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习题答案(中安教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897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习题答案(中安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语文习题答案(中安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语文习题答案(中安教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练习1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厉王虐,国人谤王。2.民不堪命矣!3.吾能弥谤矣。4.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王喜,告召公曰:“吾能饵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垦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替献曲,史献书,师筑,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话,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督史教诲,孝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恃。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权犹其原陨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塑也?若垦其口,其与能几何?1.“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说明怎样的道理?2召公认为为君者应该怎样治国?三、简答题1.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2.周厉王拒谏的深层次原困是什么?又给今人留下了怎样的历史教训?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谤:议论。2. 命:指厉王的各种政令。3. 饵:止。4. 与:赞许,在此作“助”解.二.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问题1.类比论证。 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2.召公认为,天子处挫政事,要广升言路,了解百姓在想些 +1 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政方针。三、简答题1.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有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2.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周厉王暴虐凶殘、刚愎自用、拒不纳谏,采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堵塞的办法,来维护其独裁统治必然是徒芝的,最终注定失败。课后练习2一、单项选择题1. 先秦时期一都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A. 论语 B.孟子c. 庄子 D.荀子2. 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为论据来批评冉有,这种论据是 ( )A. 具体事例 B、历史事实c. 至理名言 D、科学公理3. “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出自 ( )A. 孟子 B论语 c. 韩非子 D庄子4.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 )A. 自然无为 B、兼爱 c. 仁和礼 D、对比论证5. 文中孔子以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论据批驳冉有失职,此种论证方法为 ( )A. 归纳论证 B、类比论证c. 演绎论证 D、对比论证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成语,是从孔子语录中引申出来的有 ( )A井底之蛙 B、祸起萧墙C舍本逐末 D、功亏一篑E. 五十步笑百步2. T列文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有 ( )A. 季氏将伐颛臾 B、赵威后问齐使c. 寡人之于国也 D、郑伯克段于鄢E. 秋水3. 下列季氏将伐辙央中的论据,是通过演绎法来证明论点的有 ( )A.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恃,颠而不扶c. 虎儿出于押,龟玉毁于朴中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E.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4. 下列季氏将伐颛臾中的论据,是通过类比法来证明论点的有 ( )A. 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陈力就列,不能者止c. 危而不恃,颠而不扶 D、虎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E.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2. 无乃尔是过与?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4. 是社稷之臣也.5. 何以伐为?6. 则将焉用彼相矣?7.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8. 则修文德以来之。9. 既来之,则安之。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甘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3.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米之。既米之,则安之。4. 吾恐季孙子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五、简答题1.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表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2. 孔子反对季氏伐绷与的理由是什么?3. 这是一篇驳论文,孔子驳斥了冉有的哪三个观点?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六、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问题1.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无乃: 是:过: 以为是:(2)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的观点是什么?(3)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使用了哪两种类型的论据?举例说明。2.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 将“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引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所表达的观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2)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矣”泽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所表达的观点,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 将“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的双重喻意。3. 冉有日:“今夫颛臾,因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李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培之内也。(1)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概为之,则安之:(2) 这段文字表达了什么观点?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趣 1.A 2.C 3.B 4.C 5.B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CE 3.ADE 4.CD三、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语1. 见于:到.,.遇见。2过:责备。3. 以为:把.作为.4. 是:代词,它( 指颛臾)。5. 以:介词,表原因。6. 相:辅助,帮助。7. 辞:借口。8. 修:整治。9. 来:使之来。 安:使之安居。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颛臾,当初先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又在鲁国的疆域之中。它已经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 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忧虑财富太少,而是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入口汇乏,而是忧虑人心不安。3. 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卿顷.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4. 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于颊央,而是在鲁国宫廷之内啊.五、简答题1. 