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论文.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9375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高、初中的地理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地理基础差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已基本填上空白,为他们较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扫清了障碍,学习成绩普遍提高。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衔接由于我市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一、 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和意义等,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关于昼(夜)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及计算等内容也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和难点,是以初中地理的经纬线作为基础的;如果东经、西经、北纬、南纬及其度数真正弄明白,这个难点就难以突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1)首先作板图,边讲边画经纬线、经纬度;(2)用投影仪展示东西半球图,让学生知道东半球有哪些大洲、西半球有哪些大洲。(3)播放课件,观看晨昏线及其变化和太阳直射对昼夜长短的影响。(4)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因为日出早,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的结论;进而推断出地方时的计算原则为“东加西减”的结论。就这样,地方时的计算、日期的换算等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关键不在于计算本身,而在于对地球运动的真正理解。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贵阳六中是省级示范性高中,硬件设施堪称全省一流,每个教室都有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除了多媒体体上课,还可以进行远程教育。这些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习大量的初中地理知识。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必将引起教与学的重大变革。怎样让网络为教学服务、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怎样将地理知识与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是每个地理教师在新时期所面临的挑战。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将这个课题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为课程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2005年11月14 日 浅谈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说明初、高中地理教学应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然而,事实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衔接,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通畅,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下面,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我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一、教学内容的衔接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 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所以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 通过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二、 教学方法的衔接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 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尝试,个人认为,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熟悉教材、课标,对学科知识体系要心中有数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高屋建瓴,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2.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高中学校都采用了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在教学中对于高中部分的教学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与初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上更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对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3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三、学习方法的衔接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保护”,全球最为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的臭氧层的破坏,通过学习学生知道臭氧层的破坏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即人们使用制冷设备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而世界唯一没有常居人口的大洲南极洲出现了最为严重的臭氧空洞 。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臭氧空洞会出现在没有人居住的南极洲,而且最为严重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有三大臭氧层空洞区,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找出另外两大臭氧空洞区,看看这些地方有些什么共同点,为什么臭氧空洞偏爱这些地方等。这样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和生机。总而言之,初高中地理的衔接很重要,而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以及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我相信高中地理教学一定会顺利得多。 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高中和初中是中学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阶段,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还是教学方式的差异;无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学生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的跨度都很大。因此,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高中教学的角度上看,如何做好衔接工作,使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地理教学,是本课题高度重视和探讨的关键问题。初高中地理课程概况一、初中地理课程现状:1.从初中地理课程安排层面看:义务教育阶段,初一、初二年级安排地理课程,初三年级空缺。再加上中考压力,学生在初一、初二学习的地理知识大部分遗忘。所以高一刚入学时,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农村中学毕业的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这给高一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2.从初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和师资层面看: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虽有中考(全市统一命题),但地理所占分值仅为50分,故地理课仍然不被学校和学生重视,许多学校随意删减地理课时,将地理课挪做它用,初中地理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另外,很多学校缺少地理素养和专业水平过硬的地理教师,使得教师对学生引导不到位,这更让高一地理教学“雪上加霜”。3.从初中教材的编写特点层面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地理要素采取单列与区域结合。区域的选择只规定了数量,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如:世界区域,只要求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五个国家。)而按现行高考大纲和高中教材所需基础要求,缺少了下列知识点:地球和地图部分;世界地理总论部分;世界区域地理部分;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中国区域地理。二、初高中地理存在“隔阂”1.初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存在断层现象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课程衔接和分工有着明确的划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贯穿主题学习和范例学习;高中阶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学习为主,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虽然初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学习目标在宏观尺度上都有明确要求,但在某些细节方面,初中地理新课标设为选学、了解等内容,到高中新课标中,就默认初中学生已完全掌握,导致初高中课标链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例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一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经纬网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出现认知上的断层,这为高一地理教学增加了难度。2.初高中教师相对独立,导致信息交流不畅长期以来,初高中地理教学相对独立,信息传递和反馈渠道不畅。随着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新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的不衔接,学生思维方式和智能发展要求跨度太大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阶段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 3.初高中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在解决问题方面,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面”进而形成知识“网”的过程。在地理教材设计方面,初中地理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活动、参与、思考、互动;高中地理教学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高中教材设计增加了活动、合作研究、案例分析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合作中探究,实现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4.实行新课改差异而导致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差异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中新知识的接受。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改进。