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导论.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45203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科研方法导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科研方法导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科研方法导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指导汇总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说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就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 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 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 (1)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2)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 查的指标。 (3)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4)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5)创造性。 2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点。表现在: (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2)研究的周期较长; (3)针对性、实践性强; (4)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1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就方法这个大领域,它涉及两个基本层次:一是教 育研究方法学,二是教育研究方法论。 所谓教育研究方法学,是关于研究教育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方法原则的知识体 系,是将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形式、方式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而教育研究方法论则是从哲学观、世界观的应用中概括出来的一般方法原则,是方 法的理论表现形态。 2主要课题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过程,结构模式,研究程序、方法、手 段以及应遵循的逻辑或方法论规则。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各类方法的含义、理论基础、操作 步骤、适用范围以及使用时应考虑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揭示方法间的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的辩证关系及其机制。 (3)教育理论的形式化、证明和评价的一般认识论原理。 (4)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方法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育研究中 的应用。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 (一)四种研究水平 1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 回答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 2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 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3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 回答的问题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将发生同样现象吗”4理论研究水平 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二)基本类型 1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 (1)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 (2)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的研究方法 (3)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 理论。 2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 (1)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2)应用研究: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它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3)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 何改进” 。 (4)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 关价值做出判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5)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将会 怎么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1)历史研究: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 (2)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 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的问题。 (3)相关与比较研究:对两个或更多数量的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程 度进行判定,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 (4)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 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5)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 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三、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二)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三)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第二章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基本特征 (一)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 16 世纪) 1、考察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即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 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 2、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 理论。 3、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4、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 育研究方法思想观点。 (二)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 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 2、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揉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了以 不同哲学理论指导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这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3、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4、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 (三)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 1、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 2、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 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3、考察这个时期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由于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 主义思潮以及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在研究方法的探讨中,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 4、在教育研究方法形成为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 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步。 