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2014年春季期期中考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88329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2014年春季期期中考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代文学2014年春季期期中考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代文学2014年春季期期中考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编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1. 明初思想文化的专制,“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经济复苏,社会安定,但小说、戏曲创作受到轻视和限制,文学创作走向贵族化和御用化。2.明代中期,思想控制松动。哲学领域出现王阳明的“心学”及“王学”左派,李贽“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童心说”,文学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如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公安三袁”。汤显祖的牡丹亭;城市经济繁荣,通俗文学的创作和刊刻掀起热潮。明代后期,朝政日益腐败,危机加剧,部分作家从“主情”的思潮中摆脱出来。主张发扬儒家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力图改革弊政,于是实学思潮应运而生。因此,后期文学创作有明显的伦理教化功能和社会实用功能。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1.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2.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1.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2.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明代俗文学的繁荣: 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一、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1.分章叙事,分回标目2.每回故事相对独立3.前后勾连,首尾相接4.全书构成统一整体二、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先秦寓言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p11)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不单是一部史诗性的文学名著,而且是一部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学的百科全书。历史演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内容和思想一、三国志演义的基本内容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二、三国志演义的思想主旨(主题纷争)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三国志演义主题概括:(p23)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一)明君贤臣理想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 -”仁君“典范:“仁”为赢得民心手段: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3、才能上尚“智勇”(二)“拥刘反曹”倾向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2)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3)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三)作品的悲剧性作者倾心拥戴的蜀汉一方,却是历史上最先灭亡的一方,对他来说,这是典型的“将美好的毁灭给人看”的大悲剧,因此全书笼罩着一重浓厚的悲剧色彩。诸葛亮悲剧: “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把失败归咎于“天不灭曹”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一、“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清章学诚丙辰札记)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三国演义是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允许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可以不拘泥于史实。 如诸葛亮出山: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曹操被塑造成奸雄的形象。移花接木的现象时有出现。二、“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的叙事。 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以汉亡为引线,以晋国一统天下为终局,中间的主线是魏、蜀、吴三方的兴衰。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建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的主干;在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作者又兼用了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的故事详略得当,摇曳多姿。三、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以描写战争为主,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重视写统帅部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如在赤壁之战的进程中,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联舟、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四、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刘备、赵云、周瑜、鲁肃、司马懿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一)出场定型(二)反复皴染(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五、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有时直接引用一些必要的史料,也能使读者“易观易入”,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历史演义的独特的语体风格。