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7707510 上传时间:2020-03-23 格式:PPT 页数:146 大小:15.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6页
2015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6页
2015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回忆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间隔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又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1956年底 三大改造 巩固恢复 本章教学目的 1 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 了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 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5 明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5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毛泽东指出 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是我国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但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A 中介和桥梁 B 7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8 2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 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中介和桥梁 9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 是主体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 个体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 合作社经济 个体私有 集体合办 半社会主义性质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公私合营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10 主要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五种经济成份中 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占很大比重 再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有成份 这样就造成私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因此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 11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通过共产党 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 这个政权既不同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由于它由无产阶级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因此 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因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 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 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 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 1952年以后 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残余 22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特征 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及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因此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化 23 4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 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 从国际环境看 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援助 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24 5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扭转财政格局 1年三反五反 2年土地改革 3年抗美援朝 1951 10 1952 10 1950 6 1952年底 1950 6 1953 7 1 2 3 巩固恢复期 建国后前三年 39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官僚资产阶级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消灭了地主阶级 1949 1952年土地改革后消失了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旧的阶级构成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阶级结构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4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1 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没收官官僚资本 进行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 2 在进行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 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2 结论 1949 1956年我国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社会性质上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何时过渡 怎样过渡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4 先搞工业化建设 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 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 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1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之一 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5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 在转变条件上 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 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 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46 1952年国庆节 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47 1952年 中国情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一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占主导地位 第二 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并暴露出与大规模国家建设要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第三 在农村 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探索 第四 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能较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48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 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 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 政治 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之二 2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经过 50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2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51 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52 一化 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即对个体农业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一化三改 53 一化 是主体 毛泽东参观工业设备 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中国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 长风号 下水 54 三改 是两翼 55 改革开放以后 私营经济又重新崭露头角 现在私营经济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经济 并继续发展 有人说 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 既然现在允许发展 当初何必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有无必要 2020 3 23 56 历史关联 两者的目的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确立基本经济制度 制度的自我完善 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没有改造就没有制度的确立 没有改革就没有制度的发展 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 而是对改造的继承 纠正和发展 5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 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58 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必要性 首先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化不可逾越的原因 农业经济 长期停留在中世纪状态 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 解放前夕 全国在不同时期进口的拖拉机400台 化肥的年产量不到10000吨 大约10个农业人口才有一头耕畜 1949年年产粮食2263亿斤 平均亩产137斤 农村人均占有粮食200斤左右 旧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落后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初 全国只有高等院校205所 学生11 7万人 专任教师1 6万人 中等学校5216所 学生126 8万人 专任教师8 3万人 小学34 68万所 学生2436万人 专任教师83 6万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 文盲率达80 以上 解放前的36年中 高等学校毕业生总共21万人 各类研究机构只有22个 从事研究的人员224人 1949年 每万人口医生人数为6 7人 医院床位1 5张 63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国营农场的收割机 64 从历史上看 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 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 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65 其次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方面 分散 脆弱的个体经济 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 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 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 66 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可能性 第一 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到1952年 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已经增加到56 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 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67 第二 土地改革完成后 为发展生产 抵御自然灾害 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抗战胜利后 为了满足农民的要求 1946年5月4日 中共中央发出了 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即 五四指示 把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 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 68 第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 出现了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 统购包销 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建国后我国发行的硬币 工人支持抗美援朝 珠江大桥建成通车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国营企业 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土改后的农民 72 第四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75 1950年2月14日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签订 个体经济 个体工商户 服务业 个体经济 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 规模小 工具简单 操作方便 经营灵活等特点 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 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back 77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78 一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结合我国具体实际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79 1 对农业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 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80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 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81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 同时试办初级社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生产资料仍属农民个人所有 生产方面组织起来 互帮互助 82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 实行集体劳动 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83 入社农民检查农具 山东省黄县 今龙口市 城南关镇群力农业社在分粮 84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高级社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 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56年底 加入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 8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社员们利用工余时间评分记分 85 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8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 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二 遵循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 87 第三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 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贫农和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60 到70 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 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依靠贫农 下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88 第四 坚持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女社员正在选种 89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90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供销合作入手 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第一步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步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91 福建闽侯县的手工业合作社工人在制造水车 为农业生产服务 92 到1956年 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2 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 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93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 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 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94 赎买政策的优越性 有利于发挥私营企业在国计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争取和团结各阶级 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有利于发挥大多数人的知识 才能 技术和管理经验 