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岗培训五官和颈ppt课件.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009915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PT 页数:199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岗培训五官和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上岗培训五官和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上岗培训五官和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官和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李威 眼眶 眼眶CT扫描方式 横轴加冠状横断面扫描以外耳孔与眶下缘连线即瑞氏线或听眦线为基线冠状面扫描层面与听眦线垂直听眦线与瑞氏线相交10 角 1 眼眶CT扫描采用A 听皉线25 横轴位和冠状位B 听皉线30 横轴位和冠状位C 听皉线横轴位和冠状位D 听皉线横轴位和矢状位E 听皉线20 横轴位和冠状位 2 视神经孔在眶斜位摄影投影在眼眶 A 内上象限B 内下象限C 外上象限D 外下象限E 眼眶中心 眼眶正常解剖 骨性眼眶骨壁 七块骨 孔和裂肌肉眼外肌上睑提肌骨膜和筋膜眶骨膜球筋膜 肌间膜和悬韧带眶内间隙脂肪体 泪腺主泪腺副泪腺 60个 血管动脉 眼动脉 视网膜中央动脉 泪腺动脉静脉 眼上和眼下静脉神经视神经运动神经 动眼 滑车 外展感觉神经 眼神经 V1 自主神经 交感 副交感 1 不属于眼眶构成骨的是 A 上颌骨B 腭骨C 泪骨D 额骨E 颞骨 2 关于眼眶解剖的描述 错误的是A 眼眶由额骨 蝶骨 上颌骨等七块骨组成B 眶隔之前的腔隙为隔前间隙 眶隔之后的腔隙为隔后间隔C 支配眼球运动的肌肉称为眼外肌D 视神经包括颅内段 眶内段和球内段E 泪腺位于眼眶外上象限 视神经的解剖 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集中形成的神经束自视乳头到视交叉 长35 50mm眶内部 20 30mm管内部 4 9mm颅内部 3 9mm直径3 4mm有脑膜和小的脑脊液间隙围绕 视神经最长的部分为 A 球内段B 眶内段C 管内段D 颅内段E 脑内段 在轴位图像上视神经直径为 A 3 4mmB 5 7mmC 5 8mmD 7 10mmE 6 9mm 视神经各段中最长的部分是A 视神经管内段B 眼眶内段C 颅内段D 肌锥外段E 视交叉区段 眼外肌的解剖 四条直肌起源于眶尖的总腱环 Zinn氏环 围绕眶上裂之内侧缘与视神经孔 与眶内神经 血管结构关系密切从总腱环出发 肌肉向前延伸 逐渐散开 平行于眼球壁 形成肌锥这些肌肉的前部有较致密的腱鞘 止于Tenan囊的不同象限Tenan囊围绕眼球的后部 附着到巩膜和视神经 形成锥基底锥内间隙和锥外间隙 上斜肌始于眶尖的总腱环 贴眶内上壁走行 抵达滑车处折回 走向外侧 止于Tenan囊下斜肌始于眶底壁前内侧泪骨后 向外走行 位于下直肌下方提上睑肌大部分行程与上直肌平行 位于其上方 止于上眼睑皮肤 提示 上直肌最长内直肌最粗上斜肌最薄 哪一条眼外肌不起自眶尖的总腱环 A 上斜肌B 上直肌C 内直肌D 外直肌E 下斜肌 眼外肌从眶尖的腱环向前行附丽于 A 角膜B 虹膜C 巩膜D 视网膜E 脉络膜 正常眼外肌最粗的是 A 内直肌B 外直肌C 上直肌D 下直肌E 上斜肌 在轴位 横断面 CT图像上不易显示的眼外肌是A 上直肌B 下直肌C 外直肌D 内直肌E 上睑提肌 常引起视神经孔增大的病变是 A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B 畸形性骨炎C 石骨症D 眶内血管瘤E 视神经脑膜瘤 下述眼眶病变中 哪项属于肌锥外病变A 海绵状血管瘤B 炎性假瘤C 泪腺瘤D 淋巴管瘤E 血管畸形 特发性眶内炎症 又名炎性假瘤病因未明 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表现 交替或反复通常一侧发病或双侧相继发病占眼球突出病因的1 4激素和抗炎治疗有效镜下 淋巴细胞 浆细胞弥漫性浸润 结缔组织增生 血管增生及管壁病变 特发性眶内炎症 分型泪腺型 与泪腺肿瘤相似眼外肌型 可累及单个或多个眼肌肿块型 眶上裂 海绵窦 眶尖 视神经等处肿块样病变弥漫型 双侧性 同时累及泪腺和视神经 眶内结构被硬纤维组织代替 冰冻眼眶 FrozenOrbit CT弥漫型 眼外肌及视神经增粗 眼环增厚 泪腺弥漫性增大 边界模糊 脂肪密度增高肿块型 边界清楚的肿块 位于肌锥内外 呈软组织密度 轻中度强化泪腺炎型 局限在泪腺附近 泪腺肿大 超出眶缘之外 局部骨质无改变肌炎型 眼外肌的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 单一眼肌受累多见于上直肌 眼肌附着处球壁增厚 边界模糊 邻近脂肪密度增高 受累眼肌有强化MRIT1WI呈略低信号 T2WI呈等或低信号 可强化斑痕化或以纤维组织为主时则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 特发性眶内炎症 鉴别要点 肌腱受累边缘模糊脂肪密度增高 眶骨膜与眼外肌之间 视神经 眼环增厚泪腺或球后肿块可强化 以下说法哪一项不是眶内炎性假瘤的类型CT表现 A 眼球突出B 眼睑组织肿胀增厚C 球后脂肪呈软组织密度D 眼外肌肌腹增粗 肌腱不增粗E 泪腺增大 关于眶内炎性假瘤的描述不对的是 A 常为单侧B 边界清楚C 眼肌和视神经可受累D T2加权像信号较低E 眶尖脂肪可消失 关于眼眶原发炎性假瘤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 泪腺肿大B 一或多条眼外肌肿大C 球后软组织肿块D 眼肌附着处眼环增粗 模糊E 鉴别困难时可行CT引导下活检 最支持眶内原发炎性假瘤的CT表现 A 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增粗B 球后软组织肿块C 病变有增强D 眼环附着处眼环增厚 模糊E 双侧眼球增大 女 20岁 左眼突 痛 运动障碍 CT示眼肌附着处眼环增厚 模糊 眼外肌增粗 轻度增强 可能性较大的是 A 脑膜瘤B 炎性假瘤C 海绵状血管瘤D 视神经胶质瘤E 视网膜母细胞瘤 患者男 35岁 右眼痛2个月 CT示右泪腺增大 边缘模糊 眶壁骨质正常 增强扫描示泪腺轻度增强 诊断为 A 泪腺瘤B 泪腺癌C 格雷夫斯病D 泪腺型炎性假瘤E 泪腺血管瘤 内分泌眼病 甲状腺性眼球突出 Grave sdisease 多数格氏病有甲亢表现 甲状腺肿大和眼球突出 上睑回缩及眼肌麻痹只有眼征 而无甲亢 则为眼型格氏病90 累及双侧是眼球突出的常见原因 约占单侧眼球突出的15 28 双侧眼球突出的80 肌腹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肌腱多不受炎症累及 眶内脂肪常增多 充血 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内分泌眼病 