它从讲史而来,放偏于叙述而少描写,其叙述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有力,洋溢着一种阳刚之气。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历史演义开山之作。 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褚人获隋唐演义为后世的戏曲提供了大量素材,它的众多人物形象和生活故事广为流传,战略和智谋都有借鉴意义。 三国演义早在十七世纪就有日译本传到国外,引起国外读者的广泛兴趣。 目前朝鲜、日本、印尼、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都有本国文字的译本。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英雄传奇代表作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1、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2、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3、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4、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可分六部分:一(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二(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三( 83-90回),奉命征辽。四(91-100回),征田虎。五(101-110回) 征王庆。六(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二、水浒传的思想(一)主题的多元:1、“忠义”说:、忠义的赞歌、忠义的悲剧2、“发愤”说3、“诲盗”说4、“农民起义”说:解放后一直到现在,杨绍萱、王利器、冯雪峰、等学者先后提出“农民起义”说或“农民运动”、“农民革命”说。称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5、“投降主义”说 6、“为市井细民写心”说7、“忠奸斗争”说(一)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谱写忠义的悲歌。最能体现作者主旨的是忠义的化身宋江。李贽忠义水浒传序: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二)深刻地揭露了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写高俅,有“乱自上作”的意味。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强调这样一个悲剧:“全忠仗义”、“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最后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 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三)忠与义1.“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2.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十分重视“孝”。商人等“三教九流”更重“义” 。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更反映了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3. “忠义”的内涵: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二)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1.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重计谋与策略,表现在为百姓抱不平、申正义,建筑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2.一定的市民意识,与后来涌动的个性思潮息息相通。反对钱财的积聚与贪求,强调“疏财”以成“义士”;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三、客观揭示农民起义1.在官逼下造反,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治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这就规定了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质是农民起义。2.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三节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一、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白话文来写景、叙事、传神。由于它从话本发展而来,因此先天就有口语化的特点。施耐庵又在人民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巨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优秀的文学语言。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二、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从始到终是定型的,而水浒传的人物塑造,在这方面却前进厂一大步。人物性格伴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发展变化,特别表现在林冲身上。A、林冲、杨志和鲁达相同:军官身份;被逼造反经历。不同:林冲 保官 ,表现为软弱性;杨志 求官 ,表现为奴才性;鲁达既不保也不求,表现为彻底反抗性。B、李逵与鲁达相同:粗中有细。不同:李逵粗中有野气,是“粗野”。鲁达粗中有豪气,是“粗豪”。C、同是打虎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D、同是杀嫂武松杀潘金莲,全是为兄报仇,而己“不曾与焉”,表现为义烈;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显示出狠毒。三、传奇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回首总评)作者在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同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雕细刻,逼近生活。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第四节、水浒传的艺术结构1.