本文表现了孔子“治国以德”,“为政以德”,反对贪欲,反对战争,认为入臣应恪守等政治主张。2. 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是:第一,从历史上看,颛臾是先王任命的东蒙山的主祭者,若伐颛臾便是违背先王告意,不合礼制。第二,从地理位置上看,颛臾在鲁国缕域之中,对鲁闰构不成任何威胁,因而不应伐。 第三,从等级制玫央的现实表现看,颛臾是安分守己的。“社稷之臣”,攻打没有过错的臣属国颛臾,非礼也。3. 孔子驳斥了冉有的三个观点是:一、“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二、“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三、“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主要运用了驳论的论证方法。六、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1)无乃:岂不,恐怕。是:复指前置宾语“尔”。过:责备。 以为:把.作为。 是:指示代词,这。(2) 孔子的观点是:季氏攻伐颛臾是错误的。(3)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壬以为东蒙主。现实事实论据: “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2.(1)“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让位。”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批评冉有.子路的失职,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引名人名言说理属于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2) “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还要搀扶的人做什么呢?”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批评冉有.子路的失职,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法:以不能搀扶盲人的相类比不能辅佐季氏的臣,同为失职.(3)“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双重喻意:先说单句表层喻怠,将季氏比作虎咒,虎兕出于押,喻季氏出兵侵略:将颊奥比作龟龟玉数于犊中,喻央无享受难。再说两句整体深层喻意,将冉有.季路比作守押护犊之季氏出兵侵略,还是颁史无幸被毁,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3.(1)君子最痛恨那种心里想得到嘴上却不说“想要得到它”,实际上为了得到它而寻找的人。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完菩文德教化未使他们归顺. 已经使他们来了,就得使它们安居下来。(2) 驳斥冉有为攻打鞭央寻找借口,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课后练习3一.单项选择题1. “五十步笑百步”出自A. 秋水 B、谏逐客书c. 寡人之于国也 D、季氏将伐颛臾2. 认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A. 孔子 B、孟子c. 庄子 D、左丘明3. 荒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说理的论证方法属于A. 演绎论证 B、归纳论证c. 对比论证 D、类比论证4. 下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句中,最能体现其文主旨的是 A. 寡人之民不加多 B、五十步笑百步c. 申之以孝梯之义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5. 孟子和孔子同属A. 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c. 法家学派 D、名家学派二、 多项选择题1. 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担,属于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五十步笑百步c.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E.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 下列文章,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有A. 季氏将伐颛臾 B、赵威后问齐使c. 寡人之于国也 D、秋水 E. 谏逐客书3. 下列议论,包含对比论证法的有 A.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孪而不知发 c.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E. 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4. 盂子散文的一般特点是A. 善用 欲擒故纵,引君入过彀”的论辩手法B. 善用比喻c. 运用排偶句说理D. 富有气势B. 迂曲委婉5. 本文中孟子表达的主要政治张主张有A. 施仁政 B、行王道c. 克已复礼 D、有教无类E. 长幼有序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 邻国之兵不加少。3. 弃甲曳兵而走。4. 谷不可胜食也。5. 斧斤以时入山林。6 五苗之宅,树之以桑.7. 谨庠序之教。8. 申之以孝梯之义。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0.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兵而走。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五.简答题1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所体现的盂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2.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什么的是什么问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寡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 )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于: 焉: 凶: 加:(2) 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3) 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为何却“民不加多”?2.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 )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胜: 斤:(2) 这段文字论证时使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3)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段,效果如何?3. 狗品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 )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检: 涂: 发: 岁:斯: 焉:(2) 孟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3)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趣 1C 2.B 3.D 4.D 5.A二、多项选择趣 1.BE 2.ABCD 3.BCE 4.ABCD 5.ABE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于:到。 2. 加:更加。3. 曳:拖着。走:逃跑. 4. 胜:尽、完,5. 以:按照。 6. 树:种植.7. 庠序:学校。 8. 申:反复教导。9. 发:开仓赈济。 10. 罪岁:归罪于年景。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咚咚地敲起战鼓,双方兵器一交接,就扔掉错甲拖着武器逃跑.2. 只不过是百步而已,这也是逃跑呀.3. 这样做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从来不曾有过。4. 大王您不要师罪于年景不好,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五.简答题1. 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以统一天下。2. 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行上他跟其他的国君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用的是类比论证。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 (1)于:对于。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H于”和代词(”是”的作用电凶:灾耗,加:(2) 导论,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 其“尽心”只是在发生灾荒时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没有彻底实行仁政。2. (1)胜:尽.完. 斤:斧头的一种。(2)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3)排比。增强气势.3. (1)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 发:开仓放粮. 岁:年成. 斯:这. 焉: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之”。(2)说明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规原因,要检讨自己是否施行了王道仁政,而不要推卸责任,强调客观原因.