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doc

上传人:xian****812 文档编号:7264757 上传时间:2020-03-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关检测试卷A卷 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姓名:_考号: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2、不顾外界环境影响,常用自己的内在标准判断客观事物的人,其认知方式属于( )。A.独立型B.依存性C.整体型D.系列型3、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4、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以此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A.陶冶法B.示范法C.锻炼法D.说服法5、当学校出现传染病时,控制疾病传播的主要措施是( )。A、查找传染病源B、救治传染病人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人群6、方华情绪快而强,容易冲动,常常是爆发式的,并伴随有明显外部表现,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A.经验研究法B.调查研究法C.行动研究法D.叙事研究法8、欣欣解决了一个困惑已久的数学难题,心里很高兴,美滋滋地给自己点了个ZAN。这种情感属于( )。A美感 B道德感C理智感 D责任感9、田和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那种特征?(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意志特征 D.情绪特征10、保证班主任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 )。A.教导学生 B.指导学生 C.辅导学生 D.研究学生11、根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我国小学现阶段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分科课程,又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A、综合性B、均衡性C、选择性D、时代性12、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规定的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资源C、课程目标D、课程结构13、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是( )。A、政治,经济,文化B、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课程理论C、社会,知识,儿童D、教育目的,教育理念,课程理论14、( )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A.选择题B.是非题C.论述题D.填空题15、教师运用实物与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16、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17、郭阳同学最近总是不由自主地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净。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这说明他可能患了( )。A.抑郁症B.焦虑症C.强迫症D.恐怖症18、芳芳学习中遇到不懂得问题就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她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精加工策略B.认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19、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 ,6-12 岁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 勤奋感B 主动感C 自主感D 自我同一感20、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能够促使师生员工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自觉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努力,这主要体现了学校文化的( )。A、激励功能 B、凝聚功能 C、约束功能 D、教化功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3、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教学一:徐老师课前自己采集了三个典型的土壤样本(壤土、黏土、沙质土)装在塑料袋里,以保持适当的水分。上课时,为了不让泥土弄脏课桌,徐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旧报纸,然后把土壤分给各小组,同时为他们准备了烧杯、酒精灯等实验器具。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比较观察三种不同的土壤,学生们通过“看”“摸”“闻”,认识了三种土壤不同的颜色、质感、气味,观察结束后教师及时地组织了反馈。然后学生们又在教师的带领下做实验。实验一:把土块放入水中,看到冒出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实验二:把少量的黑土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请几位学生上讲台看一看、闻一闻加热后的黑土,学生都说土壤变白了.还可以闻到一股臭味。教师指出:这说明土里有腐烂物。完成实验二时,出现了两个意外,一是教师发现,土在水中搅拌后,浑浊物一下子很难沉降下来。为了节约时间,老师请学生将烧杯暂时置于一旁,等第三个实验完成之后.再请学生观察沉降现象。二是由于沉降现象并不像书中讲的那样明显,各小组陈述的结果大多与教师的意图有出入,教师为此很着急,不得不细加提示,终于得出了土壤之中有沙和黏土的结论。最后,教师留出五分钟时间,完成书面作业练习。教学二:刘老师进行土壤的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由野外考察土壤和课内分析土壤两部分构成。第一课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带上学生自备的用于翻土、取土的工具(如:小锄头,铁铲子、削好的竹木棍等)和老师提供的塑料袋、放大镜以及准备记录用的本子,来到学校附近一块暂时闲置的耕地上。这一次主要是要求学生用感官直接感知农田土壤的颜色、气味、手感,初步认识土壤之中会有哪些东西。所以在真正的田地里取材,进行现场观察非常合适。刘老师指导每一小组自己选择一块两张试卷大小的地面,先清除上面的杂草,然后自上向下逐层观察。对现象和问题要认真记录。内容为:(1)比较干土与湿土在颜色、手感、气味上有哪些不同?(2)土壤中可以发现些什么?(3)观察活动中产生哪些问题?明确了活动目的后请各小组自由行动。随后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考古发掘”,不时传来惊异的叫声,“蚯蚓!蚯蚓!”“怎么会有瓶子呀?”“牛奶包装袋!”。各小组相继发现了土壤之中还有小石头、瓦片、碎树叶、草根、小虫、棉线等;学生还发现,虽然上面土是干的,但是下面依然潮湿;有的小组挖得深,发现黑土下面是黄土,黄土很纯。他们都认真地把小组的发现和心中的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学生能在田地里学习,获得了一种与在教室里学习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既兴奋又充实;身临其境,真正享受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活动结束前,老师引导学生取一些自己认为不同的土样装进塑料袋带回去用于下一节课的研究。问题:对以上土壤的两种教学方案,从探究教学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2、初三学生晓辉近期很苦恼,常常感觉自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回到家里,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我这么大了,还要你们管。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合。他想改变这一切,可是每次出现状况时,老毛病就再次发作,他非常恨自己,每次发了脾气都后悔莫及,他不知道该怎么办。(1)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的哪些特点?