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教学案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7929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社会学教学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社会学教学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社会学教学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教学案例王守恒 选编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目 录劳动,可以如此美丽3“教师霸权主义” 4林务官的错误6“让孩子有棱有角” 7教师的另一种“贫困” 8课间文化怎能良莠不齐10班级社会化管理改革11教师是人还是神? 13可怕的标签14课堂中的霸权现象15宁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16深圳特区投资于人力资本 18两份报告 21两种视角看学生 24两位女教师的一堂课27基础教育不应该“迷茫” 29小学生该不该“选美”31劳动,可以如此美丽【案例】下午照例要进行全校性大扫除。中午在校吃完饭后,我踱到班级,看着脏兮兮的走廊和教室,不禁皱起了眉头。得先把走廊打扫干净,才能彻底打扫教室。正想着,一抬头看见班上几个正在校用餐的男生在走廊上追逐打闹,我灵机一动,试探性地问:“和老师一起把走廊擦干净,行吗?”听了我温柔的命令,几个男生尽管不太情愿,还是拿起劳动工具,和我一起干起来。 在我的带动下,大家先在地面上洒了些水,然后倒了些洗衣粉,便开始拿起板刷、清洁球之类的工具擦起来。水磨地板凹缝里的污迹很难擦,我也半蹲着和孩子们边聊天便吃力地用铁丝球擦拭。这时,小胖子孙浩人叫起来:“周老师,我家洗浴缸的塑料刷子最管用,轻轻一擦,污迹去无踪。”“真这么神奇?”孩子们纷纷要用自己手里的铁丝球跟他换。我笑着说:“没想到工具也大有讲究,只有擦了才知道哪样工具最好使,这就叫劳动出真知。”孙浩人则洋洋得意,带着他的塑料刷子干的更起劲了。不用我指挥,他专捡最脏的地方擦,看来他挺能干的,平时还真没看出来!中午的太阳还挺猛的,我和孩子们脱去外衣,继续干着。这时孙浩人给我两个橘子,我轻轻剥开,塞进孩子们嘴里,多出的两瓣给了翟正,这孩子父母平时极少关心他。孩子们一改往日动嘴不动手的习惯,地面渐渐白了,亮了,露出浅蓝、浅绿色相间的水磨花纹来。“哦,终于弄干净了!”我长长出了口气。一直跟在我们后面拖地的吕品向我建议:“周老师,擦干净之后再用水冲冲,就会更干净了。”“行!”吕品急急打来一盆水,倒在地面上。“呀,真的一尘不染!”“哈哈,干了之后还可以在这儿午睡呢!”孩子们兴奋地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快来看啊,多奇妙的景观!”教室里的女生惊叫起来,指着天花板让我们看。可不,洁白的天花板映着阳光发出迷离的光点,像一面水池,明晃晃地耀人眼。“为什么会这样呢?”惊奇地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连声嚷着:“是我们的走廊太干净了,刚才吕品把水倒上去,太阳光把水折射到天花板上。”我微笑着点点头。【评析】一次偶然的劳动,学生一个不经意的建议,便使劳动一下子充满乐趣和诱惑,竟让我们干燥、麻木的心一下子湿润、诗意起来。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教师的案例。他发现班级有些学生轻视平凡劳动,虽然对他们讲了很多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学生听后却不以为然。于是,这位老师在一个周日的早晨,组织学生到郊外去搞野炊,要求学生清晨四点集合。不少学生以为是组织看日出,于是在晨曦来临之前,就冒着初冬的寒气赶到了。集合时,在这寒气逼人的黎明之前,几十位清洁工人却已经在认真地打扫街道了当东方泛起了鱼肚白,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时候,整个天地宁静而美丽,清洁工人的剪影使学生们陶醉了。活动结束后,一个原先轻视平凡劳动的学生,在日记里深情地写道:“这条大街我不知走过多少次,可从没感到它像今天这样美,简直美得像首诗,而这诗的作者就是我平时瞧不起的清洁工人。清洁工人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如此美好。”劳动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课程,劳动中可以让德育熔注,让智育充盈,让美育流溢。劳动课程的资源也需要我们去创造与开发。【问题与反思】1你感觉到校园里劳动教育的缺失了吗? 2班级管理是否也是如此呢?“教师霸权主义”【案例】学校少年团校要求初一年级每班推荐两名优秀学生为少年团校成员。班级学生个个要求上进,都希望自己能被第一批吸纳为团校的成员,“僧多粥少”,两个名额怎么分配呢?我根据新学期以来同学们各方面的表现,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打算把两个名额给雪和星,并作了私下告知。当雪和星希望填写推荐表时,为慎重起见,我说得让全班同学知道并认可这一决定。事情还没公开,班上已传的沸沸扬扬:老师把两个名额给了雪和星,我们都没指望了。事情远没有结束。磊到办公室,“老师,我想知道班上的两个名额您打算怎么分配?”“老师经过认真斟酌后,认为雪和星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比较优秀,打算把名额给她们两人。你认同吗?”磊茫然地点点头。“你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学生,下次再争取,好吗?”“下次是什么时候?”“大约要等到下学期了。”“哦,老师,再见!”我一口气还没喘过来,娟一阵风似的进了办公室。“老师,我想知道您把两个名额给了谁?为什么?”明显的责问。“老师打算把名额给雪和星。”“您征求过我们全班同学的意见吗?您这样做,对吗?您知道我们会怎样想吗?”连珠炮式发问后,声音哽住了。“哦,让老师再想想。”万万没想到我的自作主张,会招来如此强烈的不满、抗议,在无奈的背后还有深深的伤害。一天后,我向全班同学作了检讨,包括磊和娟,当然也包括雪和星。推荐活动也按照同学们民主讨论的方案有序进行。【评析】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师道尊严”在教育者思想中是那么根深蒂固,以至他们习惯于向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有意见也只能保留,这就是教师“霸权主义”的表现。教师以自己的霸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行为,剥夺了很多学生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获取证明自己、锻炼自己、实现自我的机会,诸如担任班级干部、参与文体活动、参加各类竞赛、获取“三好学生”荣誉等。此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的“霸权主义”也是无处不在,在它的背后不知道又有多少纯洁的心灵受到伤害。育人者无视“面向全体”、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成长中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要求,把自己的意念强加给学生,使“建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空喊的口号,结果“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也只能是育人者的一箱情愿。观念是行动的灵魂。陈旧落后的师生观念必然导致“教师霸权主义”行为的泛滥。广大学生民主、平等、自主意识的觉醒,使“教师霸权主义”再也没有了市场。