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2.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以悲剧告终。3.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 4.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杨志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5.全书结构:珠串式链式结构。6.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 。第五节水浒传的影响一、社会影响它对明清农民起义产生鼓舞作用,水浒传历受封建统治者的诽谤、诬蔑,甚至加以禁毁,也可说明它的巨大社会作用。二、文学影响1.金瓶梅采取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敷衍扩展而来。2. 续书如藏花主人的后水浒传、陈忱的水浒后传、俞万春的结水浒传(又名荡寇志)3.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1)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2)说杨系列:明代两种最著: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英雄传奇。4.戏曲题材的渊薮明清的传奇就有李开先的宝剑记、陈与郊的灵宝刀沈璟的义侠记、许自昌的水浒记、李渔(一说范希哲)的偷甲记、金蕉云的生辰纲等三十馀种。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都有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如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探就著录了种。三、国外影响在国外,水浒传早在三百多年以前就传到日本,被译成日文、后又被译成朝文和亚洲儿他国家的文字。十九世纪中叶又传到欧、美,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第三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第二节西游记主旨(一)西游“幻”之内涵(1)“幻中有理”:明谢肇淛五杂俎:“虽极幻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清刘一明西游原旨序: “西游一记,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 “悟之者在儒可成圣,在释可成佛,在道可成仙。”认为它是“修道奇书”。梁启超称西是一部“哲理小说”(告小说家) (2)“幻中有趣”: 胡适西游记考证 :西“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此书则出于游戏” (3)“幻中有实”:张天翼西游记札记: “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 李希凡漫谈西游记主题和孙悟空形象:“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西天取经”是写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前后主题不同。(二)西游记与心学(1)明代心学:融儒教“存心养性”、道教“修心炼性”和佛教“明心见性”,其主旨是“求放心”,“致良知”,以此维护封建秩序。(2)书中“心猿”: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语。用作孙悟空别称,意在表明把悟空作为人心幻相来刻画。小说回目、诗赞的暗示:“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4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7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14回)“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7回)(3)孙悟空形象的隐喻: 孙悟空大闹天宫-隐喻放心;被压于五行山下-隐喻定心;西天取经成正果-隐喻修心(4)人物表白:悟空:“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24回)悟空:“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 。(85回)(5)众家评述: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灵台方寸,心也。”“一部西游,此是宗旨。”“一部西游,只是如此,别无些子剩却矣”。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该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三)对人性自由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四)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五)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因西属世代累积型长篇,故内涵甚丰。除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外,它还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 国王昏庸,道士作恶。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成就一、极幻与极真袁于令西游记题词:“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 西用超凡想象和极度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话世界,使全书从环境到人物、到情节都充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影子,或含生活真理,奇幻得都入情入理。二、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三、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 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 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四、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胡适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话人化过了。”(西游记考证)鲁迅说:“又作者秉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中国小说史略)西幽默诙谐的突出表现: 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其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他蔑视权威、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诅咒观音、嘲弄妖魔来表现。 