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87812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二、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 北京人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2、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4、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名 称时间相貌用 火工具社会生活北京人70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属旧石器时代群居的生活山顶洞人18000年同现代人基本相同懂得人工取火打制石器为主已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属旧旧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第三课、华夏之祖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能力方面: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思想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二、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三、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制陶业 教师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画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然后提问: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他们有什么特征?(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二、大汶口原始居民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2、生活情况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教师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1、黄帝大战蚩尤。教师简单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2、黄帝“人文始祖”。传说中黄帝的贡献。指明这些贡献其实是广大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创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集体的智慧。2、尧舜禹及禅让。让学生查找材料,讲述有关尧舜禹的故事,从而理解什么叫做禅让;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度。夏朝的建立: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思考题: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能力方面: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二、教学重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分封制三、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经过哪两个阶段?(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为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导入新课: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那么奴隶社会的国家得到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 夏朝的兴衰1、禹传启,“家天下”建议教师先复习提问:什么是禅让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2、夏朝的建立建议教师先给学生讲以下史实:在尧和舜在位时,都是在选定接班人后,就开始让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锻炼他的能力,二是培养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尧死后舜能顺利接班、舜死后禹能顺利接班。3、夏朝的生产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出示一些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朝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兵器,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4、夏桀的暴政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也可以再添加一些)并看夏桀把人当作坐椅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二、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商汤灭夏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2、盘庚迁殷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指导学生使用 “商统治范围示意图”,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标志,教师再提问为什么商朝又成为殷朝。学生肯定会回答因为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成为殷朝。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迁殷后商朝的情况如何?学生根据教材会回答: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稳定是发展的前提。3、武王伐纣(1)、纣王的暴政: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2)、 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领导者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3)、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三、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四、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暴政,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动对西周的影响。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着重介绍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以及著名的“三星堆”文化。简介一下夏、商、西周的陶瓷业。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下列内容,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祭”。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二、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三、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二、春秋五霸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2、春秋五霸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3、齐桓公称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4、晋楚争霸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5、争霸战争的作用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二、战国七雄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板书设计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能力方面: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二、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一、农业的发展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教师首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也有一定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2、都江堰教师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来。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 二、商鞅变法:1、背景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2、内容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看书,然后出示下列空白表格,由学生填写适当的内容内容有利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3、作用学生通过刚才对表格的分析,应该已经明白变法措施的作用,教师总结并加以分析。教师分析讲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封建制度的确立教师直接讲解: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能力方面: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对离骚中部分作品的朗读、学习,体会分析其中含义,使学生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诗经中部分作品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人民是历史的真正的主人,灿烂的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出来的。二、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三、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教学法,包括讲述法、谈话法、启情法、读书法、直观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1、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 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和我们刚刚学习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竹书和帛书的最大进步在哪里?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二、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填写本表格。科目时间成果天文夏朝记录了我国最早的一次日食。春秋(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历法夏朝农历又称“夏历”源于夏朝。商朝历法逐渐完备,历法称为“殷历”战国制定出24个节气,这是历法上最大的成就。医学商朝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有数十种。周朝医学分为内科、外科、营养保健科和兽医四科。春秋战国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1、诗经教师总结指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订,全集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初步形成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现实主义的写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2、屈原和离骚教师提问: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他为什么受到人们这样的爱戴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屈原和教材中有关内容,并配以画外解说:这位目视远方,面有愁容的人物就是屈原。