CT同时行横轴和冠状扫描眼外肌增粗 主要为肌腹常累及下直肌 其次为内直肌增粗的眼外肌呈低密度或等密度早 中期呈轻 中度强化MRI早 中期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晚期眼外肌已纤维化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早 中期呈轻 中度强化 内分泌性眼病的特征性改变为 A 眼外肌增粗B 可累及多根眼外肌C 眼外肌的眼球侧肌腱不增粗D T1和T2加权像眼外肌均为低或等信号E 内直肌受累 以下那一CT表现支持眶内炎性假瘤 不支持Graves病 A 双侧突眼B 眼外肌增粗C 上直肌与下直肌受累D 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脂肪高密度E 病变眼外肌有增强 患者女 25岁 双侧突眼6个月 CT示双侧下直肌和内直肌呈梭形增大 增强扫描明显增强 眼环正常 眼球突出1cm 诊断 A 炎性假瘤B 甲状腺性突眼 格雷夫斯病 C 细菌性肌炎D 血管性病变E 横纹肌瘤 患者男 43岁 右眼突出5个月 甲状腺机能检查正常 CT示右眼眶下直肌肌腹梭形增粗 密度较低 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明显 最可能的诊断为 A 炎性假瘤B 甲状腺性突眼 格雷夫斯病 C 横纹肌肉瘤D 海绵窦瘘 眼外肌充血E 细菌性眼肌炎 海绵状血管瘤 成人 20 40岁 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体病理 椭圆形或有分叶的实性肿瘤 呈暗红色 外有薄的纤维膜包裹 切面呈海绵状 多孔组织学 肿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和纤维间质构成 内衬血管内皮 腔内充满红细胞临床 缓慢进行性眼球突出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但肿瘤压迫视神经可造成视野缺损 海绵状血管瘤 CT约83 位于肌锥内 少数位于肌锥外 偶可位于眶骨内或眼外肌内肿瘤与眼外肌等密度 密度均匀小圆形高密度钙化 静脉石邻近眶壁膨胀扩大邻近眼球不发生变形动态增强 渐进性强化MRIT1WI与眼外肌呈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与玻璃体相等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最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是 A 肿瘤位于眼肌圆锥内B 肿瘤内致密结节影C 肿瘤增强明显D 肿瘤增强早期呈不均匀增强E 肿瘤与眼球相邻 患者男 40岁 右突眼 CT示球后肿块 内有静脉石样钙化 增强明显 诊断为 A 炎性假瘤B 良性肿瘤C 海绵状血管D 恶性肿瘤E 甲状腺性突眼 患者女 30岁 左眼球突出运动障碍7个月 CT平扫示左肌锥内外有稍高密度不规则块影 增强扫描示均匀增强 眼肌 眼环正常 请选出一种正确诊断 A 甲状腺性突眼B 眼眶蜂窝组织炎C 炎性假瘤 D 海绵状血管瘤E 转移瘤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是 A 多位于肌锥外B 为迂曲状C T2加权像为低信号D T2加权像为高信号E 病变信号不均匀 成人眼球钙化的主要原因 视乳头玻璃体小疣 Diskdrusen 视神经小疣玻璃体物质在视乳头表面下的沉积 多为双侧为发育异常或退行性变 有家族倾向CT为局限性视乳头表面的孤立圆形高密度影或小钙化脉络膜骨瘤 choroidalosteoma 成熟骨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 骨性迷离瘤 choristoma 年轻女性 单侧或双侧发病眼球后极部 视乳头旁CT 轻度突出的高密度钙化肿块 可伴视网膜剥离眼球痨 phthisisbulbi 眼睛失明后晚期钙化和眼球萎缩CT 眼球的广泛钙化 哪一种病不出现眼球钙化 A 视乳头玻璃样小体B 脉络膜骨瘤C 视网膜母细胞瘤D 甲状腺性突眼E 海绵状血管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 常见于婴幼儿 多于4岁前诊断白瞳症 瞳孔区黄光反射 眼球突出 视力下降起源于视网膜神经元或节细胞 向玻璃体或视网膜下生长大体 灰白色团块状 常有钙化和坏死常为单眼发病 双侧先后发病占30 三侧性RB 双侧眼球及单个中线异位RB四期 眼内期 青光眼期 眼外期 全身转移内生型 外生型 混合生长型 弥漫型和苔藓状 视网膜母细胞瘤 CT眼球后部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肿块 密度不均约95 的病变内有团块状 片状或斑点状钙化RB侵至眼球外呈不规则等密度肿块 无钙化可累及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MRIT1WI呈轻至中度高信号 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后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 有钙化和坏死时为无强化低信号区 以下哪一项CT表现不支持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 A 病变眼球小B 病变内钙化C 视网膜弥漫性增厚D 相邻视网膜剥离E 病变强化明显 女 2岁 突眼 CT示右眼球内团块样钙化 视神经粗 周围有软组织密度肿块影 诊断 A 炎性假瘤B 甲状腺性突眼C 黑色素瘤D 视网膜母细胞瘤E 视网膜血管瘤 下列哪项不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常见CT表现 A 位于眼球壁上B 肿瘤内团块状钙化C 肿瘤密度较低D 肿瘤增强明显E 肿瘤可向眼球外膨出 下列哪一项CT征象对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最有价值 A 眼球内肿块B 眼球内肿块伴出血C 眼球内肿块伴坏死D 眼球内肿块伴钙化E 眼球内肿块向颅内扩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MR表现是 A T1加权像为高信号B T1加权像为中等信号C T1加权像为低信号D T2加权像为高信号E 需行GD DTPA增强 小儿因一侧眼有黄光反射做眼眶CT平扫示 一侧眼环内后极部软组织团块 伴有较大部规则钙化 相邻视神经明显增厚 首先应考虑为 A 视网膜血管瘤B 视网膜母细胞瘤C 脉络膜骨瘤D 黑色素瘤E 视网膜星形细胞瘤 色素膜黑色素瘤 主要发生于40 50岁的成年人 是成年人眼球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眼球后极部 约85 发生于脉络膜 10 发生于睫状体 仅5 发生于虹膜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 