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4416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高考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0年高考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0年高考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高考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汇编一(09年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游东山记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注】丘:坟墓。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B降跽谢过 谢:感谢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答案】B【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技巧点拨】判断所为文言实词的词义正确与否,首先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还可以根据学过的成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的是A 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 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答案】C【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范文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的“焉”,第一个是代词,坐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方法总结】解答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方法如下:“近视眼”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辨析时,九要看他们之间词性的却别了。分析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语法功能相同看搭配。“放大镜”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虚词词义相近又相同作连词而讲的。有时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词义相同,且都是连词,但根据题目的要求,仍需要进行辨析时,九要对这个连词连接前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辨析,以区别不同。需按照“删、换、替”的顺序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他关系。“显微镜”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动态变化。要分析一个虚词是副词还是助词,要从位置上来区别,一般来说,语气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而语气助词往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或者在句首引起某种语气,抑或用在句尾强调某种语气。而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句中,拦截句子中两个部分,起到使句法清晰的作用。在做具体题目时,要讲求辨别顺序,先看大区别,再看小区别,即先考虑几个选项中,哪一组区别醉大,侧重在词义,词性方面;哪一组的区别较小,侧重在关系、语气方面。最后综合判断之。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 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 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答案】C【考点】本题考察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解题探究】对文言文整体意思的把握应该做到八个字“了其大意,不求甚解。”本文为游记体散文,从其文体特点入手。3. 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3)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答案】(1)老人直到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的、明白”、“不需要”,“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挖孔、钻孔”也可以)、“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知识拓展】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秦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博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凭证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着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有缘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2014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 滕侯: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8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本中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后,应大致了解此段欧阳修要说的是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此“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就是断句的标志语。还有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也能给我们断句以提示,当然最重要的是读懂语段的意思。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愿:希望B覆溺之虞 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D常显用之 常:曾经9B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虞”有担心、担忧的意思,此处“覆溺之虞”中的“虞”即取此意,考生可根据上句“风波之恐”的“恐”做出准确判断。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B.C.D.10C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易”,有“改变”之意,如“移风易俗”“改弦易辙”等词语中的“易”字。此处“易”也作“改变”解释,“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译为“(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11C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中作者解释了自己作此文的原因“三宜书”的道理:滕侯“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即让后人效法他的行为;“告来者不以废”,即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而且作者明确说了“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所以这是滕子京请欧阳修作文的主要原因;“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即滕侯受人民拥戴。所以C选项中“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并不是滕侯和欧阳公的本意。12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写出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答:_12答案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解析 本题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命题方式更为灵活。题干中给出的“功未及就,退守一州”即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心系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绩的具体陈述,与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意义相似。可以说欧阳修写此文正为岳阳楼记中这句话做了注脚。考生可能易错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名句,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怀的句子,与题干给出的句子无关。13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答:_13答案 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回答此题首先要指出两篇“记”抒发的为官情怀。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体现了为官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虹堤记“虑于民也深”等句体现出了以民为本,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高尚的德行的情怀。然后要从两篇“记”抒发的情怀出发来谈感悟,最好能联系实际,有合理的议论阐释,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参考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知州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叙的文字。”我打开信书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西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是谁),(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又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这儿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就都停泊在南岸的渡口,那些有需要到州中办事的人既要走很远又很累,而且常常有风波兴起的恐惧,被打翻、人被淹死的担忧。现在到达这里的船,全都停泊在堤下,有需要到州里办事的,又近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的大小规模,需要用多少人力,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人,而且没有超过时间就完成了。”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视察了多次,并且又上报了朝廷,由三司来决定,这样以后说可行,(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以此写篇文字。”大概为老百姓考虑得深,那么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也就精到,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大。凭借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最凶险和最难预测的忧患,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凡是往来于洞庭湖,不论是远还是近的人都从这个堤中得到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共有多少呢!