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议.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3913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议对我市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化发展建议:(一)、生态建设需要长远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应向城市建设规划一样,要量化、细化、具体化。作为一个区域林业发展的永久依据,长远规划,连续运作,这样才能有目标、有计划、按步骤地完成整个区域的生态修复治理。(二)、用政策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造林。我市目前主要的造林运作模式,对中小企业起不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也不利于形成全民自觉参与的氛围。如何在绿山和富民之间找到切入点,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让广大中小企业和林农不再因效益低下而“望林兴叹”。我认为,要积极探索新的造林运作模式,比如,成立林业股权协会之类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现代效益林业,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林农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尴尬现状。让政府花小钱,见大效益。(三)、扶持生态苗圃建设,提高生态造林的成活率。我市生态建设面积大、范围广;可施工单位往往是只管种树植树,对后期不进行管护,形成了造林植树又复荒的局面。看似退耕还林,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建议,在生态建设中,政府应从政策、资金方面大力扶持生态苗圃建设,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从根本上解决就地取苗的问题,这样做不仅降低运输成本,还会大幅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同时,林业部门要从栽植技术、造林方法上加大科研力度,力争栽培新技术在我市取得成功,使苗木成活率有所突破。(四)、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林业产业化是指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林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建立产供销贸工林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林业产业化发展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林业划分区域化;二是管理要责任化;三是资金要渠道化,从而形成林业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我市应积极创造有利于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以实现我市林业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循环。以政策为保证、以利益为纽带的良性循环机制,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完善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及成本评估和核算指标体系建设,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培育生态服务市场,建立交换机制,推动生态效益的货币化、资产化。通过税收手段和相应的财政、利率、信贷等政策,建立起森林生态产品及服务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创造市场化造林动力机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林业,形成社会各种资本积极参与的动力机制,是推进森林生态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要以规划为引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各种资本要素,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林、工、贸、旅、居一体化生产经营机制。明确产权制度。林业既有生态效益,也可以给经营者带来预期收益,这是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动力所在。因此,在生态建设中,无论是政府投资造林,还是社会各方面投资,都应明确产权政策和权益保护。 各方配合,协同管理。林业发展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调,多领域发展,多层次展开,多途径探索。要强化依法治林,加大对林业的执法力度。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必要性;问题;对策 一、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必要性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深远影响及历史性变化回顾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是一个森林资源经受破坏、恢复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逐步弱化的过程,同时, 也是一个对林业地位 、作用 、性质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 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以后, 我国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我国总体实现小康 ,并开始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 社会对林业的需求也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 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止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 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深刻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存和生产方式, 对森林资源作为生话和生产原料的单一经济需求, 逐步发展为提供林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 ,并呈现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双重要求。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资金投入欠缺。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情况突出,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森林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差很多。这就导致部分地区森林覆被率过低, 与生态改善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面比较广任务比较繁重,而国家投资总量严重不足 ,资金缺口较大,生态建设整体进度缓慢 ,生态治理的规模受限 ,导致局部治理 ,总体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2、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边治理、 边破坏” 现象严重。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造成了人们往往把林业只当作产业或一般的经济来看待, 忽视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过度地采伐森林使我国本来就很少的森林越采越少, 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对工程建设的长期性、 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 ,没能将林业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贯彻到群众中去 ,从而导致建设工作进展慢,对建设成果保护不力等现象发生,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现象普遍存在。3、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 。林业生态项目效益低下一些地区短期内退耕面积过大 、退耕速度过快带来不少问题。由于良种生产供应不足, 导致劣质种苗被栽种 ,进而使得补植任务过大,既加大了造林成本, 又使造林质量不高。 林业生态工程质量偏低 ,不能稳定地发挥预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水平粗放 (1)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可操作性差。 各级规划只有工程总体目标, 没有分解为各个环节,未确定各个环节的技术指标 ,没有将规划落实到地块上,不能进行质量和进度的有效监督,为不同规划的地域重叠和统计造林面积的数字失真提供了可能性,造成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植数造零” 现象。 (2) 经济林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及数量调控 。受经济利益驱动 ,各地明显存在盲目增加经济林面积的倾向,政府没有根据经济林的最优适生区和供需平衡对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因而出现了果品销售难和群众忍痛砍掉果树的现象。 (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普遍存在责任不明现象。 据反映 ,受地区部门利益驱动 ,存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多头管理、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如果国家不注意及时制止,这种趋势会有可能增强,如很多县份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经费由县计委这样的非行业部门掌握,但却牵头组织农业、水利和林业部门共同实施项目。 这样以来,实际上县计委为项目管理者和决策者,林业等行业部门的决策权却受到削弱,对应的“责、权、利”关系弱化,极容易出现偏离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所谓“首长工程”、“ 形象工程”等,造成林业生态工程投资利用方向错误和投资效益较低。5、缺乏独立的林业生态工程监理队伍和监理机制 过去的造林工程实际上往往是由林业设计部门制定工程建设规划 ,由林业行政部门组织工程 然后由工程的实施或设计部门对工程进行验收,因而缺乏独立的工程监测队伍和监测机制及标准。 三、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对策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树立生态经济思想。 积极搞好宣传、 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林业建设方针、 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长期性与艰巨性的认识 ,坚持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有步骤地实施 。要改变林业的基本现状, 必须实行森林资源永续经营, 要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优化森林群落结构, 培育速生优质新品种 ,追求综合效益最佳。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对资金的监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主体是国家, 国家要调整财政政策,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资力度, 要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并予以优先安排。 动员社会力量, 广开渠道, 建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统筹安排, 分级管理 ,专项使用 ,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争取国外援助和优惠贷款。 在加大投资的同时 ,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模式, 健全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强制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资金的监督管理。3、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经营和保护管理。在造林工作中要制定出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用于指导生产, 在造林生产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 ,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规范造林技术, 完善造林机制 ,提高造林质量 ,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 。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要及时跟上,建立健全管护机构, 组建管护队伍 ,购置管护设备, 建立管护制度 ,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好资源培育 ,资源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 严格林地和森林采伐利用管理, 真正实现越采越多、 越采越好 、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4、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建设激励机制。探索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制度, 以政府为主导, 建立和完善省、市、 县三级地方补偿基金制度。 积极探索分级管理 ,分类补偿政策 ,制定合理的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探索分步实施公益林国家赎买机制, 赋予林木所有者补偿基金支配权。 要努力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内在动力政策体系, 使地方政府、 群众 、投资者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确保工程建设稳定、协调发展5、提高林业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提高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重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 应用和高新技术开发, 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 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及其研究成果 ,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大幅度提高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和林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原因: 1群众长期以来沿袭过去那种挖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放牧等传统生产方式,只考虑眼前,没有考虑后果。这样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超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由于一些地方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的心态,导致对大自然的无休止索取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种地,不养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垦地,不护地,“种一年地,扒一层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承载能力弱化,人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4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有的地方没有战略眼光,缺乏系统思维,方法简单,措施不力,零敲碎打,应付上级,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损国损民,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5投入严重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困难大,导致治理标准低,进度慢,效果差。以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例,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资平均达40-50万元,而目前国家投资给陕西省的每平方公里治理资金仅为2-3万元,加之陕北地区多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落后,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因而治理速度慢、规模小、标准低、综合配套差,生态建设的效果不理想。6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亦是贫困地区,盗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往往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夺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水土流失重点区普遍存在,成为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