新课程改革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认识的层面上,更需要把“新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看到育人者敢于向学生承认工作中的失误,倾听学生的心声,悉心听取学生批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工作的策略方法,这也真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问题与思考】1学校中是否存在“教师霸权主义”现象。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这类现象的存在呢?2教师也有工作失误或犯错误的时候。请写一个你成功处理工作中失误的实例。林务官的错误【案例】从前,德国有个管森林的人叫林务官。他跑到森林里看了看,觉得这里太乱,很不整齐:除了高大的树木,还有矮树丛和杂草,地上到处是枯枝烂叶。他看着实在不顺眼,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于是,大树跟前的矮树给砍光了,杂草给铲除了,连同地上的枯枝烂叶统统燃掉了。森林连一根野草也没有,只有一排排高大的树木,变得又干净又整齐。林务官看着可真舒服啊!可是过了几年,森林变得不像样子了:橡树和菩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树干就像一把把高高举起的扫帚,还有很多树木已经枯死了。这是林务官命令打扫森林犯下的错误所造成的恶果。【评析】林务官命令打扫森林错在何处?首先,他不懂得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他命令打扫森林,砍掉了矮树丛,使不少在矮树丛中筑巢的捕食害虫的鸟儿都飞走了,因此甲虫、毛毛虫便呈起凶来,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啃树皮、咬树根、钻树心,就这样把森林给毁了。其次,他不懂得出主意、办事情,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他命令打扫森林,完全出于主观感受和个人好恶,而没有考虑树木生长的客观需要。他所营造的个人既“顺眼”又“顺心”的森林环境,都是不利于树木生长的生态环境。因此,无论是用哲学的眼光来看,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这位林务官命令打扫森林,都是一件错误之举。这位林务官的错误之举,使我们不禁联想到某些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上课时,只顾“教”,不管“学”;只爱“齐”(齐读、齐答等),不求“异”(不同的看法,另一种解答等);只想“收”,不敢“放”(唯恐收不住,乱了套)。从上述教学行为中,我们也能或多或少地看到那位林务官的影子。众所周之,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问题与思考】1反思一下,你的教学行为(包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课程要求。2要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行为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实现这一转变,需作怎样的努力?谈谈你的认识和见解。“让孩子有棱有角”【案例】一次作文公开课,讲评“场面描写”。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评析例文,赏识佳作,课堂气氛热烈,老师得心应手。“老师”,一只手臂高高地举起来。张老师一看,是小明。“老师,你给我的街头一景评了个80分,我能不能谈谈我的看法?”同学们一看小明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都兴奋起来了。好家伙,“棱角”到公开课上来了。张老师笑着说:“格尼的作文打80分,是我个人的看法,你当然可以坦尼的意见。”得到老师的语序,小明头头是道地阐述了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他头一扬:“我觉得我的作文不错,80分的成绩,我不服,我的街头一景也不服!”话音刚落,教师一片哗然。同学们对小明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同学也争着要发言。老师适时地把评讲引导到同学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上,有小明引发的“多角度评价一篇作文”的学习,让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独特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张扬。最后,有的同学问小明:“你的作文是不错,但值得在公开课上和张老师争这个分数吗?分数算什么?”“不,分数代表成绩,代表质量!争个清楚心里才明白,这也是提高。”小明一点儿也不含糊。【评析】无论在语文课还是数学课上,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让孩子有棱有角”,课堂学习才有生气,允许孩子阐述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现他独特的个性。每一个孩子多是独一无二的,所谓独特性,就是不同与其他人的天性,就是儿童的灵性。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儿童的这种灵性。童真童言是可贵的。可是在我们的教育中,不少人都喜欢循规蹈矩的小大人,他们看不惯孩子的无忌童言,不喜欢孩子的另辟蹊径,不欣赏孩子的眼光独到,好像只有那些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唯唯诺诺的“小老头”“小老太”才得他们的欢心。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创造能力和个体意识。这些都是因为不真正了解儿童心灵需要的缘故,不真正尊重儿童的缘故。儿童是要心性得以充分伸展才可自由健康成长的。我们现在倡导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要展现儿童心灵的生活,展现个性的独特,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未来不能是清一色的沉寂。没有个性的教育是悲哀的教育,没有个性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千人一面的教育是亡国的教育。我们要让孩子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富于批判的精神和自我判断的能力,让学生遇事善于用脑子思考,个性充分展示。孩子有点棱角不是坏事,可能大人要受点委屈受点“气”但只要循循善诱,引导得当,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好学生,还将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的可造之才。在学术上,有什么比敢于质疑、严谨认真、执著追求更为重要的呢?同样,在生活中,又有什么比自立、自信、自我发展更为可贵呢?【问题与思考】1 “让孩子有棱有角”你赞成吗?2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个性教育呢?教师的另一种“贫困”【案例】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教学大纲的知识并不处在大脑的中心,而是处在大脑皮层最积极区域的一个角落里,那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能工巧匠。