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7930224 上传时间:2020-03-2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检查技术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线摄影检查技术1模拟X线摄影检查: 是指X线照射到人体时,由于人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X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使穿透人体的X线强度变得不均匀,把这种强度不均匀的X线直接记录在胶片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模拟X线摄影检查。 2数字X线摄影检查: 把穿透人体的X线直接记录在成像板(IP)、平板探测器(FPD)上的检查方法称为数字化X线摄影检查。3焦片距: 指X线管焦点至胶片间的距离。4肢片距: 指被检部位中心所在的平面至胶片间的距离。5摄影床面中线: 沿X线摄影床面长边方向,经床面短边中点所作的直线亦称为台中线6前后位: 指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胶片,IP,FPD),身体矢状面与暗盒(胶片,IP,FPD)垂直,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射至后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前后位。7后前位: 指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射至前面的摄影体位称为后前位。8左侧位: 指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右侧射至左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左侧位。9右侧位: 指被检者右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平行(冠状面与暗盒垂直),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左侧射至右侧的摄影体位称为右侧位。10 右前斜位: 指被检者右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右前斜位,也称第一斜位。11 左前斜位: 指被检者左前部靠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一定角度),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的摄影体位称为左前斜位,也称第二斜位。12轴位: 指身体矢状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方向与身体或器官长轴平行或近似平行投射。13听眉线: 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14听眦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2角。15听眶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16听鼻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17瞳间线: 为两瞳孔间的连线。18听口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3角。19整体片: 为全面观察和了解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摄取肢体较大范围的X线照片称为整体片,也叫概观片。20 X线功能片: 显示关节活动情况以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X线照片称为X线功能片。21焦肢距: 指X线管焦点至被检体中心所在平面间的距离。22右后斜位: 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左后方射入,右前方射出的方向。 23左后斜位: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身体右前方射入,左后方射出的方向。24切线位: X线中心线与被检肢体局部边缘相切的投射方向。25焦台距:指X线管焦点至摄影床面间的距离。 26局部片:为重点观察肢体某小范围的组织结构而摄取的小照射野的X线照片称为局部片。27铅字标记正放: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管的放置方法。28铅字标记反放:所谓“正放”是指铅字面向X线胶片的放置方法。29暗盒竖放 :凡肢体长轴与其长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竖放(亦称直放)。30暗盒横放:凡肢体长轴与其短轴相平行的摆放称为胶片或IP横放。31软X线摄影: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故称为“软X线”,用这种X线摄影称为软X线摄影。32X线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33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34阴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35阳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白色)的影像。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36离子型对比剂: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37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38X线特殊检查技术:利用特殊的X线设备和工具,采用某种特殊的摄影技术,以获得特殊的影像效果,此种检查方法称为X线特殊检查技术。39直接放大摄影:是将被检体置于X线管和胶片之间的预定位置,被检体与胶片保持较大的距离,经X线曝光后,在X线照片上直接获得被摄部位的放大图像。X线造影检查技术1X线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物质引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此方法称为X线造影检查。2对比剂:能够提高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称为对比剂。