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局“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上传人:long****026 文档编号:835980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 局“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 局“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 局“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 局“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总结“十三五”期间富有XX 特色、体现 XX 智慧、代表 XX 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局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 XX、XX、XX、XX、XX 等地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一、“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保持平稳态势,增速持续 在全国“第一方阵”。“十三五”期间,生产总值突破XX 万亿元大关后,每年迈上一个 X 元台阶,高于全国XX 个百分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相结合,产 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 201XX 年的 XX 调整为 201XX 年的 XX,一产比重下降 XX 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XX 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 XX 个百分点,“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巩固和发展。2. 服务业发展步伐稳健。服务业加大投入力度,带动服务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投入占全部投资比重由 XX 提高到XX,提高了 XX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XX 亿元,达 XX 亿元,高于 GDP 增幅 XX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 XX 个百分点;占 GDP 的比重 XX,超过工业增加值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XX,超过二产贡献,提高了XX 个百分点。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壮大,以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 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XX 亿元,增长 XX,快于全部服务业增速XX 个百分点。3. 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积极变化,产业 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效益向好。装备制造业稳步提升,占规上 工业比重 XX,增长 XX,高于规上工业 XX 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 XX 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增长 XX,大幅低于规上工业 XX 个百分点。工业利润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好转。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 XX 亿元,增长 XX;XX 个行业大类中, XX 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XX,提高 XX 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 XX 亿元,下降 XX。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 XX 元。4. 内需动力转换加快。市场消费稳步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创历史新高,突破 XX 亿元,达 XX 亿元,增长 XX,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XX 个百分点。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加快实现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享受型消费转变,金银珠宝类、 中西药品类和体育娱乐用品类、汽车类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均 高于限上消费增速。“互联网+”催生新的消费业态势头向好,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 XX,高于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XX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势趋好。在投资增速趋缓的大环境下,全省民间投资依然保持活力,民间投资 XX 亿元,增长 XX。旅游业发展势头旺盛。预计到“十三五” 末,接待旅游总人数 XX 万人次,增长 XX,旅游总收入 XX 亿元, 增长 XX。5. 新动能不断积蓄。创业环境积极向好,市场主体快速增 加。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 XX 万户,增长 XX,平均每天新登记XX 户。其中,新登记企业 XX 万户,增长 XX,平均每天新登记XX 户。高新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XX,占规上工业的 XX,提高 XX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XX 家。工业新产品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光缆、 稀土磁性材料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 XX 倍、XX、XX 和 XX。6. 民生水平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X 元,增长 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X 元,增长 XX。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XX 元, 增长 XX;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XX 元,增长 XX。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XX、XX。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XX 万人,完成年计划的 XX,增长 XX;失业人员再就业 XX 万人,完成年计划的 XX;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XX 万人,完成年计划的 XX;城镇登记失业率 XX,低于 XX 的控制目标。财政用于民生刚性支出力度加大。全省用于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方面的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温和上涨,全年均在XX 以下的可控范围之内。7.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节能工作 卓有成效。全省能源消费总量 XX 万吨标准煤,增长 XX,万元GDP 能耗 XX 吨标准煤,下降 XX,均超额完成年度节能“双控” 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XX 万吨标准煤;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XX,超额完成下降 4 的年度目标任务。去产能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钢铁去产能任务已于201XX 年提前完成,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8. 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 改善和提升。全省 PM10 平均浓度为 XX 微克/立方米,圆满完成“大气十条”五年收官考核任务;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为 XX,高于国家考核XX 标准 XX 个百分点;XX 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XX。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XX,居全国第二。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XX 平方公里以上。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 XX 处,其中,国家级 XX 处、省级 XX 处、市县级 XX 处。全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 XX 万亩,占国土面积的 XX。二、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XX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也不断暴露。具体表现为: 一是农业源污染增多。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因大量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造成土地污 染、土地质量退化,并通过地表径流渗漏等进入水体而造成水 污染。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随着 XX 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能源消费总量也随之增长。三是煤炭消费增多。近年来, XX 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 压力。一方面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的浓度增加;另一方面造成城市酸雨不仅频率高、强度大,而 且受污染面积大。四是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增多。以上 问题严重制约 XX 经济高质量发展。(二)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升级仍不够快。多年来,XX 在转方式调结构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等方面成绩突出,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增长方式较为粗放。XX 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以要素投入为主,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占到 XX。要素积累型增长,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善。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全省三次产业结构 XX 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从二产中工业内部结构看,总体上呈“重型化”趋势,重工业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比重小,且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生态成本高等特点。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XX左右,而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却高达 XX。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目前,XX 服务业仍以传统的批零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为主,而交通运输多以汽车为主,汽车排放大量废气直接导致环境污染。新兴的第三产业, 如金融、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不足,服务领域窄,层次不高。(三)能源资源禀赋不足。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能源等资源,而能源资源禀赋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XX 经济社会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常规能源资源储量少。XX 是一个“缺油少煤乏气”的省份。其中,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 XX 亿吨,保有储量XX 亿吨,仅占全国总储量的 XX。煤炭已开发利用的占XX 以上, 储采比率偏高,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XX 万 KW,可开发量为 XX 万 KW,分别占全国水利资源的XX 和 XX,而且大多是径流式电站,低水头、大流量的占多数, 开发难度大,这些极大限制了水电的发展。二是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年平均能源净调入量 XX 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 XX。油气产品对外依存度为 XX,省外调入电煤的比例 XX。能源对外依存度高,严重影响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土地制约。XX 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 XX,水面占 XX,岗地和平原仅占 XX。由于全省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土地需求量大,而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XX 在经济建设和耕地保护的平衡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工业用地减少和存量土地盘整困难、项目用地紧张的状况难以改善,这些成为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四是能源结构单一。多年来,XX 能源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阻碍经济快速发展, 还带来污染物的高强度排放,导致 XX 环境压力加大。(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够健全。XX 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制度不够 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制度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治理能 力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环 保督察巡视、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二 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不够系统、 不够完整,导致监管力量分散、部门职能交叉、公共管理能力 不强、影响了生态文明制度落实的效果,导致行政效能不高、 执法力度不强,无法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三是生态文明建设监 督机制欠缺。