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0586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一年级上册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想对于自己来说,每上一堂课都应该是一次成长、学习和总结。今天上了比一比的第一课时,在听了 王老师及其他老师的点评后,结合自己上课的感觉、课后的反思,发现有很多地方是要在今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点。一、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因此一定要牢牢把握住教学的重点。而对于小朋友来说,识字相对来讲又恰恰是比较枯燥的。因此一定要注意识字时的点、面结合,不能只单单针对几个小朋友,而是要考虑到全部的学生是否都记的住。我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让孩子养成听的好习惯,二则是需要把口头说的转化为更直观的形式,那就是板书出来。但板书又要注意,不能因为这个板书就限制了小朋友的思维,这,也就是我这堂课把握不当之处,板书太多,不精,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好象一个字就只有那一方法记。反思后,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于教师自己心中到底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自己的教案预设为主体,答案肯定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我想只要真正在课堂上做到了这一点,在讲如何记字的时候问一句“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可以记这个字?”是很自然的事了。二、正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在记教案,因此也导致没有注意听学生的发言,缺少听、缺少等待学生的习惯。也就是因为对学生缺少了听和等待,导致评价不知从何说起。在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评价语能达到既点评学生,又能启发学生的话,那就最好了。那要想做到这两点,首先就要仔细认真地听,然后就是要靠在平时教学中一点一滴的积累了。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尽快锤炼。三、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要读准并读好词语。第一个,读准词语,这应该是要读准词语的字音,并且要读地连贯,可采用生读生评的方式,觉得这样做不会只关注了一个发言的小朋友,而让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相同的知识的同时,也(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养成学会听的好习惯。但在第二个读好词语、读出词语的情感时,自己的把握又不是很恰当了。我想这个应该是一个老师逐渐放手,然后小朋友逐渐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最开始可以是由生体会到生表达,不准的话老师再示范,生再体会,再表达的一个过程,然后渐渐地一环比一环少,到了后面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想象着事物的样子,带着自己的情感读好这些词了。四、课堂上对的时间把握还有待提高。从这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把有写东西化易为难地传给了小朋友,这样不仅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还耽误了不少时间。王老师说的对,教小朋友切忌化易为难,能做到转难为易才是真本事!这句话我一定牢牢记住!五、在这节课上还暴露出了两个大问题。一,我的语言和声音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原因就是说话不注意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变化。我想如果我的语言和声音有了这些变化,再配上丰富的表情,该高兴的时候就大声、欢快地说,该神秘的时候又小声、悄悄地讲等等,相信孩子上课会比现在觉得有趣。二,就是课堂上的组织教学。首先肯定是要注意平时常规的教育和培养,但小朋友毕竟太小,所以上课的纪律肯定还需要课堂上的调控。在本节课我就一直反复用“我喜欢”这样的话来讲,其实比这句话更好更管用的还很多很多,如最正面的就是表扬做的最好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其他孩子向他学习等等。我想这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以上就是这堂课所教会我的东西。从这堂课中,经过老师们的点评,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还要不断学习的许许多多的知识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尽力尽快改正,在改正和学习的同时,希望也能发现能多的问题,早点解决,从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王老师和其他老师帮我指出。再次感谢王老师和各位老师对我的指导!谢谢!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比一比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一个班数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内容,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因此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能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版第一册分一分教学反思 “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星期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本节课让学生把一些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采取教、扶、放层层递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感知分类的好处及分类的基本方法;再给定分类标准让孩子分一类、分两类乃至分三类;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如夺红星、闯关等,激励孩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节课中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也让我看到了一些问题,如:1 学生容易出现漏分和重复分的现象。2 个别学生分类标准不固定,同一题一会按颜色分,一分按形状分。3 学生说分类标准时,能感知标准,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标准。针对问题我思考如下对策:1 教会学生每次按一类逐个去找,只记一个目标。2 提醒学生按颜色不同分,就不要去看形状,讲清怎么固定分类标准。3 可以找不同,确定分类标准,再学说,同桌互说,力求每个孩子都能完成说标准的过程,教师同时多提问,多指名进行强化。之后的练习教学时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指导,学生出错现象大量减少,效果较好15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还不会上数学课,15的认识这节课是通过一副野生动物园的图,来引导学生数数,进而学习15这几个数字。在观察书中的插图时,我尽量的引导孩子仔细,并且有序的观察数数,进而感知1到5的数序。比如:数“1”时,有人数出一只大象,这我并不奇怪,可之后孩子们的一些细致发现让我很高兴也很意外。一片天、一片绿草地、一位女老师、一个扎两个小辫的女孩儿、一只黄颜色的小鸟等等;在数“3”时,又有惊喜,加上老师三位女性,在书的第十五页上有三朵云彩等等,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和发现让我感觉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上就引导孩子怎样观察,没想到他们是那么有潜力,很快就吸收了,并且淋漓尽致地在这堂上表现了出来。 