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和尤利西斯.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10013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丁尼生和尤利西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人简介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受欢迎及最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准确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及兴趣,这是任何时代的英国诗人都无法比拟的。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早期生涯丁尼生出生于林肯郡的索姆斯比,在12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4。他的父亲是村庄教区牧师。年轻的丁尼生曾在父亲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并在8岁时开始写诗。1827年,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兄弟弗雷德里克及查尔斯出版了两兄弟诗集,其实这部著作包括了三兄弟的作品。阿尔弗雷德的诗歌趋于平淡,只是单纯模仿偶像拜伦的作品。1828年丁尼生进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1829年他的诗歌廷巴克图赢得了校长金牌。他成为一个学生团体“使徒(the Apostles)”中的一员,并在这些同伴的鼓舞下于1830年出版了抒情诗集。一些评论家喜爱这本书中的马里亚纳和其它几首诗歌,但总的说来是持负面评价较多。1831年丁尼生的父亲去世,丁尼生未取得学位就离开了剑桥大学。第二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名为诗歌,但并未被广泛接受。随笔作家亚瑟亨利哈兰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去逝。在痛失密友及作品受到恶评的双重打击之下,丁尼生近10年内未再出版作品。诗歌(两卷本,1842年),赢得了评论家及公众的热烈欢迎。最好的诗歌包括拍岸曲(受贺莱姆之死启发而创作)、亚瑟王之死及洛克斯利大厅。丁尼生的长诗公主(1847年)与妇女权益有关,并试图证明女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幸福的婚姻。(吉尔伯托和苏利文将诗歌改编为滑稽剧艾达公主。)丁尼生一些最好的抒情无韵诗篇就来自于以“泪水,空虚的泪水”开篇的那首诗公主。后来的版本又加入轻轻地,柔和地以及其它几首歌。晚期生涯1850年丁尼生的生活发生了三件大事。悼念终于付梓,自哈兰姆去世以来,丁尼生一直在创作这部作品。它包括131首短诗,外加一篇序言及后记,是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挽歌之一,也是丁尼生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作品。6月丁尼生娶了艾米莉塞尔武德(Emily Sellwood),同年11月丁尼生继威廉华兹华斯之后,成为桂冠诗人。丁尼生作为桂冠诗人的首部正式作品,是庄严郑重但有点拘谨的悼惠灵顿公爵之死(1852年)。1854年创作了轻骑兵进击,以纪念英国骑兵在克里米亚战争巴拉克拉瓦战役(Balaklava)中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莫德,是185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独白诗剧,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辞。1853年以后,丁尼生多数时间生活在自己位于怀特岛法令福德(Farringford)的庄园中,有时会住在自己1868年建在萨里郡阿尔沃的一所房子里。莫德遭到冷遇之后,丁尼生把自己封闭在法令福德,着手创作组诗国王叙事诗。1859年这一系列的第一部分出版,讲述亚瑟王和他的骑士的第一部分,立即获得成功。伊诺克阿登及其它诗歌(1864年)中的伊诺克阿登是丁尼生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其它几部稍为逊色的历史戏剧作品包括玛丽女王(1875年)、哈罗德(1877年),以及贝克特(1879年)。完整版本的国王叙事诗和得墨忒尔及其它诗歌于1889年出版,俄诺涅之死,阿卡巴之梦及其它诗歌于1892年他去逝后出版。民谣及其它诗歌(1880年)中优美的短篇抒情诗过沙洲展示了丁尼生恬静的宗教信仰。这位伟大的诗人于1892年10月6日长眠不醒。他的葬礼上来宾朗诵了该诗篇。他被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与乔叟相邻。作品评价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许多评论家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清教主义、一本正经的态度及过多的多愁善感大加批判。丁尼生在其作品中浓缩英国中产阶级各种偏见及道德主张,这是他最喜欢的素材。评论家们经常忽视他的创作技巧和雄辩的口才,过度强调他一味媚俗、过分拘谨及肤浅的乐观主义等缺点。20世纪中叶,评论家们对丁尼生的重新评价既认可了他诗歌中好的方面,也接受了他的缺点。