假如建这个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和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量来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而怕容易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保存,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百姓兴利除弊,利国利民工程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时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恩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下来传告后世的。滕侯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朝廷曾经重用过他。但(他)还没有成就功业,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没有地方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借修建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策划周密,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风格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废弃了它,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在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给他写了。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看松庵记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九节筇(qing):一种竹杖。唶(ji):赞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嘉树贴贴地上如荠 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日歌吟万松间 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 B. C. D.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美,引人入胜。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三、(12分,每小题3分)9. 【答案】BB选项中的“秀”为“秀美”的意思。10.【答案】DA“因”:因此;趁机。B“于”:在;比。C“而”:表修饰;表转折。D“乃”:竟然。11.【答案】C是说薜萝,3只说是嘉树,5说的是章三益。12.【答案】B原文中只说“兼之可琴可奕、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前面两亭并未提及。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10分)(1)(5分)【答案】张先生具有济助世人的雄才伟略,当年闽寇大举入侵时,曾经树立旗帜擂鼓作战,磨砺戈矛兵器,统帅大众捣击并攻退他们,大概有建立功业来自我表现的想法。(2)(5分)【答案】难道能压倒一年中寒冷的时节而不改变行为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品德高尚的人常常托付它来自我勉励,求得君子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参考译文】龙泉县里大山很多,它的西南一百多里处的各个山峰,尤其生得幽深可爱。有四周奋然突起,而中间忽然下陷的,形状很象撮箕竹筐,人们因此称它做匡山。山上髯松特别多,(举目一望),满眼(髯松峻峭挺拔),高入云霄,(它们)翠绿得光可照人,好象刚被水洗过似的。松林里薛荔与女萝长得枝叶交错,茂盛极了,旁枝斜出,横起铺开大约有几十尺远,嫩绿得象可以酌取一样,松根上长着茯苓,大的有斗那么大,黄精、前胡和牡菊的幼苗,杂生其间,把它们采摘起来,可供食用。我的朋友章三益君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就在这儿建造新的草庐。在看松庵的西南面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水潭,蛟龙就藏在潭水中。有时水气蒸发象云气上腾一般,眨眼间就遮盖了山谷,它的颜色是白的,好象一片茫茫云海,无边无际,一阵大风从东吹来,云气就飘走得无影无踪了。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烟云万顷亭。距看松庵的东北若干步远,山更高峻,峰峦越是陡峭笔直,好象要和天空相连接似的。朝南面看,可见闽中几百里,美丽的树木长得整整齐齐,象贴在地上的荠菜一样。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唯天在上亭。庵的东南面又若干步远,在林木相交的阴凉处,深青色的丛林,泛起一派翠色,繁茂得象要向人扑来似的,凉风吹来,即使在夏日炎炎,十分酷暑的时候,也使人顿生寒凉之感,产生要披棉衣的念头。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清高亭。在庵的正南面又若干步远,地势宽阔开朗,令人感到凉爽干净,东西北几面的各个山峰,都在争着比赛它们的俊秀,呈献它们的壮美,这些风景令人爱玩得忘记了疲劳,加上在这儿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端起杯子喝酒,没有一点不适宜的地方,章三益又在这儿修建了环中亭。章君作诗读书的闲暇,披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手杖,游遍了三亭之间,回来后坐在庵庐中,回望髯松,就像元夫、巨人在左右拱手作揖。章君久久地注视着,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惚间就像和古代的豪杰跨越千载而一起交谈。章君高兴极了,起身穿上谢公木屐,每天在万松之间歌吟,木屐之声锵锵的声音合乎节拍,与歌声相应和。髯松好像也了解章君的想法,也轻轻地发出笙箫一般的声音来相互娱乐。章君感叹道:“这是我获得了看松的乐趣啊。”于是用“看松”二字为他的庐舍命名。龙泉的人士,听到这件事怀疑地说:“章君怀有济世的大才,福建贼寇压境的时候,曾经树立起旗帜,磨砺兵器,率领众人击退贼人,大概是有意建功立业而扬显自己的。现在竟然以“看松”来给房屋命名,和隐居的人做法一样,这是鄙弃世间的混乱而不与世人亲近吗?或者是世人不值得交往呢?”金华宋濂私下里认为不是这样。植物之中,具有贞刚之气的的,只有松树最多。曾经暗暗思索:春天一来,蓄藏或者收敛草根,没有不舒展叶子开出花朵在一时间卖弄自己的美丽;等到秋高气清,霜露降落以后,就枯黄陨落而什么都剩不下了。那些能够冒着岁寒而不改品行的,难道不是松吗?因此以前的君子每每把情志寄托在松树身上来勉励自己,探求章君的志向,大概也像这样罢了。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伍,就有高峻自立的办法;等到他因为时局而出世,以刚正贞烈自我克制,不因为外物和议论而有所改变,最终能建立功业又泽惠百姓,开始的时候也不曾和松柏的品格相悖离。有些人不了解章君,硬要说章君忘了世人,而在他的作官与隐居间有疑问,可不可以呢?二、(山东日照市2010界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戈、叶子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己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谒。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跡磴道,远涉椒板。有土坧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浸一色,莫辩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想。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锷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漂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南暂留矣。少雾,自山之而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履。今之其地矣,又稍识而目,而幽邃窍究,俱未坛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取之,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慎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注:榜人:船夫。椒:山顶。1(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距离B. 余己治筇屐 治:治理C山脉怒坼 坼:裂开D余识其言 识:懂得【参考答案】B【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B项,治:准备。【要点归纳】考察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着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2(原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辛丑秋,将之江阴 之二虫又何如B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C. 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D沾衣湿裘,而客与客难暂留矣 吾尝趾而往矣【参考答案】B【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问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A项,动词,“到”。代词,“这”。B项,做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C项,同“以前”“以上”的“以”,表界限,介词,译为“用、拿”。表因果,表修饰。【方法指导】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九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带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4. 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 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云光黯甚,迷浸一色 龈锷摩天,崭绝中断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A B. C. D.【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析】尚未登山,是传说。【方法指导】坐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4(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途中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径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B 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扰,坚持游山。C 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D 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以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未索然。【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考察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析】A项,第二次是由于船夫的欺骗。B项,友人并未阻扰。C项,原文是已经下山,不能“再次取虞山游玩”。【解题探究】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实践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加硬连,任意拔高等等。5. 翻译下面的句子。(1)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2)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而目,而幽邃窍究,俱未探历。