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1883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岭南建筑文化广东建筑 摘要: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和传统江浙、徽派、四合院等建筑文化共同构成中华建筑文化。在现在,提及岭南大多算人会联想到广东地区,而广东民居则是岭南建筑的代表。 建筑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 经济 、文化、科技 发展 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 艺术 写在石头上。”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岭南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由于岭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原因,形成了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 从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到潮州的九宫格式建筑群,从五邑的雕楼到客家的围屋,从西关大屋到东山洋房,广东民居自成套路,最早把现代住宅和中国传统精神结合起来作为探索。 广东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广府建筑、客家建筑和潮汕建筑三种风格,通常所认识的岭南建筑,其实就是广府建筑。广府民居通常指大珠三角地区、粤西地区的建筑,跟粤东的客家建筑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珠江三角洲民居的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 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有异国风格的碉楼,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出现骑楼。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与潮汕建筑有很大的区别。 广州骑楼 “北京有四合院,上海有石库门,广州有骑楼。”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便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骑楼,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 民国七年(1918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当时,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等商业街道,以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这一带商业繁华,骑楼式建筑空间高敞,代表者有如新亚酒店、新华酒店等,1934年建成的爱群大酒店,首层也是典型的骑楼形式。骑楼堪称是广东人的民间智慧的产物,不是专业建筑人员的发明。若从民俗的角度看骑楼,或许还能洞悉广东人独特的“骑楼哲学”。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广州西关大屋广州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是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 龙津西路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连直街。这片建筑包括了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建筑:有清代较典型的正间和左右偏间的青砖石脚高檐深宅西关大屋,如逢源大街8号;有把西关大屋特色与西洋小楼房建筑特色相结合的建筑,如逢源北横街9-17号;有民国初期纯西式的洋楼,如逢源北街84号、逢源沙地一巷36号;还有民国时期的红砖小楼房建筑。其中的逢源沙地一巷36号、逢源北街84号、逢源北街87号(蒋光鼐先生公馆旧址)、逢源大街8号在1993年8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逢源北街82号为重建复原的清代典型西关大屋(部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虽然遮掩了昔日显赫一方的西关大屋,但是,当你走进西关,漫步在西关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那纵横织梭、百转柔肠的幽陌曲巷,巡梭、摩搓着每一条石脚水磨青砖铺就的秃颓滑润的窄道老街时,藏匿在现代化繁喧与浮华中的西关大屋,会将人们的记忆带到古朴优雅,优游自得的境界,让你领略到从未有过或者已经久违的市井情怀。 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当时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砖楼、混凝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和福建省,而广东主要分布于梅州和潮汕地区。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彩,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客家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这一切构成了客家土屋建筑文化的特色。岭南建筑未来发展动向 一部分岭南当代建筑,如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北园酒家、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岭南住宅小区和廖仲恺、何凝香纪念馆等建筑表明,在既保存传统岭南建筑气候设计精髓的同时,又有效地融合现代建筑元素。具体来说,在功能上具体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屋顶建议做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浅色为主。现代岭南新建筑的特点:宁变勿仿,宁今勿古;因借环境,融为一体;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室内设计,丰富多彩;景园文脉,推陈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