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015491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学案 过秦论 贾克文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 第 周课 题主 备审 核使用教师编 号编写时间过秦论贾克文边 强2014、4、10【学习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2、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课前导学】导语: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二要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一、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哭泣岁余,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辞赋有鵩鸟赋吊屈原赋等。其作品经刘向整理为新书(58篇),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贾谊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而过秦论更以铺张扬厉,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故鲁迅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二、写作背景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三、相关知识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四、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崤函之固(xio) 孝公既没(m) 膏腴之地(y) 陈轸(zhn) 召滑(sho)逡巡(qn) 遗镞之费(z) 流血漂橹(l) 鞭笞天下(ch) 俯首系颈(x)蒙恬(tin) 藩篱(fn) 以愚黔首(qin) 隳名城(hu) 销锋镝(d)践华为城(hu) 良将劲弩(jng) 瓮牖绳枢(wng)(yu)(sh) 墨翟(d)蹑足行伍(hng) 将数百之众(jing)锄櫌棘矜(yu)(qn)銛于钩戟长铩(xin)(j)(sh)谪戍之众(zh) 度长絜大(du)(xi)比权量力(ling)万乘之势(shng)一夫作难(nn)【课堂导读】 一、研读文章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2、解释重点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 (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固: 以: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包、囊: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 (4)当是时也 是: (5)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 斗: (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而: 河: 【答案】(1)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2)固:牢牢地;以:连词,表目的。(3)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宇内、四海、八荒:都指天下。(4)是:这。(5)衡:通“横”。斗:使动用法,使相斗。(6)而:连词,表修饰;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的统称。3、翻译重点句子:(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答案】(秦国)君臣牢固的守卫着,以便窥视周王室的天下。(2)外连衡而斗诸侯。 【答案】(秦国)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4、本段写了那些信息,请找出文中原句并简要概括。 【答案】本段叙秦国地理优势(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政治雄心(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和治国成效(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附:文白对译 秦孝公 据 崤 函 之 固, 拥 雍 州 之 地, 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君 臣 固 守 以 窥 周室, 有 席 卷 天 下,(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以便伺机夺取周王朝的天下,有像卷席日子那样卷起天下, 包举 宇 内, 囊括 四 海之 意,并 吞 八荒之心 。当 是时也,像用布一样包起国家,像用口袋一样装起四海的志向,兼并侵吞各国的雄心。在这个时候,商 君 佐 之, 内 立法 度, 务 耕 织, 修 守战之 具, 外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具,对外连 衡 而 斗诸 侯 。于是秦 人拱 手而 取 西 河之外。实行连横的策略,来使诸侯互相争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二、研读文章第二段。1、朗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2、解释重点词句。(1)孝公既没 没: (2)蒙故业,因遗策 蒙: 因: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西、东、北: 举: (4)会盟而谋弱秦 会盟: 弱: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 (6)以致天下之士 以致: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缔交: 与: (8)约从离衡 从: 离: (9)兼韩、魏、燕、楚中山之众 兼: (10)于是六国之士 于是: (11)制其兵 制: (12)秦人开关延敌 延: (1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 弊: (14)追亡逐北 亡: 北: (15)流血漂橹 漂: 橹: (16)因利乘便 因: (17)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服: 朝: (18)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延: (19)享国之日浅 浅: 【答案】(1)没:去世,死去。(2)蒙:继承;因:沿袭。(3)南、西、东、北:名词做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举:攻占,攻取。(4)会盟:聚会结盟;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变得弱小。(5)爱:吝惜,珍惜。(6)“以致”与现代汉语不同,“以”是连词,“来”,“致”是招纳。(7)从:通“纵”;缔交:缔结盟约;与:帮助,援助。(8)从:从:通“纵”;离:使动用法,使离散;(9)兼:同时拥有,这里是聚集。(10)于是:在这时。(11)制:统领,统帅。(12)延:迎击,迎接。(13)制:控制,制服;弊:弱点、毛病。(14)亡、北:逃跑的军队;(北:从造字法看,二人为相背之形,打了败仗的士兵逃跑时要背对追兵,引申为“逃跑”。这里是“逃跑的军队。)(15)漂:使动用法,使漂浮。橹:古义,盾牌;今义,船桨。(16)因:趁着。(“因利乘便”同义复用,“因”与“乘”同义,“利”与“便”同义。)(17)服:臣服,投降。朝:动词,朝拜。(18)延:延续。(19)浅:时间短暂。3、翻译重点句子:(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答案】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商量削弱秦国的办法。 (2)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答案】(各诸侯国)曾经凭借十倍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去进攻秦国。4、本段在写秦国势力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从哪些方面突出了九国诸侯的强大?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招纳天下贤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联盟;六国之中,文臣武将,人才济济; 土地广博,人多势众。