(3) 类比推理。“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课后练习4一、单项选择题1. “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源自 ( )A. 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c. 冻逐客书 D、季氏将伐颛臾2. 井底之蛙”这个典故来源于 ( )A. 论语 B、孟子c. 庄子 D、左传3. 压予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 ( )A. 无限的 B、有限的c. 巨大的 D、重要的4. 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 )A. 庄子 B、河伯c. 北海若 D、河伯与北海苦5. 下列人物中属于道家学派的有 ( )A. 孔子和孟子 B、庄子和老子c. 荀子和韩非子 D、孔子和老子二、多项选择题1. 庄子散文的特点是 ( )A. 咨刚寓言 B、汪洋恣肆c. 拨瞥设喻 D、借用历史E. 想像丰富2. 庄子一书,共33 篇,分 ( )A. 上篇 B、下篇c. 内筒 D、外篇 E. 杂篇3. 下列各句中采朋例证法说理的有 ( )A.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 B、夏虫不可以语于水c.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4. 下列成语,从任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 )A. 舍本逐末 B、井底之蛙c. 祸起萧烬 D、功亏一篑E. 望洋兴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2.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4. 拘于虚也.5.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6.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7.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8. 计中国之在海内。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 闻道百,以为真己若者,我之谓也.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4.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5.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五.简答题1. 归纳出全文的层次内容.2.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阐释的道理。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溢流之大,两涣诸崖之间,不辩牛马。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涘: 辩: 望洋:(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东面而视: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 概括这段话的大意.(4)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驾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涣,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 )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虚: 笃: 丑:( 2) 这段话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3 ) 这段话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3.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矣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似暑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稀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 )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多: 卒:(2)将这段文字中。”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3) 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 1.A 2.C 3.B 4.C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CDE 3.DE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剪尽。 2.见:被3. 殆:危险。 4.于:受。5. 夸耀。 6.莫:没有没有谁。 7. 量:数量。 8.中国:中原地区。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以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2. 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3. 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4.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一样吗?5.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以显示学识渊博,这就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五.简答题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河伯观念的变化。河伯初以水大而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乃至见了北海才望洋兴叹认识到自己的微小。第二部分( 第2自然段) :写北海神若的观点。表现了在无根的宇宙间,任何事物都是微小的,谁都不可盲日自满。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而河伯规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以此自多,宇宙之间大小、多少是相对的,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二层进-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业都不过是”毫未”,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2.大小是相对的,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魏峨的高山,是由无数的砾石构成的;浩瀚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河流百川汇集而成的。六.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趣1.(1)淡:水边,岸。 辩:通“辨”,分辨。 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2)面向东看去。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 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3) 写河伯由欣然自害到自识其渺小的转变。(4)铺垫,由反而正,引出北海若的议论。2.(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 丑:鄙陋,此处指水小。(2)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你见到了大海,认识到了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大道理了。(3) 类比法:用井底之蛙.虫类比曲士:对比法:将曲士与认识到自己鄙陋的河伯对比。3.(1)多:夸耀。卒:尽,遍布。(2) “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一样吗?”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小。(3)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反对自我夸耀。课后练习5一、单项选择题1. 本文中作者列举秦国四位先君广招人才的史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归纳法 B、演绎法c. 比较法 D、类比法2. 下列文章中,属于奏章的是 ( )A. 五代史伶官传序 B、答司马谏议书c. 冻逐客书 D、报刘一丈书3. 诚逐客书中通贯全文的论证方法是 ( )A. 纳论证 B、类比论证c. 演绎论 D、正反比论证4. 作者用“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论证“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 帅纳法 B、演绎法c. 对比法 D、类比法5. 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 ( )A.左传 B、史记c.战国策 D、国语二、多项选择题1.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 ( )A. 秦缨公 B. 秦孝公C 秦始皇 D. 秦惠王E. 秦昭王2. 李斯在谅逐客书 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 ( )A. 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以客之功”B.“地广者粟多”c.“泰山不让土壤”D. 逐客是“藉寇兵而贫盗粮”E. 五帝三王“地无四方,民无异国”3. 