3阴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低、吸收X线少、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低(黑色)的影像。常用的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4阳性对比剂: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白色)的影像。常用的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5离子型对比剂:属于盐类,在水溶液中都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带有电荷,渗透压大于人体血浆,本身的化学毒性及副作用大于非离子型的对比剂。6非离子型对比剂:不是盐类,在水溶液中不产生离子,不带电荷,呈分子状态,渗透压近于人体血浆,对脑组织和心肌刺激性小,毒性明显低于离子型对比剂。7DSA: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8mask 片:与普通平片的图像完全相同,而光学密度正好相反的图像。9时间减影: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的减影方式称为时间减影。10能量减影:在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11静脉DSA :以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式来进行DSA 检查。12动脉DSA :对比剂直接进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进行DSA 检查。CT检查技术1图像重建: 图像重建数据采集完成后,需要根据采集的数据进行求解,以获得各个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这一过程称为图像重建。2像素: 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代表着重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3CT值: 对于某组织,若具有线衰减系数m组织,则该组织的CT值定义为: 。m水表示水的线衰减系数,k是分度系数,一般定为1000。4窗口技术: 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5窗宽和窗位: 窗口中心的CT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值范围称为窗宽。6层厚: 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线束的厚度。7间距: 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8视野(FOV): 是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9床速: 是CT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10螺距: 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11空间分辨力: 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12密度分辨力: 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13部分容积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14平扫: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检查,是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部位的CT检查。15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一般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多采用团注法,即在短时间内一次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静脉血管,然后再进行CT扫描。16两期和多期扫描:是指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的方法,根据各个部位和一些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点,在开始注射对比剂的数秒甚至几小时内,对检查的部位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完整快速螺旋扫描。17灌注扫描:是指在快速团注对比剂后,对固定的感兴趣层面进行连续快速扫描,得到一系列图像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软件,分析每个像素对应的密度变化,得到每一个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从而计算出对比剂到达病变的峰值时间、平均通过时间以及局部血容量和局部血流量,并组成新的数字矩阵,再通过数/模转换,获得灌注图像,或经过假彩色编码处理后显示,获得各参数的彩色图像。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了解感兴趣区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可以准确地反映组织的血管化和血流灌注情况,因而是一种功能成像。18造影CT扫描:造影CT是指先行某一器官或结构造影,然后再行CT扫描的检查方法。19定位像扫描:定位像扫描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静止不动、被检者随着检查床在扫描孔内匀速移动时,球管同时曝光而得到的一幅平面图像的扫描方式。20螺旋扫描:又称容积扫描,由于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而命名。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线,连续采集产生的数据,而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式称为螺旋扫描。 21轴位扫描:指横断面的扫描,是X线球管曝光扫描时,环绕被检者检查部位一周扫描出一幅图像,然后移动一定床位后静止,X线球管再曝光旋转一周产生下一幅图像,周而复始,直至所确定的检查部位全部扫描完成为止。22薄层扫描:是指对微小病灶和病变的细微结构选用小的层厚进行的扫描。23高分辨力扫描:是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较小的扫描视野(FOV)、高空间分辨力算法(即骨组织重建算法)重建的一种扫描方式。24靶扫描:是指在扫描检查时选用较小的扫描视野,缩小扫描范围,以便获得清晰放大图像的扫描方法。