成分有什么内在联系。然后,引导学生对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学生从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迪,并促进学生相互之间情感的和谐发展。问题:食物中含有能量,这一结论是仅仅靠推测得出的吗?能不能通过实验来测定呢?看教材P23页中的插图四人分组实验: 通过看插图讨论后,提出本小组想探究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各小组对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用自制的装置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巡回到各个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指导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学生注意减少实验的误差和注意安全;巡视并对探究过程予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设计意图:教师利用教材第23页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不同,作出的假设也不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自然也会有区别。例如,对于“花生种子中确实含有能量吗?”作出的假设可以是“花生种子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脂肪是富含能量的。因此,花生的种子中含有能量。如果让花生种子燃烧,可以看到火焰,还可以感受到它释放出的热量。”针对这个假设进行实验时,就需要将花生种子点燃。教师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提醒学生尽量减少误差的出现。教师在生物实验时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不同?四人分组汇报: 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如:误差大的进行反思。师生活动: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设计意图:在完成实验后引导学生讨论误差出现的原因。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利用废弃物制作实验装置,不要一味地模仿教材中现成的装置。在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测得的数据与附表进行比较,当然,这需要进行称量和换算。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考虑到需要使用天平,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时教学导入:问题: 通上一节课主要了解营养物质中富含能量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食物中还有哪些不含有能量,但对身体也有重要作用的物质呢? 为什么水分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学生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师生小结:不管是从含量还是作用来看,水都是我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设计意图:创设疑问,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看病方式,学习无机盐与维生素 问题: 要保证健康生活,只是多喝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奇怪的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如果同学们有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请同学作出诊断。学生活动: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扮演一位缺钙的病人。学生小结:缺钙影响骨骼发育。问题: 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如果病人缺钙比较严重,还应当补充一种维生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小结:牛奶、排骨、虾皮。维生素D,可以帮助钙的吸收。问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学生活动:(略)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查食物成分表现积极。学习任务:对照学生作诊断,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维生素种类食物来源重要功能缺乏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D师生小结:组织、引导学生诊断、讨论。问题: 除同学们说到的一些症状,还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多补充哪类食物呢? 为何多吃水果、蔬菜就能帮助排便呢?学生活动:分组讨论,阅读教科书P28P29“第七类营养素”。学生小结:我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我妈妈让我多吃水果和芹菜,这种情况就消失了;多吃新鲜蔬菜也可以;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有的同学表演能力非常强,有的同学自学能力也很好,而有的同学简直就是小辩论家,让老师刮目相看。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积极、踊跃的“医生看病”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表演的形式也促进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和良好情感的培养;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突破本课重点。问题: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些收获呢?学生活动:积极发言,谈自己收获及感想。教师总结: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维持其学习积极性设计意图:培养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三、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重点难点:(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与消化吸收的关系;(3)运用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生物实验室。(二)教学过程教学引入: 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做出假设:在口腔中,馒头中的淀粉转变成了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实验探究:1.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转变成能使人感到甜味的糖?2.如果以上假设正确,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化成了这种糖?(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还是唾液的作用。)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起了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设计一组实验,探究以上问题。背景资料: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和少量葡萄糖的混合物。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滴加碘液,溶液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提供的实验用品:(每组6人)试管4个 试管架1个 滴管2个 玻璃棒1个 烧杯1个馒头块 馒头碎屑 蒸馏水 唾液 碘液探究方案:请填表说明以下问题:每支试管内各加入了什么物质?是否充分搅拌?是否进行37 的水浴?水浴多长时间?采用什么方法鉴别管内液体所含物质的种类?并预测检验结果。(注意:用玻璃棒搅拌时动作要轻,以免捅破试管)试管馒头大小加入物质碘液检查实验结果记录12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进行实验。设计意图: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教学模式,应当采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利用本节的引言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口腔中有什么变化,进而开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活动。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 在口腔中淀粉是否能转变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 在口腔中是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你认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想一想为什么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促进淀粉转变成能使人感到有甜味的糖?学生活动: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学生实验反思:(1)你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结论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分析原因。(2)本小组的探究方案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3)通过这个探究,你理解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教师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及时评价。设计意图: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既是总结自己出现失误的需要,也是总结自己成功体验的需要。第二课时教学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可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这就是消化。学生活动: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学生小结: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而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的作用。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消化酶。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边观看课件边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演示消化动态过程,或展示挂图)学生活动:观看资料,并认真记录总结。