一位网友在某教育网站的论坛里写道:我曾见到一名数学老师,很有敬业精神,一天到晚除了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就是钻研各种难题。他对每年高考数学试卷的解答,总是最快最好。但报纸,从来不看一张;期刊,一年也翻不了几回;图书馆难得光顾,影视几乎不看。他觉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上面。可是他的教学很一般,学生反映也不太好。对此,他很不解。请问,为什么他“好心没得好报”?这样的教师能说是好教师吗?【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合乎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数,则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它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把恩格尔定律“移用”到对相关教育问题的思考上,这位网友提出的疑问便豁然开朗:该数学教师“种瓜得豆”,耕耘多而收获少,根本原因或许正在于他是一个知识“贫困户”。以他的“贫困”来面对知识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学生,自然不能“胜似闲庭信步”,自然不会收到热烈欢迎,他也难以跻身“好教师”之列。数学教师就是教数学的,数学教学是他的本职工作和谋生手段,更通俗地说,是他的“饭碗”或“食物”。“民以食为天”,数学教学对他来讲当然是“命根所系”。但不管“食物”多么丰盛气派,不管“饭碗”多么精致昂贵,如果在他的“拥有”中占了绝大部分,甚至成了“惟一”,那么他注定与“富有”无缘。谁也不可能捧着一只金碗或一碗佳肴去要求进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同理,在信息时代,仅仅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没有资格塑就“优秀教师”之“金身”的。据相关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成本体知识(特定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一般的文化知识)、条件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实践知识(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应变性的知识)四类。扎实的本体知识是一个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但不是惟一保证。其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也并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尤其是当教师的本体知识达到一定程度,能基本满足学科教学所需时,其教学效果更取决于其他几方面的知识而与本体知识的相关更小。因此,这种本体知识的丰富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其教学效果,而其他知识的匮乏使得这位教师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闭目塞听,消极被动地接受这种影响,否则,师生之间必然会形成“信息不对称”,信息量处于劣势的教师很可能在懵懂中被孩子们牵着鼻子走。教师职业环境本身就具有相对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使教师往往限于狭小的环境中,对外部变幻的世界接触较少,为此教师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回应,去学习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精于学科、立足学科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知识和智慧外延,尽力降低学科知识在个人整体知识结构中的“百分比”,使“恩格尔系数”渐渐变小,小之又小。这是学科教育之需,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取得“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资格之需,也是丰富个人精神生活、重建精神家园之需【问题与反思】1你如何看待教师的这种另一种“贫困”呢?2现代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呢?课间文化怎能良莠不齐【案例】课与课之间,大家习惯称之为“课间”。请看急着课间文化:跳皮筋“小猪”念白:小猪今年16岁,参加澳门卡拉,穿的什么鞋?高跟鞋;穿的什么裤?牛仔裤。跳起舞来扭屁股。跳绳游戏中的一段伴词:1997年,我练了太极拳,打死了陆依萍,气死了何书桓,杜飞来报仇,一脚踢下楼,杜飞还没死,一脚踩淌屎。跳皮筋念白(语文版):春姑娘来了,春和景明,春光明媚;夏姐姐来了,骄阳似火,夏日炎炎;秋婆婆来了,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冬爷爷来了,冰天雪地,大雪纷飞。跳皮筋念白(数学版):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医生跳下水;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扑通声跳下水【评析】设置课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与精神面貌,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仅仅是上厕所,而更多的是游戏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总会折射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我们称之为“课间文化”。课间文化多来自于学生的自发生成,常根据影视故事、电视广告等改编而成,其中包含着舞蹈律动的韵味,折射着追星族的时尚,体现着儿童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和团队精神。看看我们当前的课间文化,还缺乏教师的参加与引领,缺乏学科的渗透,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甚至缺乏知识品位而具有低级趣味。如上面的第则缺乏知识品位,第则则是非常低级的搞笑。课间文化,也是一项宝贵的课程职员。它的开发,需要教师的介入,需要学科的渗透,需要生生的互动。教师应是课间文化的关注者和先行开发者。各课教师,协作参与,先期开发,寻找学科知识与课间文化的结合点,将学科的有关内容转化为充满情趣的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互动与情感的交流,创生出鲜活而有现实意义的课间文化作品。如下面的折哦拍手对白:今天去春游,我们小手拉大手,来到小河边,捧起小蝌蚪。别掉泪,小蝌蚪,我想和你交朋友!妈妈妈妈在哪里,别怕,请沿小河往下流课间是学生的天地,课间文化是学生自己的文化,这一宝贵的课程职员,尚待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课间文化更加自由与舒展;让我们共同激励与引导,让课间文化更加有益与健康。【问题与反思】1你们学校课间文化的状况如何,请你做个调查分析。2举例说说各科教师在课间文化的开发上能做出怎样的参与与引领。班级社会化管理改革【案例】杭州韶山中学教师洪建斌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改革家”。他经常能想出班级管理的新点子。1997年,他的“班级社会化管理”改革又一次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由于大学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整天忙于教学,洪建斌很少关注教育以外的世界。