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55860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学科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与设计_李岚2007年12月20日14:37大连教育学院点击:19017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学的课程和教材,都是按照教育目的精心设计和选编的,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认识价值、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因素,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由于通过课堂进行的德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上的,经过了逻辑谁和学生自己的思考与领悟,所以培养的思想品德是自觉的、稳固的;而且课堂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和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和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教师在态度、作风、言行等方面的示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为学生思想观点的确立和品德行为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它采用的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细水长流”、点滴浸润的方式,也为学生的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实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一)方向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健康的感情和积极的行为;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由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使他们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还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坚持科学性。知识技能及其所渗透的观点与方法,都应当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事例和数据要真实可靠,规律和原理要提示事物的本质,说理要实事求是、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不“穿靴戴帽”随意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只有坚持方向性和科学性和统一,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体现学科特点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共同的地方: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由于中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科的性质也不一样,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也就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应根据各门学科的“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地发掘教材内蕴的教育因素,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的艺术,使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三)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渗透的切入点;要正面引导、透彻说理、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避免盲目性;要把明理、激情、导行结合起来,创造条件,使他们把领悟的观点和方法变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四)“五有”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将德育“寓于”、“融入”教学活动,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效”。“有意”就是要增强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的自觉性,确立“每节课都是德育阵地”的意识,把德育的渗透落实到从教学设计、课堂操作到效果测评和全过程。“有机”就是要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智育水乳交融,有机联系。“有序”就是各门学科都要围绕德育大纲的要求,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有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激发师生间的共鸣共振,产生扣人心弦的力量。“有效”就是要力戒虚饰浮华,讲求实效。(五)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确定渗透内容的重点、深度、广度,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意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任务之一;思想品德教育应当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应是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独立环节。实践表明,“拼盘”式的、“穿靴戴帽”式的、牵强附会的思想教育,会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精心设计并严密组织起来的活动。这种活动带有社会实践的性质,必然会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体现一种社会关系。因此,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系列要求和它的不断履行,如遵守集体的学习纪律和规定,有序进行学习的自我约束,完成学业任务的努力,各种作业与操作的训练等,都可以使学生内化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则是要课堂教学中运用德育方法的具体操作,可以说,它是德育方法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特殊性在于,它要受到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科特点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可以根据它是着重于从哪个心理侧面对学生施加其影响,归结为三个大的类别:一是以提高认识,诉诸于知的说理类,如价值辨析法,事列举证法等;二是以陶冶情操,诉诸于情的感染类,如情绪感染法,情境陶冶法,审美欣赏法等;三是以行为践履,诉诸“意”“行”的训练类,如养成训练法,行为强化法,操作实践法等。四、各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1、思想政治课通过政治常识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制度、民主制、政党制度、民族与宗教、国际政治关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政治观点和学会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观察、分析政治问题的科学方法;初步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政治制度的区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增强政治责任感,为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教学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当代国际和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些重要问题,有的放矢地阐明政治观点,并注意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对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要坚持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避免绝对化与片面性,引导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语文课:通过杂文两篇、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语言的演变、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等课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通过涉江、屈原列传、诗二首、唐诗三首、宋词二首、过小孤山大孤山、项脊轩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娘子关前、汉堡港的变奏、我国古代的车马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农村调查序言、学习写调查报告、昔日荒山变绿洲、写总结的几个问题、物种起源导言、杂文四则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通过范爱农、春蚕、孔雀东南飞、唐诗二首、?之战、报刘一丈书、诗经二首、原毁、警察和赞美诗、柳毅传等课文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本质,从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呆气、毛遂不避谦疑、痛惜之余的愿望、人和狼和搏头号、青春是美丽的、离不开你、荆轲刺秦王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忘我劳动和献身的精神。通过威尼斯、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谈朱自清的散文、一幅恬淡明丽的春之图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通过刘桓晋文之事、伶官传序、治平篇、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战守策、祭妹文、谏太宗十思疏等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英语课: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和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要。结合复习和考试方法指导,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鼓励他们立志成才,为“四化”建设服务。4、体育课通过“学校体育与人的现代化”等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努力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通过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献身精神、拼搏精神与合作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体育传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立志为国争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5、数学课通过排列、组合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复杂事物往往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简单情况的交叉或重复,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通过概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微积分教学,使学生理解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时而认识量变质变规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置身于社会来看待一些问题。用辩证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指导数学复习。有目的地进行理想前途教育。6、物理课进一步学习经典电磁场理论、光的本性、原子核物理的初步知识,讲述人们认识物质微观结构过程中各个阶段上重大的实验,或自然现象的发展史以及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理论观;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获得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科学家坚持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修正错误认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基础知识教学,介绍我国在微电子技术、核能利用和核能物理研究中的新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7、化学课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深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例如,在有机化学的同分异构现象教学中,深化量变质变的认识-由运动的量(能量)变引起质变,即特质的结构、形状在量上的改变(主要是分子中原子结合或排列方式、空间取向不同)导致分子构型变化而引起的质变。