(2)诸侯势力如此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写这些这些内容的作用:衬托秦国的强大不可战胜;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也为后文的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了伏笔,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附:文白对译 孝 公 既没,惠 文、武 、昭襄 蒙 故 业,因 遗 策,南 取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事业,沿袭前人留下的国策,向南夺取了汉中,西 举 巴、蜀,东 割 膏腴之地 , 北 收要 害之 郡 。诸 侯恐 惧, 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各诸侯国惊恐害会 盟 而 谋弱 秦 ,不 爱珍器 重宝 肥 饶 之 地 ,以 致 天下 怕,联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用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之 士,合 从 缔 交, 相 与 为 一。当 此之 时,齐 有 孟 尝 ,赵有 平 原,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结盟,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 有春 申 ,魏 有 信 陵 。此四君者,皆 明 智 而 忠 信 ,宽 厚 而 爱 人 ,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宏厚道又友爱待人,尊 贤而重 士 , 约 从 离 衡,兼韩、魏、燕、楚、齐、既能尊敬贤能,又能器重谋士,他们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 之 众 。于是六国 之 士, 有 宁越、徐尚、苏秦、 杜赫 之 属 为 之 赵、宋、卫、中山国的民众。于是六国有才能的人,既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 ,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之 徒 通 其 意,吴谋划;又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更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 之伦 制其 兵。 尝 以 十倍 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之 地 , 百 万之 众 ,叩关而 攻秦 。秦 人 开 关 延敌, 九国之师 , 逡 巡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打开关门迎敌,九国的军队,却犹豫徘徊而不敢进。 秦无亡 矢遗 镞 之 费 , 而天 下诸 侯 已困矣。于 是 从不敢前进。秦国人没有一支箭,一个箭头的破费,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合纵散 约败 ,争割地 而赂 秦 。 秦 有 余力而 制 其 弊,解散盟约破裂,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赂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来制服那些疲惫不堪的诸侯,追亡 逐北 , 伏尸百 万,流 血 漂 橹;因 利 乘 便, 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宰割 天下,分 裂山 河 。强国 请 服 ,弱 国 入 朝。 延 及宰割诸侯各国,分割诸侯国的土地。于是强大的诸侯国请求降服,弱小的诸侯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 享国 之 日 浅 ,国家 无事。 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什么战事。三、研读文章第三段。1、朗读第三段。 朗读提示: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语。2、解释重点词句。(1)奋六世之余烈 奋: 烈: (2)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 策: 御: (3)吞二周而亡诸侯 亡: (4)履至尊而制六合 履: (5)威振四海 振: (6)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 (8)以愚黔首 愚: (9)聚之咸阳 句式: (10)铸以为金人十二 句式: 金人: (11)以弱天下之民 弱: (1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践: 因: (13) 以为固 句式: (1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句式: 信: 何: (15)自以为关中之固 固: (16)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 【答案】(1)奋:发展;烈:功业。(2)振:举起;策:马鞭子;御:统治。(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5)振:通“震”,震慑。(6)以为:以之为,把作为。(7)却:使动用法,使退却。(8)愚:使愚昧。 (9)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10)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铸以为十二金人”;金人:铜人。(“金”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金属,在秦这个时代应该指的是青铜,今义是黄金。)(11)弱:使衰弱。 (12)践:踏;因:依靠。(13)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14)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何谁”;信:诚信、可靠;何:通“呵”,呵问,呵斥。(15)固: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地方。(16)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补充资料:宾语前置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宾语用代词复指。(固定结构)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唯命是听 “唯命是听”就是“听命”;用了“唯是”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4)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史记项羽本记:“业文南向坐。”3、翻译重点句子:(1)振长策而御宇内。 【答案】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 (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答案】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正是子孙帝王万代的帝王基业。4、本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作者分别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从原文中找到各个方面对应的原句。 【答案】(1)政治上:“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2)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3)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民)(4)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民)(5)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思路图解:附:文白对译 及 至 始 皇, 奋 六 世之余烈, 振 长策 而 御 宇 内,吞 等到了秦始皇即位,他发扬六代先王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二 周 而 亡诸侯,履 至 尊而 制 六 合,执敲 扑而鞭笞天下, 了西周和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来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威 振 四 海 。南取百 越 之 地 ,以为 桂 林、 象郡;百 越 之 君 ,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系颈, 委 命 下 吏。乃使蒙 恬 北筑 长城 而 守藩篱,却匈奴俯首投降,听任秦国小官吏摆布。然后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余里;胡 人不敢南下 而牧马,士不敢 弯 弓而报怨。 