25图像后重建:是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扫描原始数据再进行图像各种参数的调整重建,包括显示图像视野的大小调整、图像位置的调整、图像层厚的大小调整(指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的间距调整、图像重建过滤函数的调整等。26多平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新做了一组其它方位的断层扫描。27表面影像法显示:表面影像显示要求预先设定一个CT值阈值,计算机将三维容积数据各像素的CT值与这个阈值比较,凡是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据被用于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表面,然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表面的立体图像。28最大密度投影:MIP,指对容积数据中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形成MIP图像。29容积显示:是将三维容积数据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并应用传递函数给每一像素赋予一定的透明度和颜色,从而显示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的图像。能分别显示软组织、血管、骨骼和器官的内部结构,对肿瘤组织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显示良好,适用于骨骼、血管系统的重建。30肝脏的三期扫描法:一般采用静脉团注法,一次注射80100ml的含碘对比剂,注射速率多采用2.53ml/s之间,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253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动脉期,在开始注入对比剂后5565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门脉期,在注射对比剂后300s的时间内开始曝光扫描肝脏的延迟期。这种扫描方法称为肝脏的三期扫描法。磁共振检查技术190和180脉冲: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90的RF脉冲称为90脉冲;将宏观磁化矢量M0偏转180的RF脉冲称为180脉冲。180RF脉冲的射频能量要比90脉冲大一倍。2重复时间:从第一个RF激励脉冲出现到下一周期同一脉冲出现时所经历的时间。TR是扫描速度的决定因素。3回波时间:从第一个RF脉冲到回波信号产生所需要的时间。4反转时间:反转恢复脉冲序列中,180反转脉冲与9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5翻转角:在RF脉冲的激励下,宏观磁化强度矢量将偏离静磁场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称为翻转角。翻转角的大小是由RF强度(能量)所决定的。6信号激励次数:每次相位编码时收集信号的次数。NEX取得越大,所需的扫描时间就越长。7回波链长度:扫描层中每个TR时间内用不同的相位编码来采样的回波数,即在1个TR时间内180脉冲的个数,也称为快速系数。8回波间隔时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回波链中相邻两个回波之间的时间间隔。9有效回波时间:在最终图像上反映出来的回波时间。10k空间:指傅立叶变换的频率空间。11T2*效应:在梯度回波序列中,翻转梯度可使信号读取方向磁场均匀性被破坏,导致横向弛豫加快,信号的衰减是由于磁场不均匀和质子T2共同作用的结果。12饱和现象:指在RF作用下低能态的核吸收能量后向高能态跃迁,如果高能态的核不及时回到低能态,低能态的核减少,系统对RF能量的吸收减少或完全不吸收,从而导致磁共振信号减小或消失的现象。 模拟X线成像 1. 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后在X线管阳极靶面上的撞击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2. 有效焦点:像面上不同方位实际焦点的投影称为X线管有效焦点。 3. 有效焦点标称值:1982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336号出版物上阐述了用无量纲的数字(如1.0、0.3、0.1等)来表示有效焦点的大小,此数字称为有效焦点标称值,其值是指有效焦点或实际焦点宽度上的尺寸。 4. 阳极效应:在平行于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端X线量少,近阴极端的X线量多,最大值在110处,分布是非对称性的。在靶平面的阳极一侧没有一次X射线。这种现象被称为X线管的阳极效应。 5. 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MTF)是描述X线管焦点这个面光源使肢体成像时,肢体组织影像再现率的函数关系。6X线管焦点的增涨值(B):是描述X线管焦点的极限分辨力随着负荷条件的改变而相对变化的量,又称散焦值或晕值。 7. 焦点的极限分辨力:焦点的极限分辨力()是在规定测量条件下不能成像的最小空间频率值,以每毫米中能够分辨出的线对数(LP/mm)来表示。 8. 焦点的方位特性:在垂直X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端有效焦点小,近阴极端有效焦点大,这一现象被称为焦点的方位特性。在短轴方向上观察,有效焦点的大小基本对称相等。 9. 中心线:X线束中心部分的射线称为中心线,中心线是摄影方向的代表。 10. 照射野:是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肢体曝光面的大小。 11. 感光效应: X线感光效应是指X线通过被检体后使感光系统感光的效果。 12成像性能:感光材料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像质的因素统称为成像性能。13. 胶片特性曲线:描绘曝光量与所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由于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所以称之为“特性曲线”。14感光度: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敏感程度,即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15相对感度(比感度):是以产生密度Dmin+1.0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胶片的感光度比值乘以100,即与感光度的设定值为100的特定胶片相对比较。