他的短篇抒情诗非常精彩,对英国景色、自然风光和天籁的描写十分出色。他的创作技能几乎是完美无瑕。时代背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始于1837年,结束于1901年,这七十多年的时间,以一个女王的名字命名,像英国历史上的其他类似年份一样。而这个并不喜爱文学的女王只钟意一个诗人,那便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她(维多利亚)对于文学的兴趣,范围较窄。她专好丁尼生爵爷”(里敦斯特莱)。每一个诗人与他所处的时代都紧紧相连,但没有一个诗人与时代的关系如丁尼生那样微妙。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接近完成,英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一方面是英国资产阶级确立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是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形成和扩大了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大军,1830年,经济危机已达到最高峰。工厂关门,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在业工人工资下降,大批农民、工人、儿童、妇女挣扎在死亡线上。在社会出现巨大变化的同时,自然科学也获得了空前的突破,重要的科学发现一个接一个冲击着形而上学的静止不动的世界观。“这个时代充满着动荡、矛盾、斗争、怀疑、思考、痛苦、不安和焦虑。”(飞白)同样是“动荡、矛盾、焦虑、痛苦”的年代,但已与浪漫主义时期拜伦、雪莱和华兹华斯他们的那时,有着质的区别。“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在我国研究界和读书界是比较受到忽略的。人们以为那是一个保守的时代的产物,出于浪漫主义高潮之后尤其显得贫乏无力。其实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思想上非常动荡的时期,它的诗歌因反映这种动荡而深刻,在艺术上也有其特殊的贡献。”(王佐良)如果说,浪漫主义时代的英国诗坛像是一场奢华热闹的盛宴,那么这个时代的则更像一个平静的海面下酝酿的动荡的波浪,清冷宁静,却有着不确定的危险魅力。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幻想,已经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潮中湮灭。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背景的熏陶感染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素材,动荡不安的时代也让诗人对这一时代的观察与感受别具一格。家庭环境也许有人会说,小小的家庭与跨时代性,这二者相差的也太远了吧,可对于丁尼生而言,家庭,已不再是家庭而是另一种触碰着经历着的实体。这里就延续传统的丁尼生传记研究的思路诗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丁尼生的父亲乔治毕业于剑桥大学,拥有相当藏书、聪明有才华具有学者气质,却因为被有钱的父亲剥夺了继承权而被迫成为一个经济窘迫的牧师。家里有12个孩子(诗人排行第四),是个庞大的负担,更何况乔治本人还是一个癫痫病患者,抑郁症、吸毒、酒鬼和不时的暴力,他一样都不缺。“这是一个古怪的家庭,他们的父亲会去专心地闻他布道的讲坛,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思考应该把自己的帽子挂在哪一个钉子上。那些儿子们喜欢在散步的时候自言自语,这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项运动,有时发生在白天,有时在晚上。丁尼生七岁上学,但学校的生活并没有减轻诗人的童年阴影,那个学校里的男孩子经常受到无故的毒打虐待。在他去剑桥念大学的时候,家人曾考虑将他的父亲送入精神病院,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用。但随后,乔治丁尼生离家出走,直到1830年6月才回到家里来,1831年3月死在家中,留下债务,使丁尼生只能离开剑桥回到家中,未能完成学业。1833年,他的兄弟爱德华被送进精神病院,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弟弟查尔斯已经无可救药地染上了毒瘾。而丁尼生的作品受到评论界的严厉批判,尤其是那个以酷评出名的克罗克据说济慈的主要死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对他苛刻的评论的“不公正的批评”,让原本就对评论特别敏感的丁尼生备受打击;那年九月,哈勒姆猝死。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父亲、童年、学校的初始教育对一个人对个性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丁尼生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有着可悲的经验。特殊的家庭环境,客观上使得一个孩子形成对世间万物独有的认知,通过他的言语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时间通过家庭世界摩擦过滤后的双眼来承接的世界,已不再是原来的世界,那是另一个属于观察者,以及后来者的世界。