久而久之,他感到自己对社会了解得太少,甚至有很多脱节的地方。他希望通过学校的教育,是学生不再重复自己的弯路,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他准备把社会存在的东西提前告诉学生。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他开始了有关班级社会化的一系列改革。班级卫生包干区“拍卖”。将班级卫生包干区划分成28块,并以此为“标的物”,在班里进行公开拍卖,底价以5周为期,封顶两年(即初中毕业),并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班长竞选组阁。开始由班主任负责任命班委,班长则上行代理制。公共设施承包。班里一学期劳动卫生工具配齐按市场价约需75元,班委决定提高到100元,由个人承包。自办“跳蚤市场”,多元化筹措班费。每隔一段时间,班委都要组织一次“跳蚤市场”,同学们把自己用过的不需要的玩具、文具、书籍等拿来交易,凡现金交易的均收取10%的“营业税”作为班费。班费有生活委员管理,50元一下开销由班长签字。在洪建斌的班级,还有这样的明文规定:只能以劳动换金钱,不允许以金钱换劳动。在实施班级社会化管理,引进经济手段的同时,洪建斌也不忘文明精神的培养,比如办集体生日会、亲情教育学、互助学习组等。【评析】开放的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日益消除了人们的实践和空间距离,不同的政治态度、文化观念、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排山倒海而来,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味采用防、堵、封的方式势必行不通。生活在班级中,各种德育活动能促进学生做积极接受教育的选择;教师的不断要求,不断的分析,不断的有意识的引导,都会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形成自觉的要求,形成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同样让现代的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实行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唤醒学生的风险意识、使命感和责任心,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从而以独立的人格关注现实,思考未来,为道德的主体性提供社会环境。开放的班级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班级既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演练场,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的窗口,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跳板和桥梁。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与社会,它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中介。开放的班级、积极的班级是开放的社会下的成果,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规律如何结合是教育界目前的一个困惑。经济社会的各种法则不断的影响着老师和学生的思想,现实社会客观的存在不断的告诫人们的结果。学校亦不在是孤岛,所以需要我们教育者培养的学生具有社会生存的适应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社会”的防疫种苗,社会存在的东西,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学生走出校门后,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将感到生活的压力。尽管大多数人在主观上都想“保护”校园这片净土,但客观上产生的效果并不尽人意。我们教育者应努力让学生自然的心和社会接轨,引进中性的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班级管理方法,应该是有必要的。【问题与反思】1实施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吗?2引进经济管理手段后,能否导致学生关注经济利益,而放弃互相帮助、公而忘私的道德原则?教师是人还是神?【案例】方老师的丈夫在外地工作,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女儿;方老师教初三数学,同时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一年夏初,复习进入白热化阶段。方老师每天早晨6点以前赶到学校,晚上10点以后才能回家。上幼儿园的女儿每天先随她到学校,等她安顿好工作后再送到幼儿园;晚上7点钟,她将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拔掉所有的电器插头,再将玩具堆放在女儿面前,然后反锁上家门到学校去辅导学生晚自习。有一天,学校要进行模拟考试,一大早,女儿说自己“特别冷”,方老师摸摸她的额头,感觉有一点发热,但她没在意。晚上她把女儿接回家,女儿又说“特别困”,方老师便让女儿睡觉,自己急匆匆赶到学校去看学生晚自习。第二天,孩子说没力气起床,要求不上幼儿园了,在家里玩一天,她也就答应了。第三天,孩子说眼睛看不见东西,方老师顺便带女儿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说,孩子因为高烧,角膜已经软化穿孔,彻底失明了在一次“十佳教师”事迹报告上,方老师讲到这里不由得呜咽起来。但她平静了一下情绪,马上接着说道:“那一届学生十分争气,有一半学生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虽说为了他们的成功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我觉得值!他们的成功是我一生的安慰与自豪!”摘自读者【评析】读到方老师的事迹,心里说不出的一股滋味。是敬仰,还是同情?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实在是太多了。某老师身患重疾置生死于度外毫不吝惜地抛洒生命,某校长因为考季的来临工作紧张便不为老父亲送葬方老师只不过是这众多悲壮角色中的一员罢了。从传统的角度来说,方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每日早出晚归,工作兢兢业业,有奉献精神,教学业绩不错这些对老师的传统评价标准深深影响着方老师们。但我们仔细去审视这些评价标准的时候,我们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职业被神圣化了,就像一句话所描述的:“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的这种奉献与热爱就是神的表征。教育是育人的职业,关乎人的灵魂,它通过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去引导,更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感染。在此案例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方老师的确如神般令人景仰,可以抛却对女儿的照顾来完成教师的职责,可以从感情上用学生成绩换来的欣慰来弥补女儿的终身残疾的遗憾但她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自己所从事的是对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摒弃那些非人性的东西,用人性的力量去育人。