有利于团结与之相联系的各阶层为社会主义服务 95 赎买的可能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剥削与拥护社会主义长期的统一战线关系 化对抗性矛盾为非对抗性矛盾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与强大的国营经济国家的统购统销和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96 创造了和平改造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先例 第二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97 1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统购统销 委托经销代销等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步骤 开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98 2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企业利润 四马分肥 国家税收 34 5 职工福利 15 企业公积金 30 资本家红利 20 5 半社会主义性质 国家入股并派公方代表进入企业 完成国家计划 99 首先 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的中国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 他们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次 民族资本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很爱国的 范旭东 工业先导 功在中华 用实业挑战侵略范旭东是中国近代化工的奠基人 麾下不仅有当时中国第一座精盐厂 还开办了亚洲第一座纯碱工厂 永利化学公司碱厂 以及远东第一化工厂 永利南京硫酸厂 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 决不与侵略者合作 100 荣毅仁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家族中 荣家是第一户 1916年 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1949年 决定留在大陆1956年 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年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 红色资本家 1993 199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年 月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1957年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荣毅仁在办公室处理公务 1979年 邓小平同志就创建中信公司与荣毅仁同志亲切交谈 1993年5月 荣毅仁在江苏无锡农村考察 新华社发 1998年3月19日 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与荣毅仁同志亲切交谈 记者直率地问 消灭剥削 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 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 对于我 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 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 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 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我 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 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自愿接受改造 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 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 得到了荣誉和地位 从物质生活上看 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 我还是过得很好 1956年1月 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荣氏与江南大学的渊源 历史上的原江南大学 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1947年10月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 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 理 农 工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江大建校之初 荣一心参与主持校政 1948年12月荣一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荣毅仁于1949年2月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 解放初 他出任副董事长兼校务委员会主任 成为学校的主要负责人 他在江南大学首届毕业典礼的贺词中说道 大学教育的目的 不但在于培养专门人才 而且在于如何领导这些人才为人民服务 这是非常重要的 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 江南大学奉命撤并 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 苏北农学院 苏南师范学院和上海财经学院 华东化工学院等新建高校 为了纪念荣德生的办学业绩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 并得到荣毅仁的赞同 于1985年7月将无锡人民在改革开放中集资兴建的地方高校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 9月6日 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荣毅仁专程回乡 为学校揭牌 并应无锡市人民政府之请 担任学校名誉董事长 在经济上 物质上 荣毅仁也给予江大许多关心和支持 1985年10月 他捐赠人民币300万元 其中200百万元用于建造 公益图书馆 并亲笔题写了馆名 100万元设立 公益奖学金 基金存放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每年领取利息并奖励优秀学生 在荣毅仁的支持和关怀下 本来以专科为主的江南大学终于在1996年4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经教育部批准 无锡轻工大学 江南学院 无锡教育学院于2001年2月13日正式合并 组建新的江南大学 新江大建立后 他继续担任名誉董事长 关心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10月10日 他在无锡接见了学校主要领导 两天后 送来了 办好江南大学 培养优秀人才 为人民服务 的亲笔题词 109 3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资方拿定息 10年 110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展顺利 到1956年底 全国私营工业的99 私营商业的82 2 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111 第三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 既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 减少了改造的阻力 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资方在职人员和代理人 包下来 的政策以企业为基地 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 政治上适当安排工作上发挥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顾 112 上海市一些私营工商业者的家属正在编写活报剧 准备演出 宣传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13 左一 荣毅仁申请公私合营 114 上海市棉布业的店员们庆祝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115 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后 私方举行大会 欢迎公方代表进厂 当时许多私营工商业者对公私合营是欢迎的 也有一些人表示欢迎 内心惶恐 116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三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二 采取积极引导 逐步过渡的方式 117 一天等于二十年 三年赶上英美 六个月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蚂蚁啃骨头 茶壶煮大牛 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堆 共产主义就是吃大锅饭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公共食堂万岁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 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贯彻指示不过夜 推广经验不过宿 118 三 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和偏差 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 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119 第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 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燥 初级社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 拔苗助长 120 第二 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 限制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将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 并使之固定化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 121 第三 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 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应该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适当保留部分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第四 在工作方法上过粗 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 122 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 第一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二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第三 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第四 最根本 最深层的原因在于 当时我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中国农民是现实主义者 中国总有一天要实行按户承包责任制 邓子恢 123 社会主义改造出现的问题同它的成就相比毕竟是第二位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 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 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 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 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124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二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25 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126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一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1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127 表 1956年与1952年相比 不同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结构中的变化情况 128 这表明 中国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上被消灭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在国民收入结构上 1956年同1952年相比 国营经济由19 1 上升到32 2 合作社经济由1 5 上升到53 4 公私合营经济由0 7 上升到7 3 这三种经济合计占国民收入的92 9 个体经济由71 8 下降到7 1 129 第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30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 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131 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的同时并举 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 3 平均每年增长18 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由1952年的35 5 提高到45 第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132 第四 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制定及颁布施行 为各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条件和保证 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133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34 二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135 第三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136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37 社会主义改造评析 有人认为 当前的改革是对历史上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否定 社会主义改造是不是搞糟了 搞错了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38 第一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 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的 139 第二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 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 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改造 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同样 没有社会主义改革 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140 第三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偏差的纠正 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 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 遗留了一些问题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改革是对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 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因此 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 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 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41 第四 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 也需要妥善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 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两者有着内在的 历史的逻辑关系 142 人类的历史 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 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 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因此 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 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 毛泽东 143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伟大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成就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的进一步证明 必须看到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144 而且 改革前30年的工作 如基本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造就了大批的干部和技术知识分子等等 也为进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145 1998年12月26日 当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 森就指出 中国在改革前实行的社会主义政策为其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某种程度来说 中国1979年前在扩大初等教育 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实行土地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改革后的政策更加成功成为可能 他说 中国改革后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受惠于早些时候中国的改革前政策 146 总之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昭示人们 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其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 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所不可比拟的和望尘莫及的 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应该而且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动证明 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初步的但又是有力的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