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857771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心理与精神护理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过程:教学备注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与精神的概念心理又称精神,简称心理现象,是指人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和内外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活动及行为表现。二、心理的实质 1.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三、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判断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基本原则 郭念峰教授提出的三条原则是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1)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3.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心理活动强度2) 心理活动耐受力3) 周期节律性4) 意识水平5) 暗示性6) 康复能力7) 心理自控力8) 自信心9) 社会交往10) 环境适应能力4.心理健康的现状 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5.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心理问题引发原因单一,内容尚未泛化或部分泛化,思维仍保持严密的逻辑性,自知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人格完整或部分缺陷,能主动就医。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多数比较复杂,自我意识不完整或完全丧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人格解体,社会功能丧失,无求治愿望。病情严重者可对社会造成危害。6.心理问题的分类一般心理问题 是近期发生的由社会的现实因素激发而引起的心境和情绪的波动,其特点是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得到理智控制,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但思维保持严密的逻辑性,人格完整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应激引起相对强烈的心身紊乱状态,其特点是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在一年之内、内容部分泛化、有时伴有某一方面人格缺陷第二节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 情绪、情感 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先兆2. 人格特征 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具有“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3. 心理冲突 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有时它还可以成为促进工作的动力,甚至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心身健康 4. 情绪、情感 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对人的生活起着良好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先兆5. 人格特征 美国学者弗里曼研究发现,具有“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罹患心血管疾病6. 心理冲突 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有时它还可以成为促进工作的动力,甚至可以激发创造力。但剧烈而持久的冲突无疑会有损心身健康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 生活环境因素 物质条件恶劣,生活习惯不当不良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不胜任、工作单调以及居住条件差、经济收入低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心理状态2. 重大生活事件 如家人故去、失恋、离婚、天灾、疾病、下岗、升迁受挫等事件,当发生的频率太高,或事件影响较严重、发生的突然,个体的心身受到极大地影响3. 文化教育 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4. 自然景观,如日月星云、高山大川、草木花鸟均能陶冶人们的情感。当人们游乐于公园、海滩、山庄、名胜古迹之间时,会感到轻松愉快、悠闲自在;当人们漫步于乡间小路、林间溪边、河畔草地时,会激发出诗情画意和爱的热望。这种对大自然的感受无疑有利于身心健康。 英国伦敦泰晤河上有一座黑色的佰利费尔桥,在这座桥上投河自杀的人比这一地区其他桥自杀的人多得多。直到此桥被漆成绿色,自杀人数才迅速下降。 5. 如家人故去、失恋、离婚、天灾、疾病、下岗、升迁受挫等重大生活事件,当发生的频率太高,或事件影响较严重、发生的突然,个体的心身受到极大地影响6. 早期教育、家庭环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及不同的社会文化等,都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第三节 心理与精神护理概述及对护士的要求一、 心理与精神护理的概念 心理与精神护理是将心理学、精神病学理论和技术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以系统化整体护理理念为指导,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积极探寻解决病人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的护理技术;研究如何为病人创设安全的、愉快的、人性化的治疗环境;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病人的心身早日康复的科学。 二、心理与精神护理的任务 1. 研究各类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干预方法和技术2. 研究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调控病人的不良情绪3. 研究与精神病人的沟通技巧,通过护理工作和护士的言谈举止,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开展心理护理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对各种躯体疾病病人的具体护理方法4. 研究如何理解和识别精神病人内心病态体验和正常的心理需要5. 研究在社区开展对病人、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及家庭的健康咨询服务,对精神病人家庭康复的护理工作6. 研究如何培养和训练病人的生活技能、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在疾病好转后能及时回归家庭和社会三、心理与精神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 1. 良好的职业道德2. 坚实的专业知识3. 稳定的心理素质4. 娴熟的心理与精神护理技巧教学过程:教学备注第二章 心理过程与人格第一节 心理过程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 (一)感觉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 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1)外部感觉:是接受外界信息,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五种基本感觉。(2)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信息,反映自身位置、运动及内脏状态的个别属性。包括内脏觉、运动觉、平衡觉等。3.感受性及其意义 人的感觉能力的大小被称之为感受性,衡量感受性的指标是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域限越高,感受性越低,反之则相反。 感受性的异常叫感觉异常,表现有:感觉过敏、感觉增强、感觉减退和感觉丧失。