16. 反差系数:是指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17. 平均斜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Dmin+0.25和Dmin+2.00)的连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18宽容度:特性曲线上直线部分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表示的是正确曝光量的范围。 19有效宽容度:是指产生诊断密度(0.252.0)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20. 本底灰雾: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称为本底灰雾或基础灰雾。 21. 片基灰雾:指感光材料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解之后的密度。 22. 感光测定:表示感光材料所接受的曝光量,同由此而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定量测定方法。23增感屏:在X线激发下,对胶片具有增加感光作用的器材。24. 增感率:指在照片上获得同一密度值1.0时不用增感屏和应用增感屏时的X线量之比。25荧光现象:某种物质在紫外线、X线、电子线等激发下,可将其吸收的能量以可见光形式释放出来的现象。26感度比:一般以增感率为40的中速钨酸钙屏为基准值100,其余各种增感屏均以产生相同密度1.0的感度与其比较,所得倍数即为感度比。27T颗粒技术:扁平颗粒胶片与相对应的稀土增感屏匹配,发挥出独特的扁平颗粒技术,得到高质量影像效果。28. 正像:X线透视时产生可见的荧光图像称为正像。29. 负像:X线摄影时X线作用于胶片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光,经后处理,在照片上显示出物体内部结构的照片影像称为负像。 30. 透光率:指照片上某处的透光程度。在数值上等于透过光线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 31. 阻光率:指照片上阻挡光线能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透光率的倒数。 32. 光学密度:指曝光后的胶片经显影加工处理后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也称光学密度或黑化度,以阻光率的常用对数值表示。33肢体对比度:又称对比度指数,即肢体对X线吸收系数的差值。34. X线对比度:X线作用于被检体时,透过被检体后X线强度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35. 胶片对比度: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36. 照片对比度: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37照片模糊:X线照片上组织器官、解剖结构、病灶等影像边缘的不锐利。38. 半影:在X线摄影成像时,由于几何学原因而形成的几何学模糊。 39距离平方反比定律:X线照片的感光效应与摄影距离的平方成反比。40. 运动模糊: X线管、被检体及胶片三者中任何一个因素在X线摄影过程中发生移动,所摄影像出现的模糊。 41. 清晰度:照片上影像边缘的锐利程度。42. 失真:照片影像较原物体在大小、形状及位置上的差异。 43放大失真:X线摄影时由于被照物体各部与胶片距离不同,导致被检体各部位放大率不一致。44. 照片斑点:X线照片影像上细小的光学密度差。 45. 散射线:X线管发射出的原发射线穿过人体及其他物体时,所产生的方向不定、能量较低的散乱射线。 46. 散射线含有率: 散射线在作用于胶片上的全部射线量中所占比率。47. 空气间隙效应:利用X线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以空气吸收能量较低的X线及散射线,减少散射线对照片的影响,提高照片质量。48. 栅比:指铅条高度h与相邻两铅条间距D的比值。49. 栅密度: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距离(1cm)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 50. 铅容积: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平均1cm2中铅的体积。 51. 滤线栅的焦距:指聚焦式滤线栅的倾斜铅条会聚于空中的直线平面到滤线栅板平面的垂直距离。52. 滤线栅因子:也称曝光量倍数,是指不使用滤线栅时测得的全X线(原发射线和散射线之和)强度和使用滤线栅时测得的全X线强度的比值。53滤线栅的切割效应:即滤线栅铅条对X线原射线的吸收作用。54. 对比度改善系数:又称对比度因子,是使用和不使用滤线栅的对比度之比。55. 感光中心:所谓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56. 显影中心: 所谓显影中心,是AgX接受光的照射(曝光)后,乳剂吸收了光量子所形成的银质点。 57互易律失效:当曝光量一定时,无论光强度与曝光时间变化,密度应该是一定的。但是,在摄影过程中当光强度过大,曝光时间过短或光强度过小,曝光时间过长时,往往密度并不一致。此为互易律失效。 58. 间歇曝光效应:用同一光强度的连续曝光与间歇曝光,虽然曝光量相同但会产生不相同的密度。此为间歇曝光效应。 59. PQ型显影液:由菲尼酮(Phenidone)与对苯二酚(Quinol)组合的显影液,称为PQ型显影液。PQ型现为X线照片显影液中主导类型,具有良好的显影效果。 60. MQ型显影液:由米吐儿(Metol)与对苯二酚(Quinol)组合的显影液,称为MQ型显影液。 数字X线成像1模拟:模拟是以某种范畴的表达方式如实地反映另一种范畴。2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是将一幅图像分成有限个被称为像素的小区域,每个像素中的灰度平均值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因此,数字图像的图像矩阵是一个整数的二维数组。3矩阵:矩阵是一个数学概念,它表示一个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方阵。是由二维(行和列)排列成的方格组成,一个方格就是坐标中的一个点(x,y)。数字成像是根据每一个方格所接收到的X线剂量的多少而将每一个方格赋予不同的数值,由这些不同的数值构成的二维图形被称为数字矩阵。常用的矩阵有320320、512512、10241024等。4像素:像素是指组成数字图像矩阵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数值,即像素值。像素值由二进制的位数表示,如10bit、12bit、16bit等。