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写下许多优秀诗篇,离骚是其中名篇。3、钟鼓之乐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边看边讲:编钟由青铜铸成,分三层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气势宏伟而壮观。最上层的叫钮钟,是用来定调的,只要准确地敲击标音位置,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音阶的声音。中层叫甬钟,有三个半八度音阶,能演奏各种乐曲,声音清脆嘹亮,悦耳动听。下层也叫甬钟,因为形大体重,所以声音深沉宏亮,在演奏时能起到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用这套悬挂的编钟,至今仍可以演奏出古今中外的各种乐曲。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后法与孙膑兵法。能力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文化的空前繁荣,进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列表的方法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 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回答“战国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思想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民贵君轻”等教材所摘录的材料,及讲课所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通过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首先进行复习提问: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当历史的车轮由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思想领域的内容,了解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它们的主张和著作。一、思想家老子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思想领域 教师首先提问:孔子的姓名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所创立的什么学派。估计学生阅读教材后可归纳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孔子 “仁”的学说,由于比较难理解,建议教师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 “仁”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严刑酷法繁役,在不把奴隶当作人看的奴隶社会,孔子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出发在当时社会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减轻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在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所以他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比的正统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教育领域的贡献关于孔子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加以归纳补充: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文化领域的贡献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内容,诗经的作者是谁?学生应当回答出:孔子。教师提出问题:除了诗经之外,孔子还有哪些著作?我们所知道的论语一书,又和孔子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并由学生总结出:孔子编订了春秋一书,孔子的弟子把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三、百家争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评价儒家荀子庄子兵家孙膑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能力方面: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三、教学方法: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四、教学过程:复习: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学生回答:略) 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 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秦始皇通过这一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二、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教师可出示相关的秦统一六国货币图、文字图(见媒体资料),由学生讨论回答:统一的必要性;使用圆形方孔钱的优点;我国文字发展的源流。教师向学生讲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长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积;衡,是指斤两的轻重。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焚书坑儒请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结果怎么样?教师归纳: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的合称,秦始皇用焚书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过这种做法来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讽今,但他却采取极其残暴野蛮的手段维护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是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三、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长城的修建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使其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1万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进攻。这座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2越族地区的开发重点介绍灵渠(出示相关图片,见媒体资料)。指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梯级船闸的设计方法,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多年。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还能灌溉四万多亩田地。3秦的疆域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归纳秦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二、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三、教学思想: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四、教学手段:角色扮演,幻灯片。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学生回答略)秦朝的统治状况如何?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去看一看吧。(学生表演上朝)一、秦的暴政节录部分:大臣甲(慌张的):启禀陛下,大事不好了。秦始皇:何事惊慌?大臣甲: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以抵御匈奴的长城,被一个叫孟姜女的哭塌了一大段。我们恐怕还要在全国调派大量民力加紧修复,请皇上明鉴。秦始皇(沉吟一下):再征发10万人力修长城。大臣甲:遵旨。大臣乙:启奏陛下,阿旁宫的前期工程已经完工,请让微臣向皇上禀报工程进展情况。秦始皇(作感兴趣状):快快讲来。大臣乙:陛下,阿旁宫殿内可以容纳一万人,殿前立五丈高的旗杆,宫前立有12尊铜人,各重24万斤(约合12万公斤)。宫殿均以磁石为门,若有身怀武器的人进宫,就会被吸住,以确保我皇安全。阿房宫大小殿宇共建700余所,一天之中由于地势不同,各殿气候也不尽相同。周围建阁道连通各宫室,阁道依地势上达南山(今陕西西安南)。微臣还准备在南山顶建一宫阙,作为阿旁宫的大门。再造复道,从阿旁宫通到渭水北岸。只是现在的人手还不够,恐怕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还请陛下多调派人力才是。 秦始皇:再调派20万人力修阿旁宫。大臣丙:陛下,微臣以为修长城已征发30万人力,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修郦山陵墓和阿旁宫每年役使近70万人,再加上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共约二三百万人。我国人口共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再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就三四百万人。请陛下三思呀。 秦始皇(愤怒地):住嘴,朕做事用得着你多嘴。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提问:请根据刚才的历史短剧,谈谈秦朝的统治情况。(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秦的暴政:徭役、兵役负担沉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教师补充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教师最后总结:因为秦的暴政,使强大的秦朝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湮没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场农民起义的发生吧。二、陈胜、吴广起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陈胜:吴广,你看这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也被冲坏了,看来我们不能按期到达渔阳了(叹气)! 吴广:(焦虑地)是呀,我们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是要被处死的呀,这可怎么办呀。陈胜:(神情坚毅地、语气果断地)我们延期到了渔阳也是死,反了也是死,不如我们反了吧。吴广:(有点犹豫地)光我们两个肯定不行,乡亲们能听我们的吗?要不我们去问问乡亲们?陈胜:好!陈胜:乡亲们,因为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已经不能按时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法律,延期是要被处死的。秦朝对我们百姓的统治也太残暴了,我们与其等死,还不如反了,或许还有条生路。难道那些作王侯将相的,都是天生的贵种吗?我们没有旗帜,可以揭杆为旗,我们没有武器,可以斩木为兵。乡亲们,你们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反对秦朝的暴政?如果愿意,就请你们坦露右臂,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同学们:齐声和。教师讲述: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具体过程教师根据课件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图讲解,详见媒体资料。三、秦朝的灭亡煊赫一时的秦王朝,在农民战争中灰飞烟灭了。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详见课文)四、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突破难点。问题:刘邦项羽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继续高举起义旗帜,直至推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