为什么“数学课需要细致”?我个人认为,在学生还不太懂怎样上数学课的时候,帮助他们奠定良好的上数学课的习惯和方法很必要,就是告诉他们什么是数学课,怎样上数学课,数学课上用什么数学语言来说话等等。比如我在教学15几个数字的书写过程中,我讲得很细,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观察后就说怎样写,而是也让他们观察,当时由我来说怎样写,我在教写“1”时,我边说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书写,在哪里起笔,中间穿过哪里,又在哪里收笔等我讲得非常细甚至是精确,开始我也是试一试的态度这样讲的,等到教学“3”、“4”、“5”的书写时,基本上学生是自己观察并说出怎样写的,而且他们也学我说得特别的细可见他们的观察力要超过我,而且学会了用我交给他们的述说位置的语言。我在教给数字书写时用了比较幽默地语言,孩子们就也学会了,比如我说“2”很绅士,所以要把他写的头圆身正,不能小也不能大。在写“5”的时候,孩子们就说“5”很胖,但很爱漂亮,要把他的大肚子写圆了,要不然他该不高兴了,多有趣的比喻呀。学生就是在看老师怎么做,他们依法效之,所以我明白了以后的教学更要严谨,也更要讲求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认位置这堂课的内容是要认识及分辨上、下、左、右、前、后,其中辨析左、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我们生活的空间,学会描述空间中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常用方法,从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而且对于今后各个领域数学内容的学习都可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这节教学内容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一年级小朋友极少认识汉字,存在书面语言障碍;其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儿童在日常生活对它们有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左右”认知有因难,当说到“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时还需多练,学生对于左右手能分清,但是说物体左右时,需要头脑中的左右手表象,这表象形成的快慢是较重要的。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为此在教学时,我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注意结合教室里的情境,让学生看看课桌上的物体或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或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说说位置关系,同时让学生转换方向再说一说,这样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再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进一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这样的组织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能够充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玩游戏,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鉴于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生活经验是小朋友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只有尊重并意识到“生活经验是小朋友数学数学的重要资源”,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每一位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正确的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正确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而促进小朋友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对小朋友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利用,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信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又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况且,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这不也正是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吗? 天是第三周开始的第一天,我怀揣着满腔的幸福踏进了校园,通过前几周的观察,我发现了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也看见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心中不免有些窃喜,有点激动,同时更多的是给自己的鼓舞和动力,这些都离不开我师父张正英老师的帮助,我真的是打心眼里谢谢她,要是没有张老师的帮助和指点,我不会这么快意识到自己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够及时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张老师,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会挤出时间来听我上课,然后针对本节课我所出现的教学问题让我及时的纠正,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想说:张老师,谢谢您,您辛苦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我对几和第几的教学反思,首先,学生们对几和第几这个知识的接收能力还是很强的,半节课下来,学生基本全部都接收了,但是对于这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在这里我做了以下几点的总结,也能够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效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 第一点:这节课中,有一点是关于区分几和第几这个概念的,而我的提问过于书面化:几和第几的意思是一样的么,有什么区别么?一年级的学生很难接受,所以当这一个问题问下去过后,犹如石沉大海,十分安静,我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于是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实际我们该采取的是“通过实际的事例来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几和第几的差距。”我们可以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点兵点将”的小游戏,请几位小朋友站到讲台前面来参与,然后说说自己从左到右,是站在第几位的,现在台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点到哪个小朋友就让哪个小朋友来回答。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明白几和第几的一个区别。