视野缺损 玻璃体漂浮物 色素膜黑色素瘤 CT 高密度的实性肿块 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MRI 肿块呈特征性的短T1 短T2信号 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继发改变视网膜脱离典型者在CT或MR呈 V 形 增强扫描视网膜下积液无强化脉络膜脱离受睫状后短动脉及涡状静脉的限制 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半球形 并且脱离不能达到视盘区 视神经脑膜瘤与胶质瘤的鉴别要点 下列视神经脑膜瘤和视神经胶质瘤的鉴别 错误的是 A 脑膜瘤沿脑膜蔓延 而胶质瘤沿视觉通道蔓延B 脑膜瘤侵犯硬膜 边缘不规则C 双轨 征的出现有利于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断D 视神经脑膜瘤可引起邻近眶骨骨质的增生硬化E 脑膜瘤很薄 并有钙化 以下哪项CT表现支持视神经脑膜瘤的诊断 A 视神经梭形增粗B 肿瘤沿视束向后蔓延C 肿瘤有增强D 视神经孔扩大E 相邻前床突骨增生 男 8岁 左眼突 运动障碍 CT示视神经呈梭形增粗 视交叉粗 中等均匀强化 最大可能是 A 胶质瘤B 脑膜瘤C 视网膜母细胞瘤D 海绵状血管瘤E 黑色素瘤 以下哪项CT表现最支持视神经胶质瘤的CT诊断 A 视神经梭形增粗B 受累视神经 双轨征 C 肿瘤增强明显D 视交叉受累E 视神经孔增大 视神经鞘膜常发生的病变是 A 胶质瘤B 神经鞘瘤C 脑膜瘤D 炎症E 神经纤维瘤 T1WI眼球内高信号 通常不发生在 A 黑色素瘤B 血管畸形C 出血D 视网膜母细胞瘤E 炎症 不易引起视神经孔变小的疾病是 A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B 畸形性骨炎C 石骨症D 眶内血管瘤E 脑膜瘤 常引起视神经孔增大的病变是 A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B 畸形性骨炎C 石骨症D 眶内血管瘤E 视神经脑膜瘤 患者女 50岁 右眼突 CT示视神经肿瘤 内有钙化 视神经孔扩大 骨质增生 增强明显 诊断为 A 胶质瘤B 横纹肌瘤C 脑膜瘤D 转移瘤E 炎性假瘤 颞骨 颞骨CT扫描定位及常用技术 轴位基线 上眶耳线范围 外耳孔中心向上15mm层厚及层距 1 1 5mmFOV 12 8cm距阵 512 512窗宽 窗位 4000Hu 600 800Hu 冠状位基线 与上颌窦后壁平行或垂直于听眦线范围 外耳孔为中心前后共12mm层厚及层距 1 1 5mmFOV 12 8cm距阵 512 512窗宽 窗位 4000Hu 600 800Hu 常规耳颞骨CT扫描用 A 轴位 基底线为上眶耳线 层厚1 1 5mmB 轴位 基底线为下眶耳线 层厚1 1 5mmC 轴位 基底线为上眶耳线 层厚10 15mmD 矢状位 层厚2 4 5mmE 冠状位 层厚10 15mm 颞骨骨折的分类及CT表现 根据骨折线方向与颞骨锥体长轴的关系纵性 自颞骨鳞部开始 向前向下 通过鼓室盖 外耳道 中耳和破裂孔听小骨骨折或脱位面神经损伤脑脊液耳漏 乳突和鼓室积液横行占颞骨骨折的10 20 垂直于岩骨长轴 横过内耳 垂直于岩锥和内听道斜行 面神经的分段及走行 迷路段内耳道前上部分 自内耳道底镰状嵴之上向前出内耳道 至膝状神经节 又折向后前膝 曲 膝状神经节 鼓室段 水平段 沿鼓室内壁上缘向后外行 经前庭之上达外半规管前脚下缘后膝 曲 乳突段 垂直段 面神经管分A 2段B 3段C 4段D 5段E 6段 面神经管在颞骨内走行呈 A 直线B 1曲2段C 2曲3段D 2曲4段E 弧形 关于面神经管第二段表述错误的是 A 又称水平段B 也称为迷路段C 位于中耳内D 位于外半规管以下E 冠状位CT上可以显示 血管球瘤 副神经节瘤 非嗜铬性化学感受器瘤颈静脉球瘤颈静脉顶部的微小结构 上皮样细胞 毛细血管 神经及咽升动脉供血搏动性耳鸣 蓝色鼓膜 传导性耳聋 颅神经损害注意 正常颈静脉孔两侧多不对称 一般右侧大鼓室球瘤位于鼓室内 发生于骨岬神经鼓支 Jacobsonnerve 鼓室内软组织肿块 可侵蚀骨岬壁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 动态增强最大强化时间晚于颈动脉 早于颈静脉 以下哪一项不支持鼓室血管球瘤 A 搏动性耳鸣B 蓝色鼓膜C 传导性耳聋D CT示鼓室内软组织小肿块E 肿物增强明显 与颈静脉增强一致 患者男 30岁 博动性耳鸣 蓝色鼓膜 传导性耳聋2年 CT示鼓室内软组织肿物 拟诊为 A 胆脂瘤 中耳炎B 胆脂瘤 听骨链破坏C 面神经瘤 听骨链破坏D 血管球瘤 颈内静脉裸露E 中耳乳突炎 听骨链破坏 女 27岁 搏动性耳鸣 蓝色鼓膜 CT示鼓室有一0 8X0 6cm软组织密度影 中度增强 诊断 A 血管球瘤B 胆脂瘤C 中耳炎D 中耳癌E 高位颈内动脉裸露 胆脂瘤的CT表现 继发性 脱落角化上皮 胆固醇结晶及炎性渗出物HRCT上鼓室 乳突窦或乳突入口扩大并可见软组织影听小骨移位或骨质破坏普鲁萨克间隙 Prussakpouchspace 鼓膜上隐窝 扩大及骨质破坏鼓室盾板和外耳道棘破坏骨质破坏以压迫吸收为主 周围有硬化缘继发改变 脑脓肿 迷路漏 自然根治 外耳道棘骨质破坏是哪种中耳病变的特征性CT表现 A 渗出性中耳炎B 获得性胆脂瘤C 鼓室黑色素瘤D 中耳癌E 恶性外耳道炎 有关中耳胆脂瘤不正确的描述是 A CT显示为鼓室占位B CT值可为脂肪密度C CT为软组织密度时不支持胆脂瘤的诊断D 听小骨破坏移位E 乳突窦口可有扩大 下面哪一种CT征象最有利于中耳胆脂瘤诊断 A 鼓膜增厚内陷B 中耳腔扩大C 外耳道棘破坏D 中耳内软组织影E 听骨链移位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为 A 鼓室内软组织占位B 病变无明显增强C 鼓膜穿孔D 外耳道棘骨质破坏E 鼓室腔扩大 中耳癌 病因 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史病理 多为鳞状上皮癌临床 中老年病人 耳道溢血 疼痛 面瘫影像学表现CT 中耳鼓室软组织肿块 听骨及鼓室壁不规则破坏 肿块强化明显MRI 显示范围优于CT 可观察颅内侵犯 鼻窦 鼻窦的CT检查方法 轴位基线 下眶耳线层厚和层距 3mm或5mm距阵 512 512扫描范围 上牙槽突至额窦消失骨窗及软组织窗冠状位基线 与听眦线垂直或与上颌窦后壁平行 鼻窦CT的正常解剖 额窦 左 右两侧 四壁 开口筛漏斗 中鼻道筛窦 每侧约10个气房 分为前 后组 分别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 气化程度不一 中间有分隔 两侧不对称 开口于碟筛隐窝上颌窦 5个壁 前壁 后外侧壁 内壁 上壁 眶底 窦口位置高 开口于中鼻道 窦口鼻道复合体 开展鼻内窥镜手术时提出的新概念独立的解剖学结构 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上颌窦开口 筛漏斗 半月裂孔 钩突和中鼻道构成的一含气通道提供上颌窦 前组筛窦和额窦的空气引流并借助于黏膜纤毛运动将窦腔内分泌物排出有轻微的黏膜病理改变可干扰黏膜清除功能 