运用具体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了解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辩证关系,懂得在客观世界中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初步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了解只有经过艰苦的实践与探索才能更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真理等基本认识规律。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可以通俗地向学生介绍一点化学的研究方法。8、生物课通过细胞、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教学,阐明世界是物质的,生物体始终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之中;运动是生命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其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懂得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明确生物体内进行的各项生命活动是普遍联系的,不是孤立的。通过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遗传遵循的三大客观规律,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教学中,通过阐述非生命的物质演变为原始生命,使学生树立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生命是由物质形态长期发展产生的,一切生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生物发展的运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因的唯物主义观点,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及唯心主义思想。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着重阐明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有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关系,使学生正确认识、并立志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德。在绪论和生命起源的教学中,通过对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发展动向的介绍,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生物科学的思想感情。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使学生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培养学生重视实践、严谨求实的作风。9、地理课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指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地理问题,初步树立物质运动、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实事求是等科学观点,形成自然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的观念,教育学生同社会上存在的封建、迷信、僵化、唯心的愚昧落后现象作斗争。通过我国和世界资源、能源、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等概况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确理解世界能源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按系统地理的形式,从环境结构机制等方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资源、人口、环境现状,形成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和用水,人口发展要同社会和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适应,防止污染,保持和改善环境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使学生懂得国土开发需要与国土整治同步,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道理,懂得共同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国土观念和全球观念。结合我国当前当地的实际,采用地理考查、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制教育;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了解我国在森林、土地、矿产、水资源和控制人口、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宣传、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令的自觉性。通过我国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国土整治的现状和远景规划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家前途和革命思想教育,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志向。10、历史课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阶级、阶级斗争观点。通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的教学,充分揭露奴隶主、封建主的罪恶,特别是充分揭露西欧殖民者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以加深学生对剥削者、压迫者和殖民主义的憎恶,增强反侵略、反压迫、反殖民主义的情感。要阐明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引导学生认识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及变化;要揭露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虚伪性,用具体史实解除其对青少年存在的一定迷惑力。帮助学生树立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有曲折又有不断进步的观点。要通过世界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要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说明,世界各国的文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改革,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进步,促进国家的繁荣,引导学生面向世界,虚心学习,善于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讲述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把中国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总体中加以认识。使学生了解,一些古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国家,在近代或现代不一定仍起重要作用;而在近代或现代在起重要作用的国家,有的在古代还未形成或虽然形成而并不起重要作用。要澄清抹煞我国和亚非拉美国家对人类文明贡献的种种错误观点,破除“欧洲中心论”,增强民族自豪感。歌颂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同我国人民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拉美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斗争,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讲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的相互支援,以激发学生的国际主义情感。进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教育讲述从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只有科技的发展,才有经济的繁荣。今天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大力发挥教育科学,从而使学生明确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通过讲述近代以来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亚洲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对传统的经济体制进行的某些改革及其带来的某些深刻变化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讲述各国改革面临的困难,使学生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从而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前进道路中的问题。进行道德情操教育通过讲述在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献身。11、音乐课通过教唱思乡曲、祝你快乐、给妈妈的歌、老黑奴、共青团员之歌、苏武牧羊、勘探队员之歌等歌,对学生进行热爱我们伟大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教唱故乡、青春歌、青年友谊园舞曲等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通过教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一歌,教育学生对革命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教青年参军一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子弟兵;教唱茉莉花一歌,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通过兄妹开荒、白毛女、打渔杀家、江姐、布谷鸟儿咕咕叫等歌剧、戏曲与曲艺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音乐兴趣和爱好,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操。12、美术课加强对中外优秀造型作品的艺术欣赏,认识世界不同文化中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珍爱人类艺术遗产的感情。通过版画和插图等的简单的设计制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人物画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体姿态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根据我们的体会,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内容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政治课,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做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尊重哪些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加美好?”学生由于明白了道理,又结合了实际,从中会受到很深的教育。过去政治课有时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课,我们现在要把政治课变成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课。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比如,上内容为“五四运动”历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无疑会从中受到教育。上的英语课“急救”,老师要创设情境,渗透“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德育内容。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美育人-教材中既有展现文化艺术方面的美,也有数理化生方面蕴含的美。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音乐美术课中的名曲名作、语文课中诗歌的意境、地理课中的山川风貌、化学课中神奇莫测的实验无疑都蕴含着美,就是看来只有数字和线条的数学也蕴含着美。一些老师在讲“对称”的时候就展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人体、建筑等对称的图形,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形,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数学背后蕴含的美。以情育人-这里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们认为,首先是要引导教师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