教育最重要的是用人格感召人格,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问题与反思】1结合案例分析,教师究竟应该是“人”还是“神”?2结合当前的“以人为本”思想,谈谈教师职业的价值应该如何实现?可怕的标签【案例】一次,笔者去一所小学听数学课。教室的角落里,一个小姑娘独自一人一桌,于是我坐到了她身边。看见她的课本很新,就问她:“你一直这么爱惜书本吗?”她抬起头朝我羞涩地笑了笑:“我表妹也要上学,我留给她看。要是我写上东西,她就”我看着小姑娘的清澈的眼睛,笑了。这时老师让学生做练习,我发现她怎么也不会做,只会把竖式写在本子上,老师显然没注意到她。我俯下身子轻声教她,图形面积公式她不知道。前面的一个小男孩回过头说:“老师,不用教她,她是弱智!”“教她,她也不会,她数学只能考5分!”再看这个孩子,竟是一脸的漠然。下课后笔者问询那位数学老师,老师漫不经心地说:“她是个弱智,什么也学不会。考试时只会在试卷上写的满满的,但和标准答案一点也不符合。”【评析】弱智,多么可怕的字眼!老师,同学,每个人都这么认为,这么说,可怜的小姑娘,有着善良的心的孩子,竟也学会了漠然视之,这不更可怕吗?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苦恼的事情?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作惩罚的武器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5分、10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的地位,宣判了他的“差生”身份,这也意味着从一年级开始他就要带着这个耻辱的烙印一直走下去。在老师的冷落里,在一次次低分的打击下,在同学们的耻笑中,一个原本活泼烂漫、充满希望的孩子就可能这样日渐消沉。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傻瓜”,是“笨蛋”了。一个人就这样没有了做人的尊严,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这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无法得到老师的青睐,成为了班级的“多余人”;很少见到父母的笑颜,成了家里的“烦心病”。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孩子,难道真的天生愚笨?学习差是否意味着学生就是“弱智”?假如用这样惟一的一条标准评价人,那么,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罗丹均有弱智的嫌疑。托尔斯泰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没有读书的脑袋;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识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罗丹早年不仅仅是个弱智,还被其父亲嘲笑为白痴。还有我们熟知的华罗庚,也曾被老师认为简直没有数学的脑袋。然而他们都创造了无人能及的辉煌。成绩固然是考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惟一的指标。分数高就一好百好,分数低就一差百差,这种做法是极其短视的。人的一生中,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把分数当成是激励孩子向上攀登的助推器,而不应把它变成惩罚孩子的尖锐武器。可怕的标签需要我们将它撕去。【问题与反思】1结合案例分析,“标签”为什么是“可怕的”?2联系实际,试想一下如果您是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分数?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如何保护学生做人的尊严?课堂中的霸权现象【案例】(一)这是一节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回归“第二整体”,让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说道:“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随时又出示了一个补充句子:丹顶鹤,你真!这时,课堂上小手如林,有的说:“丹顶鹤,你真高雅!”突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老师,我我觉得丹”还没等这位小男孩说完,教师就立即示意:“嗯,想好了,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小男孩究竟想说什么,我们也就无从知道了。(二)这是一节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教师初步引导学生感知了一段散文诗家后,说:“小朋友们,下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怎么样?”“好!”学生齐声欢呼。这位女教师拉长音调,提高音量,十分温柔而抒情地读着:“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就这样,学生着迷了。教师刚一读完就问:“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儿读一读?”小手立即举起。一位小女孩被点中了,她也如此这般忘情地读着。“她读得怎么样?”“很好!”“表扬她!”“棒、棒、你真棒!”随后,教师说:“大家学她读一读,愿意吗?”“愿意!”于是,小男孩、小女孩都在教师一声令下之后,坐的端端正正,十分熟练地拿起课本,大声朗读起来。声音挺高,气势也挺大,教师脸上不由露出愉悦的神情。【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而教师更是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变课堂的主宰者、权威为学生平等相待,真诚对话。教师要跨越与学生年龄、地位、身份、经历之间的鸿沟,与学生平等相待,真诚对话。教师不能压服学生,而应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才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师霸权现象。比如上面连个案例。小男孩也许会有一段精彩的独白风险给大家,尽管不是按照老师给的句式说。可是老师的一句话看上去不经意的打断了他,他也就无法表达自己对丹顶鹤的看法了。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工具,是师生心灵碰撞的媒介,它其实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都有自己的话语解读方式。如果只是由教师一人独霸,由教师一人说了算,那语文应有的“绝美风景”从何而来呢?即使是读课文,也是学生个性和情感充分显现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情感相结合会大大提高认识效果。凡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将长久保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甚至终身难忘。朗读课文只有情感丰富才能读好,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托起“个性化”朗读的平台,而非一味让学生学着自己读。家这首散文诗的朗读,是否重点突出的词一定就是“白云”、“小鸟”、“鱼儿”?