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同时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形成高阶段的认识。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反映。(2)时间知觉:指对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3)运动知觉:指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反映。3.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知觉的过程中将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整合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的特性。(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物体的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称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异常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这些异常对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判定具有临床意义。(三)记忆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忆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凭借记忆人才能积累知识经验,不断成熟起来。如果没有记忆,经验将无法积累,人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状态。记忆异常的表现有:记忆增强、记忆减退、记忆错构和记忆虚构。2.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内容可分为4类: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表面形象为形式的记忆,如对人外貌的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命题等抽象的语言符号为形式的记忆,如人对语言文字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为形式的记忆;运动记忆,是对做过的动作的记忆。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极短时间内的保存,一般为0.252秒,如果这些信息及时被加工,则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被遗忘。短时记忆,当瞬时记忆的内容引起个体注意后,信息就会由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其保持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较为有限,一般72个项目。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反复强化形成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存储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 3.记忆的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1)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实际就是人的学习过程。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识记分成不同的类型。(2)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加工、巩固和保存的过程。 (3)再认和回忆: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辨认的过程。回忆是识记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是信息提取的高级过程。4.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将其规律绘制成曲线。该曲线揭示了两条规律:一是遗忘与时间成正相关;二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四)思维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 ;概括性 。3.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不同可分为 1)动作思维:是借助于实际操作进行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 2)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3)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分为 1)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一个方向聚敛进行,形成惟一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不同路径,寻找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 1)常规性思维:是用惯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思维。4.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一个反复不断的过程。(2)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比较的基础,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必要前提。比较既可以在时间上进行,也可以在空间上进行。(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常见的异常思维有:强迫性思维、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散漫、思维贫乏等,是各种精神障碍的典型表现。(五)想像1.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基本素材是表象。所谓表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六)注意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并需意志努力的注意。(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注意的对象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异常表现有: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转移、注意狭窄。二、情绪、情感过程(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情感。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情绪与情感表示的是同一个心理现象,统称为感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 联系:情绪的变化受到情感的制约;而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化着的情绪中得到表现,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就不可能存在。(三)情绪、情感的分类1.原始情绪 又称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与本能活动相联系的情绪。它包括四种类型:(1)快乐:是指个体的生物性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是指个体需要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悲哀:是指需要的对象遗失、破裂或幻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4)恐惧:是指个体为了摆脱某种危险情境的需要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体验。2.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把人的情绪状态分为三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背景,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活动。