对八戒贪吃、贪睡、贪财、贪色等漫画式的描绘,构成幽默诙谐的讽刺。 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可恨可耻可笑可怜的社会现象和世相脸谱撕裂,化成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第四节西游记的影响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神魔小说有:由宗教故事演化的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清代后西游记等续书;西游补、天女散花借续补针砭时事,西游补最受称道;四游记(杨志和西游记、吴元泰东游记、余象斗南游记和北游记);由讲史故事分化的三遂平妖传、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封神演义最为出色;由民间传说演化的有朱名世牛郎织女传、杨尔曾韩湘子全传。第四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第二节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一、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1、西门一家兴衰:1-10回从水浒“武松杀嫂”敷衍,潘金莲与西门庆均未被杀死,潘嫁给西门为妾;10-79回主要写西门庆暴发暴亡和金、瓶妻妾间的争宠妒恨;最后21回西门死后妻妾流散,全家败落。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因西门庆一分人家,写好几分人家,.因一人写及全县。”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实是从西门“一家”,写及“天下国家”。尤其揭出晚明农本势力没落、资本势力崛起时,去朴尚华的城市风尚,拜金享乐的人生追求;趋炎附势的价值取向。1、通过西门庆贿赂太师、交通官吏、包揽诉讼、霸道横行,深刻暴露当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西门庆理刑千户官衔,是为蔡京送寿礼买来。山东巡抚宋乔年、两淮巡盐御史蔡状元为西门庆提供经商特权。西门庆买通钞关钱主事,车船货物大笔偷税漏税;兵马荆都监为升迁用二百两银子打通西门庆的关节;朝廷杨戬坏事牵连亲党,西门庆立给礼部尚书李邦彦送500两银,李便“取笔将文卷上西门庆的名字改为贾庆”;杀人犯苗青谋财害主,案发后“打点一千两银子送至西门庆家里”,照例钱到公事办;扬州盐商王四峰被送监狱,“许银二千两”央托西门庆转求蔡太师“人情”。2.怀着一种复杂心态刻画新兴商人的形象 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下,总体上是将西门庆作为新兴商人的代表放在被批判的位置上,把他写成一个罪恶累累、欲壑难填、不得好死的恶棍。 用半诅咒半欣羡的态度把这个不顾传统道德、破坏封建秩序、蔑视朝廷法规、不信因果报应而一味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女人、尽情地享受人世快乐的商人,写得那样精明强干。3.通过西门庆纵欲亡身和金、瓶、梅们贪“淫”丧命,冷峻剖视人欲贪求造成的人性扭曲、人生毁灭。 西门庆因纵欲断送生命,指向了人性的弱点:人生对于财的追求和色的冲动。对于女性的压抑和苦闷,也表现了一定的同情。与晚明“好货好色”的人性思潮是合拍的。作者又以冷峻的笔触、客观的描写表明了仅以一种原始的动物本能和感官享受,乃至无限膨胀的占有欲向禁欲主义挑战,其结果只能是理性的淹没,人性的扭曲,乃至自身的毁灭。西门庆妻妾:陈氏(亡妻)、吴月娘(继室)、李娇儿(二房)、卓二姐(三房)、孟玉楼(补三房)、孙雪娥(四房)、潘金莲(五房)、李瓶儿(六房)西门庆奸淫的部分女性:潘金莲奴婢春梅 , 仆妇宋惠莲、如意儿、贲四嫂、惠元、王六儿,丫头迎春、绣春、兰香, 贵族林太太,妓女李桂姐、吴银儿、郑月儿直至纵欲亡身,死时仅33岁。金瓶梅诸多女性的人性扭曲:在社会的规范、封闭的家庭、单调的生活挤压下,似乎只知人生最底层次追求。误将情欲、物欲、性欲作为生命的原动力。终于步入邪恶,在炽烈欲火中焚毁自己。 潘金莲的变态:作为良家少女,本来聪明自尊、性情泼辣。但很快人性扭曲、异化:自尊变为嫉妒;聪明变为阴险;泼辣变为狠毒。而自私、嫉妒、阴险、狠毒,目的都是为了贪淫。三、金瓶梅的悲剧意义“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张潮幽梦影)首先,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写穷人们度日如年,卖儿鬻女的悲惨生活;其次,揭示了中国世纪商人的艰难崛起,及其在新的经济关系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不得不与腐朽的封建势力相勾结的丑态。最后,表明了晚明涌动着的人性思潮,当还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去冲击传统禁欲主义的时候,人的觉醒往往以人欲放纵的丑陋形式出现,而人欲的放纵和人性的压抑一样,都在毁灭着人的自身价值。四、金瓶梅的性描写 作者态度矛盾:既欲暴露性的罪恶,以“为世戒”,又对“性”的原生态津津乐道。弄珠客序:“盖为世戒,非为世劝也。余常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露骨的性描绘,虽对写人、叙事不无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潮,但对读者心灵的腐蚀实难讳言。第三节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一、变奇为常,从神到人,“寄意于时俗”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金的题材不再是皇祚更替、英雄征战、神魔斗法,而是转向世俗社会,琐碎家事。金的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佛妖魔,而是变为家庭男女,市井百姓。金的情节开始关注人情悲欢,世态炎凉,更加贴近现实,直面人生。二、由美到丑,从歌颂到暴露 以前章回小说立意在歌颂,而金瓶梅则意在暴露。偌大一部作品,没一个正人。张竹坡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是个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贵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之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三、从故事到人物,变单色调、特征化为杂色调、立体化1、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以前小说往往把故事放首位,金则开始把描写中心向人物转移。2、注意多色调、立体化写人。 性格中有善有恶,色彩斑斓。如西门庆凶狠毒辣,胆大包天,但有时也知担惊受怕;爱财如命,贪婪成性,有时又慷慨助人;玩弄妇女,心狠手辣,可专宠瓶儿却有人情味儿。四、从线性结构到网状结构以前长篇,都从“说话”演变而来,其结构是一个个故事贯穿起来的线性结构。金以西门庆及其家庭为主线,金、瓶、梅等故事单线又都与家庭纠葛相连。其家庭的小社会又与市井、商场、官府等的大社会横向相连,形成一种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金的情节不在于离奇曲折、环环相扣,而在于严密细致,自然展开。