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电子工业》word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13954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电子工业》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绵阳电子工业》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绵阳电子工业》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绵阳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正步入集群化阶段。2009年,“1+5”产业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8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见附图1)。附图1: 绵阳工业产业结构图一、充分抓住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国际国内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强力引进国际知名汽车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项目落户,在新型燃料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等领域全面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以整车为龙头,以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为配套的重大项目建设,在2015年前形成40万辆以上整车制造能力,获得产业规模成本优势。1、发展重点汽车产业链。着力扩大现有汽车整车骨干企业产能,到2015年,中国重汽绵阳专用车形成各类改装、特种、专用载货汽车年3万辆的产能,华瑞(华鑫)汽车形成各类轻卡及海星徽车年15万辆的产能,华瑞汽车形成越野车年6万辆、面包车年8万辆的产能。富临集团形成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年8万辆的产能。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形成发动机、变速箱、制动器、液压挺柱、齿轮、汽车电器等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到2015年,形成50万台发动机、50万台汽车自动变速箱产能。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发展。针对产业链条短、布局分散现状,重点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园、磁性材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强新材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形成新材料行业产学研融合发展技术创新机制,着力材料制造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推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成中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推进军民融合。积极搭建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平台,进一步拓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向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强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强化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改造工艺流程,着力推进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提高产业经济社会效益。发挥军民融合特色和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化工及环保研发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支持利尔化学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努力构建专业化特色工业园区。发挥工业园区在推进绵阳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城建设的重要作用,规划布局不同梯度层次工业园区,通过实施分类指导和产业转移,构建重点发展国家级开发区、提升一批省级园区、新建一批新兴科技园区、拓展10个以上特色园区的立体梯次发展体系。依据不同区位优势,促进园区产业分工,构建园区各具特色、有机关联与产业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形成区域“板块经济”效应。高新区: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抓好电子信息和汽车整车项目,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0亿元级产业园区。经开区:努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紧紧围绕电子信息和精细化工两大重点,加快延伸产业链,力争到2015年建成500亿元特色产业园区。北川山东、平武河北、安县辽宁、江油河南四个对口援建工业园区: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将对口援建转化为产业合作。涪城金家林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集核心研发、制造、营销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严格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园一主业”的原则,一个工业园区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产值占工业园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力争到2015年把科创园区、江油、游仙、三台、安县、北川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100亿元级以上的特色工业园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运用政策手段和行业资源,集中资金、要素优先支持产业区域结构、产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调整。坚持产业布局导向,按照规划布局要求实行项目准入,推进产业实现同业集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充分发挥优势骨干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加快资产链、技术链、产品链扩张,提高工业整体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组织程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品牌运营商、标准商方向加快迈进。对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产品开发实施政策性支持。引导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方向,对列入本规划的产业、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和鼓励类税收政策支持。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并建立合理的工业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加大对产业发展、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创业辅导的支持力度。对已经建立的工业发展资金、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按照一定比例逐年增长并严格落实到位,不得截留。市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目督办要加大对工业专项资金使用、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作为年终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要设立对应的配套资金。切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工业园区倍增计划”,引导同类产业、企业、产品向园区集聚,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积极支持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加快对口援建工业园区建设。建立完善工业园区评价、投资项目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土地、水、电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产业园区、产业基地承载能力和配套水平,做好规划、用地审批、基础设施开发、标准厂房建设工作,支持建设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公共物流、产品检验检测、环保治污、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建立信用融资担保机构,做好高新区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园区争创工作。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集中优势力量实施“优势企业倍增计划”,对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绵阳烟厂、丰谷酒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在技术改造、产品设计、研发创新、品牌建设、管理创新、人才队伍、要素配置上给予倾斜。健全和完善面向优势企业的服务协调和问题解决机制,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重大工业项目问题台帐制、重大工业项目全程代办制。建立部、省、市、县区四级联动机制,优先支持纳入规划的项目申报重大专项与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企业联合开发、共同使用技术成果的机制,加强在共性、关键、平台技术和生产工艺领域的联合攻关。支持科技含量高、有成本优势的技术和产品参与省内外市场竞争,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企业参与或发起制定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业重组,积极培育一批总部企业,支持多形式的企业、院企战略联盟。支持和引导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企业开发的成套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鼓励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切实推进市县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总规统领制定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加速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和全市工业中的比重。以“1+5”产业为主攻方向,支持建立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深化区域分工协作。鼓励和支持县市区建设发展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工业园区(工业发展集中区),协调推进形象开发、功能开发和产业开发,提高集聚力和承载力。倡导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工业,支持中小企业提高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配套能力,多渠道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综合性干道和交通性主干道建设为节点的交通枢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快速畅通的运输路网。科学编制并落实能源要素保障规划。加强天然气管网、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三废”冶理设施建设。推进光纤、网络建设,建成以光纤为主、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交互网和综合数字业务网。加快区域产权、土地、矿产、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利于工业发展的专业服务业配套水平。认真抓好工业发展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折不扣地落实关于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全面贯彻落实关于举全市之力加快工业强市的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减少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深入开展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规范执法行为,严肃处理向企业或项目业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着力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强化全社会特别是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举全市之力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建立科学的工业发展考核体系,将工业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营造真抓实干的组织环境。当今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绵阳工业进入“大转折、大决战、大发展”时代,能否参与新一轮世界经济竞争,融入国家产业调整升级,将直接决定绵阳工业未来前途、命运和地位。根据市委“一主三化三加强”发展路径和“三个加快”的战略部署,为了引领绵阳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特制定本规划。绵阳工业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和化工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为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工业总量持续增长,总体实力不断提升。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利税总额55亿元,利润22亿元,分别是建市之初(1985年)的36倍、40倍、13倍、11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30户。园区建设成效初显,集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按照工业集中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绵阳率先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随后又规划建立了经开区、科创区等工业化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电子信息、食品、冶金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化工等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格局。按照市县产业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联动市县发展,形成绵阳“一核四带”的产业布局。“一核”,即:以科技城为核心。把军民融合产业作为支撑科技城建设的根基,着力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转民和新兴产业“四大产业板块”。按照“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的原则,重点抓好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农科区、涪城金家岭工业集中区、游仙经济试验区、安县花荄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园区的产业规划和功能定位,并将其打造成科技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环保、食品及生物医药、国防科技、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光机电等产业,把科技城建设成为重要的军民结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四带”,即:绵江平产业带,沿涪江上游和绵江快速通道、绵九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冶金机械、新能源、建材产业以及水电、矿产采掘和加工业。绵安北产业带,沿安昌江和绵安北快速通道布局,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无机盐化工、生物医药产业。绵三绵盐产业带,沿涪江下游和绵遂高速公路、成南巴高速公路布局,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能源化工产业。绵梓产业带,沿仙海大道、108 国道布局,重点发展新材料、包装产业。同时,在涪城金家林、新皂、磨家和游仙石马、小枧等地为两区留足发展空间,充分调动两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坚持要素规划与产业规划同步协调,按产业规划布局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和保障,发挥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指向和引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