是否有必要据此而让所有的孩子以一种强调的读呢?长此以往,清亮而各具特色的童声何时才能重返课堂?【问题与反思】1结合案例分析,案例1和案例2的教育霸权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2联系实际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谈您认为什么是教育霸权?我们该如何避免课堂上的霸权现象?宁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案例】2000年前后,宁波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并把教育作为“科教兴市”的基础工程来抓。在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坚持落实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他们坚持以下工作原则。(1)坚持分步推进的原则,按区域、按学校分步推进,先易后难,由条件的先上。(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积极大胆的探索。(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他们还处理好了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优先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关系。在学校建设中,坚持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两手抓,以示范学校带动全市基础教育整体的提高。他们采取了如下的三个措施。(一)抓基础,加快学校设施均衡配置,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3年,市政府投入1亿元用于市直属初中的建设,建造新教学用房8.7万平方米。从2001年开始,市政府还拨出4000万元经费,县(市)区实行配套,专项用于学校布局和危房改造。从2001年到现在,全市共投入1.6亿元资金,消除了5.8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新建学校用房23.4万平方米。 (二)抓重点,切实关心弱势群体。从2000年开始,提出了“不让经济贫困乡镇成为教育贫困乡镇,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的工作目标,积极构筑弱势群体子女就学的帮困体系,为家境贫困的学生开辟了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一是中小学从学费总额中拨出10%的经费,专项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就学。两年来,全市中小学已筹措各种经费867.9万元,受减免的困难学生人数达17万名。二是对低保家庭和特困家庭孩子实行免费接受12年教育。至2001年,共为38000名学生减免了1200万元学杂费、代管费和其它费用。(三)市实行经济相对欠发达乡镇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政策。为此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级经济欠发达乡镇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对这些乡镇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和住宿费,并对50%的学生给予补助,在全国开了分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先河。(选自华长惠:均衡:宁波基础教育发展的平台,载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一期)【评析】美国伦理学家罗尔斯从社会正义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高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不利的人们。在教育中实现均衡发展,保障人们的受教育权利,也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另外,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要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发展差距。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是限制发展,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重点在于逐步把水平不高的学校提上来。同时均衡发展也不时一个模式、不是“一刀切”,而是要鼓励办出特色。通过宁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点。第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宁波市坚持分步推进、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帮助扶持贫困家庭的孩子,保证弱势学生的权利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二,我们还可以看出政府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宁波市政府由于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法规,有效的促进了宁波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与反思】1结合案例分析宁波市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2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深圳特区投资于人力资本【案例】 特区创业之初,深圳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扶持。随着特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类人才和技术的稀缺现象日益凸显。特区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要使深圳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1997年,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特区选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方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自1979年至2001年,深圳特区累计教育投入283.3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239.23亿元,年均递增40。1997年至2001年,深圳累计教育投入197.5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142.68亿元,是特区建立以来前17年财政性教育投入70.30亿元的两倍。深圳特区在教育上的高投入孕育了教育和科技的快步发展。截止2002年,深圳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117所,是特区建立之初的4倍多;学生64万人,比1980年增加近40万人。近年来的学生数都以10的速度递增。1999年,深圳创建虚拟大学园。