(2)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情绪紧张状态。突发事件、意外事故、过强的精神刺激都可导致应激状态。3.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思想、意图时产生的一种体验。道德感是对客观对象与一个人所掌握的道德标准之间关系的一种体验。(2)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理智感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等社会需要相联系的。(3)美感:是对客观现实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进行鉴赏或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体验。(四)情绪与健康 情绪的发生通常伴随有机体内的生理变化,因此对人的健康有明显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1.积极情绪有利于健康 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人的活动效率,有助于工作和学习,有利于社会适应,有助于身心的健康。2.消极情绪不有利于身心健康 消极情绪降低人的活动效率及社会适应,妨碍人的工作和学习,甚至可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因此,要善于调节、保持积极良好的乐观情绪,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意志过程(一)概念 意志是指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也叫意志过程。具有以下的特征:1.有明确的目的性 自觉确定目的是意志的第一特征。离开自觉的目的,意志便失去存在的前提。 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克服困难是意志的核心价值所在。3.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随意运动是指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的、完成活动所必备的技能。是意志行动的必要条件,没有其存在就不可能实现行动目标。(二)意志的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其个体差异很大。它的表现包括四个方面:1.自觉性 是指一个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动自觉地服从正确目的和社会要求的品质。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目性和独断性。2.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一种品质。 与果断性相对的是优柔寡断和武断。3.自制性 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品质。 与自制性相反的品质是任性和怯懦。4.坚韧性 是指在执行决定时能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坚决地实现预定目的的品质。 与坚韧性相反的是顽固性和动摇性。第二节 人 格一、人格概念和特征(一)概念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总和。即一个人在个体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不同的社会经历中所形成的、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独特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特征1.整体性 人格具有整体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完整性,二是表达的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的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2.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人格的形成来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二是从人格的表现来看,人格是那些经常出现的,而不是一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多变,已经形成的人格也会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独特性 独特性是指每个人人格的个体差异性。即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共同之处。4.社会性 人是生物实体,也是社会成员。每一个人从来到社会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一个具有各种关系的社会环境里,社会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他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处于相同生活环境中的人,在心理上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共同性,这就是人格的社会性,是人格的本质特征。(三)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 遗传提供了人格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如气质类型较多地决定于遗传因素。智力的某些方面,如记忆、反应能力、活动水平也与遗传因素有关。2.教育与环境 单纯的遗传因素仅预示着一种潜能,后天的学习、经验以及发展条件等是潜能得以显现的必要条件。(四)健康的人格特点1.正确的道德感和价值观 即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并由此来约束和支配自己的行为。2.正常的智力水平。3.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尊重他人同时受他人尊重。4.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关心、了解及正确认识社会,并能主动适应社会。5.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恰如其分的评价自己,充满自信,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平衡。6.良好的情绪 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富有幽默感,并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情绪。7.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工作和学习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及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二、人格的结构(一)气质1.定义 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气质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塑性,很大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2.气质的生理学基础及气质类型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人有四种体液,即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并且由于遗传的因素这四种体液在个体中所占比例各不相同。这种体液优势将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黏液质四种类型。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而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这三种特性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其不同组合就形成四种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其外部表现恰恰与希波克拉底的分型相吻合。 3.气质的意义 气质是人格赖以形成的条件之一,直接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质量。(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气质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动力和方式,任何气质都可能向积极方向发展和亦可能向消极方向发展,因此气质无好坏之分。