5、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斯辩证唯物论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 两个因素的影响。 (四)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1、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使科学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 减少,抽象化的程度提高,产生了逻辑思维方法高度发展的必要性。 2、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 3、现代科学发现了一系列原有科学理论体系不能解释和说明的新事实,出现 了一些佯谬,破坏了科学体系原有的原则和思维前后一贯的逻辑严密性,产生了现 代科学范畴体系的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促使逻辑方法向前发展。 4、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随之而来的科学研究手段日 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日益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二、影响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哲学认识论与教育研究 (二)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研究 (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四)相关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研究 (五)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研究第三章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论原则 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提高理论的改造性、清晰性、预见性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与多元性 (三)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的移植 (四)关注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 (五)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二、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三)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 (四)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第四章研究课题的选定 一、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所谓选题正确,是指应当选择有意义的、并且问题提法原则上是正确的,因而 有可能实现的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二)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二、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 (一)问题必须有价值 选定的问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有新突破,实 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其它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 有高的外部价值。 (二)问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 选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科学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立 论根据充实、合理。选题的科学性,首先表现在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就是选题 的实践基础。 (三)问题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要小,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 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 有新意和时代感。 (五)问题要有可行性 所谓可行性,指的是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现实可能性,具体分析,可行性 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 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 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权衡自己的条件寻找结合 点,选择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的课题。 三是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 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以下选题不当的情况。 一是范围太大、无从下手; 二是主攻目标不十分清楚; 三是问题太小,范围太窄,意义不大; 四是在现有的条件下课题太难,资料缺乏; 五是经验感想之淡,不是科研题目。三、教育研究课题的类型及来源 (一嘈?nbsp; 1、基础性研究 2、应用性研究 (二)主要来源 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课题 2、学科建设中需要的问题 3、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矛盾 4、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课题 四、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课题论证是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价。 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 课题论证主要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包括前人及其他人有关研究的基础,研究 已有的结论及争论等,进而说明该课题研究将在哪几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4、本课题理论、事实的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 人员结构、认分配、物质设备及经费预算等)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5、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 在系统的分析综合基础上写出简洁、明确具体、概括的论证报告,一般约五六 百字。课题论证报告不仅用于申报研究项目,而且也应用于发表论文的开篇,学位 论文的前言部分。 对于重大课题, 常常必须写出开题报告, 并经过同行专家的审议。 开题报告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 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3)研究的主要内容;(4)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预计有哪些突破;(5)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源准备和科研手段等。第五章文献检索 一、文献检索概述 (一)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以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二)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1、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 研究方向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 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 (一)文献的等级 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 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 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贮存分散,不够系统。 2、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 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 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 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进展 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这类综述性文献全面,浓缩 度高、覆盖面宽、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即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特点。 教育科学文献的特点: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学科复杂。相互交叉渗透,系统 性、积累性和继承性强。文献类型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为主。 (二)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 1、书籍 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如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 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 名著要籍指一个时代、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有影响的权威著作,如马克思主 义经典作家论教育,中外古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的教育名著等。它们是人类文化 的瑰宝,是治学和研究的基石,因而大都作为必读书、必备书收入各种导读书目。 专著(包括论文集)是就教育领域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 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专著一般就某个问题发展历 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成果,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论,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加以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目。专著中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介 绍了新颖的材料,通常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论述较系统,形式较规范。论文 集往往是汇集了许多学者的学术论文,问题集中,论点鲜明,情报容量大,学术价 值高。如瞿葆奎先生主编的 26卷本大型教育学文集则属此种类型。 教科书是专业性书籍,具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内容一般包括教 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以及讨论的问题。要求学术 的稳定性,名词术语规范,结构系统严谨,叙述概括,文字通俗,可读性强。高校 教育类专业,有一批专著性的教科书,作为高年级或研究生使用的教材。 手册,往往汇集了经常需要参考的文献资料,就某一分支学科有关问题的历史 和现状、方法和结果以及各种争论观点作广泛客观的叙述,不涉及作者本人见解。 手册具有类例分明、资料具体、叙述简练、小型实用、查阅方便等特色。有综合性 的手册,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汇集建国以来至 1985 年我国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系统资料(包括重要文献、概括介绍、统计数字等), 是很实用的工具书。有分科专业性的手册,如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以学科 和地区为主要线索,其中关于教育学研究(第十三章)分别介绍了教育心理学、教 育经济学、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史等不同领域发 展历史、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和展望。 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资料性工具书。 教育辞书主要是提供教育科学名词 术语的资料,规范、精确、准确,以条目形式出现。辞书,有一定格式,第一句是 破题, 后面是基本论点。 百科全书则是对人类一切门类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完备概述。 不仅提供定义,而且有原理、方法、历史和现状、统计和书目等多方面的资料,着 重反映当代学术的最新成就。在一般文献学书籍中将百科全书特点概括为以下点: 一是汇编性,用已有的大量资料作为基础,博采众长,全面叙述,避免缺漏和偏狭; 二是概述性,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出材料加以概括;三是分类性,以知识的科学分类 体系作为编撰的基础;四是检索性,有完善的检索系统;五是可读性,可供系统阅 读或浏览。百科全书既能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又能提供系统知识,其 内容注重全、精、新,文字规范、严密、简洁,由众多专家学者撰稿,具有较强的 权威性。是否有一部优秀的百科全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的尺度之 一。目前全世界已有五六十个国家编辑出版了综合性百科全书,数量达两千多种。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于 1985 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收词目 800 多条,反映了教育科学的全貌及最新研究成果。 至于科普读物,则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以普及教育科学知识为宗旨的通俗读物, 有初、中、高级之分,文字浅显,但最新信息含量较低。2、报刊 报纸和期刊均属连续出版物。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 物,如教师报、中国教育报,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大报的教育科 学版。报纸发行广泛,传递信息迅速,但材料分散不系统,且不易保存。全世界目 前约六万多种报纸,其中日报就有八千多种。我国至 1985 年底,正式批准注册的 报纸 1776 种,其中教育类 174 种,占报纸总数的 980,未注册的 415 种报纸 中教育类有 133 种,占 32。为了促进国际信息的交流,至 1990 年,进口报刊达 31900 份。 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可分 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教育科学范围 内的期刊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杂志。杂志刊载有关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文摘、综 述、评述与动态,兼容性强。一类是汇报、集刊、丛刊、汇刊及高校的学报。目前 高校学报近 900 种,学报一般刊登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强的文章。还有一类是文 摘及复印资料,这是一种资料性及情报索引刊物。如中国人民大学分科的报刊复印 资料,经过专门人员精心选编成册定期出版,有重要文章,并附有一定时期内主要 文章的篇目索引,可帮助研究人员及时掌握某一特定课题的文献概况。 期刊拥有庞大的写作队伍和读者群,出版周期短,内容新颖,论述深入,发行 量大,常反映有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最高水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查阅文 献最有效且简便的主要来源。据 1992年统计,我国公开出版的杂志期刊共6345 种 (其中教育类专业期刊有 400多种),总印数 2317亿册。 3、教育档案类 档案资料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 文献材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 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以及地方志(我国特有的地方百科全书)、墓 志、碑刻等。 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重要事件、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它以记 事为主,内容通常包括:专论或综述,统计资料和附录。其中专题论述是年鉴的主 体。由于年鉴内容完备,项目齐全,记载翔实,查找方便,所以它是了解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积累资料,撰写历史的信息密集型工具书。年鉴按年编辑出版积累起 来就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十多年来,我国陆续编辑出版 过一些年鉴,但大都缺乏连续性。1979 年后年鉴的出版受到重视,目前,已出版 和即将出版的各类年鉴有 130多种,分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以专业性年鉴为主。 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教育年鉴 19491981,湖南教育出版社出 版的中国教育年鉴 1985-1986,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1988、1989 年中国教育年 鉴,系统汇集各年内我国教育基本情况,以条目的基本形式,分门别类地全面系 统概括各个年度各类教育发展成就和经验, 教育法规, 统计资料及重大事件。 另外, 在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也能查到各年教育基本情况资料。 教育法令集是官方的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指令性文件汇集,通过立案归档,成 为资料的一部分。如我国教育文献法令汇编,高教、普教、基础教育、政策法令法 规文件选编,师范教育法令汇编,中国少先队工作文件选编等。这些文献集中反映 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统计数据等情况,是全面了解我国教育 状况和制度沿革及发展演变的有用资料。法令汇编在 50 年代比较齐全。教育统计 资料近年来比较齐备。如全国教育统计资料 1978-1980 年、1981 年、1984 年、1985 年、1986 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987 年。中国教育成就 19801985 年,三十年 全国教育统计资料提要 19491978 年,建国以来高等教育资料索引 1949-1985 年 等。学术会议文献,包括报告。记要,提交会议的论文(多数是未公开发表),往往 反映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外教育发展水平,是进行研 究的一个重要资料来源。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召开的学术会议达 4000 次以上。国 内同样也有相当可观的资料。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后为取得某种学位而撰写并提交的科学论 文,是带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一般选题论证充分,文献综述较全面,探讨问 题往往比较专深。学位论文少数在期刊和图书中刊载,多数不公开发表,一般由研 究生招收单位保存。