截止2002年,驻园院校已达38所,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人,在读研究生达到4700多人;成立了29所名校驻深研究院和深圳高新区孵化器有限公司;驻园院校共有200多个项目落户深圳,4项科研成果入驻虚拟大学园孵化器,其中钢骨架塑料复合管、纳米粉末制备技术等一批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各类高水平人才和高新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入特区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九五”期间,深圳综合经济实力已迅速升居于全国大中城市前例。(选自翟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针,载2002年11月5日中国教育报)【案例分析】舒尔茨是最早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他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于劳动者身上,通过资本的投资费用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费用。因此,人力资本是把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当成一种投资,就如同对生产资料进行投资一样,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技能、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把它看成是一种资本,一种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质量和数量所表示的资本。对于改革开放20多年来深圳特区经济的飞速增长,不少人都会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投资优势等观点来解释。而这则案例则给我们以启示: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才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案例中给出了大量深圳发展教育的政策和数据。19792001年,深圳特区累计教育投入就达到283.31亿元,而这些直接的教育投资最终形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本。那何谓人力资本呢?人力资本对于生产和经济的推动作用有多大呢?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都是社会再生产所不可少的要素。但是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本之间又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因为人力资本源于人类自身的生产,而其他资本来源于社会生产(或自然所成)。因此,时效性、能动性、社会性和可投资性是其显著特征。其中能动性反映在社会再生产中,人力资本是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开发和利用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的。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有明显的能动性,人力资本开发的成功,就可能创造出超过于自身价值许多倍的效益。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并有效利用,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以至决定性作用。因为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源这个生产力发展决定性因素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能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并且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文明,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形成人力资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本的途径。教育投资具有较高的投资汇报率。舒尔茨指出:“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满足未来,或未来收入,或兼为二者的一个源泉。”形成人力资本的关键是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1961)研究了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认为人均劳动收入的增长中教育的贡献高达50;此后,丹尼森(1979)研究了19481973年间美国经济增长,将教育的直接贡献(11)和知识进步的间接贡献(29)归结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关1978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的研究发现,有形资本的贡献为37.438.5,劳动力的贡献为16.518.7,在劳动力贡献中,劳动力教育的贡献为42.745.7,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深圳20多年来人力资本的高投入的确是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那么,为何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收益?这要从教育功能的不守恒寻找机理。教育功能的不守恒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的效果承载于人体之上的知识和技能等,其运用、保持和提高基本上是一体化的,即人们在运用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就加深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而物质产品的运用和耗损是一体化的,即人们在实现某一物品的使用价值时,同时耗损了物品本身。相关研究发现,物力资本的效力期绝大多数在20年以下。据统计,美国的机械产品每隔20年就要全部更新一轮,宇航产品每隔10年就要更新一轮半,电子产品则每隔5年就要更新一轮。第二,知识、技能和良好的个性通过教育的方式一旦形成,重复运用的潜力是极其巨大的。例如,人一旦学会了语言,就会千百次地使用它,由此而获得的利益是学习语言过程中所耗费的总投入所无法比拟的。单就某一知识的掌握和某一技能的形成来说,它们今后重复使用率越高,所获得的效益就越高。第三,知识、技能等在质方面的价值通常不能通过量上的叠加来实现。例如:几十位初段围棋手在一起也很难战胜一位高段围棋手;一位高级工程师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几百位体力工人花几天时间也很难解决。而教育的不守恒性恰恰也正是深圳特区把教育发展的目光瞄准高等教育的原因所在。如果深圳政府当初将283.31亿元投入生产领域购买厂房、设备、原材料,那么20年后,厂房、设备可能陈旧,材料可能耗尽。