于是 废先 王 之七百多里。匈奴人再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于是他废除先王的法令道, 焚 百 家 之 言,以愚黔 首 ;隳 名 城,杀豪杰 ;收 天下 之制度,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 兵,聚之 咸 阳,销 锋 镝,铸 以 为 金 人十二,以 弱 天下 之 民。兵器,把他们集中到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老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 践华 为 城,因 河 为 池, 据 亿 丈 之 城 ,临不 测 之渊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据守着亿丈高的城墙,对着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以 为 固。 良将 劲 弩 守要 害之 处,信臣精 卒 认为坚固的屏障。又派优秀的将领用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陈 利兵 而 谁 何。天下 已 定, 始 皇 之心, 自以为关中 之固,设置锐利的兵器,巡逻盘查。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自以为关中这个险固之地,金 城 千 里, 子 孙 帝王 万世之 业也。 有方圆千里像铜墙铁壁样的坚固城池,就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了。附2:相关知识(1)秦的暴政:陵园修建了30多年,从他十三岁就开始,一直到他死还没修好,后秦二世又花了一年多才修好。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8年。据史书记载,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而筑陵时,壮丁最多达70万,可见工程之浩大。他连那些为他伴驾他的不曾生育的宫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都不放过,下令在他人殆时,将这些人统统活埋,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不让陵寝内的秘密泄露。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6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2)金人十二:古时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秦王宫阿房殿前, 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传说始皇梦到老道指点迷津道:制十二金人,方可稳坐天下。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四、研读文章第四段。1、朗读第四段。 朗读提示:“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然”急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调。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2、解释重点词句。(1)瓮牖绳枢 瓮: 绳: (2)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句式: 行伍: 倔: 阡陌: (4)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将: 转: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 揭: (6)天下云集响应 云: 响: (7)赢粮而景从 赢: 景: (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 遂: 并: 亡: 【答案】(1)瓮:名词用作动词,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2)中人: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交易双方的中间人。(3)句式:省略句,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行伍:军队,这里是戍卒队伍;倔:通“崛”,突然;阡陌:田野。(4)将:率领;转:掉转头。(5)兵:兵器;揭:举。(6)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7)赢:担负;景:通“影”,名词做状语,象影子一样。(8)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遂,于是;并,一同;亡,使动用法,使灭亡。3、翻译重点句子:(1)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答案】(陈涉)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子似的跟着他。4、本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写了陈涉起义,请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原句,并说说作者这样来写陈涉起义的用意何在。地位: 才能: 兵力: 武器: 影响: 【答案】(1)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才能:“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2)写作意图: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附:文白对译 始皇 既没,余威 震于殊 俗。然陈涉 瓮 牖 绳 枢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之 子, 氓 隶 之 人,而迁 徒 之 徒 也;才能 不 及 中 人,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又是一个被征调戍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非有 仲尼、 墨翟 之 贤, 陶朱、猗顿 之 富;蹑 足 行伍 之间, 而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德才,也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投身于军队行伍之中, 却在 倔 起 阡陌之中, 率疲 弊 之 卒, 将 数 百 之 众,转 而 攻秦; 斩 木 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为 兵, 揭 竿 为 旗 , 天 下云天下云集响 应, 赢粮 而 景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像云云那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应和,自己带着粮食如影随形 从。 山东 豪 俊遂并起而亡秦 族 矣 。 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五、研读文章第五段。1、朗读第五段。 朗读提示:“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2、解释重点词句。(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夫: 小弱: (2)崤函之固,自若也 固: 自若: (3)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句式: (4)锄櫌棘矜 櫌: (5)行军用兵之道 道: (6)成败异变 异变: (7)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度、絜: 比、量: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区区: 致: (9)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 朝: (10)百有余年矣 有: (11)为天下笑者 句式: 【答案】(1)且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小弱:形作动。变小变弱。(2)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自若也:若自,像原来。(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如“泰然自若”等)(3)状语后置句,后文“非铦于”“非抗于”两句亦是。(4)櫌:通“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5)道,谋略。(6)异变,不同,同义复用。(7)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8)区区,形容微小。致,达到。(9)序,本义是排列座次,这里是招致(统辖)。朝,使朝拜。