(2)气质的职业适应性:不同气质类型对职业的适应性是有一定影响的。胆汁质、多血质的人较合适反应迅速、灵活的工作;黏液质、抑郁质的人较适合细致、持久的工作。 (3)气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情绪不稳定、易伤感、过分性急、冲动等特征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是心身疾病的易感因素。(4)气质的可塑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可塑性较小,但成人后环境及性格形成的影响,气质会被掩饰或修饰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显得缓慢、困难。(二)性格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己、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重要依据,是评价个体人格好坏的重要依据,是人格的核心。2.性格的特征 (1)态度特征:是性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它包括个体对社会、集体、工作、学习、劳动、他人和自己的态度。 (2)情绪特征:是指个体的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及对情绪的控制方面的性格特征。(3)意志特征: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4)理智特征:是指在认识活动的特点与风格的性格特征。 这四个特征是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性格结构的整体。3.性格的类型 (1)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优势,把人的性格分为三种理智型: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举止受情绪左右。意志型:行为目标明确,主动自觉。(2)根据心理活动的指向可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3)根据个体的独立程度分为独立型顺从型:独立型的人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思考,遇到紧急情况镇定自若,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顺从型的人从众,容易受人暗示、往往屈从于权势、听从别人的指示,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 根据其疾病的易罹患性,又可将性格分为A、B、C三型。4.动机 (1)概念: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产生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部条件,即需要的存在;二是外部的刺激或诱导,使动机产生和进一步的行动成为可能。(2)动机冲突:在同一个时间内,个体会有多种需要的存在,但不可能同时满足,在决定行动方向时,往往存在着动机取舍的心理矛盾、行动上犹豫不决。此现象称为动机冲突。 (3)动机冲突类型: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体都有相同的吸引力,但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舍其一的心理冲突。双避冲突:个体感觉到两个威胁性目标同时存在,都想回避,但二者必取其一的选择冲突。趋避冲突:指同一事物对个体同时产生既向往得到它,又想拒绝避开它的趋与避矛盾心理。动机冲突具有社会适应意义,是个体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持续的动机冲突,轻者可给人带来情绪不愉快或焦虑;重则可致身心功能紊乱,甚至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心理的失常和变态。(四)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意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它是人进行自我监督和调节的监控系统,调节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2.自我意识的结构 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识成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也就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评价与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成分,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即主观“我”对客观“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3)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即主观我对客观我的制约作用。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以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是实现自我意识的最终环节。 自我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个体的生存环境及经历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极大,不良的生存环境和经历可致自我意识发生偏差、甚至障碍,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发生。三、常见的人格障碍(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等)是指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离状态。表现为根深蒂固的和持续不变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影响、社会不良刺激或重大事件共同作用而致。(二)人格障碍的特点1.人格障碍者一般来说意识清醒,认识能力完整,但其行为活动和情感等方面出现明显障碍。2.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有些病人直到中年或进入晚年后,障碍程度才有所减弱。3.人格障碍者一般都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理解社会对其行为后果的评价,但难以适应人际和社会环境。4.人格障碍者常对他人冷漠无情,法纪观念差,行为冲动,有可能危害社会和他人。(三)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制定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 )将人格障碍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表现为:(1)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不信任,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因此过分警惕与抱有敌意。(2)遇挫折或失败时,则埋怨、怪罪他人,推卸责任,强调自己有理,夸大对方缺点或失误,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3)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4)易记恨,认为受到轻视、侮辱、不公平待遇等而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常有回击、报复之心;(5)易感委屈,评价自己过高,自命不凡,总感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视、受压制、被迫害; (6)对他人的过错不能宽容,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力,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病人的想法。2.分裂型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奇特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1)性格明显内向或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2)面部表情呆板,对人冷漠,对批评和表扬无动于衷,缺乏情感体验,甚至不通人情。(3)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古怪,不能顺应世俗,行为不合时宜或目的不明确。