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571851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城规0701 10宋雨珈 12魏妤静作者简介:扬盖尔(Jan Gehl),1936年生,建筑师、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的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高级讲师。扬盖尔先生曾在爱丁堡、维尔纽斯、奥斯陆、多伦多、卡尔加里、墨尔本、珀斯、伯克利、圣何塞、瓜达拉哈拉、北京、长沙、东京等地的大学讲学,并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设计咨询。他出版的著作包括新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哥本哈根1996等,并获伊德拉(Edra)场地研究奖。为表彰他对城镇规划的杰出贡献,国际建筑师联盟向扬盖尔先生颁发了帕特里克阿伯克罗姆比(sir Patrick Abercrombie)奖,爱丁堡的海里亚特一瓦特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时代背景:本书最早于1971年出版,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欧美其他地区的城市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在该书出版时人文价值的积极支持者还为数不多,但几十年间,建筑师以及其他人士对于扬盖尔所苦心维护的这些价值越来越感兴趣并且重视。先后被译成英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捷克文等多种文字,并在许多国家被列为建筑学及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著名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Ralph Erskine)称本书为“有特殊重要性的著作”,他表示,本书对所有专修或者是涉猎建筑学和社区建设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的年纪和背景如何,阅历长短,都是一部经典的著作。目录框架:第一章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的三种类型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户外活动与户外空间的质量户外活动与建筑取向当代社会状态下的室外空间生活第二章 规划的先决条件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知觉、交流与尺度室外空间的生活一种过程第三章 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集中或分散综合或分解吸引或排斥开放或封闭第四章 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步行空间逗留场所步行驻足停留小坐观看、聆听与交谈各方面宜人的场所柔性边界核心内容与思想:一、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在第一章讲述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时,扬盖尔首先认为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他还认为被动式接触(仅以视听感受他人)是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这种低强度的接触是进一步发展其他交往形式的起点,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相聚在同一空间。低强度的接触还是一种深化交往的可能方式,能保持业已建立起来的接触机会 (促进邻里交往,与同事建立保持友谊),此外还能帮助人们获取有关社会环境的信息。扬盖尔还认为户外活动的内容、特点受到物质规划很大的影响,地理、气候、社会等特定条件会具体影响到公共空间使用者的数量、活动的数量、每一活动持续的时间以及产生活动的类型。对于与户外活动有关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思想,扬盖尔列举了中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发展的3个时期:重视物质与社会的中世纪、重视视觉形式的文艺复兴时期、重视生理及其功能的现代主义时期。中世纪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被真正规划过,但正是因为如此,它们才能按照市民们自己的意愿自行建设,并在数百年的缓慢发展中不断调节最终使物质环境适应于城市的功能。这些自然形成的城市空间具有非常罕见的内在质量,至今仍能为户外生活提供极好的条件。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专业的规划师,在规划最强调的是城市和建筑的视觉表现;现代主义时期由于近代工业技术的作用,功能至上成为规划的主流思想,从而导致了心理及社会方面因素的忽视,出现了许多规整、空旷、没有生气的城市空间。中世纪城市的设计对户外活动的重视和之后的文艺复兴与现代主义时期对户外活动的忽视所造就的城市产物是截然不同的,从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的户外活动对城市的重要影响。二、规划的先决条件在这一章节中扬盖尔认为规划应该是一个宏观微观因素交叉考虑的过程,简化来说可以是社会关系和个体感受,这两者都与建筑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扬盖尔认为错误的空间布局形式会扼杀社会关系的发展,但空间形式对社会关系的发展不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但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这样,社会关系就能和建筑布局相互协调起来。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才可能观察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户外生活。这种可能性既可以受到抑制,也可以受到促进。杨盖尔以一些居住区进行实际调研考察,分析了社会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作用,并且提出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当有一个和缓、流畅的过渡区。社会交流活动的产生一部分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包括知觉、感知的方式和感知的范围,这些对于规划设计来说同样是重要的先决条件。书中总结了5种抑制和促进接触的形式,如上图所示。另一方面,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和激发别的人和事。也可以通过两句话来概括户外活动发生的规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室外空间生活的激发要通过改善户外活动环境质量来提高人和活动的数量以及户外逗留时间。三、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如果活动和人能集中起来,单个的活动就可以相互激发。在场的参与者也就有机会体验和投入别的活动,室外空间自我强化的过程由此而生。以此为基础,第三章着重讨论影响人与活动集中或分散的一系列规划决策。杨盖尔提出,应当集中人的活动,而不是集中建筑。从小、中、大三个尺度出发,通过街道、广场、公共空间、大学校区、居住区、交通结构等多角度的分析,阐述如何让“社会活动”集中起来。此外,杨盖尔还指出“集中”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追求集中,相反,在许多场合下都不应集中。例如,为了保证城市活动在城市中各个较大的地区更均匀地分布,以及作为繁华空间的补充而建立安宁、清静的空间时,就不必集中。四、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在步行空间中安排人的步行流线、怎么设计逗留场所以及如何在细部上花心思做出人们热爱的形式。