李斯在谦逐客书中说:“春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 )A. 排比 B、对偶c. 比喻 D、类比E. 归纳4. 谦逐客书一文中所列举的辅成秦国帝业的客卿有 ( )A. 百里奚 B、商鞅c. 孙武 D、张仪E. 范睢5. 谦逐客书一文中大且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 B、排比c. 对偶 D、夸张E. 反复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2.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3. 强公室,杜私门。4.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5.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级大之名也。2.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梅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4.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上退而不敢两向,衰足不入秦。5. 此所谓 籍寇兵而资盗粮”者也。五、简答题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3. 找出文中的铺陈部分,并说明其表达作用。六、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 昔谬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签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谬公用之,并国二十,遂窃西戎。孝公用商战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审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葡,北收上郡,而取汉中,包九夷,制都,邹,东据成皋之险,割予肤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昭王得范维,废楼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rl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容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来: 举: 治: 从:西面: 施: 杜:(2)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3)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4) 这段话中使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2.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替.俘现之饵. 阿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窃宛,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p岳,秤击持线,而欲呼呜呜,快耳目者,真泰之声也:郑卫桑间,韶处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吓击而就郑卫,退秤击而取韶处,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各者迅。燃则是所画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1)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所以饰后宫: 说: 所以跨海内:(2) 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3) 这段话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4) 这段话中使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3.臣闻地广者栗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故也。今乃弃拾首以贤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巷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1) 解释这段文中加点的含义。藉: 赍:(2)将这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3)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效果如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极 1.A 2.C 3.D 4.D 5.B二.多项选择题 1.ABDE 2.BCD 3.ACD 4.ABDE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乃:却。2.从:合纵,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3杜:堵塞.杜绝。4. 所以:所使用.的东西。5. 制:制服。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假使当初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予任用,这就不会使国家出现富饶的实际状况,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2.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嫌弃细流,所以形成它的深渊。3.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的原因。4.现在却抛奔百姓去帮助敌国,驱逐客卿使其他诸侯建立功业,使得天下贤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而不敢进入奏国。5.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做法。五.简答题1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2.文章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同对待客卿的态度进行比较,指出泰王用物跟用人态度的矛盾,从而说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样就论证了中心论点。3.文章的铺陈部分集中在二、三两段。例如:“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郴,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秦,功施到今”;“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玉,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等,其铺陈的作朋是列举大量的事实作为论据,说明事实胜于雄辩,无可辩驳。六.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1)来:使动用法,使.来。 举:攻取。 治:治理。 从:同 纵”,合纵。 西面:面向西。施:延续。 杜:堵塞、杜绝。(2) 分两层:第一层,自“昔缨公求士”至”客何负于秦战”,讲秦国历史上的明君任用客卿建立功业。第二层,自“向使四君却警而不内”至本段结束,讲驱逐客卿是错的。(3)归纳法,由四个案归纳出一般性结沦,”客付负于秦哉?”对比法,任用客卿与驱逐客聊形成对比。(4) 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2(1)所以:所使用的东西。 说:同“悦”。 所以:所用.的方法。(2)对物的弃、取,不以产地为标准,而是以其实际价值为标准;对人则是“非案者去”,而不问曲直,这是重物轻人。而重物轻人非统一天下之术。(3) 对比论证。(4) 事实论证中的现实材料。3.(1)藉:借。贷(jT):给予、赠送。(2) 我听说,土地广阔的,粮食充足;国家强大的,入口就众多:武器精良的,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由于不拒绝土壤,所以得那样大;河海不嫌弃细流,所以才达到那样深;做王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恩德。因此,地无四方之别,民无国家之异,四季生活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驱逐客卿,来使别国诸侯建立功业,使导天下贤士退缩而不敢西向,裹足而不敢进入案国。这正是所谓的“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3)逐客的危害:损害了秦国自己,增强了敌国的实力。(4)排比、对偶。能增强文章气势,极富文的对称美与音韵美。课后练习6一.单项选择颅1.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 -部文学作品总集是A. 文选c. 亢钱2. 文选的编者是A. 左丘明c. 萧统3. T列作品中属于“奏疏”的.iA. 答司马冻议书c,报刘一丈书4,“蒙子立,形影相吊”A. 李斯谦逐客书c. 李清照声声慢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门衰柞蒋,晚有儿息.2. 而刘凤婴疾病,常在.坏.3. 狠以微贱,当侍东葛.4. 但以刘日补西山。气息奄奄.5. 祖母尤l,无以终余年,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生孩;三月,慈父见背c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3.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4. 臣不胜大马怖惧之情。四.简答题1. 如何理解李密的”抗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何积极意义?2. 举例说说课文中有哪些成语沿用至今。五.阅读下列短文. 回答问题1.