5灰阶:灰阶是指在图像上或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各点不同的灰色层次,表现不同亮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灰阶。6信噪比:在实际的信息中一般都包含有信号和噪声,信号强度与噪声强度的比值称为信噪比(SNR)。它是评价影像质量的指标之一。7CR: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影像,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字X线摄影方式。8光激发发光:某些荧光物质可将第一次被激发的信息记录下来,再次受激发时释放出与初次激发所接收的信息相应的荧光,此现象称为“光激发发光(PSL)”。9IP的时间响应特性:IP发射荧光强度的衰减与时间的关系称“IP的时间响应特性”。10时间减影:以不同能量的X线(如100kV和50kV)对同一部位进行连续两次曝光,获得两幅不同能量的CR影像,两次曝光期间病人不能移动。通过对两幅影像的数据进行减影处理,可以得到去除骨骼的软组织影像,或去除软组织的骨组织影像。由于该减影方式中减影所使用的两幅影像是在不同时间获得的,故称为时间减影。11能量减影:使用一次曝光同时获得了不同能量的两幅影像,然后通过加权减影技术处理,可获得减影图像称为能量减影。12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又称“高对比分辨力”。是指从影像中可辨认的组织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是对影像空间细微结构的辨别能力。它是表示一幅图像质量的量化指标,常用毫米(mm)、单位距离内的线对数(LP/mm)表示。13DR:是利用电子技术将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的X线成像方法。X线在穿过人体后作用于X线探测器并转化为数字信息,形成X线衰减数字矩阵,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和显示图像。14CCD:即电荷耦合器件,它是一种半导体器件,由于它的光敏特性,即在光照下能产生与光强度成正比的电子电荷,形成电信号。这一特性被广泛用于CCD成像设备,即CCD摄像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DSA:是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传统X线血管造影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利用计算机减除造影图像上的与血管影像重叠的背景影像,使血管影像单独显示出来。2胶片减影法:利用同一患者的血管造影片与同体位的平片翻印成的正片互相重叠,将此重叠的两片覆盖于未感光的X线胶片上,用可见光曝光,经冲洗得到血管造影的光学减影片。3DSA影像链:是指DSA 影像有关的一系列部件:影像增强器、光学透镜、X线电视系统和控制部分,现代DSA装置的影像链多采用数字平板探测器直接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影像转变为数字信号。4影像增强管缩小增益:增强器的输入屏面积大于输出屏,把较大面积上的亮度聚集在较小面积上,使亮度得到提高,这种增益称作缩小增益。5影像增强管能量增益:在增强管内由于阳极电位的加速,光电子获得较高能量,撞击到输出屏时可激发出多个光子,光电子能量越大,激发出的光子数目越多,这种增益称作流量增益或能量增益。6图象数字化:先测到图像矩阵中每个像素的衰减值,再把测量到的这些衰减数值转变为数字,形成数字矩阵。7时间-视频密度曲线:以时间值为X轴,视频密度值为Y轴作图,得到的曲线。某个兴趣区的时间视频密度曲线反映的是透射该兴趣区的X线衰减的时间变化。8mask 片:与普通平片的图像完全相同,而光学密度正好相反的图像。9时间减影:造影像和mask像两者获得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的减影方式称为时间减影。10时间减影常规方式:取mask和充盈像各一帧,进行相减,称为时间减影常规方式。11时间减影脉冲方式:每秒进行数帧的摄影,在对比剂未注入造影部位前和对比剂逐渐扩散的过程中对X线图像进行采样和减影,最后得到一系列连续间隔的减影图像。12时间减影超脉冲方式:在短时间进行每秒630帧的X线脉冲摄像,然后逐帧高速重复减影。13能量减影:在进行兴趣区血管造影时,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取得两帧图像,作为减影对进行减影。14混合减影:DSA检查时,把能量减影和时间减影方式相结合,就是混合减影。15静脉DSA :以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式来进行DSA 检查。16动脉DSA :对比剂直接进入兴趣动脉或接近兴趣动脉处进行DSA 检查。17动态DSA :DSA成像过程中,在X线球管、人体和检测器规律运动的情况下获得DSA图像的方式,称之为动态DSA。18数字电影减影:以数字式快速短脉冲进行图像采集,实时成像,每秒2550帧,称为数字电影DSA。19旋转DSA:新型C形臂所具有的一种三维图像采集成像方法,采集图像时,C型臂支架围绕患者做旋转运动,对某血管及其分支作180的参数采集。20步进式血管造影:是指DSA检查时采用快速脉冲曝光采集图像,实时减影成像。在注射造影前摄制该部位的mask片,随即采集造影像进行快速减影。在脉冲曝光中,X线球管与影像增强器保持静止,导管床携人体自动匀速地向前移动,以此获得该血管的全程减影像。21遥控对比剂跟踪技术:在不中断的实时图像中显示血管对比剂的移动。操作者可用交互式或用速度曲线的编程式自动控制速度,使之进行造影跟踪摄影。22自动最佳角度定位系统:能帮助操作者更容易找到任何感兴趣的血管实际解剖位置的最佳视图,即该血管病变的最佳显示角度的机架系统。23照片延迟:先注射对比剂,后曝光采集图像。24注射延迟: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对比剂。25注射流率: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ls表示。26注射斜率:指注射的对比剂达到预选流率所需要的时间,即注药的线性上升速率。27注射加速度:注射速度的时间变化率。28几何放大技术:通过球管、人体、影像增强器三者之间相对距离的不同组合来实现的影像放大方法。29电子放大技术:通过改变影像增强器输入野的大小来改变影像的大小的方法,30定位技术:在DSA采集前先将造影部位确定一个初始位置。31缩光技术:使用准直器将曝光野中空旷区或组织密度很低的区域遮盖后进行图像采集的技术。32DSA窗口技术:通过窗宽和窗位的调节来使DSA图像得到满意的显示效果的图像处理技术。33空间滤过技术:在一幅图像上选择性增强或减弱特殊空间频率成份的图像处理技术。34再蒙片:通过重新确定Mask像来校正配准不良的图像后处理技术。35像素移位:一种通过计算机内推法程序来消除移动性伪影的技术,将mask片的局部或全部像素向不同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使之与对应的像素更好地配准。