(4)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但非智能障碍。(5)爱幻想,独出心裁,脱离现实,有奇异信念。(6)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及奇异感知体验。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多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的特点。多在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常表现为:(1)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经常旷课、矿工,不能维持持久的工作或学习。(2)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不抚养子女或不赔养父母,待人冷酷无情。(3)经常撒谎、欺骗以获私利或取乐。(4)缺乏自我控制,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5)无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无内疚感。(6)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往往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无羞耻感。4.攻击型人格障碍 又称冲动型人格障碍。常表现为:(1)情绪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难以自控,事前难以预测,发作后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生。(2)人际关系强烈而不稳定,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3)激情发作时,可对他人做出攻击为,也可自杀、自伤。(4)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出冲动性,缺乏目的性,缺乏计划和安排,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长时间才完成的某一件事。5.表演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表现为:(1)情感体验较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常感情用事,按自己的喜好判断事物好坏。(2)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犹如演戏,经常需要别人注意,为此常哗众取宠或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过分。(3)常渴望表扬和同情,经不起批评,爱撒娇,任性、急躁,胸襟狭隘。(4)自我中心,主观性强,强求别人符合其需要或意愿,不如意时则强烈不满,甚至立即使对方难堪。(5)暗示性强,意志薄弱,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6)爱幻想,不切合实际,夸大其词,可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真实细节,喜欢寻求刺激而过分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6.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常表现为:(1)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严、过高,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容改变,否则感到焦虑不安,并影响其工作效率。(2)拘泥细节,甚至对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有的好洁成癖,若不按照要求做就感到不安,甚至重做。(3)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或反复考虑,对计划实施反复检查、核对,惟恐有疏忽或差错。(4)主观、固执,比较专制,苛求别人,过分挑剔。(5)遇到需要解决问题时常犹豫不决,推迟或避免做出决定。(6)常过分节俭,甚至吝啬。(7)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责任感过强,过分投入工作,业余爱好较少,缺少社交友谊往来。(8)工作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内心体验,相反常有悔恨和内疚。7.焦虑型人格障碍 亦称回避型人格障碍。以一贯感到紧张、懦弱胆怯、不安全及自卑为特征。表现为:(1)胆小,易惊恐,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2)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惴惴不安。(3)有自卑感,常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4)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危险,达到回避某些活动的程度。(5)个人交往十分有限,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8.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缺乏自信,不能立,感到孤弱无助和笨拙,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为特征。表现为:(1)衣食住行和空闲时间安排都要由父母或他人做主。(2)不能独立生活,许可他人对其生活的主要方面承担责任。(3)每当独处时便感到极大的不适。(4)智能或情感方面缺乏精力和生气。(5)在逆境面前表现为推卸责任给别人。教学过程:教学备注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危机干预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往往导致心身功能的改变,甚至患各种疾病。这些事件是怎样致病的呢?该如何处理呢?护士又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呢?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是个体察觉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紧张状态,其结果为适应或适应不良。 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为动员阶段阻抗期: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机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衰竭期: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使人患病甚至死亡 二、心理应激与健康 1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1)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2.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三、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就是给应激障碍病人或处于紊乱状态的人提供及时的帮助,使其安全度过危机,迅速恢复到应激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预防不测的发生。1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危机事件的性质危机事件的数量和可控性危机事件的危急性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生态因素2常见心理危机 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特殊危机3危机干预技术干预技术是通过具体的方法,紧急处理危机者当前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尽快接受现实,建立起积极的应对机制。1) 评估阶段 2) 制定干预计划 3) 实施阶段 4) 评价阶段【评估阶段】1. 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2. 所遭受到危机的程度3. 病人行为能力如何4. 可能发生的后果5. 社会支持系统的状况6. 病人状态与功能:7. 认知状态是了解病人对危机真实性的认识8. 情绪异常是病人心理失衡、导致危机状态的主要问题9. 注意病人的行为、意图和某些物品的准备等【制定干预计划 】1. 确定护理诊断:在整个危机干预中,围绕所确定的护理诊断把握好倾听和运用倾听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2. 