五、从雅变俗,多用市井语、家常口头语金瓶梅几乎不加修饰地展现市民生活原生态,故多用民间市井语、家常口头语。 欣欣子序说:金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张竹坡第28回评说:“只是家常口头语,说来偏妙”。金大量吸收方言、行话、谚语、歇后语、俏皮话等等,熔铸为“一篇市井文字”(张竹坡读法)。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1.续书:玉娇李续金瓶梅三续金瓶梅新金瓶梅续新金瓶梅。2.才子佳人小说和家庭题材小说: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红楼梦醒世姻缘传林兰香和歧路灯等。3.社会生活为题材: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4.猥亵小说:如桃花影、灯月缘、梧桐影、杏花天等。金瓶梅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西方,最早在年法国出现了节译本。现在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瑞典、芬兰、俄、匈牙利、捷、南斯拉夫、日、朝、越、蒙等文种。美、法、日等大百科全书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年代中国的郑振铎感叹“金瓶梅的时代是至今还顽强地生存着”。第五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第一节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一、拟话本话本在明代,因群众的爱好,书商的大量刊行,逐渐引起文人的注意。他们由对话本的编辑、加工,进而模拟话本写作,这就出现了主要供案头阅读的文本模拟的话本,通常称为拟话本。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使用这一名称。“三言”、“二拍”代表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二、“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1.今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清平山堂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楩的堂名。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本书大约出版于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15411551年),全书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又分上下两卷,每卷种,共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篇。2.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3. 年著名藏书家缪荃孙刊行的京本通俗小说,今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伪书。三、冯梦龙与“三言”冯梦龙(1574-1646),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字犹龙,又字耳犹,别号墨憨子,龙子犹,又曾自称冯仲子,其室名墨憨斋,故常自题为墨憨主人。他用过的笔名尚有姑苏词奴、吴下词奴、顾曲散人、前周柱史等。 “三言”序曾分别署名茂苑野史、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冯梦龙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弟兄三人都是文坛名人,哥哥冯梦桂是画家,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他少有才气,曾“游戏烟花里”,是个放荡不羁的人物。但科举不得志,五十七岁才补了一名贡生,六十一岁时任福建寿宁知县时,在任四年,颇有政绩。曾上疏陈述国家衰败原因。清兵入关时,进入抗清宣传,最后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三岁。冯梦龙勤于著述,作品总数超过五十种,他是通俗文学的全才,在民歌、戏曲、小说都有撰作:1.民歌类: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夹竹桃顶真千家诗三种。2.戏曲类: 双雄记、万事足二种。改订的则有新灌园、女丈夫、精忠旗、一捧雪、 占花魁、杀狗记、三报恩等十七种。3.小说类:长篇历史演义有新列国志、两汉志传、 平妖传等六种。短篇的话本小说则有“三言”。4.此外,还纂辑过文言小说及笔记情史、古今谭概、智囊和散曲选集太霞新奏。冯梦龙全集全十八册,魏同贤主编,2007年,凤凰出版社。“三言”: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作品。“三言” 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包括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约占三分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之一,约占三分之二。凌濛初与“二拍”凌濛初作品除“二拍”外,尚有另有言诗异、诗逆以及戏曲虬髯翁 、红拂传等二十多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刊于崇祯年间,作者写小说是为了迎合“肆中人”的需要。全书包括小说七十八篇,每集四十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七十八篇。全部七十八篇作品都是凌濛初自己编写,或据前人说部、戏曲、笔记等敷演而成的。一般认为,“三言”的成就要高于“二拍”明末, “姑苏抱瓮老人”者,选取“三言”、“二拍”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第二节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一、张扬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1.以情抗礼,追求真爱。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通闺闼坚心灯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作品歌颂了排除金钱、门第、等级观念,追求彼此知心如意,相互尊重的理想爱情。2.冲破贞节观念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单符郎全州佳偶、酒下酒赵尼媪迷花、两错认莫大姐私奔等篇中,受情欲驱使而越礼的行为常受到同情,“失节”妇女常被原谅。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开篇伊始,就为情欲张目(古今小说):常言道:“男大须婚,女大须嫁;不婚不嫁,弄出丑吒。”多少有女儿的人家,只管要拣门择户,报高嫌低,耽误了婚姻日子。情窦开了,谁熬得住?男子便去偷情嫖院,女儿家拿不定定盘星,也走差了道儿,那时悔之何及!“二拍”的满少卿饥附饱飏中,关于两性关系的议论(P159)3.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的尊严。