由于信息公开制度、举报制度不健全,民众的环 境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得不到有效保障,民众监督、舆论 监督及环保非政府组织监督等社会监督形式欠缺,难以形成自 上而下的监督机制,使得生态文明制度的落实缺乏实效性。(五)资金和人才缺乏是制约瓶颈。资金缺乏和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是当前基层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现实困难。一方面,资金保障相对不足。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保护和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但部分地区的生态产业对财政收入贡献能力低,使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较低,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尚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灵活,导致建设资金投入跟不上需求。节能环保工程和项目的推进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人才和技术的储备不足。受 XX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制约,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储备相对不足,人才激 励机制不完善,人才资源呈现出结构性的短缺,特别是生态保 护和建设人才相对不足,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 新领域,人力资源呈现出结构性的短缺。从调研结果看,基层 学过经济学、懂产权和制度设计的专业人才很少,机制体制创 新型人才就更少。(六)生态环保意识仍然不够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地、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一些部门和地方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还不到位,个别地方环境执法不严、生态文明意识不强。一是少数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有些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得不到落实, 甚至还有少数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仍存在违法排污、偷排偷放等行为。二是普通公众环保态度中庸。公众对于对许多根本性的、生态性的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生态环保道德意识较弱, 缺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伦理观念。三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认为抓经济发展、抓财政收入是头等大事,没有时间和精力抓生态文明建设。四是生态文化氛围不浓。目前环境保护还是以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没有形成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环保宣传教育、生态创建意识、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创建活动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一)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双赢”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 XX 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推动 XX 经济高质量的重要措施。一是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在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同时,建立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当地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机制,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二是继续扎实开展污染防治。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一要“净空”。加快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治理,实施重点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加强城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销,实现达标排放。二要“净水”。扎实开展水质断面考核,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冶,切实改善群众身边的水环境质量。三要“净土”。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冶,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畜禽养殖禁区(限养区)搬迁整改等专项整冶活动,加快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生态修复进程。通过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江河湖泊生态水量保障机制等系列措施,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修复。(二)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推进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XX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应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举措,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一方面,逐步把 XX 传统农业“种、养”模式向“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转变;另一方面,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通过对农产品深加工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再一方面,大力打造品牌效益。充分利用 XX 良好的生态优势, 打造出在国内农产品品牌。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通过产业发展规划和知识产权设计,规范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 XX 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力争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先进装备制造、航空产业、生物等产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行业,推进钢铁、有色、煤炭、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从“黑色”转向“绿色”。三是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一方面, 充分利用全省旅游资源,规划建设好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切实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效率。理利用资源是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因此,XX 需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 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一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一方面,举全省之力加速推进一批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企业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在企业项目审批上下狠功夫。促使企业以上大压小的方式,自觉淘汰落后生产线,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优化能源结构布局。一方面,进一步优化火力结构和布局,逐步实现高效环保机组对现役高能耗、高排放机组的替代;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广清洁能源和能源梯级利用。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再一方面, 进一步加速全省能源使用结构转变。以西气东送为契机,逐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减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依赖。三是加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和土地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 同时,在摸清存量土地的基础上,加大存量土地的监管力度,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产出。(四)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具有 XX 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深入开展生态体制改 革综合试验,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新经验,为 XX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保护范围,建立水资源红线制度,制定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工作方案。建立土地资源红线制度,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考核办法。全面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和生态补偿等制度、环境资源监测预警机制、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二是构建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创新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绿色生态农业推进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施好XX 创新驱动相关工程和重点创新产业升级工程。建立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建立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精准追责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绿色发展。(五)加大财政和人才支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资 金和人才投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推进XX 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生 态产业发展、生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生态制度等方面重点建 设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劵和上市融资。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培养。瞄准新能源产业的核心领域、 关键环节、重大技术招才引智,重点关注海外有意进军新能源产业的科技型创业人才、高层次创新团队。大力实施科教兴 XX、人才强省战略,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适应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构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机制,对为新能源产业超常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充分调动科研机构、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六)加强公众参与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XX 需调动公众参与度,形成合力共同完成。一是要着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认识。使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不是拒绝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环境保护不是阻碍生产力发展,而是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要纠正“发展不能逾越先污染后治理这个阶段”、“经济欠发达地区先发展后生态”的错误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要真信、真干,要真抓而不是假抓,狠狠抓而不是一般地抓,坚持不懈地抓而不是时紧时松地抓,一任接一任抓而不是前任抓后任不抓。二是要着力提高企业的认识。使企业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要讲究社会效益,要把企业的行为跟社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切实担当起应有的 社会责任。三是要着力提高公众的意识。使公众深刻认识到, 环境保护不是限制人们的生活,而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环境 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四是营造 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各类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其话语主导权和 话题引导权作用,共同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和文 化氛围,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培训和企 业培训计划,引导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全民意识,提高全社会 践行生态文明的行动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全省经济实现高质 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