进而干扰鼻旁窦的通风换气和引流 窦口鼻道复合体 钩突筛漏斗鼻额管 额隐窝 半月裂孔中鼻道上鼻道上颌窦开口前中筛房开口 常见变异的CT表现 中鼻甲气房 肥厚或中鼻甲反向钩突气房 钩突偏斜和钩突肥大眶下气房 Haller气房 和筛大泡 以下哪一异常是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 A 钩突气房B 鼻甲肥大C 鼻中隔偏曲D 后鼻孔闭锁E 终末隐窝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鼻道窦口复合体的解剖变异 A 中鼻甲气房B 鼻中隔偏曲C 眶下气房D 钩突肥大E 中鼻甲反向 半月裂 A 位于钩突之上 筛泡之下B 位于钩突之下 筛泡之上C 位于钩突之前 筛泡之后D 位于钩突之后 筛泡之前E 为后组筛房之引流通道 中鼻道外壁上有两个隆起 前下者呈弧形嵴状 名钩突 后上者内含气房 名筛泡 均属筛骨 二者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 称半月裂孔 额窦多开口于其前上部分 其后为前组筛窦开口 最后为上颌窦开口 粘液囊肿 由于窦口阻塞 分泌物在窦腔大量潴留所致 又称潴留囊肿好发于额窦和筛窦 碟窦和上颌窦内少见囊肿壁即为鼻窦黏膜 黏膜上皮化生 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囊内液体为淡黄色稀薄浆液 棕褐色浓稠黏液或咖啡色混有血样物质窦腔变大 窦壁变薄 呈气球样 粘液囊肿 CT 窦腔膨大 有薄层囊壁包围囊内密度依蛋白含量不同可呈低 等或略高密度 密度均匀骨壁变薄外移或部分消失 但无虫蚀样破坏可压迫邻近结构 如眼眶及眶内容物增强扫描 病变不强化 若为脓囊肿 可见边缘环状强化 粘液囊肿 MRI囊内液体信号取决于囊液中的蛋白含量 水含量和水化状态以及粘稠度含黏蛋白少 水分多 T1WI为中等信号 T2WI为高信号若含黏蛋白较多时T1WI及T2WI均为中等或高信号当分泌物十分粘稠时 T1WI及T2WI均为低信号 副鼻窦粘液囊肿 A 是恶性病变B 由粘液腺分泌阻塞引起C 由副鼻窦口阻塞引起D 有骨质破坏 呈气样密度E CT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 副鼻窦粘液囊肿 A 好发于上颌窦B CT表现为窦腔内较低软组织密度影 有增强C 病变边缘不规则 分叶状D 窦腔类圆形膨胀增大E 窦壁骨质多正常 以下哪一项CT表现最有利于筛窦粘液囊肿的诊断 A 窦腔内呈软组织密度B 窦壁骨质有破坏C 窦腔呈气球样扩大D 窦腔内病变无增强E 病变内相邻眶内侵犯 上颌窦内靠下壁的半圆形软组织影边缘光滑 直径1 0 1 5cm 窦腔内其余部分无异常 应考虑为 A 息肉B 粘液囊肿C 粘膜囊肿D 血管瘤E 正常变异 关于副鼻窦粘液囊肿的描述 不正确的是 A 是良性病变B 为鼻窦粘膜腺体内液体滞留形成C 有副鼻窦口阻塞D 受累窦腔气球祥膨大E CT增至扫描病变内不增强 上颌窦癌 上颌窦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鼻窦恶性肿瘤 占鼻窦恶性肿瘤的4 5多见于中老年 男性多见临床 进行性鼻塞 分泌物增多 脓血涕 鼻衄及嗅觉减退病理 鳞癌多见 其次是腺癌 囊腺癌及未分化癌 肉瘤少见 多为淋巴肉瘤 上颌窦癌 CT上颌窦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 平扫等密度 其内密度不均 边缘模糊 肿块中有时见残存骨片90 以上病人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肿瘤向周围浸润 表现局限或广泛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上颌窦癌向内破坏内侧壁并伴鼻腔外侧壁肿块 如上颌窦后壁脂肪垫消失 提示肿瘤侵入颞下窝或翼腭窝MRIT1WI呈等信号 T2WI为中等稍高信号肿瘤较大时 其内可见坏死 囊变区增强扫描 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骨壁破坏表现为窦壁黑线消失 男 60岁 右侧颜面肿胀 右眼球渐突出5个月 CT显示右上颌窦腔增大 窦壁变薄伴局部骨质消失 窦腔内见软组织密度 含气消失 最大可能是 A 鼻息肉B 上颌窦骨髓炎C 黏液囊肿D 上颌窦癌E 纤维血管瘤 男 60岁 颜面肿痛 鼻衄5个月 CT显示有上颌窦窦壁破坏 内有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 侵犯眼眶 鼻腔 最大可能是 A 鼻息肉B 骨髓炎C 粘液囊肿D 上颌窦癌E 纤维血管瘤 对上颌窦癌诊断最有价值的O征象为 A 窦腔密度高伴骨质破坏B 窦腔密度高伴骨质增生C 窦腔密度高伴骨壁膨胀D 窦腔密度高伴气液面E 窦腔密度高伴同侧鼻腔高密度 患者男 60岁 鼻衄3个月 CT示右上颌窦密度高 前外壁破坏 诊断为 A 上颌窦腺瘤B 上颌窦囊肿C 上颌窦炎D 上颌窦癌E 上颌窦粘膜囊肿 上颔窦癌向后侵犯 使 A 窦外侧骨壁破坏 壁外脂肪密度消失B 窦部皮下脂肪与肌间隙消失C 颞下窝结构不清D 翼突破坏 翼腭窝增宽E 齿槽骨破坏 鼻咽腔 鼻咽腔的轴位解剖关系 鼻咽腔黏膜下有两组肌群 一组吞咽肌群 一组咀嚼肌群 之间有脂肪间隙 即咽旁间隙在鼻咽腔较低水平 咽上缩肌与从腭部起源的肌肉会合形成围绕鼻咽腔的软组织环 Passavant s环 咽肌环以上 鼻咽腔侧壁没有咽上缩肌 咽上缩肌主要位于后壁 并与颅底延续 鼻咽腔的轴位解剖关系 鼻咽腔的CT形态分为四种 方形 长方形 梯形和双梯形方形 出现在硬腭水平 前方是腭帆 后方是椎前软组织 两侧为鼻咽腔侧壁长方形 软腭之上 鼻咽腔前后径变长 故呈长方形梯形 咽隐窝层面 后边较长而使鼻咽腔呈梯形双梯形 咽鼓管隆突水平 则形成双梯形 鼻咽腔的轴位解剖关系 鼻咽腔形态也与咽鼓管及咽隐窝是否张开有关若咽鼓管闭合 鼻咽腔侧壁无突出 或只有轻微突出 若咽隐窝同时也闭合 结果鼻咽腔侧壁变平 CT各层图像均表现为长方形如果咽隐窝轻度张开则呈梯形 只有咽鼓管及咽隐窝同时张开才出现双梯形 正常鼻咽腔 当咽鼓管和咽隐窝同时张开 在轴位图像上 鼻咽腔可以呈 A 三角形B 长方形C 方形D 圆形E 双梯形 经咽鼓管圆枕的鼻咽部冠状位SET1加权像显示为 A 鼻咽腔左右不对称B 侧壁见呈弧形隆起的咽鼓管圆枕C 咽鼓管咽口在其内上方D 不能显示翼外肌E 咽旁间隙在翼内肌外侧 鼻咽上部横轴位SET2加权像显示为 A 鼻咽腔左右不对称B 咽鼓管圆枕显示清楚C 咽鼓管咽口在圆枕后方D 咽鼓管隐窝在圆枕前方E 前方可见软腭 经圆孔的鼻咽部矢状位SET1加权像显示 A 由上缩肌和粘膜围成鼻咽部顶壁B 不能显示翼板C 不能显示下颌骨D 不能显示翼外肌E 咽旁间隙在翼内肌外侧 横轴位鼻咽腔的CT图像形态为 A 硬腭水平呈长方形B 软腭之上水平呈方形C 咽隐窝水平呈梯形D 咽鼓管隆突水平呈梯形E 咽隐窝水平呈双梯形 CT显示咽旁间隙向外移位 提示占位病变来源于 A 腮腺B 鼻咽C 颌下腺D 腺样体E 颈深淋巴结 腺样体增生的MRI信号特点为 A T1WI与肌肉等信号B 质子密度像与肌肉等信号C T2WI与肌肉相比呈高信号D 内部可有囊变信号E 以上均正常 鼻咽纤维血管瘤 青年男性易出血鼻咽部 