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庖丁解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体会人物形象。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过程与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为其以后的终身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庖丁解牛属于自主赏析文章。学习课文过程中如扫除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大意等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同时,自主学习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互争互助局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庖丁解牛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逐步领悟到庄子“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人生真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重点难点】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义的理解。 【学法提示】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来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把握全文,解决教师和学生生成的主要问题。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知识链接】走近大师,知人论世。作家作品介绍见课件。补充:中国的先秦是一个属于思想家的年代。在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属于那类耀眼的星座之一。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二、【预习评价】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积累几个成语。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三、翻译课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第2课时欣赏“解牛之美”。探究一: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探究二: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中经首之会”?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探讨解牛经读第三段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明确: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总结: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探究二: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庄子之道”引导课文意旨探究。探究一: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理解庄子借解牛来比喻“保养生命之道”,须按步骤走: 首先,要读懂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1)庖丁初解牛时,不熟悉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 (2)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 (3)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运刀而无须感官接触。 其次,还要读懂庄子借族庖、良庖和庖丁比喻的三种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神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3)庖丁,比喻能够“缘督以为经”的人,他们懂得顺应自然之道,他们的精神不会受到损害。 接下来,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的“养生之道”才能迎刃而解了: (1)他以“刀”喻“生命”,“刀刃”喻“自然本性”;牛身筋骨错杂处喻世上纷繁的事物。庖丁解牛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于骨节的空隙,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比喻人如能顺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裕如,那么便本性无伤,天年尽享了。 (2)而文惠君听到庖丁说解牛时只要寻找关节的空隙,不可乱砍乱割,他便领悟到做事或治国都一样,只要找出关键性的地方,顺乎自然的天理去做,事情便可迎刃而解。 这篇寓言故事实际上阐明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启示却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探究二:你如何评价庄子的养生之道。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人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第3课时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15分钟)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B庄周忿然作色曰 忿然:生气的样子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 游:游玩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肆:店铺、市场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D赵氏求救于齐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4翻译下面的句子。(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_(2)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_(3)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_1答案C 解析游:游说。2答案B 解析B介词,在;A、C、D为介词,向。3答案D 解析“迂腐”理解不对。参考译文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两黄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回头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鲋鱼在那儿。我问它:“鲋鱼!你是什么人?”鲋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国和越国的君主,引来西江的水救你,怎么样?鲋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二、透过故事,探讨人生。(25分钟)(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1、小组交流、讨论,发言。(10分钟) 2、教师小结:人处身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但不免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10分钟) 庖丁论人生,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谨行藏锋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3、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应该留意到,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5分钟) (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三、拓展阅读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