保证人身安全:保证病人和他人的安全是危机干预的首要目标。这里的安全是指把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程度3. 提供支持和帮助: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使病人感受到人们的关心和支持【实施阶段 】1. 环境干预:主要通过消除应激源,改变病人所处的环境2. 全面支持:护士以温暖、接受、关心、同情、理解的方法提供支持3. 一般性的支持技术:可采用疏泄、暗示,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4. 帮助病人建立积极的、有效的应对方式:积极参加活动,扩大交际面,体验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情感危机干预中注意的问题:1. 发挥病人的应对能力2. 避免与病人发生冲突3. 得到病人的承诺4. 转诊【评价阶段】护士和病人共同评价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即危机是否被积极的解决 四、常见应激源 1. 工作环境2. 角色应激3. 人际关系4. 职业发展5. 家庭因素五、应激表现 心理症状:焦虑、疲劳感、感情压抑、交流效果降低、不满情绪、低智能工作状态、注意力涣散、缺乏创新、自信心不足、成就感降低生理症状:内分泌、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消化溃疡等心脏和胃肠疾病六、护理工作中应激的应对 1. 建立心理互助小组2. 保证足够的休息3. 保持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工作程序4. 要有良好的心身健康状态5.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技术水平6. 认知评价7.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8. 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9.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教学过程:教学备注第四章 心理评估与治疗 心理评估与治疗对心理护理程序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是护理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一节 心理评估概述一、心理评估的概念 心理评估是通过观察、晤谈及心理测验等手段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和方法。1目的(1)辅助心理或医学诊断 (2)指导制定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防治措施,判断疗效的指标(3)医学科学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4)其它:如预测个体未来成就,作为人才选拔的方法,以及作为司法鉴定的方法2基本过程(1)决定内容 (2)确定目标 (3)选择标准 (4)收集资料 (5)判断决策 (6)交流信息 3心理评估常用方法1) 调查法2) 作品分析法:文化性创作、劳动产品3) 会谈法:自由式会谈、结构式会谈4) 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5) 心理测验法:要求标准化、数量化,避免主观性影响二、心理评估应具备的条件(一) 评估者1. 专业要求1) 心理学专业知识2) 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量专业知识与专业训练3) 精神病学知识2. 心理素质1) 观察能力:捕捉被评估者言语和非言语信息2) 智力水平3) 自我认识能力4) 良好的沟通能力3. 职业道德1) 严肃对待2) 保守被试者利益3) 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二)被试者、环境与时间的要求 1. 评估被试者动机合理,自愿合作,较佳的身心状态,意识清醒,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理性的对待评估内容和结果。评估焦虑较低2. 环境:应当安静清洁,桌椅高低要合适,室内布置应不新异,不华丽,尽量排除外来干扰。3. 时间:时间要充足,时间不宜过长,上午最佳,不超过一小时为好 (三)标准化工具要求1.工具标准化 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施行,心理测量要按测验手册的实施方法、指导语、内容、答案、计分方法和适合我国或本地区的常模。2.信度、效度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准1) 一般能力与成就测验的信度系数在0.90以上2) 人格、兴趣测验的信度系数在0.80-0.85之间3) 信度系数大于0.70时,可以用于团体间比较4) 信度系数大于0.85时,可以用于鉴别个人 三、几种常用的评定量表(一) 常用心理测验的分类 1.能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瑞文测验、比奈西蒙测验。 2.人格测验 : MMPI、16PF、EPQ等。 3.神经心理测验: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等。 4.评定量表 MMSE、SCL-90、生活事件量表。 5.职业咨询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威廉斯创造能力测验。(二) 常用的心理测验量表 1.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2.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MMPI) 3.症状自评量表(SCL-90) 4.抑郁自评量表(SDS) 5.焦虑自评量表(SAS) 6.生活事件量表(LES) 7.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编制者: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 ,龚耀先教授修订,测查个性特质和心理健康,共 88题, 分儿童版与成人版。每一版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性。高分表示人格外向,低分表示人格内向N:情绪性。低分表示情绪稳定,高分表示神经过敏P:精神质。高分表示孤独,难以适应环境,感觉迟钝L:说谎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计分记分:正向题“是”记1分,“否”记0分,反向题反之。4个分量表得4个原始分,查表得4个T分。结果解释:1.T分解释 2.两维组合解释艾森克人格问卷实习 指导语:在这张问卷上有45个问题,请你依次回答这些问题,回答不要写字,只要在问题后的“是”或“否”上打勾或画圈即可。 这些问题要求你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不要去猜测怎样才是正确的回答。因为这里不存在正确或错误的回答,也没有捉弄人的问题,将问题的意思看懂了就快点回答,不要花很多时间去想。 每一条都要回答。问卷无时间限制,但不要拖延太长,也不要未看懂问题便回答。懂了吗?不懂可以举手问。现在测验开始!实施操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建立合作关系 回答问题或填写表格 参照测验手册评分与解释评定量表以实用为目的,简便易作,评价也多采用原始分直接评定,不象心理测验那样控制严格,有些可公开发表,评定量表护士稍加训练就可掌握。包括症状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虑自评量表与心理应激有关的生活事件量表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等。症状自评量表(SCL-90)1.目的 了解心理健康水平 2.量表构成:90题分为10个因子:1)躯体化 2)强迫症状 3)人际关系敏感 4)抑郁 5)焦虑 6)敌对 7)恐怖 8)偏执 9)神经病性 10)其他3.测验记分:每题5级评分(1-5) 计算: (1)总分 (2)总均分=总分/90 (3)阳性症状均分=(总分-阴性项目数)/阳性项目数 (4)因子分=因子项目总分/因子项目数4.测验结果解释:根据常模解释。结果的解释及注意事项 按中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阳性30项以上)、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筛选阳性只能说明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并不说明一定患有心理疾病。 抑郁自评量表(SDS)1.目的:评定抑郁症状的轻重及在治疗中的变化,适用于发现抑郁病人。2.测验结构:20道题,10题正题 ,10题反题3.测验评分:正题评分1,2,3,4。反题4,3,2,1。 计算20题的总分(粗分)4.测验解释:粗分转化为标准分,标准分超过53分,则被认为有抑郁症状,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1.