翼腭窝软组织密度肿块 境界不清呈膨胀性生长 有沿自然孔道与裂隙扩展的趋向肿瘤可压迫侵蚀周围骨质使之塑形和破坏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 鼻咽纤维血管瘤 扩展方式 鼻咽鼻腔型鼻咽软腭型鼻咽翼颊型鼻咽颅眶型 关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为无包膜的血管性肿块B 起源于鼻咽顶或翼腭窝C 增强CT扫描病变显著强化D 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E 相邻骨结构异常 患儿男 15岁 反复鼻衄1年 CT示翼腭窝软组织肿块 压迫上颌窦后壁弯曲前移 明显强化 诊断为 A 淋巴瘤B 肉瘤C 恶性肿瘤D 癌E 血管纤维瘤 鼻咽部血管纤维瘤 A 是有包膜的血管性肿瘤B 是无包膜 侵润生长的血管性肿瘤C 是侵润性恶性血管性肿瘤D 常见于老年人E CT不增强 某患者 男 16岁 因反复鼻衄行鼻咽CT检查 示鼻咽顶后壁较大软组织肿块 向前进入鼻腔 筛窦和上颌窦 向外侧经扩大的翼上裂进入翼腭窝和颞下窝 向上经蝶窦和破裂孔达海绵窦 注射造影剂后该肿瘤强化极其显著 肿瘤所涉及范围骨质均有压迫性吸收 首先考虑诊断为A 鼻咽癌B 鼻咽纤维血管瘤C 鼻咽增殖体肥大D 鼻咽恶性淋巴瘤E 鼻咽结核性脓疡 鼻咽癌 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0 起源于鼻咽部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形态学 结节型 菜花型 黏膜下浸润型和溃疡型组织学 鳞癌 腺癌 泡状核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发展 上行型 下行型和上下行型 局限于鼻咽者为局限型早期症状隐匿 常以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 鼻咽癌 CT原发于咽隐窝 表现为咽隐窝变浅或消失两侧咽腔不对称 咽肌增厚和不对称 腭肌的浸润和肥大咽周软组织及间隙改变鼻窦 乳突炎症颅底骨质破坏颅内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鼻咽癌 MRI肿瘤的信号 T1WI与肌肉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较高信号 轻至中度强化颅底骨质破坏 显示松质骨优于CT颈部淋巴结转移对放疗后的评价 男 58岁 右颈部肿块3各月 CT示右咽隐窝和耳咽管闭塞 局部有软组织密度肿块 颈部淋巴结肿大 诊断 A 纤维血管瘤B 神经血管瘤C 腺样体增生D 鼻咽癌E 结核 以下哪一项关于鼻咽癌CT表现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A 一侧咽隐窝变浅B 一侧腭肌肥大C 同侧鼓室含气消失D 咽旁间隙向内移位E 两侧咽腔不对称 早期鼻咽癌CT表现为 A 无特征性B 咽隐窝变浅 消失C 咽隐窝加深 扩大D 腭帆肌肥大E 咽旁间隙内移 鼻咽癌患者出现同侧咀嚼肌群萎缩 提示肿瘤 A 经圆孔侵人中颅窝B 经卵圆孔侵人中颅窝C 经破裂孔侵人中颅窝D 向外侵犯咀嚼肌E 经棘孔侵人中颅窝 CT示咽旁间隙向外移位 提示占位性病变来源于 A 腮腺B 鼻咽C 颌下腺D 腺样体E 颈深淋巴结 鼻咽癌早期表现不包括 A 咽隐窝处小肿块B 横轴位显示优于矢状位C T1加权像优于T2加权像D 肿瘤明显增强E 可向深部浸润 关于鼻咽癌的MRI诊断 错误的是A 鼻咽癌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8 以上B 绝大多数浸润性生长为主C 肿瘤可顺肌束 神经血管束及纤维 脂纺组织界面蔓延D Gd 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E 少数较表浅的鼻咽癌以外生性生长为主 向鼻腔内突出 鼻咽癌病人CT显示咽旁间隙向哪个方向移位 A 向内B 向外C 向前D 向后E 向下 喉 声门上 下区的解剖关系 喉上起会厌 下达环状软骨上缘声门上区 从会厌软骨的游离缘开始 下界是假声带和喉室侧壁为杓会厌皱襞喉前庭咽部鳞状上皮黏膜向下延伸入声门上区声门区 真声带及声门裂 前连合处两侧声带会合并附着于中线的甲状软骨上后面附着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声带部位没有淋巴管 只有当声门区肿瘤侵及声门上 下区时 才会发生淋巴转移声门下区上界真声带游离缘的下表面 向下到气管软骨 在轴位图像上 平静呼吸时 真声带厚度为 A 2mmB 4mmC 5mmD 6mmE 8mm 喉腔最狭窄的部位为A 喉前庭B 假声带C 喉室D 声门E 声门下 喉癌 好发于声门区 60 70 其次是声门上区和梨状窝 声门下区少见声门型原发于声带或前联合 以声带前 中1 3最常见早期为声带局部增厚 表面欠光滑前联合软组织厚度 3mm为肿瘤侵犯可靠依据声门上型原发于会厌 杓会厌皱襞 室带 喉室 杓间区 以会厌喉面最常见声门下型原发于声门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 仅占喉癌的5 如肿物向下超过声带突5mm的范围 则可视为声门下受累 早期声带癌CT可表现为 A 正常B 声带固定于内收位C 杓状软骨移位D 钙化性斑块E 喉软骨破坏 下列哪一项不是早期声带癌的CT表现 A 可以正常B 只有轻度增厚C 外形不规则D 为高密度E 无特征性 喉癌可分成声门上型 声门型 声门下型和跨声门型 其中声门下型约站喉癌病例的A 5 B 10 C 15 D 20 E 25 喉癌的好发部位为 A 真声带B 勺状软骨C 喉室D 声门下区E 构会厌襞 声带癌侵犯声门下的标准是肿瘤向下超过声带突A 2mmB 3mmC 4mmD 5mmE 6mm 口腔及涎腺 颌面部外伤 LeFort骨折 指骨折的一端与颅底分离 处于不稳定状态的骨折 型 低位骨折 型 上颌锥形骨折 型 颜面分离骨折三角架骨折 鼻窦复合型骨折眼眶外侧壁骨折眶底骨折颧骨弓骨折 颌面外伤CT检查最好用 A 轴位 冠状位平扫和增强扫描B 轴位 冠状位 软组织窗和骨窗C 轴位 软组织窗和骨窗D 冠状位 软组织窗和骨窗E 轴位平扫和增强扫描 LeFort骨折是指 A 颧骨不稳定骨折B 眶的爆裂骨折C 上颌骨的粉碎性骨折D 颧额缝分离性骨折E 累及双侧上颌骨的面中部骨折 LeFort骨折是指 A 眶的爆裂骨折B 颧骨 上颌骨骨折C 通过额颧缝与颧骨弓的骨折D 三角架骨折E 一端与颅底分离的不稳定骨折 造釉细胞瘤 CT80 位于下颌磨牙及升支区60 多房型 完整及不完整骨性分隔单房型分叶状低 等混杂密度 软组织密度 特征 明显的骨质缺损 骨皮质穿破 无硬化缘含牙或不含牙 常为下颌第三磨牙牙根吸收多呈截断状或锯齿状邻近重要结构侵犯 造釉细胞瘤 MRI囊 实混合性 囊壁软组织信号结节 特征囊液多呈均一长T1 长T2信号不规则厚壁 壁结节 乳头状突起增强扫描实体部分 壁结节 乳头状突起 软组织囊壁 男 40岁 右下颌骨膨隆 CT示下颌角有一2 5 3cm囊实性肿块 分叶 最大可能是 A 骨肉瘤B 含齿囊肿C 癌D 软骨瘤E 造釉细胞瘤 腮腺的解剖关系 腮腺 