1979 年恢复实行学位制度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指定北京 图书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分别负责收藏各个级别的学位论文。 4、专家询问 是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 研究者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研 究人员、学者进行交谈,交流讨论学术问题。专家访谈具有高度选择性和针对性, 从专家询问渠道获得的情报信息具有极大的价值, 从观点到方法上的启迪将有助于 课题研究的深入。 5、非文字资料 包括校舍、遗迹、绘画、出土文物、歌谣等,在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分布中主要 指以声音、图像等方式记录有知识的载体,通过视听觉传递知识,更直接、精练、 形象。非文字资料同样有一个如何分类、著录、编目、贮存、检索和使用的问题, 一般以科学分类为分类体系,注意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指定性。 教育资料分布是极其广泛的,搜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要会找资料、会贮 存资料、会用资料。除充分利用图书馆、情报资料中心外,还要很好利用其它途径, 还要有自己丰富的藏书供自己研究之用。检阅时应主要搜集一级文献,特别是有较 高的学术价值,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信息量大,使用率高,被公认为 必备的或常用的书籍。 三、文献检索的过程和方法 (一)文献检索的过程 1、分析和准备阶段 2、搜索阶段 3、加工阶段 (二)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1、顺查法:按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起点,按事件 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2、逆查法: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 3、引文查找法:又称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 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 4、综合查找法:将各种方法结合加以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 (三)检索文献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 2、正确性 3、勤于积累 4、善于思考第六章理论构思形成研究假设 一、研究假设概述 1、什么是研究假设 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 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2、好的研究假设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2)推测性 (3)表述的明确性 (4)可检验性 二、教育研究假设的基本类型及假设的检验 (一)假设的类型 1、按假设的形成分 (1)归纳假设:基于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 料的观察得到启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 (2)演绎假设: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 出某特定假设。 (3)研究假设:陈述的是两个变量间所期望的相关(或不同)。 2、按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向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 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的外部表象的一种描写。 (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 的一种更复杂、更重要的假设。 (3)预测性假设: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础上提出的更 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 (二)研究假设的形成与检验 1、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 2、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 3、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 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第七章教育研究的设计 一、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要根据研究目的、课题性质确定研究类型,选择研究方法。 二、选择研究对象 (一)总体、样本、取样的基本概念 1、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3、取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 行研究的过程。 (二)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 1、明确规定总体 2、取样的随机性 3、取样的代表性 4、合理的样本容量 样本大小取决于以下:(1)研究的不同类型;(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3) 允许误差的大小;(4)总体的同质性;(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6)取样 的方法。 取样大小的参考值: 描述研究、调查研究:总体的 10%。除少数情况,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 少于 100。 相关、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 30。 实验研究:条件控制较严密的研究,每组15 人;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 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不少于 30 人。 (三)取样的基本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 按照概率论的原理, 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基本观测单位都有均等 的机会,有被抽中的可能。简单随机取样,优点是:可以保证全部标识的代表性; 能够确定抽样误差的理论值,并且简便易行。这是在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而且所抽 取样本较小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局限是: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 简单随机取样有两种具体方式: (1)抽签。把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依次编上号码并做成签,放进一个器皿加 以充分混合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记下号码,然后把抽取的签再放回器皿中,再 次摇动和抽取,如此反复,直到取够样本所需数目为止。 (2)随机数目表。随机数目表是一种经严格制作的由许多数目字组成的表, 数字随机排列,操作时,首先随机确定一个表上取数的起点,然后按表上所示的 数号取样。 2、系统随机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 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 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系统随机取样,由于它能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因此与简单 随机取样相比较,抽样误差要小一些。如果把其总体的每个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 特征的变异度大小或增减程度依次编号,进行系统抽样,其结果常与分层抽样差别 不大,但它又有比分层抽样设计更简单的优点。所以在抽样调查中常被采用。 系统随机抽样,要考虑研究总体的情况。如果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如考试试 卷,男生单号,女生双号,那么,很可能出现样本的系统误差,抽取的样本只有一 个性别。3、分层随机取样 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 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或各 类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即按总体中具有各类特征的对象 所占的比例,在总体中随机抽取同样比例的样组成分的取样方法。 适用条件及特点:当已知研究总体由不同性质的几个部分组成,要使抽取的样 本能客观反应总体的结构特征,就可以采用类型取样。这种取样方法兼顾了总体的 各个层面、不同类型的观测单位,因而获取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分几层,如何分 层,要根据已有研究进行。如文理科有差异,与中间学科无差异,则分二层。关键 是一定要根据总体情况。因此,分层是以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为依据的。 采用分层取样的步骤: (1)了解总体中各特征的差别,按特征差异分组,计算每一类别在总体中占 的比例。 (2)根据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配各组中每一类别的人数。 (3)最后从总体的不同类别的对象中按规定人数在各组中随机抽取样本。 分层抽样是将已知的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特征,如分数、智力等,按不同 的水平分层,然后进行类型取样。 4、整群随机取样 把一个个整体,如学校或班级编号后用随机、机械或类型取样方法进行抽取, 它不是从整体中逐个地抽取对象,而是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 教育实验中,考虑到教师学生的配合等问题,有意地选定研究班级而不打乱原 教学单位,所以它是常用的方法。