第二点:课堂常规的问题:虽然今天张老师说我的课堂常规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花费在上面的时间太多了,影响了我的整体课堂效率,所以以后我要认真注意这一点,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第三点:练习拓展的问题,也是我这节课最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1) 练习中的题目,我只是让学生完成,并没有能够将它很好利用自己身边的素材,例如:想想做做中的一条题目,问,小丽家住在几楼? 其实我还可以有效地将它拓展开来,比如说: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在第几层啊,我们的教学楼一共有几楼?你们家住在第几层之类的话,这样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个道理。(2) 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只是指导学生一直在做题目,或者说只是巡视了一小部分同学的作业,并没有一边讲,一边在走廊上走,没有能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这也是我的一项失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是会注意的。我想说,人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取得进步的,所以我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的改正,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认识0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创设情境,以动促思。教师向学生多方面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第二个是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小兔子采蘑菇、拔萝卜的情境很有兴趣。对于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一个也没有,学生大多能够理解,也有个别孩子能够照着老师的样子模仿寻找生活中的的0的含义,如:树上原来有2只鸟,飞走了2只,现在一只也没有了。有学生说:妈妈买了2个苹果,吃掉了2个,现在一个也没有了。0的第二个含义教授时,我请学生拿出直尺,观察,找找直尺上有没有0,然后直接向学生介绍,直尺上的0表示从0开始,是起点的意思。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数,逐步感知,0越往后,数字越来越大,反过来说,离0越远,数字越大。让学生看着直尺问答游戏:比如:3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和2接近的数是?通过游戏练习,让孩子不仅认识了0的起点含义,也进一步巩固了数序。同时告诉孩子可以用直尺量长短,用0对准一端,另一端指着刻度几就是多长。学生能够看图写出相应的数字,对书上练习的理解能力较好。主要问题出现在0的书写上。为了防止0写得比较尖,所以在写法上让孩子从右线起笔,碰上线拐过来碰左线碰下线圆上去。但是这样出现了问题,孩子的0写得胖乎乎,方方的。后来请教了师傅,得知应当和孩子们说一碰线就拐弯。这样就不会出现大圆形。在想想做做第3题中,有个别孩子无法体会按规律填空,对于第一次出现这样的练习孩子没有反应过来,说明数感不是很强。所以在近期的练习中侧重对数序数感的训练。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认识教学反思2009-09-21 21:37:07|分类: 教学反思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比较物体多少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始,把学生们带入快乐的动物乐园,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调动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发挥主动性,鼓励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多少时,教师不是直接提出具体要求,而是问:你想拿哪两种动物比较?这样给学生留出的是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三)注重体验,关注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有关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并理解大于、小于、等于号的含义。认识了这三种符号后,我让学生说说你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三个符号?怎么来区别“”、“”?有的学生说:“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有的说:“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有的说:“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有的说“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学生将符号“”、“”的形状内化后用语言描绘出来,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结果,学生在活动中开心地微笑、静静地思考、悄悄地商量,无不流露出对数学学习全过程的积极参与、轻松领悟。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1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鼓励积极探索本课利用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大量的观察、操作的机会。观察: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按要求分学具进,对特体形状的观察感知。感知物体特点时,对物体静止运动状态的观察。形成表家阶段对抽象图形的观察。联系实际环节中对身边物体形状的观察。操作:设疑激情环节的说学具。揭示概念后给名称说实物。感知物体特点时的摸、推、滚。搭积木。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如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圆柱和球的滚动为什么不一样;用实物学具搭物体时的奇思异想:城堡、世贸大楼、五角大楼、大吊车、航空母舰进而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2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同龄人之间的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数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本课我为学生创设了五次合作交流的情境:第一次是设疑激情阶段的说学具培学生学倾听别人的意思;第二次是按要求分学具和第五次搭积木培养学生为集体承担不同任务的责任感和协调统一的能力;第三次感知各种形状的特征和第四次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圆柱和球培养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开展学者式的讨论反思。专家评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1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想一想,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数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2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教学的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在焦急的等待中,我们学校终于迎来了小班合格校的验收,虽然我一年级的课最终没有机会被听到,但是通过几次的磨课下来,收获还是很多的。一年级的数学课,我觉得一定要学生想学、愿学,所以课堂上不仅有教与学,还要有“玩”。这节课,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让孩子“玩起来了”。