【参考答案】(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3) 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微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方法总结】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惊醒逐字逐句地相应翻译,坐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相惯,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取,当时乘船途径虞山脚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要江阴取,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戈、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履,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ia,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根神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取了,传说中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视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赶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暇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景色:两旁龈锷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对着张开,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治理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洲的大剑,小剑来昵称它,是因为他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不敢移动,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 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我听得懂它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阴雨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而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哎!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时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就走到了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的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又无穷无尽的思恋。哎!这哪里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灵璧张氏园亭记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使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闺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门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使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明闯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儿园之百物,无已不可忍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子故而难处,出者狃子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子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身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之南B舟车冠盖之冲 冲:交通要道C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D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参考答案】A【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阳”应解释为“水之北”,在文言文中“水之北山之南为阳”【方法点拨】做此类题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偏义复音等现象。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硕求余文以记之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盖其先君子之泽也A相同,不同 B. 不同,相同C. 相同,相同 D. 不同,不同【参考答案】B【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连词,表目的,来,“之”均为结构助词,的。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陂天苍莽,行者倦厌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果蔬可以饱邻里 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A B. C. D. 【参考答案】B【考点】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析】“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 意思是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本是应该抓住“隐居”和“养家”来作答句是说行人的,句是说行走的路线和时间,这两句都不符合通干要求。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D. 苏轼用“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这一比喻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参考答案】B【考点】本题考察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析】素质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王之止,招来杀身之祸。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处者安子故而难处,出者狃子利而忘返(2)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参考答案】(1)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隐退闲居。(2)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1)注意“处者”“狃”的译法(2)注意“莫余厌”这个宾语前置句和“买田于泗水之上”这个状语后置的译法。【方法总结】文言文的翻译原则是“信”“达”“雅”即“尊重原文”“语言通顺”“讲究文采。高考文言文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对,对译。把文言文中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换,替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留,保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都按原文保留不译。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译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参考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喝水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璧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阴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其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差丰饶可以养家。瓜果素材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宾。我从徐州改任湖州太守,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小轿来到他家门前,涧到了张氏的儿子张项,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它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那一代,开始在灵璧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供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经长成了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宜就行了。然后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意隐退闲居。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清高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因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久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走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刻意坐卧于山林之内。对已颐养惰性,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部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奉公守法有才能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阶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我在徐州坐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穗。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往南刻意望见璧灵,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拉竹杖,实施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四、(山东省2010年济南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游钓台记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摹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亦!”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树,疏疏罗植,偃抑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欲势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叫诸二子。不多哉乎?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窍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节选自清 郑日奎游钓台记) 【注】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仞。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 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 意:料想 C. 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见【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诗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视:比较2.(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先生祠堂在焉 B. 若非钓台耶 风雨兴焉 若属皆且为所虏C呼舟子劳以酒 C. 遂为之记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析】以:介词,用。A焉:代词,译为“这”/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 (改编)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