但是必须看到,整群取样所获得的样本,由于样 本分布不均匀,比如存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性别等差异,一般说,代表性不如 个别取样,在统计推论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我们在选定研究学校和班级时,必须 十分谨慎。比如,一般学校的尖子班,对一般学校的普通班是不具代表性的。因此, 在这样的班级中获得的研究结果,对类似学校、类似班来说是适用的。但要向一般 学校普通班推广就会遇到困难。 有意抽样法(按目的抽样),如研究特殊儿童(聋哑、盲弱视、弱智)学习特点, 或超常儿童的学习特点,那就必须以特殊儿童作为抽样对象(叫有偏取样)。 三、分析研究变量 研究变量:某一群体,其组成成分间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可操纵或测量 的条件、现象或事物的特征 (一)初步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状态 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 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 因变量: 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 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 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控制变量: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也叫无关变量。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状态: 1、相关关系 2、因果关系 3、预测关系 (二)选择自变量 根据研究类型确定操纵性自变量和非操纵性自变量, 并确定自变量数目和水平(三)确定因变量 1、列出该研究主要的因变量 2、确定加以测量和检验的反应指标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四)辨别无关变量 四、形成研究计划 (一)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1、研究课题 2、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要说明 3、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 4、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 5、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 6、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使用范围 7、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 (二)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 1、专题研究计划格式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4)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 (5)课题组分工情况 (6)主要研究阶段及研究成果形式 (7)经费预算 2、教育实验研究计划格式 (1)绪言 (2)研究的具体方法 (3)总体和样本 (4)研究设计 (5)实验过程 (6)数据分析的统计技术 (7)时间安排 (8)预算 3、研究生论文工作计划格式 (1)论文的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提纲(内容包括各部分的论点、内容要点、论证方式) 2、具体安排第八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 一、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基本概念 (一) 历史研究法: 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 破译和整理, 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的特点: 1、历史性 2、具体性 3、历史研究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主 (二)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 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 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1、对各个时期教育发展情况的研究 2、对历史上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的研究 3、对一个时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对不同教育流派理论的 比较研究 4、对一定时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计划、政策等的评判分析 5、对外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 6、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二、历史研究法的一般步骤及方法结构体系 (一)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3、对史料的分析研究 (二)历史研究法的结构体系分析 1、搜集、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2、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 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三、历史研究法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第一手信息资料,是原始来源。二是 第二手信息资料,是间接来源。 对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两种:一是外部评价,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 实性,即“辨伪”和“证真” 。二是内部评价,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 即确定文献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和准确可靠程度(内容特性)。 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1)辨伪考证;(2)年代考证;(3) 地点考证;(4)作者考证;(5)文献原形考证。 (二)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关系 1、古与今关系 2、史与论关系 3、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 (三)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第九章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 一、教育调查研究法的一般原理 (一)概念 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 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 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做出 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和专家调查(也叫德尔菲法) 2、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和预测性的抽 样调查 3、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分为: (1)调查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 (2)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 (3)测验方法 (4)总结经验法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调查对象、调查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 类型和调查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 3、做好各种技术、事务和组织准备,包括培训调查组成员,资料及有关调查 器材的准备 4、进行试探性调查,得到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认识,修改调查提纲及工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格,观察、问卷、访谈提纲以及编制测验题目 6、实施调查 7、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调查结论 8、写出调查报告 二、调查表、问卷及访谈 (一)调查表 1、调查表的基本特点 (1)调查范围较广,调查对象多是某一教育群体或某一地区教育现状。 (2)偏重于事实资料的搜集,包括某教育群体的概况、发展现状等基本数据 资料 (3)由被调查群体有关承办人依据实际情况填写,具有可靠性 (4)调查表简明,便于统计 2、调查表的种类及基本格式 调查表可分为单一表和一览表。 格式: (1)总标题 (2)横行与横标题,纵栏与纵标题 (3)数字资料 (4)表尾 (5)附录:填表说明,数字资料的来源,特殊项的注释等。3、调查表的编制 (1)根据研究课题拟定研究的具体问题,从而界定表格涉及的内容范围 (2)对每一基本方面项目的具体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全貌 及蕴含的特性,并便于分析和对比 4、编制表格的基本要求 (1)表的标题应简明醒目 (2)表的大小必须能容纳所有有关研究主题的调查醒目,便于携带保管 (3)表中各项目排列应有系统,简明清晰 (4)为防止答案有误,宜有相互参证的项目 (5)表尾应注明调查单位,调查人员或填表人姓名,填表日期 (6)表内数字的上下位置要对齐,如有相同数字仍须全部写出,不得填上“同 上”字样。