1、分与合时,我用手势带着他们说一说6、7的分与合,边做手势边说6/7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6/7。在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记忆,也让孩子解放了双手。2、对口令游戏,像书上P33第三题,我把书上的题目稍微的改变一下,不是单纯的说我出几,而是问:“我出2,你出几,2和几合成6?”学生回答:“你出2,我出4,2和4合成6。”先带着学生说,然后然孩子们在4人小组里轮流问、答。通过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说一说,得到展示的机会。今天的课堂上,在这些看似玩的活动中,孩子们个个都很带劲儿,尤其是对口令的游戏,孩子们下课时还在班上说,让我感觉特别高兴。8、9的分与合”的教学反思这部分内容是教学8、9的分与合,是在学生掌握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学习的,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根据分与合的思想,主动进行操作,并通过抽象和推理,理解和掌握8、9的分与合。1、操作引出8、9的分与合。在教学8、9的分与合的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把8个方块进行操作。首先由老师向右移动一个,根据操作让学生说说8可以分与几和几?还可以想到些什么?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分别从分与合两个角度进行表达,并能通过一个分成推想出另一个分成。然后指名学生上来移一移,说一说,通过推理与有条理的思考引出8的分与合。第二次操作活动是把9个圆片来分一分。这次活动把学生的自主操作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上台来分一分,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去说一说。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2、记忆掌握8、9的分与合。在引出8、9的分与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一读,然后根据教师的操作一起说一说,接着教师可以仅留下一些关键数字进行背一背,最后让学生独立背一背。让学生经历齐读联系操作说根据关键数字背独立背这样的过程。学生由具体的认识上升抽象的认识。3、游戏深入理解8、9的分与合。在操作与记忆的基础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首先出示点子图,选择两张,使图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9),并让学生去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进行对口令游戏,并说一说几和几合起来是8(9)。最后让学生独立去完成第3题。并读一读。我们可以发现从点子图数字卡片中国结(数字)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应该来说,本节课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说一说读一读后,组织学生开展背一背,学生有的是一对一对背,也有是按次序来背(当然这其中可能是顺序,也可以是逆序。)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只要是有规律的,我都给序充分肯定,并指出,无论是一对一对背,还是按序来背都是规律的,这样可以背得又对又快,体验让有序思考的价值。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日期:2010-10-09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学习10的分与合时,我采取的是小朋友自主学习的方式,拿出10朵小花片,自己摆一摆。提醒小朋友:分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突出要有序地排。记忆10的分与合时,我采取的是借助多种形式来帮助记忆。例如:借助小手来记忆:“拿出双手,数一数一共有几根手指?”“今天我们要利用手指来学习10的分与合!”把1根手指弯曲,10被分成1和9。弯2根手指,10被分成2和8另外,利用儿歌来记忆:“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凑成一双手。”整堂课小朋友们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掌握了10的分与合。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日期:2010-10-15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本课我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意:校园里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到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2=5。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理解上,计算教学重在算理。 在理解“+”的意义时,我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2=5中3、2、5的意义,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算理理解已经很清楚了。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日期:2010-10-15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和加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新知探究。不管是在探究得数是“0”还是一个数与“0”相加减,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理解算理。通过具体的事例,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个别表述,接着同伴间交流算式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地表述,扎实而有效地理解了算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观察算式,发现“0”的加减运算的特性。整堂课,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把握了新知,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后反思日期:2010-10-18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本节课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练习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日期:2010-10-18来源: 作者:陈红字体:大 中 小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引导者,怎样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走,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怎样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让学生被你所吸引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各种语言的运用。如一段生动有趣的开场白,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句鼓励表扬的话语,一个鼓掌等等都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今天在完成想想做做4的基础上归纳有关0的加减法规律时,用上小朋友的名字来叙述,如:陆坤(小朋友名)+0=陆坤,0+陆坤=陆坤陆坤-0=陆坤,陆坤-陆坤=0.学生在开心的同时掌握规律。