parotidgland 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 左 右各一 两侧对称呈三角楔形 位于外耳道前下 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处 后邻胸锁乳突肌及二腹肌后腹被面神经丛分为浅深两部 浅部位于外耳前方 深部位于下颌后窝腮腺管自腺前缘上份发出 约在颧弓下方一横指处越过咬肌表面 至咬肌前缘处弯转向内侧 穿过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牙冠的黏膜处副腮腺的出现率约为20 多位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附近 导管汇入腮腺管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在升支后方穿越腮腺 在CT平扫图像上 正常腮腺密度A 比肌肉高B 比肌肉低C 和肌肉相等D 比骨高E 和骨相等 在CT图像上 颌后静脉是以下哪些结构分界的解剖标志 A 腮腺与颌下腺B 腮腺与腺样体C 腮腺与颚扁桃体D 颌下腺与颚扁桃体E 腮腺深叶与浅叶 关于正常腮腺CT平扫表现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密度低于以肉B 密度高于脂肪C 密度低于颌下腺D 腺体萎缩时密度增高E 密度与腺体内的脂肪含量有关 腮腺混合瘤 混合瘤又称多形性腺瘤大体 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实性肿物 包膜完整或厚薄不一镜下 其 多形性 更多地表现为组织结构的多形性而非细胞本身 常于上皮及变异肌上皮细胞成分间混有粘液样或软骨样组织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 好发于腮腺的浅叶 仅约7 的肿瘤位于腮腺深叶 少数肿瘤可发生于副腮腺 腮腺混合瘤 CT形态呈多样性 可呈圆形 类圆形或分叶形 边缘光滑多为等密度 与正常低密度腺体分界清楚中心可为低密度 提示肿瘤有囊变偶尔 多形性腺瘤可出现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腮腺混合瘤 MRI肿瘤较小时信号较均匀 T1为等信号 T2为等或略高信号 周边常可见低信号的包膜影像肿瘤较大时 中心可出现坏死囊变区 囊变区呈长T1低信号 长T2高信号T2高信号瘤体内一些低信号常认为瘤体内纤维间隔和条索 为特征性表现当肿瘤位于腮腺深叶时可向咽旁间隙突入 造成咽旁脂肪间隙向内侧移位 这种表现可区别于咽旁间隙肿块肿瘤实体部分轻中度强化 囊性部分无强化 腮腺混合瘤典型的CT表现是 A 不增强B 可增强C 不均匀增强D 均匀增强E 延迟增强 男 13岁 体温38 5 右腮腺区肿痛 皮肤温度稍高 略红 压痛 软 CT示腮腺普遍增大 边缘模糊 密度增高 内有小气液面 诊断为 A 恶性肿瘤B 流行性病毒性腮腺炎C 化脓性腮腺炎 脓肿形成D 混合瘤E 囊肿 患者女 48岁 右侧耳下肿胀伴轻度疼痛1月 表面皮肤色正常 CT示右侧腮腺深叶增大 边缘模糊 有增强 病变哪可见少量气体影 诊断为 A 腮腺恶性肿瘤B 腮腺良性肿瘤C 腮腺转移瘤D 腮腺脓肿E 腮腺良性增生 腮腺恶性肿瘤的常见CT表现 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 界限不清内部密度不均 皮下脂肪层及腮腺咬肌筋膜界面消失可侵及周围软组织和邻近骨组织主导管或分支导管排列扭曲 紊乱 不规则扩张 变细而呈粗细不均的腊肠状或念珠状主导管和分支导管可突然中断 其后部完全不显影或为残缺不全的充盈现象由于腺体及导管系统有破坏 造影剂外溢 呈点 片状或不规则团块状高密度影 颅底和颈 颅底主要孔洞及其内结构 三叉神经第二支经何孔出颅 A 眶上裂B 棘孔C 破裂孔D 圆孔E 盲孔 三叉神经第二支出颅的部位是 A 棘孔B 破裂孔C 眶上裂D 圆孔E 卵圆孔 不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为 A 动眼神经B 外展神经C 三叉神经运动支D 舌咽神经E 三叉神经第二支 眶上裂通过的结构有 A 第三 第四 第五 第六颅神经 眼上动脉 眼上静脉B 第三 第四 第六颅神经 眼上静脉 三叉神经第一支C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五颅神经 眼上静脉D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五颅神经 眼上动脉E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颅神经 眼动脉 下列哪项不是通过颈静脉孔的结构A V颅神经的第三支B IX颅神经C X颅神经D XI颅神经E 颈内静脉 颞下窝的解剖关系 位于颧弓平面以下 上颌骨体和颧弓后方的不规则凹窝前壁为上颌窦后外侧壁 外侧为下颌支 内侧为翼外板 后方为茎突与颈动脉鞘此窝向上通颞窝 借卵圆孔和棘孔通中颅窝 向内借翼颌裂通翼腭窝包含肌肉 翼内肌 翼外肌 颞肌 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 颧弓平面以下是 A 颞下窝B 颞窝C 翼腭窝D 蝶额孔E 咽旁间隙 颞下窝A 上通颞窝B 下通中颅窝C 前为蝶窦D 后为上颌窦E 外为鼻咽部 中颅窝与颞下窝相通 经过A 眶上裂B 棘孔C 眶下裂D 圆孔E 卵圆孔 正确描述颅底诸孔裂的是哪一项 A 舌下神经管内口位于中颅窝B 棘孔位于后颅窝C 内耳道通过听神经D 茎乳孔通过迷走神经E 卵圆孔通过三叉神经第二支 颞下窝前界的解剖结构为A 蝶骨大翼和岩骨尖B 上颌窦后外侧壁C 下颌支 冠状突和颞肌D 茎突和颈鞘E 鼻腔和鼻咽 颞下窝的后界是 A 颌后静脉B 颞骨茎突C 颞骨乳突前面D 面动脉E 颈内静脉 翼腭窝的解剖关系 位于蝶骨翼突和上颌骨的裂隙内 是颞下窝向前向内的延伸前界是上颌窦后壁 后界是翼突 内为腭骨 外为翼颌裂包含 蝶腭神经节 三叉神经上颌支及颌内动脉分支 翼腭窝的解剖关系 六个交通向前 经眶下裂入眼眶向后 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内 经碟腭孔通鼻腔向外 经翼颌裂通颞下窝向后上 经圆孔通中颅窝向下 经翼腭管 腭大孔通口腔 翼腭窝常作为判定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的依据 主要是由于其内含有 A 肌肉B 血管C 黏膜D 脂肪E 骨质 翼腭窝位于A 前 中颅窝之间B 中 后颅窝之间C 翼突与硬腭之间D 翼突与下颌骨之间E 翼突与上颌骨之间 下面有关翼腭窝的描述 错误的是 A 向上经眶上裂通眼眶B 向外通颞下窝C 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D 向后经圆孔人海绵窦 中颅窝E 向上经眶下裂通眼眶 翼腭窝受侵犯主要见于A 鼻咽癌B 上颌窦炎C 下颌骨成釉细胞瘤D 上颌窦癌E 腮腺混合瘤 颈淋巴结分组 颈深淋巴结分组 颈内静脉淋巴结又称颈深淋巴结上组 