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文本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4515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文本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文本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文本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文本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 内容提要: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又积淀于语言中,文本话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探究文本话语意义除了一般意义和言外之意,还有话语的文化意义也不容忽略。对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不仅可以借此探究文本的深层内涵,而且可以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提高鉴赏力。这个层面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是大多数学生并未达到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教学空间。对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积淀,民族文化的继承也很有意义。关键词: 话语的文化意义 教学契机 审美意趣 鉴赏力文学作品的意义内涵、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趣都蕴含在具体的语言中,要更多更真切获得作品的内在本质意义,领略作品的审美意趣,少不了对作品语言作深入的解读。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缺少这种深层解读的能力,所以我们的学生大多并不能真正走进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他们来说并不经典,甚至读不懂,更不用说体味其中的审美意蕴。我们的学生还缺乏足够的鉴赏力去解读经典文学作品。那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是我们中学文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通过对文本的话语意义的探究是提高学生鉴赏力的重要途径。王建华教授在语用学和语文教学一书中将话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两个层面,语用意义又分一般意义、突现意义、色彩意义、言外之意和文化意义等几种。其中突现意义、色彩意义和言外之意的探究一直是我们课堂中话语意义探究的重点,而话语的文化意义的解读往往被忽略。这样很多话语的深层意蕴不能得到充分挖掘,作者的匠心无缘领略,同时也少了许多审美意趣。下面主要借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来谈谈文本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黛玉未进贾府便有这样一段细致的描写:“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这些文字是对黛玉前往贾府时路上的所见所想,一般的阅读者目光很少会在这里停留。其实这样一段看似闲笔的描写却是很值得咀嚼的一笔。 “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表明宁、荣二府的门朝南开着,正合于我国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习俗。宁、荣二府的位置是宁东荣西,先是见到宁府,又往西行才见到荣府,这又合于东为上西为次的宗法等级制。宁国公为贾家之兄,荣国公为贾家之弟,因而虽然二人后代都同样袭了官职,府第也是同样的规格,但为兄的建在东,为弟的建在西,不能违背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再从门庭管理来看,宁府“正门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到了荣府,也是“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这里也反映了明显的等级制:高官显宦的正门不能随便打开,只有在迎接圣旨或上司造访时才可以打开,平时只能用东西两角门。而按“东尊西次”的规矩,作为一个小孩子的黛玉当然只能从西角门进入贾府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每一个环节的宗法等级制蕴含在这段看似平常的描写之中,一般的读者不大会去关注,却是作者匠心所在,可以说名著无闲笔。 看似平平常常的一段话却有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中如果缺少这层意味的挖掘,当然就会少了许多阅读的乐趣。而这一层意义又是平常阅读者难以触及到的深层话语意义。因为一般的读者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深层挖掘的解读技能。作为我们教育对象的高中生可想而知对话语意义要达到这个层面的解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补充相关文化知识。因此我们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对话语中文化意义的解读,有意识去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的积淀。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是话语的深层内涵探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它重要的意义。1、 对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契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学会对话语意义的准确解读,就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意。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对话语的文化意义的解读,他们的能力往往触及不到,也因此无法完成对话语作品的准确解读,深层解读。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极好的契机。一方面话语中蕴涵的文化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是未知的知识,其中反映的社会生活远离他们现实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借此可激发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学生对话语意义的解读有时会发生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解读话语文化意义的同时也是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的过程,相关的文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应的也会得到提高。如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两段描写:(1)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垒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2)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这里两次写到黛玉推让座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这里深入解读话语的文化意义。如提问“黛玉为什么要十分的推让?”,学生如果对话语的解读只停留在表现黛玉的乖巧敏感、小心谨慎上,老师可进一步提问“黛玉为什么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学生也许会推测那位子是长辈的座位,封建大家族座次也分等级尊卑。