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名词大全(必修第一二册).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461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名词大全(必修第一二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名词大全(必修第一二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名词大全(必修第一二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名词大全(必修第一二册)永仁一中生物备课组 肖喜洋共编辑生物名词308个,附:高三生物选修基本概念与原理绪论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分解物质,释放能量。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3、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4、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6、遗传性: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最基本元素:是。基本元素:、。10、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11、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12、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13、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14、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15、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16、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三类。17、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18、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19、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2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2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2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2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2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2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2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2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2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3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14、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15、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 16、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17、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18、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19、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20、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21、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22、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23、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24、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24、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25、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26、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27、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28、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29、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30、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31、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32、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3、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34、细胞的癌变: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35、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第三章、新陈代谢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4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5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6.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7、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8、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9、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10、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12、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13、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6、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14、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15、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16、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17、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18、合理灌溉:是指根据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19、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20、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4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Fe、Mn、B、Zn、Cu、Mo、Cl、Ni属于微量元素。21、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22、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23、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24、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25、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26、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27、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28、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29、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30、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31、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160 mgdL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32、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45mg/dL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33、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34、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5、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36、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37、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38、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同时,生物体又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39、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40、异氧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41、需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42、厌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43、酵母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将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44、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的方式(如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NH3与O2反应转化成HNO2,HNO2再与O2反应转化成HN03,利用这两步氧化过程释放的化学能,可将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葡萄糖)。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3、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4、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5、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6、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7、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8、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9、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10、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11、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12、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13、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借漏斗柄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14、下丘脑:即丘脑下部。间脑的一部分,位于脑的腹面,丘脑下方,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较高级中枢。15、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16、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17、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产生)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18、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19、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20、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21、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23、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24、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25、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26、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27、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质,叫大脑皮层。128、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29、运动性失语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30、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31、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虫的趋化性等,它们都与神经调节有关。3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得多,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为。33、印随:刚孵化的动物有印随学习,如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如果没有母天鹅,就会跟着人或其他行动目标走。34、模仿:幼年动物则主要是通过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来学习的,如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生物的生殖:每种生物都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这就是。2、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易保持亲代的性状。3、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4、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是生物体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如变形虫、细菌、草履虫。5、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如水螅、酵母菌。6、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如青霉、曲霉7、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为新个体,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8、嫁接:一种用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种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植物体的方法。9、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外植体(离体组织或器官)消毒接种愈伤组织(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组织器官完整植株。10、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两两相配成对,互相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11、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做。凡是种子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12、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13、花粉管:是萌发的花粉粒内壁突出,从萌发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状结构。主要作用是将其携带的精子和其他内容物运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以利于受精作用。14、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又叫受精卵(染色体为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染色体为3N),这种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叫做双受精。15、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就叫做。16、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17、精原细胞:精巢中的原始生殖细胞。18、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做;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大小(长度)相同 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来源(颜色)不同。19、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20、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21、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1个四分体有1对同源染色体、有4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22、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23、生物的个体发育:生物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组织、器官的形成,发育成一个性成熟的新个体。动物和植物的个体发育都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分界是:动物一般以幼体孵化或出生为界,植物以种子萌发为界 。24、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25、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26、卵裂:早期的细胞分裂,属于有丝分裂,不是减数分裂。27、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成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第六章、遗传和变异1、R型细菌,它的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球型菌。2、型细菌,它的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球形菌,可以引起人患肺炎和使小鼠患败血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过程如图。3、T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4、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5、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6、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7、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8、解旋: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9、DNA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10、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1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间断的直线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12、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13、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14、翻译: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15、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17、反密码子:转运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即。18、转运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19、起始密码子:两个密码子AUG和GUG除了分别决定甲硫氨酸和撷氨酸外,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19、终止密码子:三个密码子UAA、UAG、UGA,它们并不决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自质合成过程中,却是肽链增长的终止信号。20、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2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2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2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2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2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2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2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2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3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和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3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可稳定遗传。3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3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3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3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3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37、显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38、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39、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40、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41、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42、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43、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44、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45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46、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47、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48、自然突变:有些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这叫。49、诱发突变(人工诱变):有些突变是在人为条件下产生的,这叫。是指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50、不遗传的变异: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不能进一步遗传给后代。51、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所引起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52、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53、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54、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55、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56、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57、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58、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59、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60、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6、1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6、2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63、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64、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66、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67、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单基因遗传病。68、多基因遗传病: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69、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例如遗传病是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70、优生学: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让每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71、直系血亲”指由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亲属。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等。72、“旁系血亲”指由兄弟姐妹关系形成的亲属。73、“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有共同父母的亲兄弟姐妹、有共同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有共同外祖父母的表兄弟姐妹。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8、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9、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种小鱼为食。)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7、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8、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9、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7、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10、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11、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12、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13、适应的相对性: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不是绝对的。14、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15、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16、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17、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18、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19、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20、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21、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22、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2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24、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25、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26、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27、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28、生产者: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29、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动物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也叫植食动物)叫做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叫做三级消费者。30、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31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3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3、温室效应:大气中CO越多,对地球上逸散到外层空间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5、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36、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第九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37、生物圈:地球上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生物圈。38、生物圈的稳态: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39、生物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0、就地保护: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41、迁地保护:将物种迁出原地,移人动物园、水族馆和濒临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护与管理.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42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43、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44、水华:富营养化的池塘和湖泊,由于某些藻类植物的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绿色藻、层;蓝藻释放的毒素杀死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这种现象叫做水华。45、赤潮:富营养化的海水,由于某些微小生物的急剧繁殖,导致海水变色,水质恶化,并使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叫做赤潮。*46、生物净化:指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和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过程。生物净化过程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重要作用。*47、绿色食品: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附:高三生物选修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1、 内环境: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2、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就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pH等理化性质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3、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4、 人体内的水有三个来源:饮水、食物中所含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排出水的途径有由肾脏、皮肤、肺、大肠排出。5、 (1)人体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2)机体内的水保持动态平衡。6、 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Na+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钠的排出规律概括为: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不排。K+的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钾的排出规律总结为:多进多排,少进少排,不进也排。因此,不能进食的病人,只靠注射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以维持代谢时,应该注意补充钾。7、 人在高温条件下出现脱水现象,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的稳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8、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在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糖含量在80120 mg/dL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不能保持动态平衡,血糖含量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过低时,会引起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血糖含量过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失,同样有损健康。9、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够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当血糖含量升高时,可以迅速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并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一方面能促进血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转变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总的结果是既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就使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它能够强烈地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10、 糖尿病及其防治:糖尿病病人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防治:基因治疗,药物治疗,饮食习惯,加强锻炼。11、 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12、 体温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13、 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其中的一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的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的一类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14、抗原的概念是: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抗原应该具有如下性质:第一,异物性,第二,大分子性,第三,特异性14、 抗体的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的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15、 体液免疫: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16、 体液免疫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指抗原进入机体与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2)反应阶段:指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3)效应阶段: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17、 细胞免疫: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是依靠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方式,称为细胞免疫18、 细胞免疫过程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感应阶段指抗原进入机体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2)反应阶段:指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结合到靶细胞上,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病毒也因此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19、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进入体内的细菌外毒素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细胞内寄生菌需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病毒感染先是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阻止病毒的扩散,再通过细胞免疫予以彻底消灭。20、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三个主要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1、 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22、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免疫缺陷病的种类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23、 艾滋病就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T细胞,T细胞是两种免疫系统都要依靠的细胞,当T细胞大量被消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