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将所要研 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 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问卷调查区别于调查 表法,它调查范围较窄,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并往往以个人或一群人为对象。 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 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 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该调查方法局限在于:如果问卷中的问题不 明确或题量过大,或被调查者不合作都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应用范围较广,搜集 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还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 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问卷法的运用,关键 在于编制问卷,选择被试和结果分析。 1、问卷类型及问题型式 (1)结构型:也称为封闭式问卷,是把问题的答案事先加以限制,只允许在 问卷所限制的范围内进行挑选。问题型式包括:是否式,把问题可能答案列出两 极端情况,从中择一, “是”与“否” , “同意”与“不同意” 。选择式,从多种答 案中挑选出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然后作上记号。 (2)非结构型:也称开放式问卷,问卷由自由作答的问题组成,是非固定应 答题。就题型分析,可以是填空式的,也可以是问答式的。非结构型问卷往往用于 以下情况:一是较深层次的问题研究。被调查者不受研究者和题目答案选择范围已 界定的限制, 按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回答。 这种问卷能如实地反映出被调查者的态度、 特征、对有关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所持看法的依据等。因此用于探讨那些只能进行 描述性分析的较复杂问题, 以及获得有关人士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二是在研究初期, 对所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的对象有关情况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采用开放式问卷, 来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封闭式问卷。一般做法是: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搜 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在掌握相当的资料后,再采用结构型问卷进行较大规模的 调查和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开放式问卷调查正是封闭式问卷调查 的基础。 (3)综合型:一般以封闭型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2、调查问卷的编制程序 (1)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范围收集所需资料,并确定调查对 象 (2)列出问卷调查所需研究问题的纲要,确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和问卷类型 (3)围绕主题草拟问题,列出标题和各部分具体项目 (4)征求有关人员、专家的意见,修订项目 (5)试测 (6)再修订3、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的范围 (2)问题的内容 (3)问题的数量 (4)问题的文字表达 (5)问题的排列顺序 (6)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 4、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偏斜估计 (1)确定发放的形式:邮寄、有自主的分配、当面填答 (2)对问卷回收率的计算:一般来说,回收率如果仅 30%左右,资料只能作 参考;50%以上可以采纳建议;当回收率达到 70%75%以上时,方可作为研究结 论的依据。因此,回收率一般不应少于70%。 (3)对问卷偏斜(向)估计 对事实的回答错误 装假倾向 默认倾向 道义理论与事实相悖 无回答 (三)访谈 1、概念与特点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 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研究 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适用范围: 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 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 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访谈的类型:访谈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有逐一采访询问,即个别访谈 (individualinterview),也可以开小型座谈会,进行团体访谈(groupinterview)。 访谈研究法的优点: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 料;团体访谈,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与会者可放松心情,作较周密的思考后回答问 题,相互启发影响,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 缺点:样本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另外, 无法控制被试受主试的种种影响(如角色特点,表情态度,交往方式等)。所以访谈 法一般在调查对象较少的情况下采用,且常与问卷法、测验等结合使用。 2、访谈的艺术与技巧 (1)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 之间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交谈。 (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 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 访者的信任和合作。 (3)关于访谈所提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 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 (4)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三、教育的观察研究 (一)概念与特点 观察法: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 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分为两种,一 是广义的观察,即一般日常的观察。另一种是科学观察,研究者按照预定的计划, 对于观察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选择,有目的地直接观察处于自然条件下 的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等外部表现,搜集事实材料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获得对问 题的较深入认识。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则属于科学观察,基本特点有:1、目的性;2、客观性; 3、能动性 (二)观察的类型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三)观察研究法的步骤 1、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通过检索资料、专家访谈等,搜集有关观察对象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 分析,对所要求观察的条件有一个最一般的认识,为观察做好成分准备 3、编制观察提纲 4、实施观察 5、资料收集记录 6、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四)观察研究的记录 1、描述记录 日记记录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 2、取样记录方法 3、行为核对表 (五)观察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 2、客观性 3、自觉性 四、教育的测验调查 (一)定义与特点 测验调查法:用一组测试题(标准化试题或教师自编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 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特点:1、测验题目,无论是标准化题目还是教师自编题目,都要能反映研究 课题;2、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统一指导语,统一评分标准;3、测验人数较多时, 需要作抽象调查;4、分析统计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材料中反映的特点。 测验调查法与传统考试法的区别: 1、取材范围不同 2、编制试题手续不同 3、施测过程不同 4、对分数的解释 5、应用范围不同 测验的基本类型: 1、二分法: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验 2、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分: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人 格测验 测验的功能: 1、诊断 2、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设 3、评价 4、预测、选拔(二)测验调查的施行步骤 1、决定测验目标 2、制定一个达到目的的测验计划 3、编制测验栏目 4、在使用测验项目前检查测验题目并判定题目的质量 5、进行正式测验 6、利用测验题目中有关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测验的标志 1、一个比较好的测验的基本标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