与初中课改相比,高中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从初中相对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沉闷的教学环境时,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 基于以上初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和初高中地理教学“隔阂”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系统衔接,对于学生尽早适应高中地理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初高中地理衔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一、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看法及学法1转变高一学生对地理学科不重视的思想初中地理由于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在学生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有些学校也不重视地理学科,上课时老师把大概的内容一讲,学生在教材上一画,课下学生一背,中考前临时突击就可以了。等到上高中的时候,初中学的地理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有些学校对地理学科的忽视,再加上学生本身也很不重视。因此,学生的思想转变迫在眉睫。2转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在编写时,侧重于地理现象的描述或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去记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记住就行了。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设计和知识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在学法上的引导,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作为高一的地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差异,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规律、原理及应用方面的学习,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地理的学习方法,介绍地理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地理学习之中,进而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二、充分调查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衔接计划1.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情况,制定衔接计划在第一节地理课时,教师应通过测验、提问及课下找学生了解等形式,多方面掌握学生学情。教师经仔细研究找出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时的难点及普遍反映的问题,将其全面记录下来,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衔接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学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学习“山地的形成”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等等, 做到适时补充,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地理学科系统的学习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2研究新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衔接目标 近几年初中地理的教材变化较大,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这些都要“心中有数”。然后,根据调查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具体分析,做到 “知己知彼”,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初高中衔接的重点。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地理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了解地理,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地理,可以解决很多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体验到“有用”而学之。1.丰富高中教学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高中教材虽然经过了几次改编,内容较贴近生活,但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书中有些内容是较枯燥乏味的。但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在教学中能注重把生活融入到教材中,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例如:我们早晨6:00“按时”起床,时间是什么,它是如何规定的?为什么在湖边,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水体,而白天风从水体吹向陆地等等。学生听后发现原来我们身边许多现象都能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激发学习的兴趣。)2加强地理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教师可在讲授新课时做适当的拓展延伸,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例如: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地理上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喀斯特地貌岩石主要化学成分:,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来解释;数学上讲球体知识的时候可以用地理上的经度和纬度的知识来分析;英语上的许多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都涉及到地理知识。)这些都让同学们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3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导入,以增加学生兴趣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所学地理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环境污染问题时,可设计问题:今年日本发生地震导致福岛核泄露,因放射性严重,引发咱们国家的“抢盐、哄抬盐价”事件,请思考:福岛核泄露事件属于什么污染?学生会深刻记得是放射性污染,属于环境污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地理,学习地理,研究地理,学好地理。四、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一)初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衔接 1.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区别初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对照初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要求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二者都强调三维目标(2)知识方面,初中地理主要学习区域地理,侧重地理现象记忆;高中地理则是以区域为载体,侧重分析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存在规律及发展变化趋势,由初中的感性认识升华为高中的理性认识。(3)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侧重于记忆、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应用、归纳和知识迁移综合层面。2.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区别相同:初中地理课程的知识内容,在高中课程中大都进行了相应的链接与拓展。区别:(1)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单元教学模式,依次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几个部分来讲述地理基础知识。高中地理新课程高中采用了模块教学模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必修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3大模块,共16章内容;选修则包括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一般实际教学中任选其中两个模块。选修为必修部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有助于学生从更深、更广的层次学习地理知识。(2) 在课程内容方面, 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 ,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成。以下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衔接:(3) 在课程要求上,高中地理要求培养和实现学学生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而初中地理则要求学生对最基本的区域地理知识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9年义务教育普及科普知识和进行知识储备的目的。这两种教学模式因为起点目标不同所以培养方式和结果也是根本不同的。所以从第一天入学开始,同学们首先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树立新的目标,掌握新的方法。(4) 虽然初高中地理课程从知识的层面广度、深度上看都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是经过几次大的教材改革之后,从专题设计上看已经有一部分体现出来某种铺垫关系,可以说是让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把教材中出现的相关专题拿出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对照:附表1:初高中地理教材专题对照:序号专题名称初高中地理知识整合高中地理初中地理一地球和地图专题第一章 地球在宇宙中地球和地图基本知识二大气环境和气候专题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中国、世界气候知识三地球上水、河流、海洋专题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中国海洋、河流、湖泊世界海洋、主要大河、大湖。四陆地环境专题第四章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五章 地球上的生物圈和自然带中国、世界的地形及典型地貌。中国、世界陆地自然带五区域地理专题世界海陆分布概况及政区图。世界地理分区及其位置、范围、主要区域状况。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地理特征。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和政区图。中国地理分区及其位置、范围、主要区域特征。六资源和能源专题第六章 自然资源和资源保护第七章 能源和能源利用中国和世界各类资源能源分布(含煤、石油、天然气、铁、能金属、磷等)及特点。中国、世界资源和能源问题。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第八章 农业生产和粮 食问题第九章 工业生产和工业分布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具体分布地区及其生长条件。世界和中国工业生产、工业布局及其发展方向。世界和中国典型工业区八人口、城市与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专题第十章 人口和城市 世界的居民(人种、民族、语言和宗教等)。中国的民族。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人口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九全球性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第十一章 人类和环境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及对策。世界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十热点焦点问题专题环境问题。重点工程。地理时政。地区冲突。海洋开发。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拉动内需与地理景观,旅游开发与交通运输等。 注:以上专题在高中阶段的考试要求已经在初中了解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全面升级,要求学生做到灵活运用公式、原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附表2:以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初中)中世界气候类型为例谈教材衔接阶段初中高中体例单元教学模式模块教学模式课标要求1.