36图象合成积分:先将多帧mask像积分,并作一个负数加权;再将多帧含对比剂的造影像积分,并作一个正数加权,然后用这两个分别经积分和加权后得到的影像作为减影对相减,则可得到积分后的减影像。37匹配滤过:将系列减影图像加权以突出碘信号,降低背景结构信号和噪声的时间积分的处理方法。38递推滤过:应用视频影像处理方式,将图像加权后进行相加,以提高图像对比分辨率。39补偿滤过:在X线管与病人之间放入附加的衰减材料,在选择性的衰减特定的辐射强度区域,以提供更均匀的总的X线衰减。40DSA时间分辨率:DSA 系统对运动部位血管的瞬间成像能力。41运动性伪影:在DSA的成像过程中,由于病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运动导致减影对不能精确重合而形成的伪影。42饱和状态伪影:由视野内某部位过薄或密度过低又未使用补偿滤过,X线衰减值的动态范围超过图像信号处理规定的动态范围,形成的一片均匀亮度的无DSA信号的盲区。43设备性伪影:由于DSA 设备系统不稳定形成的伪影。44DSA图像噪声:图像亮度的随机变化,称为图像噪声,图像显示出斑点、细粒、网纹或雪花状或结构异常。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X 线摄影(radiography):是X 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过准直器的X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 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 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 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 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 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6影像板(imaging plate,IP):是CR 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字X 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 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减去骨骼、肌肉等背景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图像的技术。9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医学影像作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定量分析等增加诊断信息,用以辅助医生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诊断的技术。第二章1X 线强度(X-ray intensity):指在垂直于X 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子数量(N)与能量(h)(hv)乘积的总和。 常用X 线强度表示X 线的量与质。2光学密度(density,D):又称黑化度。指X 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3光激励发光(photo stimulated luminescence,PSL):某些物质在第一次受到光(一次X 线激发光)照射时,能将一次激发光所携带的信息贮存下来,当再次受到光(二次激光激发光)照射时,能发出与一次激发光所携带信息相关荧光的现象。4光激励发光物质(photo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substance):能发生光激励发光(PSL)现象的物质。第三章1潜影:是感光胶片被曝光后,在胶片内部产生的微量的新生银原子集团。2感绿胶片:这是一种配合发绿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550nm。3感蓝胶片(色盲片):是配合发蓝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感光乳剂的固有感色是以蓝色为主,不添加色素。其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420 nm。4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5感光效应:使感光系统(屏-片系统)产生的感光效果称为感光效应(E)。6胶片特性曲线:是指曝光量与所曝光量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由于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所以称之为特性曲线。7本底灰雾(最小密度min D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被还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称为本底灰雾或最小密度。它由片基灰雾和乳剂灰雾组合而成。8片基灰雾:指感光材料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解之后的密度。9乳剂灰雾:指乳剂制作中,为谋求一定的感度而产生的感光中心。带有这种感光中心的卤化银结晶,即使不经曝光在显影加工时也会还原成银。这种较大的感光中心称为灰雾中心,灰雾度的大小取决于乳剂中灰雾中心的量。乳剂灰雾可由本底灰雾减去片基灰雾得到。10感光度(S):是指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响应程度,也即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医用X 线胶片感光度定义为产生密度1.0 所需曝光量的倒数。11反差系数(值):称对比度(contrast)系数。反差系数是指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斜率。12平均斜率(用G表示):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0.25 min D + 和2.00 min D + )的连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13最大密度(Dmax):对某种感光材料来说,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不再因曝光量的增加而上升,此时的密度值称为最大密度(Dmax)。14宽容度(L):是指特性曲线上直线部分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表示的是正确曝光量的范围。15增感率:增感屏的增感作用常以增感率表示。