目的: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2.测验结构:共20题,17个正题,3个反题3.测验记分:正题记分为1,2,3,4。反题记分为4,3,2,1。 计算20题总分,该总分为粗分,可转换为标准分。4.测验解释: 根据常模解释,标准分超过50分,则可被判定为有焦虑症状。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0分,50-59为轻度焦虑;60-69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生活事件量表(LES)1.目的:目的:用于调查身心压力与预测患病机率 2.量表构成:由48个事件和个开放问题组成自评问卷。3.测验记分: 事件记录是否经历、评判是好、坏事,对已影响程度5分制打分、影响时间:二月、半年、一年、一年以上4.实施操作的方法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1.测验结构: 共11题33项,需510分钟,要向被试直接询问 2.测验用途 : 有认知缺损的病人筛选,用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3.测验解释:总分30分,划分痴呆标准:文盲17分,小学程度20分,中学程度(包括中专)22分,大学程度(包括大专)23分。第二节 心理治疗概述一、心理治疗概念心理治疗是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通过其言语、表情、举止行为并结合其他特殊的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类治疗方法。(一) 目的: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善用病人健康的愿望与潜力,改善病人的心身适应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症状与痛苦,并帮助病人,促进其人格的成熟。(二) 心理治疗的原则1. 接受性原则2. 支持性原则3. 保证性原则4. 保密原则二、治疗的基本过程心理治疗的常用技巧1.共情指护士能够进入病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共情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要求,但不易。 护士共情时病人觉得被理解、被关心。初级共情: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高级共情: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并设身处地地表明自身的态度。2.积极关注护士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病人,注意他们的长处,并有选择地突出病人言语与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3.尊重与支持护士接受、容忍、尊重病人,包括与自己不同的习惯、行为、观念、态度等。护士同情体贴、鼓励安慰病人、提供处理问题的方向与建议等,以协助病人能度过困境,处理问题,应付挫折。 4.倾听与提问听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话语、背后的情感体验、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护士不能完全被动地听,必要时应进行引导。倾听中鼓励与重复语句,鼓励语句是促使病人进一步讲下去。重复语句表明护士正在倾听,进入了病人的世界中,并可以将话题引入想进一步了解的方面。开放式提问,倾听中引导的技巧。常用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等词,开始的句式可用能不能。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是或否可以包含的,能够引出护士想要的东西。封闭式问题,倾听中引导的技巧。病人只需要回答是否、有无。应用得当,起到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缩小讨论范围、集中讨论特定问题等功效。5.解释与指导解释是护士表达对病人特定问题的另一种看法。可以使病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自己和环境,这有可能是他从未想过的。指导就是告诉病人做某件事情,如做家庭做业、放松训练、自由联想等。指导言语改变如护士告诉病人:“请把你所说的我应该怎样改为我希望怎样”,“把我干不了改为我可能干得了”。针对的词语:“应该”、“必须”、“绝对”、“决不”等。建议是护士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形给予具体的建议,改变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训练性指导通过行为训练促进病人改变的指导方式,如放松训练、决断训练、系统脱敏训练等。角色性指导如角色扮演、角色颠倒练习等。6.非语言技巧目光与身体语言保持自然的目光接触,保持倾听与关注的身体姿势,是成功沟通的关键因素。戒做作、居高临下、或胆怯等表现。语气语音语调护士应该注意语气、语音语调,平和、简洁、清晰、速度适中是基本要求。平时应该进行练习,在日常交往中,这些技巧也有助于沟通,增强交流效果。三、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 一般支持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支持疗法 ,是由美国学者汤姆最先使用,他认为,人人需要支持和帮助,如护士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方法,来关怀、支持病人,使病人发挥其潜在能力,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抒缓精神压力,帮助走出心理困境。避免精神发生崩溃。 1.方法与技巧 1) 鼓励病人谈问题2) 耐心倾听3) 解释指导 4) 鼓励保证 5) 语言暗示 6) 摆正关系 7) 提出建议2.适应范围与注意事项适应范围1) 遭遇挫折与严重压力的病人2) 急剧精神创伤后病人 3) 身患绝症 或临终关怀的病人4) 各类神经症和精神病人的康复期注意事项1) 护士 有爱心、耐心,2) 尊重病人,鼓励保证适度(二)系统脱敏疗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南非学者沃尔普最先使用,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则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如,全身肌肉放松状态下的肌体各种生理指标,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下完全相反的变化,这就是交互抑制作用。 沃尔普的实验置饿狗于笼中,电击-神经症,以后他把这种方法用于人类恐怖症的治疗。系统脱敏疗法步骤:1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让病人报告出使其恐怖的事件,以及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怖的主观程度,并将此按等级程度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一般分为7-9个等级。如怕狗的人 (1)看照片,谈狗的事情(2)接触玩具狗(3)听狗叫(4)靠近笼子里的狗(5)摸狗(6)与狗玩例如一位考试恐怖症学生不同的焦虑情景: 想起“考试” ; 听到、看到的考试; 据自己考试一月的时间; 据自己考试一周的时间; ; 今天准备参加考试; 来到考场; 考试答题过程中; 参加重大考试;(三)满灌疗法:(冲击疗法)相当于快速脱敏疗法就是让病人直接暴露于他最害怕的刺激情境下,坚持到紧张感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方法,当然事先做好躯体检查,哮喘,溃疡,心肺疾病不益,如上例。直接去摸狗或抱狗。适应范围:不良行为习惯、恐怖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禁忌证:严重精神病,认知损害,药物滥用,不稳定的家庭系统 。(四)放松疗法放松训练理论依据 :身心的放松,均有利于身心健康、疾病的治疗 目标:控制自身的身心活动、降低兴奋水平 ,达到身心平衡和谐基本技术:精神专一、舒适姿势、安静环境、有规律肌肉放松肌肉、深呼吸,顺其自然。同类疗法 :渐进性肌肉放松、自生训练 自我催眠 、静默冥思、生物反馈、气功、瑜珈等。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那些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功能,方法很多,共同特点松,静,自然(1) 渐进性放松训练:20年代美生理学家杰伯逊创立采取舒适的坐位或卧位 躯体,从上到下的顺序,渐次对各部位的肌肉先收缩5-10秒。同时深吸气和体验紧张的感觉;再迅速地完全松弛它30-40秒,同时深呼气和体验松弛的感觉,反复进行,可一处可全身,时间20分钟,几分钟也可,无禁忌证。(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