得数是6、7的加法反思日期:2010-10-19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这部分内容教学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用两道不同的算式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虽然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的位置不同,但得数相同。“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了现实的情境、然后用趣味的游戏、开放的活动,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习、感受“一图两式”,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练习设计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开放性。在现实的情境、趣味的游戏、开放的活动和务实的作业中综合练习,进一步强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有趣、有用和挑战性,让学生再次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阅读:55 次录入:施海娟教后反思日期:2010-10-21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从“一图二式”向“一图四式”学习的过渡,是一次思维的飞跃。原来只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顺向思考写加法,逆向思考写减法。例题教学,在学生列式后,我让学生解释算式每部分表示的意思,算式的算理,多次观察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说发现,再次体验从一道算式推出相应的另一道算式及结果,初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在加减法意义上的体会很到位。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后反思日期:2010-10-22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一图四式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先看图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进而一个手势,盖住一部分后,让学生理解图意,列出减法算式,变静态图为动态,利于学生思维和理解,顺利地突破难点。这一问、一盖、再问、列出算式,既使新旧知识(一图四式与一图两式)有机地联系,又使学生思维条理、有序、有据。学生读算式后问怎样记住这四道算式,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突出了本节的重点,用的组成和想加算减的方法进行得数是的加法和减几的减法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教学反思日期:2010-10-22来源: 作者:陈红字体:大 中 小 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是得数是8的加法与8减几。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减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我的想法:1.算理是其实是加法与减法的实际意义,而算法是学生在计算中形成的一种技能与技巧,本节课是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其实我们知道很多小朋友在家中已进行了相类似的练习,但我们也发现这些练习侧重于算法而忽视算理的理解,因此我认为本节课仍旧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理解算法上。正确认识加减法的含义。2.如果我们在例题1教学中直接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写算式,我想也能完成相关习题,但这样似乎曲解编者的意图,因此在例学中出示情境图后,我让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尝试编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我认为是必要的,学生通过看图说图意尝试编题列式解答。这样把情境图,语言表述和算式很好结合起来。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杂留本,活用资源日期:2010-10-22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得数是6、7的加法这一课时,教材创设了植树活动这一情境,让学生看着情境图解决“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卡通蘑菇和卡通萝卜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即:5+1=6、1+5=6,让学生初步感受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的加法交换律。我想,教材的这个设计,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图,第一,植树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二,从两个方向来的学生,易于学生从这一图中列出两个算式来;第三,植树情境设置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经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一般都是这样理解题意的:先来了5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列式时,也就很自然地把左边的人数加上右边的人数来求出总数。确实,依据学生前一段时间的学习经验,他们已习惯于这种思考方式。因此,如果利用教材设计的情境的话,教师可能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得出“一图两式”,而非学生主动地得出另一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给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草地的这边来了5个小矮人,伸右手5指来表示,另一边又来了2个小矮人,伸左手2指来表示,一共来了几个小矮人?孩子们很快列出了算式:5+2,并算出得数7。我接着提问: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有学生蠢蠢欲动,有学生不知所云,于是,我把两手交叉,5指和2指交换了位置。学生们的手齐刷刷地都伸了起来,满脸兴奋。接下来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很顺利。本课的教学之所以顺利,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学生熟知而又最喜欢的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第二,在突破“一图两式”这一重点时,我利用了学生可以直观观察的手指来替代小矮人,通过交叉双手,很轻松自然又直观形象地让学生自主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第三,手指演示,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交换双手的位置,也就是加数交换位置,但总数是不变的。第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道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我还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都伸出双手边讲故事边说算式和得数,这就进一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想在平时备课时,首先应该仔细分析教材设计意图,然后认真分析与调查学生的经验与习惯,最后才能设计出适合本课的和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刻意地去追求生动活泼的情境设置或是具有创意的问题情境,未必就是最好的,有时会适得其反。