在照片上产生同等密度为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照射量之比称为增感率(增感倍数或增感因数)。16中心X 线:X 线束中心部分的射线。中心线垂直于窗口平面,是摄影方向的代表。一般情况下,中心X 线应通过被检部位的中心并与胶片垂直,也有时需要倾斜一定角度经被检体射入胶片。17斜射线:X 线束中除中心线外的射线。在某些特殊体位摄影时利用斜射线作为中心线摄影,以减少肢体影像的重叠。18照射野:指通过X 线管窗口的X 线束入射于成像介质的曝光面大小。X 线束在照射野内的线量分布是不均匀的。19焦点的方位特性:在平行于X 线管的长轴方向的照射野内,近阳极侧有效焦点小,近阴极侧有效焦点大。在短轴方向上观察,有效焦点的大小对称相等。20焦点的阳极效应:阳极倾角约为20o时,在平行于X 线管的长轴方向上,近阳极侧X 线量少,近阴极侧的X 线量多,最大值在110o处,分布是非对称性的现象。在X 线管的短轴方向上,X 线量的分布基本上是对称相等。21实际焦点:灯丝发射的电子经聚焦后在X 线管阳极靶面上的撞击面积称为实际焦点。22有效焦点:把实际焦点在X 线管长轴垂直方向上的投影称为X 线管标称的有效焦点。23照片密度:又称光学密度或黑化度,用D 表示。是指X 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24X 线照片对比度:X 线照片上相邻组织的密度差(亦称光学对比度)。25散射线:当X 线管发射出的原发X 线照射到被检体等物体时,会产生光电吸收和康普顿散射,其中散射吸收的二次射线,由于射线方向不定,能量低,称之为散射线。26X 线照片层次:指照片局部范围内组织结构微小的的密度差或对比度的显示能力。27锐利度:是指在照片上所形成的影像边缘的清楚程度。28失真度:照片影像相对被检体的大小和形状的改变称之为影像失真,其变化的程度称为的影像失真度。第四章1体素(voxel):代表一定厚度的三维空间的人体体积单元。是一个三维的概念。2像素(pixel):组成数字图像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二维概念,是体素在成像平面的表现。3像素值:就是像素的灰度值或强度值,一个像素只具有一个灰度值。4矩阵(matrix):表示由像素组成的,横成行、纵成列的数字方阵。5采集矩阵(acquisition matrix):每幅画面观察视野所含像素的数目。6显示矩阵(display matrix):监视器上显示的图像像素数目。为了保证显示图像的质量,显示矩阵一般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7视野(field of view,FOV):拟进行检查容积的选定区域。8比特(bit):是信息量单位。二进制数的一位所包含的信息就是一比特。9模/数转换(analog/ data,A/D):指通过某种方法把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同样,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也叫做数/模转换或D/A 转换。10灰阶(gray sca1e):在影像或显示器上所呈现的黑白图像上的各点表现出不同深度灰色,把白色与黑色之间分成若干级,称为灰度等级,表现的亮度(或灰度)信号的等级差别称为灰阶。11原始数据(raw data):由探测器直接接收到的信号,经放大后再通过A/D 转换所得到的数据。12显示数据(display data):组成某层面图像的数据,亦即该层面各体素灰度值的矩阵中的数据。13图像重建(image reconstruction):用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计算而得到显示图像数据的过程。14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在实际的信息中一般都包含有信号和噪声。用来表征信号强度同噪声强度之比的参数称为信号噪声比。15调制传递函数(MTF):是以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为变量的函数。各个值都有自己的调制传递值和相位传递值。16噪声(noise):图像中可见的斑点、细粒、网纹或雪花状的异常结构,是影响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掩盖或降低了某些影像细节的可见度,使影像的清晰度下降。17量子检出效率(detective quantum efficience,DQE):成像系统的有效量子的利用率。18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某像素位置上可能有多个不同X 线吸收系数的体素存在,该处像素的灰度值往往是多个体素灰度值依其体积所占比例而得的平均灰度值的现象。19窗口技术(window technology):是显示数字图像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来观察图像,使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出来。20窗宽(window width,WW):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即放大的灰度范围上下限之差。21窗位(window level,WL):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即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22空间分辩力(spatial resolution):是指图像能分辨相邻两点的能力,常用能分辨两个点间的最小距离来表示。又称几何分辨力。23密度分辩力(density resolution):图像中可辨认低密度差别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数字图像灰度精度的范围)。又称为图像的灰度分辨力(或对比度分辨力)。24时间分辩力(temporal resolution):成像系统对被检体组织运动部位的瞬间成像能力。25图像增强:是增强图像中某些有用信息,削弱或去除无用信息。如:增强图像对比度、提高信噪比、强调组织边缘等。26锐化(sharpening):强调组织边缘的技术,能增强组织器官的图像轮廓,使图像中组织边缘清晰锐利。27图像运算:分为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图像代数运算是指对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处理的基本单位是像素,通过运算改变像素灰度值,但不改变像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28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一幅图像中含有医疗信息的区域。29图像变换:是指将图像转换到频率域或其他非空间域的变换域中进行处理。在这些变换域中往往能体现出图像在空间域中表现不出来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效果。