但深圳特区恰恰将这大笔资金投入于人力资本,培养出相当数量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知识、技能不但未随时间的流逝而贬值,反倒在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令他们成为今天深圳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昔日,深圳抓住了振兴经济的规律,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今天,深圳依旧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正在为明天经济的腾飞积蓄力量。【问题与思考】1深圳特区采取“科教兴市”战略的条件有哪些?2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何优势?两份报告【案例】1979年6月,中国曾派出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报告这样叙述了访问团的见闻:“美国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摇去。”由此,访问团得出下面的结论“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有意思的是,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下了自己的见闻:“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意味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在结论中,美国考察团这样写道“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历史给中美两个考察团开了一个玩笑,25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评析】每个孩子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天赋。然而,我们的学校只承认一种天赋,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中让他们竭力张扬他们的天赋。为什么两个国家考察团的估计都是完全一致的而又完全错误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无论从感情,还是从历史的角度,美国人自然无法理解中国父母们的苦心:中国的一代又一代家长,是如何把自己一生没法实现的愿望全部倾注在子女身上,甚至后半生的目标全部投入到望子成龙的努力中去。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的父母不自觉地成为连小学生都熟知的揠苗助长的宋国人。其实,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注,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之下,美国的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知识观和教育观。中国的教育主要是授受式教育,基本上是以书本知识为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洗耳恭听,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教学方式,不仅妨碍了学生开阔视野和开阔思路,而且扼杀了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一位江苏的教育工作者在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期训练的结果使学生变成了复印机与计算工具。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没了创造性。”;美国的教育主要是自治式教育,它是建立在对儿童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给儿童提供充分自由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在学校教育上,不唯书,各种学习读物只起参考辅助作用,教师上课最多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消化,或者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争论,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这种教育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施教的前提,认为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取决于人的自我实现。美国所倡导的自治式教育,虽然知识的继承性不如我们多,但是学生一旦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规律和主动权,就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才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观造就了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的精神,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从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六位诺贝尔科学奖的美籍华人都曾对中国教育的着眼点不是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批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深刻的分析。其共同的精神是:中国教育过多强调学生装的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讲、不敢想;不是“学问”,而是“学答”,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在学校里考第一部代表什么,许多科学家并不是年年考第一的好学生;做学问应该像在旷野和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开创性的探索精神。即便是到了今天,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和中小学参观,令外国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国孩子表现出军人一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孩子们背挺得很直地端坐着,老师提问的时候,几乎是众口一词的,也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天真和童稚却很难发现。如今的外国人已经不同于25年前美国考察团的观点了,他们甚至指责中国老师对孩子们的教育,是对孩子们的残酷和扼杀。美国的一位学者在中美两国一些幼儿园观察并录像后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幼儿园做过否定的评价:“老师过多地限制和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老师过多地指导孩子们的玩耍”,“孩子们活动的水平太被动、太克制、太驯服”。而在美国幼儿园里,孩子们把太阳画成方形的,或者把太阳涂成蓝色的,都绝对不会受到老师的指责。谁来教育中国的教育,看来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无论对教育界,还是对家长来说,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