很多时候,身边的一些简单而直观的资源更加有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合理利用,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手段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教学反思日期:2010-10-22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本课的重点是在学生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正确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虽然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一图二式,但是把加法和减法两种算式在一张图中表示出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最主要是易于混淆。细细思索原因,还是学生对算理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整课我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明了算理,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一,借助手势语。在出示了直观形象的情景图(5人在水池,3人在池边)后,引导学生左手伸5指表示池中人,右手伸3指表示池边人,分开是两部分,合在一起是整体。加法是把部分与部分合在一起得整体;减法是在整体中去掉一部分,剩余另一部分。通过双手来展示,直观形象;学生积极投入,趣味实足。第二,注重语言表达。给予充分的时间,宽松的氛围,进行师生间、生生间表述算式实际意义的机会。在表述的过程中,学生算理明了,同时,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和流利性。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日期:2010-10-27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本节课教学内容呈现的形式,在前面几节课中已经出现,课的流程对于学生不在有新鲜感。所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侧重于每个环节的简练、准确到位的处理,各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以及课堂评价语言的激励作用。为使学生不感到学习的枯燥,我通过具有竞争式的、童趣式的语言吸引学生兴趣。对于“想想做做”中第3题计算题目的反馈,我采用口头接龙形式(教师随机点名,学生手指题目对应)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避免了一对一的枯燥的对答案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及时讲评,全部正确的学生奖励笑脸。练习题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计算方法的掌握,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环节,提醒学生观察图中与数字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强化问题与条件的区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口述条件与问题,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课堂上不断的强化,效果还是不错的。和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教学反思日期:2010-10-31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本节课,我首先请学生观察图,自主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和根据问题列加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一:总数;条件二: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求另一部分是多少。然后根据问题列出减法算式。最后,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的算理。这一过程,紧密结合了加减法的含义,训练了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且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比如集体说、同桌互说、个别说等形式,结合不断地激励评价措施,扎实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日期:2010-10-31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就注意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种实际问题有了一定的迁移能力。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并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最后,我还用提问的形式,请学生们自主归纳比较了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经历了这样的思考过程,学生们清晰地知道了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知道总数,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这样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推进会的学习心得日期:2010-11-04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上周日参加了“学程导航”教学范式推进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就王老师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谈一些我的学习心得。课前王老师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并且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主解决了相关问题。因此,课刚开始,我发现学生基本都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王老师这节课究竟会把时间花在什么方面呢?在问题情景出示后,王老师请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展示了从学生中来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让学生判断优劣,并交流原因。让学生在争辩过程中,进行比较和发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学生在争辩中理解了算法和算理;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中内化了算法和算理。王老师把时间花在了刀刃上了!在进行某些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似乎已经会做了,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地掌握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智慧,抓住重点,适时质疑,顺势引导。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把知识点深入内化。连加、连减的教后反思日期:2010-11-05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今天上了一堂连加、连减的数学课,经过自己和学生的通力合作,感觉教学效果良好,反思总结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验连加、连减的意义,本课设计了一开始就设计了“算式接龙”的游戏。