那么封建社会对座次有怎样的规定呢?这时教师可抓住时机为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化知识:古代的座次礼俗有堂、室之分。按礼俗,室内的座次以东向(坐西面东)为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所以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上首的东边座位空着,正如黛玉所想,这必为贾政之位。而“贾母正面榻上独坐”,根据上文的交代“穿过一个东西穿堂”,可知贾母后院是坐北朝南的,坐北面南为最尊,故贾母独坐,其次为东边,再次为西边,朝北坐南为最次。按贾母的坐席,左为东,右为西,左边第一张椅子为东边第一位,是四张椅子中最尊的,黛玉故不敢随便坐,要十分的推让,待贾母发话才告座。这里林黛玉的乖巧懂事跃然纸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在这样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规矩之重之繁复,黛玉自然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黛玉的处境自然可想而知,多愁善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人物的性格命运似乎在这里也已初见端倪。2、 对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可丰富文本话语的审美意趣话语作为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载体,有的明白,有的含蓄。而一些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往往讲究含蓄,忌讳直露。读者也常常在这样一些地方咀嚼品味,然后恍然大悟中体会到柳暗花明般的乐趣。话语的文化意义就是在话语中隐藏的意义。甚至有的话语本身就承载着文化意义,不是作者有意要去表达,但却有丰富的文化意味在其中。因此对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必须是一种深层次的解读,否则无法获得其中意义。教学中如果能从这里入手引导学生对话语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可以挖掘话语的深层意义,体会到作者的意图,领略文本话语的审美意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两段对话:(1)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念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2)宝玉便走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贾母、宝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黛玉的回答却不同。很明显,回答贾母的话是实情,而回答宝玉的话有了顾虑,是谦虚之词。黛玉为何要这样呢?这也是一个学生会很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去咀嚼,去讨论。其实这不同的回答里有着很丰富的审美意趣。一则因黛玉见贾母对迎春姊妹读书的态度很不以为然,便明白贾母之意女子读书多并非好事。二则黛玉见迎春姊妹读书不多,自己当然不能太张扬,不能让人觉得自己在迎春姊妹之上,黛玉的乖巧敏感跃然纸上。但是作者这一笔要表达的仅此而已吗?教师可引导学生作深入解读。贾母对迎春姊妹读书的态度为什么这么不以为然呢?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封建社会人们为什么主张女子无才为德呢?老师适时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探讨,层层深入挖掘作品的审美意趣。女子的美德在于顺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是封建礼教给女子定的规矩。顺从需要没有太多的主见为基础,而读书多往往让女子长了见识,生出一些不该的想法,变得不顺从。所以古代女子以无才为美。女子无需也不允许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想法,为自己的生活作什么选择。更不用说为自己选择结婚的对象,如果有此想法的女子便被认为是不守妇道,是要遭到唾弃鄙视的。贾母在得知黛玉原为宝玉娶宝钗之事而病时,就说:“孩子们从小在一处玩,好些儿是有的。如今大了懂得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的本分,我才心里疼她,若是她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她了。你们说了,我倒有些不放心。”“我方才看她却还不至糊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是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若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在贾母眼里,一个女孩就要守做女孩的本分,至于私下里有自己的想头,那是“断断有不得的”,黛玉因此一下失了贾母的疼爱了,“我可是白疼她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即使是至亲的无依无靠的外甥女,就因为在内心里有着自己的想法,就完全受到了贾母的否定。所以封建时代的女子审美价值观就是:顺从,一切由别人做主,一切由命运安排。而黛玉“只刚念了四书”,作为女子书读得已有点多了,因此这一点并没有得到贾母的肯定,反而话里有些不屑。黛玉的错误就在于太有才气,在那个时代,她的才学聪慧反而害了她。黛玉的才华、脱俗、灵气除了宝玉有谁赏识,所以最后贾母等人选宝钗为宝玉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实属人之常情。黛玉的性格早就为自己的命运设下了伏笔,“性格便是命运”的哲学内涵也在此中得到体现。黛玉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的命运。女子是附属品,唯一的选择便是服从,不该有自己的想法,有了只是自寻烦恼,跟自己过不去,避免的办法是尽可能不读书。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去挖掘作品的内涵,可以在文化解读中提升人物性格的美学境界,扩展文学意象的潜在内涵,丰富了文本话语的审美意趣。3、 对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力文学作品的教学其中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我们学生已有一定的鉴赏力,但还算不上是一个成熟的鉴赏者。在学生鉴赏力的培养上,我们还大有作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我认为,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话语中的文化意义是其中一个策略。学生文学作品鉴赏力的培养,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对作品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是大多学生目前尚未达到的水准,也是通过引导能够达到的水准。如鸿门宴中项羽帐中设宴招待刘邦时座次的安排与项羽性格命运的关系,学生在解读时肯定无法触及到这个层面,但经老师一点拨也会很快明白的,体会到作者笔法的含蓄隽永之美。而作品的一些审美意趣常就隐含在这样一些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细节中,能否关注这样一些细节往往是鉴赏力的一个标志,所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这些细节可以渐渐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两处对贾府两种男性下人的描写:一是轿夫,“轿子抬着走了一箭之远,将转弯时,便歇了轿,后面的婆子也都下来了,另换了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着轿子,众婆子步下跟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那小厮俱肃然退出,众婆子上前打起轿帘,扶黛玉下了轿。”