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象黔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铃名节. 今臣亡国战俘,至微至陋,过蒙拨摧,宠命优涯,岂敢盎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荐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鸟鸟私情,愿乞终养.( 1 ) 此段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2) 作者采取了什么办法来说服武帝?2. 速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达,蔡臣孝庶.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询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猿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招书切峻,贵臣适.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rl ,急于星火. 臣欲奉谁奔驰,则以刘病日驾,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电(1)解释义中加点,4.-f-的含义.狠以:(2) 简述这一段的旨.(3) 在这-段中,作者是如何阐明自己的矛盾心理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愿 1.A 2.C 3.B 4.B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 柞薄:福蒲。3. 狼以:以我.5. 尤以:没有.,的人。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刚生不来.)c个月,慈父就去世丁.2. 外而没有近.S,,众Ut没有HJt-tStt/,:1门广的仅仆. 孤孤单单,形彩相伴r,3. 机孙二人相依为命,lJ:lllt私F想是不能放充xJ机母的侍rFITiL远地离Jf:她4. 我怀着犬T)般恐惧的心情c四.简答题1 . 卒密是亡闷之臣,f:xl渐朝二f的征 ,地方甘的(ii逼,他婉车.陈情,哎 ,扎i绝声ii3 ,这是若闪不与新朝合作nlf被冶的风吮的.,2. 如:“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皇天后士“。五.阅读下列短文. 回答问题1.(1 ) 此段的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 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至特为尤甚”为己奉亲就是在实践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号召. 第二个层次从。”且臣少事伪朝,至己的请求完全是为了亲情,不是为了名节,意在打消武帝对他不与新朝合作的疑虑. 第 (812L刘日涛西山”至”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再一次强调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关系. 第四个层次从H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至”愿乞终养”,采用数字对比的方法,说侍奉陛下来日方长,使武情合理.(2) 这一段主要采取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 作者不能奉谓,理由是奉亲,合乎”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宗旨,这就直接将奉亲与奉谓对立起来。而这矛盾之所以能得到化解,住了 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点,表明自己奉亲就是在实践朝廷这一号召,而武帝如果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2.(1)狼以:以我。狼:邹,谦词. 当:担当。:重.(2)点出了上表的起因,点明了奉亲与奉谓的矛盾.(3) 首先陈说朝廷征谓,急如星火,自己进退两难. 原来州郡长官都曾荐举,而自L 都由于这一原因没去,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招并非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谓特急,使自己一F了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课后练习7一、单项选择题1. 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 )A. 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B.帝国主义C. 资本主义 D.中国的奴隶制度2. 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 )A. 读书 B.改造国民性C. 写作 D.创造新时代3.灯下漫笔中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指 ( )A.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C. 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 D.社会主义新时代4. 灯下漫笔是一篇 ( )A. 散文 B.文艺性论文C. 小说 D.报告文学作品.5.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 )A. 崇奉国粹 B.赞颂固有精神文明C. 热心复古 D.创造第三样时代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例句中,采用反语修辞法的有 ( )A.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B. 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C. “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D.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E. 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2.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是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A. 比喻 B.借代C. 设问 D.反语E. 比拟3.为走 “科学救国”之路,曾往日本学医,后又出于救国救民之心,弃医从文的作家有 ( )A. 郭沫若 B.茅盾C. 鲁迅 D.郁达夫E. 巴金4.下列作品属鲁迅所写的小说有 ( )A. 狂人日记 B.灯下漫笔C. 祝福 D.伤逝E. 纪念刘和珍君三、简答题 1.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2.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3. 掌握本文所用的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四、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1) 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2) 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 从本片段出发,如何去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心?2.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 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目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1) “先儒”之所谓 “一治一乱”,在鲁迅看来不过是怎样的两个时代?(2) 在鲁迅看来,中国历史是怎样一种“循环”。(3) 鲁迅的历史观与先儒们的历史观在根本出发点上有什么本质的不同?3.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劳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俄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事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1) 这段话分几个层次?哪个层次是论点?(2) 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 鲁迅认为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4) 这段议论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B 5.D二、 多项选择题 1.BCD 2.ACD 3.AC 4.ACD三、简答题1. 第一部分是从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引申出-个中心论点,即中国民众的思想弱点是容易苟安,满足现状。然后从民族心理角度来剖析历史,揭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一治-乱”的历史,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如何运用巧妙的统治术,即先“将人不当人”,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的价格.”要人们心悦诚服地按受其统治。作者指出正是封建专制的愚民统治造成了民众奴性十足的民族心理,而这种心理也使得民众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于是作者号召青年不要上复古主义者的当,要向前看,去开创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第二部分是从民族文化角度揭露中国黑暗落后的现状,探求中国长期积弱挨打的根源,剖析中国“固有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