如王娇鸾百年长恨、金玉奴捧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赞扬了女子坚贞执着的爱情,谴责了喜新厌旧、富贵易妻,始乱终弃的卑劣行为,揭露了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二、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1.重商思想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两县令竟义嫁孤女2.商人的正面形象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阙遇友中的小商人施复、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卖油郎秦重、 徐老仆义愤成家中的阿寄3.投机致富,冒险发财。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是表现“好货”观念的较为典型的一篇小说。表现了作者对商人们投机冒险、逐利生财的肯定。叠居奇程客得助,不是从道义角度,而是从获利角度描写经商,确实更贴近商业活动的本质。三、对黑暗的政治统治和地主恶霸的揭露批判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灌园叟晚逢仙女等少数篇章,或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忠奸斗争,或通过恶霸横行最后遭到惩治的故事,歌颂了正义,善良,鞭挞了邪恶、强暴。四、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如施润泽滩阙遇友是写两个小手工业者之间友谊的作品。揭露、批判朋友间的忘恩负义比较深刻的有桂员外穷途忏悔。此外,吴保安弃家赎友,写吴保安与郭仲翔之间生死不渝的情谊。俞伯牙摔琴哭知音,写知音的难得,以见直挚友谊的可贵。第三节“三言两拍”的艺术成就1.比之于宋元话本,拟话本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更加集中了,情节也更为复杂曲折了,在表现上常常采用巧合误会的手法,把情节弄得迷离恍惚,波澜起伏。2. 对人物的言行,心理的刻划较前细腻。3.对话本的入话、结尾、话本中穿插的大量韵文删繁就简,使之更适合阅读。第六章 明代诗文1.研究概括明诗不被重视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鲁迅曾经说:“好诗被唐人做尽”。闻一多说:“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上也就完了。”七子派及其复古运动常遭贬低明代散文研究还有待深入 2.基本特点(1)作家和文集增多(2)文人社团活跃,文学流派林立,更替频繁(3)复古风气浓厚(4)民歌成就突出 明末卓人月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杆、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总的成就不值唐宋,但有几点是远超过前代的。三多现象 :其一,作家作品数量。作品的数量却浩如烟海,仅录于明诗综中的诗人三千四百家,著录于千倾堂书目的明人别集四千九百多种。数目之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但众乏大家,成就不是很高。其二,流派林立。明代诗文流派是非常之多,划分的方式也很多。有兴趣型、地域型、政治型。其中以主张型影响最大。其三,主张众多。 明代诗人处于文学突变时期,虽无大家,但想法很多。3.学习明代诗文的几点要求a.熟悉明代主要诗文流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读相关名篇;b.能简单叙述各诗文流派的文学主张及其关系。c.在熟悉上述诗文流派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史知识,能对你较为欣赏的诗文流派的艺术特色、创作成就及其文学影响等进行评论。4. 明代诗文的发展历程1.明初诗坛:宋濂、高启、刘基“吴中四杰”台阁体茶陵派2.明中期前七子(北方文坛)吴中四才子(南方文坛) 唐宋派 后七子3.晚明公安派竟陵派复社几社晚明小品文第一节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一、明初诗歌与散文(一)“吴中四杰”高启、刘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今苏州),人称 “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是明初诗坛颇有代表性的诗人。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高启的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思想控制较为宽松的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反映不受束缚,放旷不羁的性格。如池上雁;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如他作于至正十八年的七言歌行青丘子歌。艺术特点:兼师汉魏以来各家诗人之长,众体皆长,诗风与李白相近,雄健豪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誉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禾农缛丽之习而返之于正,启实有力”。(二)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早年师事元代古文家柳贯、黄溍、吴莱,负有文名。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许多庙堂典册文字,开国功臣的神道碑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刘基称 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之为“太史公”。元至正九年征为翰林院编修,他固辞,入山为道士。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召他到建康,明开国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任元史总裁。后因事牵连贬四川茂州,死于途中。A.创作主张: 宋濂认为文章的功用就是“明道”、“立教”、“辅俗化民”, 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文外无道,道外无文”故作品多道学气。B.散文创作:1.传记文 最为出色,写人记事,简洁生动,抓住人物最主要的外貌特征与一二件典型事例,寥寥数笔,突出人物的形象。还善于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使是非善恶自现。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环小传等。2.记叙散文 数量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3.赠序之作 深得韩柳之风。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三)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官至浙东行省郎中,后受排斥去官归里。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元璋征召,深受倚重,成为开国功臣之一。