(10)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11)被动句。3、翻译重点句子:(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答案】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答案】就因为不实行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4、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展开论述,请说说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答案】(1)陈涉与九国的实力对比:领袖的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抗秦结果;秦自身立国前后的对比。(2)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的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反衬秦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铺垫,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全文结论之所在。附:文白对译且 夫 天 下 非 小 弱也, 雍州之地,殽函 之 固, 自若 也。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险固,还是像从前那样啊。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 之 君 也;鉏櫌棘 矜,陈涉的地位,不比 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各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东西,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 戍 之 众,非 抗于 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 用兵之道,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用兵作战的策略,非 及 向时 之 士也。然而 成败 异 变 , 功 业相反,何也? 试使也不如先前的那些谋士。但是成功和失败却大不相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 东 之 国与 陈涉 度 长 絜 大,比 权 量 力, 则不可同年 而语矣。然崤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量量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 以 区区 之 地, 致万乘之 势,序 八 州 而 朝 同 列,百 有 余 年矣;秦国曾凭着小小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然后以 六 合 之 家,殽 函 为宫 ;一 夫 作 难而 七 庙 隳,身然后把天下变成一家,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内宫;一个人发动起义,却使秦朝基业就毁灭了,连皇帝死 人 手 ,为 天下 笑者,何 也? 仁 义 不 施 而 攻 守 之自己也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势 异 也。形势就不同啊。【拓展延伸】近人吴闿先在古文范的夹批中评价过秦论,说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自古以来,历代评家都盛赞过秦论为古今第一篇“气盛”文章,你能说说文章的气势表现在哪些地方吗?【答案】(1)表达方式:用叙事论证论点。文章用了1000多字的篇幅概括从秦开国到秦亡国的100多年的历史,先叙述秦孝公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的“强”,接着写始皇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后的“亡”:由攻而守,由盛而衰,由兴而亡,身死入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自然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叙事中没有议论,却处处隐含着谴责。这就是过秦论在表达方式上的高妙之处,一气叙来,势如破竹,让人击节。(2)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首尾呼应法。写秦兴,气焰赫赫,不可一世;写秦亡,急转直下,迅速覆灭;最后是一锤定音,推出全文论点。论点的出现水到渠成,势成必然。(3)语言特点: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气势充沛。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铿锵有力。(4)对比反衬:一是将六国与秦国对比,以六国的兵精将良但人心不齐(“逡巡不敢进”),反衬秦国力量之强与取胜之易;二是将秦与陈涉对比,突出秦朝灭亡之易之速,以论证秦的不施“仁义”;三是让秦自身的兴与亡进行对比,(发展之时与统一之后内外政策的对比,攻取天下成功与守卫天下失败的对比),说明“仁义”与“攻守之势”的关系;四是将六国与陈涉对比,突出农民起义军力量之弱,反衬陈涉灭秦之易。看过这四番对比,读者自然感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来有淋漓尽致之感。秦国通过七代君主漫长的努力,终于一统天下,却亡于二世。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观点:是不是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秦亡的教训,似老生常谈,这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的观点和有关语句可以运用到谈仁义、论攻守的相关话题中。过秦论一文有很多地方值得人们深思:“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朝却亡于二世,这又是什么原因?贾谊在文中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应该牢记的名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秦王朝是个例子,国民党也是个例子。但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的反对。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农民起义,它起自陕西,横扫中原,席卷大半个中国,前后经过16年之久的曲折、艰苦的斗争,最后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进京后的农民军被京城的宫殿和金银所吸引,迅速腐化,有的大将带兵劫掠原明地主豪强和高官显贵,将财物占为己有,不再与民同甘共苦,因此逐渐脱离群众,致使政权刚一建立,就潜藏了很多危机。结果只在北京停留48天,就被迫撤出,最后李自成于九宫山兵败身死。“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贾谊在过秦论中阐述的主要思想。他认为,同样是不施仁义,而打天下和守天下面临的形势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打天下不施仁义可以取得成功,而守天下不施仁义的话,必然要失败。贾谊在文中用秦兴亡的事例形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秦国统治者用暴力打下了天下,他们以为只要加强暴力统治就一定能守住天下,于是就“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可是一个小小的陈涉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使堂堂秦朝“为天下笑”。难道是因为秦朝的暴力实行得不够吗?贾谊在反问之后,肯定地断言:不,正是因为秦过分地实行了暴力,才逼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就是守天下者,不施仁义的下场。两千多年来,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阐明的这个著名观点,一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至今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遥望贾谊彭晓玲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坦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著地奔涌,生生不息。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夭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