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中组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下组 颈内静脉后方的副神经淋巴结 颈内静脉淋巴结分A 2组B 3组C 4组D 5组E 6组 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属于 A 颈下淋巴结B 颌下淋巴结C 颈深淋巴结上组D 颈深淋巴结中组E 颈深淋巴结下组 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作用 特异性不强 配合ECT和BUS确定病变部位 大小 范围 有利于分期对判断良 恶性无确切可靠定性征象 主要靠瘤外表现 淋巴结转移 喉软骨破坏或其他转移征象 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作用主要是 A 确诊B 鉴别良恶性C 鉴别非肿瘤性病变D 确定肿瘤范围和淋巴结转移E 确定周围组织结构受累 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的CT表现 部位 颈动脉鞘 及交感神经链 颅底孔洞 椎旁 咽旁间隙囊变 脂肪变强化中等颅底孔洞扩大颈动脉鞘间隙神经源性肿瘤致颈内动脉及咽旁间隙向外后移位 鉴别来自咽黏膜间隙或腮腺间隙肿块 女 20岁 右颈部包块2年 CT示右颈动脉鞘区有一2 3cm囊实性肿块 实性部分增强 诊断为 A 腮腺囊肿B 颈动脉球瘤C 神经鞘瘤D 恶性淋巴瘤E 鳃裂囊肿 CT显示颈前三角区囊性占位 可见钙化 囊壁有轻度增强 颈动脉受压与颈内静脉分离 最可能的诊断为 A 动脉体瘤B 鳃裂囊肿C 神经鞘瘤D 颈淋巴瘤E 颌下腺混合瘤 椎管内病变 下列影像学方法 哪个可直接显示脊髓 A 超声B PETC X线平片D CTE MRI 下列哪一种方法最适合诊断蛛网膜炎 A CT脊髓造影B CT平扫C CT增强扫描D X线平片E X线体层摄影 选择一种最敏感的诊断硬脊膜囊内种植性转移的检查方法 A CT平扫B CT增强扫描C CT脊髓造影D MRIE 增强MRl 关于髓外硬膜内肿瘤的CT脊髓造影扫描 典型表现是 A 脊髓位置正常 没有变形B 脊髓移位 没有变形C 脊髓移位 外形变扁 肿瘤呈圆形D 脊髓移位 呈圆或椭圆形 肿瘤呈扁平状E 脊髓移位 脊髓和肿瘤都接近圆形 脊髓炎性病变 脊髓炎 脊髓多发硬化 蛛网膜炎 硬膜外脓肿 脊髓炎的MRI表现 急性横断性脊髓炎局限于数个脊髓节段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 迅速进展为脊髓横断性损害病因不清 病毒感染后 免疫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MRIT1WI上常无明显异常改变 部分病例可见局限性脊髓增粗T2WI上可见呈节段分布的不规则斑片状长T2信号 以灰质为主部分病例可见强化 脊髓多发硬化的MRI表现 绝大多数病灶位于颈髓和胸髓多位于白质 可累及灰质多发或单发局限或累及多个脊髓节段病灶长径与脊髓长轴垂直T1WI低信号 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可强化 提示为活动期 有关脊髓多发性硬化 错误的是 A T1WI敏感B 可见脊髓增粗C 多见于颈 胸段D 病变可强化E 可有脑内多发性硬化病灶 有关脊髓多发性硬化 正确的是 A 是横贯性脊髓炎最常见原因B 可使脊髓增粗C 多见于颈 胸段D T1加权像不敏感E 以上均对 脊髓多发硬化A 多见于老年人B 多见于儿童C 多见于男性D 多见于腰部E 多见于30 40岁 脊髓蛛网膜炎 分三型 型 马尾神经向心性集结 型 马尾神经偏心性集结 型 蛛网膜下腔闭塞 分不清马尾神经 脊柱外伤 脊髓损伤 占全身损伤的0 2 0 5 脊柱骨折的20 脊髓震荡脊髓挫伤 断裂硬膜外血肿 脊髓压迫 脊髓损伤的MRI表现 脊髓外形改变脊髓肿胀脊髓 S 形弯曲脊髓完全或不完全离断脊髓萎缩信号强度改变水肿出血软化 外伤性脊髓水肿伤后病情达到最严重的时间为A 1天B 2天C 3 6天D 7天E 半月后 椎管内肿瘤 定位 椎管内肿瘤按生长部位或与脊髓 脊膜的关系分为脊髓内 脊髓外硬膜内和硬膜外三种髓内肿瘤 10 15 髓外硬膜下肿瘤 60 75 硬膜外肿瘤 10 CT脊髓造影示脊髓增粗 蛛网膜下腔变窄 定位诊断为 A 髓内B 髓外硬膜外C 髓外硬膜内D 髓外硬膜内外E 髓内和硬膜内 CT脊髓造影示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 对侧变窄 脊髓受压 向对侧移位 应诊断 A 髓内占位病变B 髓外占位病变C 髓外硬膜内占位病变D 髓外硬膜外占位病变E 椎管内占位病变 髓内肿瘤 室管膜瘤 60 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转移瘤 髓内肿瘤中以哪一种组织学类型最常见 A 神经母细胞瘤B 血管母细胞瘤C 神经上皮性囊肿D 胶质瘤E 错构瘤 室管膜瘤 占髓内肿瘤的60 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和圆锥的终室细胞60 位于脊髓圆锥部 也可位于上颈髓圆锥或终丝室管膜瘤以黏液乳头型多见 而颈髓室管膜瘤多为细胞型出血 囊变及空洞形成常见 室管膜瘤 CT平扫病变处椎管扩大 脊髓增粗 病变多为低密度CTM显示脊髓增粗 相邻脊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变窄对比增强后可有中央管周围的轻度强化 是室管膜瘤的特征 室管膜瘤 位于圆锥以下的室管膜瘤呈球形或分叶状 边界清楚 可充满椎管 圆锥以上者呈长圆形或腊肠状 脊髓增粗 可累及多个脊髓节段肿瘤实性部分在T1WI呈等信号 T2WI高信号 瘤体内囊性部分因蛋白含量高致信号强度介于肿瘤实性部分与脑脊液之间 继发空洞与脑脊液信号近似增强后肿瘤实体及种植转移病灶明显强化与星形细胞瘤鉴别年龄 部位 生长方式 出血 囊变及空洞 有关脊髓内室管膜瘤 叙述错误的是 A 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B 多为良性 少数为恶性C 可见囊性改变D 可发生在圆锥终丝E 病变一般不增强 星形细胞瘤 占髓内肿瘤的30 常见于儿童 10 25岁多见好发于颈胸段 多节段侵犯弥漫侵润生长 边界不清囊变及继发空洞形成 星形细胞瘤 CT部分病例椎弓根间距增宽或椎管扩大病变为低或等密度 可见水样密度囊变区增强后强化程度不一 且强化不均一CTM可显示局限性脊髓增粗 相应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梗阻 星形细胞瘤 MRI脊髓弥漫增粗 病灶边界欠清肿瘤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囊变区与脑脊液信号近似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强化 有助于显示肿瘤边界和区分囊变 水肿及继发空洞 星形细胞瘤A 多见于成的年人B 多为恶性C 膨胀性生长D 境界清楚E 好发于颈胸段 儿童最常见的颈髓肿瘤是 A 髓母细胞瘤B 少突胶质细胞瘤C 星形细胞瘤D 生殖细胞瘤E 畸胎瘤 血管母细胞瘤 