(2)作为教师,请你针对晓辉的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 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 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捧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给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问题:(1)请分析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如指导中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3)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解析】B。陶行知的比喻用在教学中,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2、A3、B4、A5、C6、A7、【解析】D。题目是叙事研究的定义。8、C9、A10、D11、A12、A13、C14、D15、C16、B17、C18、D19、A20、A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答案如下: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1)遗传素质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环境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3)学校教育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2、答案如下: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以下几点要求: 1.内容与表述第一,要选适当的问题类型,问题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第二,应回避询问有关社会禁忌、爱好和个人隐私之类的问题。第三,每题只能包含一个观点,避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在同一题中出现,造成题目似是而非。第四,问题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容易回答,避免使用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用词上,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晦涩的词汇以及方言等。 2.题目的数量问卷的长度要适度,一份问卷作答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 3.题目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做到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通常情况下是:第一,在指导语之后,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第二,先简单熟悉的问题,后复杂陌生的问题。第三,先一般问题,后具体问题。第四,先封闭式问题,后开放式问题。第五,先普通问题,后敏感问题。第六,如果问卷含有检验性问题,要把这些问题分开排列,不可集中排在一起,否则易被识破,影响所获信息的准确性。第七,对于涉及时间顺序的问题,要依据一定顺序排列,如先近后远。第八,对非等级问题选项的排列必须保证是随机的,否则容易造成被调查者的活动定势,不认真作答。3、答案如下:(1)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2)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答案如下:(1)两个教学过程显示了问题对于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学一”虽然采集了土壤样本,提供了学生研究的实物,而且似乎比学生自己采集的土壤更具有典型性,但是它缺少的恰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东西-一学生的需要。学生只有极少的一些泥土,同时对土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学生并不知道。学生进行的是无问题学习。因此,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或是随教材而动,活动的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教学中虽然学生也在动手,也在观察,但研究味太淡,能动性很弱,学习活动变得机械而无生气了。“教学二”则非常关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教师非常清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性。教师给了学生产生问题的时空条件-对真实的土壤世界的亲密接触。真切的感知产生真实的问题,形成真的探究动机。更值得注意的是刘老师没有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把学生的问题置于一旁,请学生研究教材中或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黑板上的许多问题,老师与学生一起整理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定了可以在课堂上研究的、对于进一步认识土壤又有价值的问题,实现了学生的研究活动与其问题和需要基本一致,使研究活动进入学生的真实世界。(2)科学课不只是在教室、实验室里,教室外有广阔的科学探究天地。两节课都有土壤实物样本,但“教学一”学生眼里的样本只是样本而已;而“教学二”中学生透过样本,可以看到真实的土壤世界。室外考察中,学生在掘、看、摸、闻中,对不同的土壤进行比较,全身心地感受土壤的生命信息,使得原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突然间变得陌生起来。于是一个个意外的发现被记录下来,一个个不解的疑问产生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展开。(3)情感体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必要因素,应当融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二”与传统常识教学的不同之处是,整个研究活动需要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获得有关土壤的一些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并不是教学的全部。让学生亲身投入土壤的研究活动,让他们亲近科学、体验科学、体验一份独特的感受,这更有意义。而“教学一”显然缺少这种体验。学习活动中,学生缺少真实感受,缺少了解土壤、研究土壤的欲望,感情投入极少,几乎是一系列纯认知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大打折扣的。2、答案如下:(1)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情绪的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中学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和教育的提高,情感内容进一步深化。材料中晓辉的表现反映了他情绪发展: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情,或者振奋,显得激动、热情;或者动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如与同学交往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发脾气,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发生在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遇事“爱唠叨”,说话过头,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交友结伴的时候。如只要父母过问他的学习,他就很抵触。情绪变化的两极性明显。如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来得快,变得也快;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时就非常高兴,遇到一点挫折又极度苦恼。(2)对晓辉问题的知道,教会晓辉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晓辉的情绪体验;引导晓辉正确看待问题(调整认知);教会晓辉情绪调节的方法;a.认知调节法;b.合理宣泄法(自我排解);c.意志调节法;d.转移注意法;e.幽默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晓辉情绪调节能力。五、教学设计(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