问题: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小结:胆汁也是消化液 ,但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那么,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设计表格,归纳总结。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认识到本节的探究活动只解决了消化这一复杂过程的开始部分,避免把消化过程简单化。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问题: 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教师活动: 第一种方法: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 mL的清水。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 mL,振荡。观察现象。第二种方法: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 mL植物油。向1号试管注入1 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 mL胆汁,分别振荡。观察现象。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学生小结: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这有利于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教师小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设计意图: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容易理解胆汁的乳化作用,对突破本课难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活动:这些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一部分被吸收的?请同学们分析下列曲线:问题: A、B、C分别是哪种物质消化曲线? 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小结:(1) A为淀粉;B为蛋白质;C为脂肪。(2) 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淀粉。(3) 没有消化作用的一段是大肠。(4) 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小肠那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5) 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小肠。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解释胆汁的作用后,引导学生做练习,以便让学生及时巩固有关的知识。通过解读曲线图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学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问题:那么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消化道内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学生活动:进一步深入思考。学生小结: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消化道内不经过消化被直接吸收的。教师小结: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问题: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3页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特点的适应。教师小结: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折叠模型,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布置P35练习题第3题。设计意图:在进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时,教师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已经大大简化,目的是减少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重点是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明确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教师关注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究“观察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提供条件。四、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2)关注食品安全;(3)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4)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重点难点:(1)合理膳食的概念及意义;(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3)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环境:有多媒体平台的生物实验室。(二)教学过程教学引入:问题: 初二一班的小明,身高1.71 m,体重102 kg,他常感到浑身无力,学习时提不起精神。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是营养不良,而“肥胖”的人为什么也会营养不良呢? 爱睡懒觉的李峰,经常不吃早饭就上学,结果上到第三节课时,他常感到头晕、心慌,无法认真听课,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认真听题,积极思维并举手回答。师生小结:小明的营养不良实际是膳食不合理造成的,因为他偏爱吃甜食和鸡鸭鱼肉。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维生素、无机盐摄入不足,导致医生说的“营养不良”。不吃早饭就会造成血糖供应不足,引起头晕、心慌,无法认真听课。设计意图:设疑、提问,引入新课题,激发学生对合理营养的重视。问题:请大家分析课本36页的插图,讨论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出科学道理。 婷婷同学不爱吃蔬菜(如下图)。她认为每天只要多吃些水果,不一定要吃这些较粗又没味道的东西。她的想法对吗? 逢年过节,美食丰盛,有的同学常常吃的过量,这样做对身体有好处吗?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回答。 学生总结:不对,蔬菜中不仅含有维生素,而且还有水果中所没有的纤维素。只吃水果,不吃蔬菜,虽然可以得到维生素,但没有纤维素,不利于排便通畅,久而久之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是不对的。教师总结:我们的许多疾病都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做到一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监督自己,督促他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设计意图:有关合理营养的教学,教师利用图-22引导学生讨论。这6幅插图只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部分问题,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出现的问题(如有没有个别学生因盲目减肥而不正常吃饭、有没有用小食品代替正餐等),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分析研讨,以便切实改进学生在营养方面的不良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有关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中物质的关系等,让他们认识到忽略早饭、挑食和偏食等做法的不良后果。分析时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章的附表,了解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以及所含能量的多少也不同,进而认识到挑食和偏食等的危害。问题:你想为不辞辛劳的父母设计营养食谱吗?你知道什么样的食谱最科学吗?请参照课本页的“平衡膳食宝塔”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 学生活动:积极设计,小组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展示。教师总结: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问题:伟伟的爷爷患糖尿病,伟伟到食品店给爷爷买饼干,他应该特别注意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学生小结:1. 饼干的名字;2.饼干的生产日期;3.饼干的生产厂家;4.饼干的成分,因为伟伟的爷爷患糖尿病,糖尿病人要少吃含糖较多的食物。所以,伟伟应特别注意饼干的成分是否含糖。问题:仔细阅读包装上的文字并讨论 .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内容? 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活动:拿出收集23种食品的包装袋或包装盒阅读并讨论回答。学生小结:在买食品时要注意品名、保质期、成分、厂家、包装等问题;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有无光泽,有无异味,有无食品检疫合格印章。设计意图:有关食品安全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学生很少干家务活,缺乏买菜、洗菜、做饭等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在课前将食品安全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安排学生询问家长或通过买菜、洗菜、做饭等活动寻找答案。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食品包装袋、包装盒等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通过资料分析,交流自己、家长或他人对食品安全的看法和做法。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问题:实际生活中哪些行为最终导致食品的污染?学生活动:阅读教科书P39页有关绿色食品的内容,分析资料并讨论。学生小结:通过讨论,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的统一性。课外拓展作业:查找有关“绿色食品”的资料。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从防治环境污染的角度认识食品安全问题,使学习延伸到课外,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