后被朱元璋毒害。其代表作寓言散文集郁离子,有诚意伯文集。刘基的寓言体散文最具影响,其特点有二:1.现实性、批判性较强。通过寓言的形式揭露社会的弊端,表达了愤世嫉俗和拯救世弊的政治愿望。其中狙公较为著名。2.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其卖柑者言是传世名作,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语言犀利。 刘基散文吸取了先秦寓言故事的传统,将所要论说的道理通过故事的形式反映出来,夹叙夹议、深入浅出,体裁活泼、文字简洁。许多寓言的客观意义已经超越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具有更深刻而广泛的寓意。第二节 台阁体与茶陵派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发展步入低潮,风行“台阁体”,诗文创作死气沉沉。“台阁体”以“三杨”为代表,作品毫无新意,显得四平八稳,因为毫无激情,所以显得无动声色。一、台阁体永乐、弘治前后,诗坛上出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三杨”是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都先后官至大学士。所作诗歌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 颂圣德,歌太平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但陈陈相因,极度平庸乏味。当时追随者很多,这种诗风先后流行了一百年左右。二、茶陵派 成化到弘治的一个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因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故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台阁体的盛行,给文学创作带来不良的风气,作品苍白贫乏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扼制了文学的艺术活力,造成文学委靡不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李东部等人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台阁体文学发动了一次冲击。李东阳() 字宾之,湖南茶陵人,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少师、大学士。在成化、弘治年间,他以台阁大臣地位,主持诗坛,颇有声望。 著有怀麓堂诗话一卷。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论诗的观点接近严羽,他强调宗法杜甫,比较重视诗歌的音节、格调和用字的法度声调。李东阳有些还保留着台阁体的痕迹,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茶陵派的文学观及影响: 主性情,反对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注重诗歌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由于自身的弱点,茶陵派并没有开创出诗坛的新局面,但宗法唐诗及师古的创作倾向,却成为了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先声。第二节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一、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的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2.复古主张(李梦阳体现得尤为明显):(1)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李梦阳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散文方面则最推崇秦汉。认为“宋无诗”,以为“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提出“宋德兴而古之文废矣”,“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是故贤者不讳过,愚者不窃美。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2)主情说 不满理学风气的盛行,推崇民间真情流露、自然活泼的歌谣,提出“真诗在民间”的口号。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向俗转变的发展轨迹。(3)主张模拟前人的诗文格调“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答周子书),“高古者相,宛亮者调”(驳何氏论文书)。弊端在于束缚创作的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有矫枉过正之嫌:“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不嫌太似,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再与何氏书)3.前七子的文学创作李梦阳(1472-1527)字献吉,甘肃庆阳人;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河南信阳人。他们在政治上都是敢于和残暴贪婪的大贵族、大官僚、大宦官进行斗争的人物。李梦阳曾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与尚书韩文密谋尽除刘瑾等八虎,先后两次下狱。何景明也曾因上书吏部尚书许进指控刘瑾而被罢官。李梦阳诗文创作:总体成就不高。1.大量的拟古之作。2.反映时政、干预时政,写了许多揭露社会黑暗、吏治丑恶、宦官专权的作品。如李梦阳的述愤、离愤;何景明的点兵行等。3.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李梦阳一生与许多商人有过密切的交往,他的诗文中出现了不少的商人形象的作品。二、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1.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到嘉靖(15221566)初,前七子逐渐偃旗息鼓,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其中王世贞影响最大,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2.后七子的复古主张(1)李攀龙、王世贞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明史李攀龙传)。否定了汉以后的全部文章。(2)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显得更为突出。他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他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有具体的讲究。3.后七子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