作者认为生活始于足下,几乎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步行既是人们转换空间位置的方式,同时也是交往活动的开端和载体。作者还认为人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是任何事情发生的前提,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活动得以发展。仅仅创造出让人们进出的空间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人们在空间中活动、流连,并参与广泛的社会及娱乐性活动创造适应的条件。本章还给出了许多日常活动相关的数据和现象分析,对于实际设计中制定尺度等数理化问题有直接的参考作用,例如:为了考虑老年人上街步行一段距离需要坐下来休息,通常应每隔100米设置一张座椅;人们喜欢在有依靠物的地方停留;人们常常将自己置身于“观众”的位置来观看街道上他人的活动,因此沿建筑立面的地区和一个空间与空一空间的过渡区非常受欢迎;建筑物的凹处、门廊等可以提供局部隐蔽又有良好视野的场所也是人们乐于停留的地方。作者还强调户外环境的每一部分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每一处空间的设计直至最小细部的处理都是决定性的因素。设计师不能忽视最常见的日常生活细节,它们往往才是最重要的。特色分析:传统的城市研究通常从空间形态构成的角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而扬盖尔在本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运用行为空间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知识,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地分析吸引了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书所传达的理念是:城市设计需要以人为核心,关注社会交往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改进,并从艺术、文化和生态等方面进行设计,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景观形象艺术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空间与交往是紧密联系着的,空间是为人们的交往而服务的,这个理念也恰好与我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此类正确并且符合自然与人类活动规律的设计理念是无处不在的。节点品读:扬盖尔在书中总结了许多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并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步行空间布局营造的技巧,让人折服。例如在“步行空间、逗留场所、细部规划”一章中,作者就步行距离、步行路线及空间的序列对行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能够积极引导人们展开社会交往的合理步行街空间布局。对于步行距离他写到,大量的调查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而在特定条件下,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看上去平直、单调,而且毫无防护的一段500m小道会使人觉得很长、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段路程能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长度就会使人觉得很短。例如街道可以稍有曲折,使空间更加紧凑,行走的距离就不会一目了然,从而为步行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合适的步行距离不仅与街道的长度有关,而且与道路的质量有关,包括道路的防护情况以及道路给人的感觉。而在步行路线的设计上,他认为,当去远处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遗时,步行就会索然无味;但是,如果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则更令人扫兴和不悦。他还主张线路设计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但又要保持大方向朝着目的地。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应该遵从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线路。空间序列注重的是人在行进中对空间的感知和体会。具有变幻的街道空间和小型广场的步行网络常常能产生一种心理作用,使步行距离似乎变短了,步行的路程被自然地划分成若干很轻松就走过的阶段。人们关注于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的运动,而不是步行距离究竟有多长。此外,当采用小空间穿插,即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连续与对比时,就大大提高了体验大空间的质量。但是,如果从整体上看要使规划保持宜人的尺度,就要求小空间是真正的小空间,否则大空间就会变得大而无当。应用衍生:书中提到的许多设计出发点、设计手法、设计理念可以说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能引发更多设计师对建筑“人性化”的思考。虽然欧洲和我国的情况有差异,但书中大多数说的是广泛性的问题,并没有带上欧洲的独有文化或地理特征,因而许多经验同样值得我们参考。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当今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已逐步沦为一种商品,许多设计都带上了“甲方意志”,然而甲方的意愿有好有坏,但大多数还是朝着经济效益或是宏伟形象看齐的,而本书中所说的许多人性的考虑就不一定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将这些更关注人文价值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也并非无用武之地。要增加社会性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交往可以从居住区的改造起步。居住空间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而对于它的概念,至今却很难形成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认识。现代主义建筑师沙里宁认为:“住房的含义应当是家园以及健康的环境,而不光是遮风避雨的墙壁和屋顶。”也就是说居住空间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社会结构的转变,邻里交往在居住社区中开始逐步衰退,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环境设计是挽回这一局面的催化剂。结合本书中提到的如何积极引导人们展开丰富的社会性活动以及相应的空间设计技巧,提出以下建议:1、在居住区中创造更多的柔性边界。在住宅建筑靠公共空间的一侧,多营造一些半私密半开放的休憩、交流空间,从而提高户外空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也能使许多滞留活动在室内外流动。2、营造各级领域感,形成居民归属感。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营造,要给人以归属感和安全感归属感的强弱是衡量居住区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3、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不同层次的室外空间的存在,也为不同性质的室外活动提供可能:社会性活动多发生在公共空间里,自发性活动则发生在相对私密一点的空间里。4、留出空间,引导居民参与设计。居住区的主体是居住在里面的人群,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于空间的改造有直接的效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