占髓内肿瘤的1 5 40岁以前好发75位于脊髓内 多在脊髓背侧 10 15 同时累及脊髓和硬膜下 位于髓外的肿瘤 多累及背侧软脊膜好发于颈胸段30 多发 合并vonHipple Lindau综合征 血管母细胞瘤 较小肿瘤易漏诊 髓内流空血管可能为唯一征象肿瘤较大时致脊髓增粗 病灶内部可见不均匀低信号改变 异常信号范围较大 T2WI表现为大范围高信号囊肿形成时 肿瘤周围可见清晰囊壁 有些囊肿位于肿瘤中央 部分囊肿与肿瘤完全分开 肿瘤结节位于脊髓背侧 在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 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 肿瘤结节显著强化肿瘤邻近区域可见血管流空影 脊髓内不伴有脊髓空洞症肿瘤是 A 室管膜瘤B 星形细胞瘤C 转移瘤D 血管母细胞瘤E 以上全不对 应与髓内血管畸形鉴别的主要疾病是A 神经鞘瘤B 骨髓血管母细胞瘤C 骨髓转移瘤D 骨髓星形细胞瘤E 骨髓炎 神经源性肿瘤 最常见的髓外硬膜下肿瘤 包括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节瘤和神经纤维肉瘤占髓外硬膜下肿瘤的25 30 神经源性肿瘤70 75 髓外硬膜下 15 硬膜内外 15 硬膜外 1 髓内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均属于外胚叶起源 均来源于雪旺氏细胞 前者以神经鞘膜细胞为主 后者还含有神经周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织学构象 AntoniA型和AntoniB型肿瘤易囊变 黏液变 出血及钙化少见 神经源性肿瘤 CT表现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 低密度囊变与坏死区对比增强肿块有中等均一强化骨窗观察可见椎管扩大 一侧或两侧椎间孔扩大和相邻椎体骨破坏CTM可显示肿块造成的充盈缺损区 脊髓受压 向对侧移位和变形 肿瘤上 下方脊蛛网膜下腔扩大 肿瘤区变窄或消失 神经源性肿瘤 MRI表现具髓外硬膜下肿瘤特征呈圆形或卵圆形 沿椎间孔生长呈 哑铃形 T1WI呈低 等信号 T2WI高信号 囊变区信号更高增强扫描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易合并神经纤维瘤病 型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A 一侧脊柱旁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影B 早期扫描常不强化C 起源于椎管内神经根的神经纤维瘤可呈哑铃状D 多数神经鞘瘤因含脂肪较多而呈比周围肌肉低的密度E 边缘锐利 附近骨骼可形成压迹 易压迫椎间孔造成邻近椎弓根和椎体侵蚀的病变是 A 星形细胞瘤B 神经纤维瘤C 血管畸形D 脊髓空洞症E 血管母细胞瘤 关于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的下列评述 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组织来源不同B 神经纤维瘤多为神经纤维瘤病的局部表现C 4 11 神经纤维瘤病并发神经纤维肉瘤D 神经鞘瘤可多发 恶变多见E 神经鞘瘤可通过椎间孔长到椎管外 脊膜瘤 多数位于髓外硬膜下间隙 或同时位于硬膜内外中老年女性多见 男女之比为1 5多见于胸段 80 大体 卵圆型和扁平型 实性 钙化或骨化 血供丰富组织学 上 内 皮型和纤维型 纤维母细胞型 多见 其次为沙砾体型 脊膜瘤 CT表现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 可见钙化增强检查 肿块明显均一强化用骨窗观察可见相邻椎管骨增生改变CTM可显示肿块造成的脊髓受压 移位和变形以及肿瘤上下方脊蛛网膜下腔的增宽 脊膜瘤 MRI表现80 90 于T1WI和T2WI与灰质呈等信号矢状面与冠状面便于全面观察肿瘤与硬膜囊 蛛网膜下腔的关系增强扫描呈明显均一强化 广基与硬脊膜相连 可见 硬膜尾 征 硬膜外肿瘤 硬膜外肿瘤包括起自脊椎骨质及邻近软组织的原发肿瘤和转移性病变 其中以转移瘤 淋巴瘤及白血病浸润较常见 硬膜外肿瘤 硬膜外转移瘤成人最常见的硬膜外恶性肿瘤以胸椎最为常见 其次为腰椎50 来自肺癌 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经血源转移至硬膜外间隙而形成肿块或继发于邻近椎体和椎弓根的转移灶常经脊柱静脉系统播散 硬膜外肿瘤 恶性淋巴瘤可经椎管内淋巴系统侵犯硬膜外组织 但较少侵犯脊椎骨质硬膜外淋巴瘤以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常见硬膜外白血病浸润可发生于各种类型白血病 但以急淋多见可为脑膜或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一部分 也可单独发生临床以脑脊液压力增高 神经根症状为主 硬脊膜外肿瘤 MRI表现硬膜外单发或多发软组织肿块 呈稍长或等T1 稍长T2信号好发于硬膜囊腹侧 硬膜囊受压移位 病变位于椎间孔处可造成神经根增粗并可沿椎间孔向椎旁侵犯还可显示邻近骨质信号的异常 如病变累及椎体和附件可表现为骨髓脂肪信号消失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强化 如肿瘤侵犯邻近硬膜可见硬膜增厚并呈条带状强化 下列椎管内硬膜外肿瘤中 哪一种最常见 A 神经鞘瘤B 神经纤维瘤C 神经母细胞瘤D 错构瘤E 转移瘤 脊柱脊髓先天发育畸形 脊椎闭合不全综合征脊柱裂脊膜膨出 脊髓脊膜膨出脊髓纵裂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空洞症 脊柱及神经管的发育 原条 原凹 原结 组织分化及中胚层形成脊索的形成 脊柱的原基脊索诱导神经管的形成前 后神经孔闭合脊索与前肠分离及神经外胚层与皮肤外胚层分离轴旁中胚层和体节的形成 脊柱裂 胚胎发育过程中软骨化中心或骨化中心缺乏导致椎弓愈合不良或不愈合隐性脊柱裂 伴脊膜或脊髓膨出脊柱裂 脊膜 脊髓 脂肪膨出 脊膜膨出 meningocele 囊的内容物为脑脊液脊髓脊膜膨出 myelomeningocele 囊内脑脊液中有神经成份脂肪脊髓脊膜膨出 lipomyelomeningocele 还有脂肪成分 CT 平扫显示与脊椎裂相连向体外膨出的脑脊液样低密度软组织块 有时也可显示囊内 皮下和肌肉内的脂肪 囊内脂肪可与椎管内脂肪相连CTM 可见造影剂充盈膨出的囊内 显示由椎管内向膨出延伸的一条或多条软组织密度带状脊髓与马尾结构MRI 囊袋内脑脊液呈长T1 长T2信号 疝出的脊髓或马尾神经呈与神经组织近似的中等信号 确定有无脂肪组织 囊袋内短T1 长T2 脂肪抑制序列信号降低 脊膜膨出的影像诊断依据为 A 椎体受压B 椎间孔增大C 脊髓增粗D 椎管周围囊性病变与鞘膜囊相通E 椎间隙变窄 有关脊髓脊膜膨出 错误的是 A 膨出可发生在颈段和腰段B 为神经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