通过情景创设,唤起旧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连加连减有了初步的动态感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静态的主题图,让学生在静态中再次领会连加的意义;学习连减时,引导学生在“小朋友爱劳动,采摘丝瓜”中初步动态感知连减的意义,再定位观察静态图画,让学生在静态观察中再次领会连减的意义。2、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画符号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顺序后,再让学生擦去符号和第一步得数,不再进行视算而把第一步结果记在心里进行口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日期:2010-11-06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再学习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关系确定算法。另外,也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我在平时教学看图列算式时,就要求学生说出图意,提出问题,所以学生们对这种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型并不陌生,能很快从图中找到条件和提出问题。我教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我发现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学生对“一共有多少”这样的加法,通过看图,能很快解决。但对于减法有一定的问题,在这部分教学时,学生会分不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结果常会算出已知数。在教学中我没有用固定的格式让学生强迫记住用减法来做,而是先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讨论说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再通过两种类型的题目比较,让学生清晰的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知道了总数,去掉一部分,求另外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练习时,只有个别学生列式时有疑惑,其他学生的作业质量还是蛮好的。问题情景计算教学的踏板日期:2010-11-06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我们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最近进行的计算教学,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过渡不能是跳跃式的,应该给孩子垫上一块踏板。在低年级教学中,这块踏板是十分有必要的,即创识与儿童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直观的操作、观察,过渡到抽象的算式表达。例如,在初涉加减法教学时,我们根据教材采用了儿童最常见的“人来了”、“人走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把加减法计算教学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这两天的连加连减教学,连续飞来小鸟,是全部用加法;连续游走小鸭,是从总数中连续去掉用减法。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儿童更好地铺设好计算教学的踏板。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把数学还源于儿童熟知的生活情境,把计算教学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动在明理,静能生慧日期:2010-11-06来源: 作者:翟秀炜字体:大 中 小 计算教学依托问题情境,而低年级的教材大多呈现的是静态的图文结合形式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理解时需要借助想象来还原事件的过程,才能列出算式。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局限,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多媒体课件把动画和图画结合了起来,动画过程的呈现让算理更明了,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图画展示,让计算教学变得简洁而有效。例如,在进行连加连减教学时,学生对图画中“近景大远景小”这一图画处理效果不太明白,因而列错了算式。教材的图画呈现:河塘里的小鸭子远处有2只,近处有4只,河岸上有3只。部分学生列成了9-6-3=0,这就是没有分清近处的鸭子和远处的鸭子,而混为一群了。这时如果就指着画面,告诉学生这是先游走的2只,这是后游走的4只。我想,再多的解释也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学生根本还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接着针对学生的两种观点,呈现动画:9只鸭子在河岸上,先跳下了2只越游越远,越远越小,再跳下4只鸭子,画面静止。学生立刻恍然大悟。最后,我指着画面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图画中小的“人和物”表示远处的,在这里指先游走的2只鸭子,图画中大的“人和物”表示近处的,在这里指后来跳下水的4只鸭子。这样的演示生动活泼,创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负担,思维活跃,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加减混合的看图列式题,多媒体的优势更加明显,在教材提供的静态图上学生很难一下子分清图中要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增减变化情况。但是运用多媒体,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生动活泼的课件演示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课件演示学生能轻松的看出在什么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了几个。当然,多媒体对于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仅仅起辅助作用,不能让学生养成依赖。课堂上的观察图意理解图意的方法如果停留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或者依赖多媒体技术上的话,学生的观察经验得不到迁移,学生由观察到理解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升。因此,动态的动画的形式要回归到教材上的静态的呈现方式。学生有了观察动态动画的经验后很容易运用他们已有的观察经验进行迁移,注意在一张静态图上通过寻找出增加或者减少的变化关系来确定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例如,加减混合那课时的一课一练上,观察荷叶上青蛙跳水的静态图,学生仔细观察青蛙跳水图就可以看出一片荷叶上有两只青蛙跳水了,有两只仍在荷叶上,另一片荷叶上有三只青蛙。学生通过还原事件就可以理解图上的数量关系,要从原来没跳水前的青蛙只数里去掉跳水的青蛙只数,再加上另一片荷叶上的青蛙只数就是现在荷叶上青蛙的只数了。总而言之,动画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变化情况,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回归静态图,在静态图中学会自我还原事件,真正生长智慧。阅读:58 次连加 连减 教后反思日期:2010-11-07来源: 作者:字体:大 中 小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摘完丝瓜后运走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加减混合教学反思日期:2010-11-10来源: 作者:陈红字体:大 中 小 通过前面对用数学和连加、连减的学习,学生已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