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08824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洛阳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洛阳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洛阳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已具相当规模,涌现了以一拖集团、中信重工、河柴集团、洛阳LYC、轴研科技等一批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洛阳市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依托一拖集团、中信重工等大型国有企业和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装备制造业专业学校,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制造业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为加强人才资源战略开发,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福民强市的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市装备制造业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一、 我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洛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装备制造业人才,洛阳拥有各类制造专业技术人才13.2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2人,高级职称人员1.2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9万人。每万名职工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密度居全国前列。同时,洛阳目前约有35万熟练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工人,其中四级以上技术20万人,劳动力优势突出,为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而且洛阳在农机、轴承、矿山机械、有色金属等行业有配套的大学、研究院所,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源源不断地人才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市装备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员工待遇相对较低。近几年,沿海、江浙一带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一些单位以高出洛阳几倍的薪资挖走了许多优秀的装备制造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师的流失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面对新形势下竞争的要求。(二)薪酬激励机制不理想。员工大多对自己的薪酬不满意,公司的薪酬水平又受地域性限制,公司对关键的技术人员的激励不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还存在对员工的待遇不平等的现象,影响着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关键 人才流失。(三)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市技术人才中高级以上技工所占比例较小,企业技师、高级技工的年龄偏高,青年高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缺乏后起之秀。(四)公司员工培训没有系统化。缺乏层次和针对性,员工实际接受的培训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培训的不足使得公司不能整体提升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起到增强企业竞争力及凝聚力的作用。(五)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我市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高技术人才,而在高等院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等原因,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二、 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以人才强市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紧扣发展第一要务,以激发人才活力为导向,提升人才能力为核心,积极形成人才开发合力,确立科学的大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营造“人人都可以成才”和“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使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为洛阳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市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装备制造专业人才队伍,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国家人才强市行列,为实现洛阳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总量进一步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装备制造业人才资源占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大幅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改善,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文化层次和产业分布等更为合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基本满足未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人才竞争力显著提升。在自主创新与研发转化、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造就一大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使我市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全国开放度最高、吸引力最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评价、选用、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取得新突破,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思路围绕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以提高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系统规划、整合资源,创新培养、引进、使用与激励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扩大人才数量,提高整体素质,构建综合实力雄厚、比较优势明显的装备制造业人才高地。要通过系统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加快推动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整体优势,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推动行业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等措施,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水平、能够引领科技与管理创新的领军人才;造就一批精通基础技术、熟悉行业技术、掌握尖端技术的研发人才;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改革创新意识强、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主要举措: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来洛阳创新创业,通过合作研究、兼职、咨询、讲学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智力。实施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提升泰山学者建设工程,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加强高位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发展创新文化,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二)大力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 2015年达到25万人, 2020年达到50万人。主要举措: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 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三)加强培育高技能人才发展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制造业强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高技能人才总量 2015年达到2.5万人,2020年达到5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万人左右。主要举措:建立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社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开发机制。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探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四)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发展目标:以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2万人,2020年达到4万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100人左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 以上。主要举措:依托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工程。健全政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四、 实施的重大人才政策(一)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按照“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赴国(境)外、国内著名院校、知名企业,进行现代管理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强化培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认证工作,力争五年内80的装备业重点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达到中级以上任职资格水平,高管层全部达到高级任职资格水平。(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在重点企业选拔一定数量的高级技师担任“首席技师”、“特聘技师”,实行动态管理。资助部分青年技工到国内一流高职院、国外技术培训基地强化培训。进一步整合各类技能培训资源,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并在专项经费上择优资助和奖励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企业及院校。力争在五年内为重点企业培养一批在行业内具有带头作用的高技能专家。(三)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每年高校招生前举办高等院校和重点企业人才供求洽谈会,促使高等院校按照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企业急需人才。在重点企业设立一批学生见习基地。(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组建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聚集、吸纳一批中青年科技尖子参与科技研发,培养造就一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核心人才队伍。创立青年科技基金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并划出一定的比例,加大支持企业优秀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力度。(五)实施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计划。力争五年内为市重点企业引进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允许用人单位将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补助费计入企业成本。建立装备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目录。(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以科技研发和建设项目为平台,实行产、学、研结合,面向国内外招标揽才,加快人才聚集。力争到2015年前,60以上的重点企业通过独办、联办等多种方式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七)改进企业人才分配制度。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国有重点企业可以增加核定工资总额的10,用于特殊人才的岗位津贴、福利分配和奖励,并可进入成本核算。鼓励企业按管理、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进行分配。 (八)加大企业优秀人才奖励力度。开展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市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杰出创新人才等评选活动。全国、全省技术能手享受市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同等待遇。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称号的人员可破格晋升为技师或高级技师。(九)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加强对重点企业人才开发工作的引导性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重点企业人才开发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市重点企业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人才培训等人才工作项目的资助和优秀人才宣传表彰及日常管理工作。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非公有制重点企业在税后利润转增资本再投资时需缴纳20所得税的地方部分,返还企业用于科技研发、人才培训。支持企业每年从生产经营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建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滚动发展。企业依法提取的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在所得税前扣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