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2265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长海一中 程梅兰 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掌握适当的方位词语) 3、培养学生珍视、热爱故宫博物院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空间顺序。课前准备:1、搜集故宫资料,平面图,准备课件,多媒体等形成对故宫较为全面的认识。教学设想:课本上的文字介绍与图片,多媒体有机结合,从而生动直观让同学们了解故宫博物院,真实地体味空间说明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课文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完整统一。特别是在那连绵错落的宫殿中所珍藏的无数稀世珍宝更是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民,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提问)哪些同学去过故宫?请讲讲你见到了哪些建筑?(略)从刚才同学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未到故宫,那么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介绍故宫的。 二、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说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2、 介绍说明文三种说明顺序,这篇文章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故宫的?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你辨析清楚了吗?3、空间顺序:屏幕显示故宫平面图(附有图示),依据作者的行踪路线,师生共同完成相应建筑物的介绍。教师从鸟瞰图(屏幕显示)开始,介绍作者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路线,扼要说明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依次出现故宫鸟瞰图、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铜狮。)指定一位学生依次介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次出现太和殿外景和内景、中和殿、保和殿。)教师简介乾清门前小广场,强调前朝和后廷的划分。(出现乾清门、前朝鸟瞰图。)请一位学生依次介绍“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依次出现乾清宫外景和内景、交泰殿外景、坤宁宫内景。)教师讲述东西六宫,着重点应放在养心殿和储秀宫。(依次出现养心殿内景之正间、东暖阁、储秀宫内景二幅。)选出一位学生介绍御花园。教师介绍顺贞门、神武门及景山回望。(依次出现顺贞门夜景、神武门。)小结:故宫如此宏伟的建筑群确实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们定要珍爱和保护这文化瑰宝。从故宫平面图中观察作者的行踪路线,试总结一下本文的空间说明顺序特点及适用范围。思考练习二: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交代参观路线和写出各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答案:“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等等。)方位词语:(答案:“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等等。)4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此外,还弄清三方面内容:作者参观所走的路线;介绍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交待各建筑物位置的方位词语。作业:请以空间变化为顺序,为“长海一中校园”写一篇解说 桥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里。 能力目标:揣摩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桥“美” 用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二、感知桥“美”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出示默读要求和思考内容: 默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默读。(2 )学会在关键的地方作记号。 思考内容: (1)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的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 三、赏析桥“美” 1、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四、整合桥“美” 1、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了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 课外练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自己所见过的最美的桥。 五、总结桥“美” 学生齐读:用心感受,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六、板书设计: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江南石桥细柳拂丝长桥卧龙湖水苍茫风雨桥飞泉瀑布画中桥街头市集桥环境说屏”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把学习的地方和休息的地方安排在一间房子里有很多的不便,而且也很不雅观。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将我这间小房子里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处理一下,以便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方便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说,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教师课件展示几幅屏风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语: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二、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留意思考下列的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自主回答感知到的内容。(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呢?(“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课文主要介绍说明了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留意的问题。)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当、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速读课文,勾划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三、研读赏析: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文中作者引用的语句。过渡: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科学小品文。为了更透彻的了解这篇文章,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清楚关于屏的各方面的知识,都采用的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2、有感情的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作者引用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在抒情意境上和说明效果上起到了哪些作用。(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投影全诗)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3)“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其实,关于屏的古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学生讨论后再进行汇报明确。小结: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四、教师提出思维拓展课题:课文中作者为我们具体介绍了屏的作用、分类以及设置屏风时应该留意的问题。那么你能为自己的家庭或房间设计一个新奇的屏风吗?请大家想象一下,然后用相对生动的语言表述自己设计的屏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述予以评说和鼓励。五、深入挖掘来寻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孕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的身心中都留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提示:扇子、椅子、床、窗、土炕、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戏曲等。六、课堂小结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附板书设计:说“屏”陈从周说明内容: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引用说明语言:生动、文白相杂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一个有古典园林又有水巷民居的苏州,素来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苏州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是叶圣陶先生晚年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叶圣陶先生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时间他常和同窗好友游园林,赏美景,他与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特征有深刻的体会。让我们跟随叶老的笔迹,一起去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吧!字词教学二、整体认读:初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介绍苏州园林? 3苏州园林就有怎么样的特点?介绍了哪几方面?1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2、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明确:四个讲究。三 研读分析:分析第三自然段1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2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3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1) 概括本段的段意(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十、本课小结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3、用34种说明方法4、字数: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