30图像分割:是按照某种原则将图像分成若干个有意义的部分,使得每一部分都符合某种一致性要求。图像分割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技术,常用于医学图像的深入处理与分析。31三维图像重建:是指利用获得的连续二维断层图像信息,按照体绘制、面绘制等运算方法,重建出反映组织三维信息的三维影像。32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压缩处理:将原始影像信号的信息范围按照诊断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压缩处理,使不需要的信号被压缩掉,需要的信号清楚地显示出来。33谐调(层次)处理(gradation processing):也叫层次处理,主要是改变影像的对比度、调节影像的整体密度及影像信息的层次。34谐调曲线类型(gradation type,GT):CR 系统的谐调曲线是一组非线性的转换曲线,作用是显示灰阶范围内各段被压缩和放大显示程度,它的选择就象选择X 线胶片的值一样,针对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需要配有不同的曲线。35旋转量(rotation amount,GA):亦称转换灰度量,GA 主要用来改变影像的对比度。一些CR 系统的旋转量设置为44(不包括0),当GAl 时,表示所选择的谐调曲线上无对比度变化,相当于屏-片系统H-D 曲线的=1,输入与输出影像的对比无变化,GA 越大,对比度越大;反之对比越小。36旋转中心(rotation center,GC):为谐调曲线的中心密度,其值设为0.32.6,改变GC 即改变了曲线的密度中心;GC 可改变影像密度。37移动量(gradation shift,GS):亦称作灰度曲线平移量,一些CR 系统的GS=1.441.44,是利用细微调节以获得最优化密度,改变整幅影像的密度。降低GS 值即曲线向右移减小影像密度;反之曲线向左移增加影像密度。38空间频率处理(spatial frequency processing):指CR 系统对空间频率响应的调节,主要用于改变影像的锐利度。39频率等级(frequency rank):即对空间频率范围的分级。涉及由频率处理所增强的影像频率成份的频带。40频率类型(frequency type):用于调整增强系数,控制每一种组织密度的增强程度。41频率增强程度(degree of enhancement):表示频率处理中增强程度的最大值。用以控制频率的增强程度。42灰阶处理:即窗口技术,是数字影像所共有的。通过对窗宽(WW)、窗位(WL)的调节,使显示的影像符合诊断的需要。43X 线量子噪声:指X 线量子依泊松(Poision)分布的统计学法则随机产生的波动。44光量子噪声:是光量子依泊松分布的统计学法则随机产生的波动。45平板探测器(FPD):呈平板状,固定于立式胸片架或检查床的滤线器上,它是将穿过被检体的X 线直接转换为电子信号,再通过A/D 转换产生数字的静态和动态影像。FPD 在曝光后几秒钟内即可显示图像,无需搬运,代替屏-片系统或CR 中的IP 作影像信息接收器。46时间减影:是在注入的对比剂进入ROI 之前,将一帧或多帧图像作为蒙片储存起来,并与含有对比剂的造影像一一相减。这样两帧图像间相同的影像部分被消除,对比剂通过血管引起高密度部分被突出地显示出来。47能量减影(energy subtraction processing):利用物质结构的原子序数不同,在不同的X 线能量下具有不同的吸收系数的特点,进行加权减影计算,从而减去一种或几种组织影像,使需要观察的组织影像能清晰地显示。能量减影也称为双能减影(dual-energy subtraction)、K-缘减影。进行某ROI 血管造影时,几乎同时用两个不同的管电压摄取的两帧图像进行相减获取血管的影像的减影方法(能量减影是利用碘在33keV 附近对X 线衰减系数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特点进行的,故也称为K-缘减影)。48混合减影:是基于时间与能量两种减影方式相结合的减影方法。基本原理是在注入对比剂前后各使用一次能量减影,获得的注入对比剂前后能量减影像各一帧,对这两帧能量减影图像再减影一次,即得到混合减影图像。第 五 章1图像重建(image reconstruction):CT 数据采集完成后,利用全部探测采集的数据,求解出图像矩阵中各个像素单元的吸收系数(m ),然后构建出m 的二维分布图像的过程2像素(pixel):图像重建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排列,构成一个矩阵,矩阵元素通常被称为像素,像素的值代表着重建断面上被检体相应位置小容积元的线衰减系数。3CT 值(CT value,CT number):人体被检组织的吸收系数x m 与水的吸收系数m w 的相对差值,用公式表示为:CT Kwx w值,一般定为1000。4投影(projection):把投照受检体后射出的X 线束强度I 称为投影,投影的数值称为投影值。5反投影法(backprojection):又称总和法或线性叠加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所测到的投影值按其原路径反投影到每一个像素点上,各个方向的投影值反投影后,利用所有反投影的累加值计算各像素的值,形成CT 图像。6窗口技术(windowing):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 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 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7窗宽窗位(window width and window level):窗口中心的CT 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 值范围称为窗宽。8层厚(thick):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 线束的厚度。9层间隔(step):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10视野(field of view, FOV):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 断面图像的范围。11床速(table speed):CT 螺旋扫描时检查床移动的速度,即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12螺距(pitch):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13重建间隔(reconstruction increment):被重建的相邻两层断面之间的距离。14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 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 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