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区。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材内容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天气与气候第3课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4课 世界气候类型第5课 影响气候的因素 (人教版) 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分析对比:本单元初中课标列出3条要求,全面而具体,基本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具体表述以侧重于地理现象的记忆和地理图表的简单绘制与解读,基本不要求深入分析,但力求全面而简约的了解与世界气候类型相关的基本知识,这是高中继续深化学习的基础。高中课标只列出1条要求,主题突出,注重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规律及气候特点的理解记忆,由初中地理现象记忆拓展为高中对现象成因的理解记忆。(二)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活动、参与、思考、互动;教材内容多注重具体地理现象、人文地理景观、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讲解为主,较少涉及地理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及合作探究法等。高中地理教学在教材设计上则注重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在学法上的引导。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上在承接初中地理教材的现象、事实教学的基础上,更新增了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规律、与区域环境的联系等方面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要求我们改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以达到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法的衔接上,还以单元天气与气候(初中)中世界气候类型为例来说明,初中要求掌握几种基本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知道影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但具体的每种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是高中教材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一定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在高中阶段讲世界气候时,主要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特点及判断,在教法的衔接上我做了如下设计: 1、天气和气候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2)大气环流: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汽易凝结,降水多;行星风系、季风等。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3)下垫面 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人类活动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4)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 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 气候) 附:影响气候的四大自然因素:3、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3次大冰期气温下降,中间为间冰期气温上升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19世纪末以来:波动上升。将初中所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既温习了初中知识,又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问题设计如下: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每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影响气候类型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总结。然后用图表展示全球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附表3、世界陆地气候类型分布图:比较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关系我们利用这幅图进一步探究气候形成的原因,采用系统研究法和层层深入的探究法进行教学,探究问题设计如下: 问题探究:1. 通过观察图表引导学生找出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 2. 根据气候的成因推断气候的特点3. 掌握气候判断的方法,学会判断气候类型探究过程:观察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关系图,我们以热带雨林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案例分析探究过程: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对应的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成因就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常年盛行上升气流,即得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的大陆西岸,对应的位置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即受两因素影响,还要考虑到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所以得出气候特点,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当然,气候类型的形成除了受大气环流影响外,从上图可以看出,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太阳辐射,海陆因素、洋流等。 总结规律: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最后对全球气候类型做以下总结:世界气候类型温度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 因气候特点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内部及西岸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2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热带沙漠气候2030大陆内部及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南北纬35-5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气温日、年较差大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60-70间极地大陆(海洋)气团冬寒长夏暖短寒带苔原带北纬70-80间极地气团控制全年严寒冰原带南北半球极地内陆极地气团控制全年酷寒高山高原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温随高而降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用教学方式的改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初高中地理学法的衔接1对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引导初中学生分析问题时多从单一角度以“点”的形式进行,而高中则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分析,有“点”拓展到“面”,甚至到“网”。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固有的学习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启发学生,以实现学生由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变。下面以单元天气与气候(初中)中世界气候类型为例,在学法上引导学生有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转变。首先,阅读教材案例,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在找出与世界气候类型形成相关的因素,让学生寻找相关因素。其次,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做细致讲解。由于本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辅助地球仪、画图、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形象的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第三,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理解影响因素不同,所形成的地理现象不同。(这部分具体引导在教法上)最后,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分析世界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与风带及其移动,海陆分布等多种因素有关。2对学生读图技能的引导地理学科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地图。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梯度提升。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下面以单元天气与气候(初中)中世界气候类型为例,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读图能力。首先,对气压带、风带的记忆,不仅要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还要知道气压带和风带所处的地理纬度,结合图理解记忆其名称(如30N附近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30N -60N之间形成的是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其次,在记忆气压带的基础上分析近地面风带的风向(根据规律:风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从而理解记忆风带的风向。最后,在气压带、风带的准确记忆的基础上分析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成因、并且掌握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关系。(四)初高中地理衔接的达标评价评价目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评价内容:1.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2理解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根据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与海陆分布的关系,理解记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分布特点评价方式:1.提问、课堂检测、地图的填充、课后练习、反思、单元测试等评价标准:ABC气压带、风带名称记忆记忆完全准确能部分记忆正确记忆完全不正确气压带、风带图的填充填充内容完全正确填充内容部分正确填充内容完全不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理解记忆及成因分析能正确记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并能对某一气候类型成因做出具体分析能记忆部分气候类型并对部分气候类型成因作出分析,或仅能分析对某一方面的成因不会分析评价过程:1. 按要求完成下图 在图中标出气压带 在图中画出三圈环流并标出风带2在下图中标出各数字代表的气候类型:3.按要求完成题目:1)判断气候类型:甲 乙 丙 丁 2)甲图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是 3)乙图气候特征 ,形成原因是 。总而言之,高一是初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学生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教师在对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能否做好衔接以及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因此,高一的地理教师要深刻思考、仔细研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这些工作如果完成到位,就能很顺利的实现初高中的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