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8814473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主讲王凌皓教授 德育的地位与作用 道德教育 即德育 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教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子曰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孔子的德治论主要是为统治者建构的 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 民风的影响两个方面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1 孔子提倡执政者修身治国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2 孔子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孔子论德育内容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 可以用 仁 字来概括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 忠 孝 诚 信 智 勇 温 良 恭 俭 让 廉 和 宽 敏 惠 中庸 忠恕 子曰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要求 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 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1 孝悌 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实现 仁 的基础 2 忠 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 孔子把治家之情 之理迁移到治国 平天下的宏图伟业之中 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 形成了 移孝作忠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统 子曰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根据 论语 记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回答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把父子关系与君臣联系起来 充分体现了其道德政治化的特点 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思想观点大作文章 并制造出了 三纲五常 等道德条目 使君臣关系 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的等级性进一步片面化和绝对化了 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 愚忠 愚孝 思想的由来 孔子强调君臣和父子关系 双方都有互守的道德信条 贤君和忠臣相守 慈父和孝子相约子曰 邦有道则现 无道则隐 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孔子圣迹图 孔子所提倡的君贤臣忠的命题被后世的儒者所继承 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杰出代表孟轲则提出 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孟轲以 君使臣以礼 做为 臣事君以忠 的前提 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把孝悌之道视为人伦道德的基础 把父子关系视为人伦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孔子认为从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 可以推断他对他人 对国家 对社会的态度 只有对父母尽孝 才能为国家尽忠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的取士原则是这一观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孔子把君臣关系喻为父子关系 建立了由个人至家庭至社会这样一个由亲到疏 由近及远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种以血缘家庭关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它的最大特点 一是儒家伦理始于家庭 但又不囿于家庭 而是由家到国 家国相连 血脉相通 二是儒家伦理注重家庭 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相亲 如果我们把上述这些特点赋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新意义 对于树立国家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改善人际关系 实现人的精神的现代化将有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 3 爱人 是 仁 的核心 在 论语 中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孔子要求为政者能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多从人民的利益着想 做到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孔子认为 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治理国家 必须做到 节用而爱民 使民以时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等等 由此可见 孔子的爱人思想是与其惠民 重民 养民的思想相联系的 4 复礼 是仁的表现 孔子要求学生必须养成 克己复礼 的品质 孔子所谓的 礼 主要是指遵守等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 这种规范 大而言之 包括国家内部上下尊卑的社会制度 小而言之 则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常识 孔子提倡用 仁 的内容来充实 礼 的形式 从而实现仁与礼的有效结合 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子曰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为了养成学生遵礼 守礼的品德 孔子特别重视礼教 孔子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道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 总结了一整套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方法 1 立志有恒 孔子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 即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同样强调立志的重要 他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立志问题的教育家 他鼓励学生立志 言志 在孔子的激励下 孔门之中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冉求 有志使民富足 冉求像 颜渊 希望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 弘扬正气 劳者得息 即 愿无伐善 无施劳 2 安贫乐道 孔子鼓励学生在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 要 志于道 志于仁 有坚定理想和信念 为了做到这一点 他要求学生必须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子曰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君子学道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孔子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方面 特别注意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 这使得追求精神境界 向往理想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 成为东方传统道德的灵魂 曾参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天下为公 的 大同世界 是从孔子开始到康有为 梁启超 孙中山等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 孔子把追求这种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看成是最高尚的品德 子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3 推己及人 即忠恕之道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修养仁德的原则方法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 孔子教育学生不是以个人独善其身为准则 为目的 而是希望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 集体 国家 以及自然界中的地位 责任和义务 借以促进人伦社会关系和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尤其是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 孔子所提倡的 仁 学的本身就是关于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的学问 如何做人 如何做好人 是孔子 仁 学的本质内含 而做人 尤其是做好人 成君子 其主要标志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善于同不同性格 气质 理想抱负的人相处 对此 孔子提出了能够推己及人的 忠恕之道 4 克己内省 要求学生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 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 严格要求自己 克欲制情 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从而达到 安仁 执礼 的目的 如何进行克己内省 一是主动防范 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未生和萌芽状态之中 正如曾参所阐发的那样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二是当个人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 应该 反求诸己 子曰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5 改过迁善 将正确的道德信念付诸实践 子曰 仁者能好仁 能恶仁 好仁者 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 其为仁矣 关于改过 孔子认为人非圣贤 人人都可能犯错误 犯了错误不怕 只要改正就好 子曰 过而勿惮改 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 关于迁善 孔子告诫学生要择善而从 孔子认为 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 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同时还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应该引以为戒 子曰 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子路 在孔子的悉心教诲下 以莽撞 好勇 兼人 闻名的子路却能做 闻过则喜 具备大禹那种 闻善言则拜 的虚怀若谷的胸襟 24孝 子路负米养亲图 颜渊 居孔门德行之首的颜渊能够 不迁怒 不贰过 即出了问题不迁怒他人 而能反躬自省 从而做到不重犯同一个错误 颜渊行教图 6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子曰 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要求学生 言必信 行必果 要 慎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要求居于高位的统治者 政者 正也 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孔子特别注重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他告诫学生要以 天下为己任 具有 兼济天下 的胸怀 正是这种教育 使曾参在临终之前还殷殷嘱托门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孔子告诫学生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 当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 应该道义为上 孔子鼓励学生要有气节 做 杀身成仁 的道德君子 而不做 见利忘义 的梁上小人 鼓励学生要有见义勇为的思想 勉力行道的精神 不同流合污 的气节 勇挑重担 临危授命 的气概 形成大仁 大智 大勇的高尚的品德 在孔子思想的感召影响下 我国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 中国的脊梁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