二是凤姐院子里侍立的小厮,“这院门上也有几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第一处写到的轿夫分两种,一种是把黛玉从码头接到贾府的,这些轿夫只进了西角门就不能再往前了,轿夫换成四个眉目秀洁的十七八岁的小厮,到垂花门前,十七八岁的小厮也须停步,因为要进厅堂了,贾府女眷们主要衣食起居的地方。且要待小厮们肃然退出后,众婆子方扶黛玉下轿。到了厅堂内院,多是仆妇、丫鬟、奶妈、嬷嬷等侍候了,即使有需要使唤的男仆,那也得是八九岁、十多岁的童仆才总角的小厮。这些细节有着作者的匠心,往往不被注意。从使用仆人的规矩可以看出贾府严明讲究的礼制,显示了贾府的显赫。也反映了封建时代严格的等级制以及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上下尊卑,不可逾越。从使用仆人的讲究上也可以看出贾府的排场、铺张,整个贾府庞大的开支为后来贾府的衰败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着墨之处无闲笔,领略创作者的处心积虑。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匠心、小说的审美意趣往往在这样一些看似闲笔的地方,学生慢慢会懂得怎样关注这样一些细节,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一目标的实现靠什么途径呢?其中之一就是靠对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去完成。话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从中汲取、继承、积淀,完成民族文化的构建。话语的文化意义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在话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既影响语言,本身又积淀在语言之中。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话语的文化意义有由文化传统积淀产生的意义,也有时代环境映现产生的意义;有作者匠心独运有意借此表达的意义,也有作者虽无意,但语言本身就具有的文化内涵;有的外露、明显,有的内隐、含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哪些角度去关注话语的文化意义呢?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其无限丰富的传统文化无时不刻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社会价值观、人们的思想情感、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无不在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有的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深刻影响着人们,而文学作品是时代生活的记录,真实地记载了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关注:1、 封建礼制文化。封建时代,礼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定和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在内。它规定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界限,规定了社会各个等级的尊卑贵贱,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古代统治阶级非常重视礼。封建礼制成为一种最强大的传统文化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积淀在文学作品的话语中,是我们在解读文学作品意义内涵的一把钥匙。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这方面的引导。如祝福中祥林嫂在丈夫去世儿子死亡后,“现在她只剩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大伯为什么可以把祥林嫂的屋收回,又可以赶她走呢?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事,追根溯源,正是封建礼教授予的权力。女子在封建社会没有权利可言,只是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既然阿毛已死,没有为贺家留下儿子,当然就不是贺家人了,大伯赶她走行使的就是封建家长的权力。封建礼制规定女子要三从四德,其中守节为最重,女子要从一而终,所以祥林嫂在被迫卖给贺老六时要以死抗争。祥林嫂重新回到鲁四老爷家后,屡次受到毁灭性的精神创伤就是在鲁四老爷家祭祀时,作为嫁了两个丈夫的她已经是不干不净了,不能参加极为神圣的祭祀活动,因为在封建礼教中,祭祀是极为庄严神圣的事情,关系到家族的祸福,所以能参加祭祀也成了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已清白的证明,在被四婶拒绝后,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而实际上“一女嫁二夫”也是她自己无法解开的一个心结。这一切都是封建礼教的罪恶,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长在人们的灵魂中。在解读这些情节时如果不从封建礼教这个方面引导,就深入不到文本的思想深处。2、 称谓文化。古代在姓名、字号等称谓方面很有讲究,在这上面往往也可以读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这一句中“公瑾”是周瑜的字,首先古人的字和名往往是有密切关系的,字是名的补充解释,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叫做“表字”,“瑾”和“瑜” 都是指美玉;苏轼在这里称“公瑾”除了避免重复前文的“周郎”称呼之外,还有表示尊敬之意。因为在古代字是在成年时取的,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和尊辈称字则出于礼貌和尊敬。前文称“周郎”也有赞美周瑜年轻有为之意,“郎”在古代称年轻男子。所以称谓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内涵,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又如阿Q正传中阿Q“造反了”之后,赵太爷称他为“老Q”,赵白眼称他为“Q哥”,这里称谓的变化反映了阿Q在未庄地位的变化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在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称“老”意味着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称兄道弟则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这称谓的变化中有着作者的匠心。3、 服装文化。服饰是人物性格情感志趣的外延,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文学作品在人物的服装的描写上寄予深意,常借此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我国古代在服饰上有等级之分,依唐制,朝廷命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因此“江州司马青衫湿”中这“青衫”二字有着丰富的意蕴:诗人由朝廷谏官沦为江州九品司马后内心的郁愤和凄苦。孔乙己身上那件破旧的长衫和短衣帮身上的短衣在传统服饰文化中就是身份的象征,因此孔乙己总不肯脱下那件代表读书人的长衫。除以上三个角度,还有饮食起居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都蕴含在具体的话语中,影响着话语内涵的解读,学生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在解读上往往会遇到障碍,无法把握文本的本质内涵,领略不到作品的审美意蕴,体会不到作者独具的匠心,那文学作品的阅读就会少了许多乐趣。所以说话语文化意义的解读也是文学作品鉴赏不可或缺的一环,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这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