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组长领衔的教学专业团队建设.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092706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组长领衔的教学专业团队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备课组长领衔的教学专业团队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备课组长领衔的教学专业团队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备课组长领衔的教学专业团队建设口杨勤备课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特色,是学校教研工作的精耕细作。备课组是教师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最基层的学习型组织;国家三级课程核心基础课、拓展递进课、探究创新课的开发,需要备课组同仁群策群力在教学中实践;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探讨、学生问题的研究、教学策略的探索都依靠备课组这个基层教学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所以,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备课组建设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备课组长是本年级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者、负责人。在教学管理中主要负责保证学科组工作的正常运转;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备课组长要成为本年级学科教学研究的带头人;备课组长的中心任务是稳定和提升本年级学科总体教学质量;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链(职初教师、合格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研究型名特教师),一般一个教研组都会包含有这几类教师。备课组长的人选应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绩效好、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人。只有这样的备课组长,才能带领备课组成员有效地开展备课组工作。选好合适的备课组长是进行有效备课活动的优先保证厂 一、积极营造“哥本哈根”式的备课研究氛围 备课组教师的构成是有差异的,要充分关注、利用好教师专业差异发展目标和差异发展空问,就必须提倡一种哥本哈根精神这是由丹麦著名科学家玻尔所倡导的一种“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学术研究环境。 集体备课正是哥本哈根环境所追求、倡导的一种教学研讨模式。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经验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地发挥。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加强,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例如,备课组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专题,或围绕一个中心,或研究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困难。因此,组内教研气氛就浓厚,备课活动内容就充实。备课组在“哥本哈根环境”中研讨,就是要打造一个共享专业价值、共享专业体验、共享专业成果的专业共同体。 在备课中本着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合作的精神,备课组的所有教师,按照“设计设计再设计,改进改进再改进”原则,分别从备课内容、备课设计和方案改进三个角度进行备课,具体如卜: 第一次备课:备课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第一次设计(自我设计),第一次方案改进(自我改进); 第二次备课:备课内容(备资料文献),第二次设计(备课组设计),第二次方案改进(备课组改进)。 在第二次备课时,如:每位教师分别介绍自己的备课情况,组内教师共同进行研讨;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有经验的资深教师共同帮助青年教师确定重点、难点,并提供一些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效的教法建议,帮助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分层目标,让青年教师共享他们的实践经验;而老教师也分享了青年教师的新思维、新方法,在备课活动中,新老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周的备课组活动,给集体备课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活动经常围绕教学专题展开集体研讨,教师们各抒己见,想方设法,解决疑难,这样一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以集体备课为基础,注重构建以组内教师为主体,以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为引领,其他专业团队共同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具体有五种形式: 1)以沙龙形式进行学术研讨; 2J专题讲座; 3)教学观摩与研讨; 4)建立校际之问的教学观摩、教学联考; 5)头脑风暴:输出信息分享信息讨论反馈信息输入信息。 二、通过“行动学习”方式提高研课质量 在备课组的建设中要切实加强持续的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即反复不断地研课。备课组内互相听课、评课是一项长期的教学活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不少教师的思维模式、心理模式、语言模式和行为模式。针对某些评课中可能出现的虚假肤浅的现象,“行动学习”是一项有针对性的研课方式。“行动学习”起源于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家聚在一起坦诚公开自己研究中的疑难、困惑,承认自己“无知”和“无能”,寻找他人“能否理解我的疑难、困惑”。“行动学习”方式引入到备课组的研课中,在研课活动中,成员们首先开展自评,坦承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困惑,然后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及在进一步教学落实中出现的新的困惑,寻求组内成员的帮助;在自评的同时,组内成员也进行积极互评,提供相似问题的解决经验,为问题的解决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制定(卜转第5页)人们的基本生活中。它要求从生活出发,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为生活而教育,道德教育的要旨不仅仅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更在于使人们理解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生活更幸福。人们的行为终究是要受现实的条件的制约,要创造可能的生活就是要通过德育,去尽可能改正人本身存在的缺点,不断超越现实生活而走向可能生活。可能的生活既是理想的但又是建立在人们当前的生活基础上的,我们要从当卜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当卜生活为参照,去改变现实的生活,追求一种更加幸福的生活。 三、实施交往德育 (一)交往德育的内涵 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问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交往德育是在扬弃与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诊释的德育理论。 (二)交往德育:主体问的互动 把主体问性理论引入德育后,其所强调的互识与共识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病。所谓主体问的互识是指交往主体问的相互认识了解,共识则是指对同一事物达到共同的认识。在这种理论指导卜,教师不再具有权威的地位。教师和学生会成为平等的道德教育的主体,主体之问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教师会不断地在师生交互的理解中加强认识学生,而学生在与老师的互识过程中,在道德水平较高的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卜,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而教师也会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也使自己的教育道德素质得到提升,于是教育者也不断取得进步,这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作为主体的学生除了和教师的交往,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通过这种交往去感悟自己独特的道德,提升道德水平,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有其独特性,所交往的人所受的生活经验也不一样,因此所获得的道德也不会千篇一律。因此,可见道德“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认为人们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人类的繁荣是什么等一些全面的观点”i=i。青年学生正处于全面进入社会交往活动时期,他们通过交往全面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人际交往对他们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人际交往既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又是获得发展的基本途径。家庭、社区、学校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是人的道德发展的始点,通过和父母的交往,奠定了人的最基本的德性,掌握了日常生活的基本习惯和社会行为方式,进而学会道德规范。因此,当人们在生活中交往时,要尽可能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才能有利于完善道德品行,提升道德精神,促进道德的发展厂 注释: 1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沦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5页 2美威廉W.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8页 3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作者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上接第9页)(或改进)落实方案。实践说明,建立“行动学习”的专业共同体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其中有教学成功的经验,也有教学失误的教训,这样的研课模式不仅分享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经验,而且提倡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研课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为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服务。 三、搭建教师专业主体性发展平台 备课组建设为教师专业主体性发展搭建了平台。如:练习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的学习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即各种形式的分层练习),才能使处于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的潜在可能学习能力变成现实的能力。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学科特点、课程目标,以“练习设计的坡度、效度、信度”为研究突破口,备课组教师依据学科考试的双向细目表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需求,准备练习材料,并融合到年级总的习题之中。另外,每位教师认领一个专题或是同一专题中不同难度的习题,编写收集整理之后进行汇总反馈,在备课组活动时问进行讨论,达成一致之后在规定时问内完成练习。对于习题中失分较多的题目,各班统计之后,再结合班级学情以追加题的形式进行二次练习跟进。备课组再进行失分统计,检验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练习反思改进再练习再反思,取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也是校本材料开发、建设的重点,分层练习是促进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备课组活动是一项细致且繁复的创造性活动。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中,备课组有效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枕木的作用。因此在备课组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研究的同时,学校要鼓励和倡导各备课组参加和承担市、区的教研活动以及围绕专题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之问的专业互助,学校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都可以通过加强备课组建设来实现。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备课组建设厂(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