现代评论家称丁尼生为“永世的诗人”(Aeonianpoet),“永世”是因为诗歌和诗人的魅力,也因为诗歌的内容。在他的诗歌中,他极力追寻的是一种跨越时间的不朽,他对朋友哈勒姆的怀念,胚胎和母体的关系,民族和国家的进程,人类的信仰和知识冲突,人类的遗产和前景,动植物的进化过程,天文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新发现,没有一个诗人会如此广泛地关注时间的那么多方面。那么丁尼生则是完美实现传统与独创性相容的诗人之一。从少年时代起就有的怀旧情结,让丁尼生对于理解过去的过去性与过去的现存性并不困难;而作为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个诗人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第一个诗人,他亦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他的诗歌融合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风格,从中可以发现济慈的影响,也可以觉察华兹华斯式的沉思,还有一个时代的信仰危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丁尼生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思想色彩的诗人”。论丁尼生对尤利西斯的创新性改写摘要: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在名作尤利西斯中借鉴了希腊神话英雄尤利西斯的故事。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独具匠心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赋予了经典新的生机和活力。与其他版本不同,他笔下的尤利西斯被塑造成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暮年烈士形象。面对岁月的磨砺和命运的挑战,这位英雄没有选择退缩或放弃,始终积极进取,追寻人生的价值。这种创造性的改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处于人生低谷期的丁尼生的决心,即效仿英雄从容应对各种变故,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一、引语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想象丰富、技巧精湛、辞藻绮丽、意象生动、音韵优美。这些特色让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继华兹华斯之后的桂冠诗人, 在众星云集的英国19 世纪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其辉煌的一生中,丁尼生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重要诗作包括短诗过沙洲、轻骑兵的冲锋、伊诺克阿登等,以及为纪念挚友亚瑟亨利哈勒姆逝世而创作的挽歌组诗悼念集。他不仅承袭了华兹华斯、拜伦和济慈等浪漫派前辈的传统,也深受古代经典文学的影响。例如他的长篇叙事诗列王传和亚瑟王之死取材于中世纪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长诗提托诺斯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中黎明女神欧罗拉和特洛伊王子提托诺斯的爱情故事。值得惊叹的是虽然丁尼生钟爱历史题材,在创作中大量借用了这些经典, 但他并没有拘泥于传统, 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的思索和感受融入其中,赋予了这些经典崭新且独特的涵义,其名作尤利西斯就是极好的一例。该诗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奥德修斯(希腊名为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Ulysses)的传奇故事。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斯描述,尤利西斯是希腊西部伊塔卡岛的国王,曾加入希腊联军对抗特洛伊的战争,后因足智多谋、骁勇善战而屡建奇功。正是因为他的木马计才使得希腊联军里应外合攻破特洛伊城,结束了长达10 年之久的特洛伊之战。在率众归国途中,他因刺瞎独目巨人波吕菲莫斯触怒了海神波塞冬,在海上遭遇了千难万险, 漂泊10 年后才侥幸回到故土与妻儿团聚。在荷马史诗的影响下,尤利西斯成为西方文化中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他的丰功伟绩被众多艺术家所歌颂赞美。例如但丁曾在神曲地狱篇(第26 章) 描述, 他在游历地狱的第八圈时,遇见了因犯欺诈罪而受罚的尤利西斯。这位被封于熊熊烈火中的昔日英雄向他讲述了自己的最后一次航行。在结束10 年海上漂泊后尤利西斯并没有返回故乡,为了追寻真理和美德,他舍弃了岸上的安稳生活和天伦之乐, 率旧部再次扬帆出海,探寻“太阳背后没有人知道的世界”。 他们在海上漂流数年, 越过赫拉克勒斯界石,进入了南半球。不幸的是一场大风雪摧毁了他的船只,他和所有船员全部丧生,并被送入地狱。虽然但丁在神曲中惩罚了尤利西斯,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二、丁尼生对经典故事的创新丁尼生借鉴了尤利西斯这一经典题材,以戏剧独白的形式,通过年迈英雄尤利西斯之口,描述他在最后一次航行前的经历和心理活动。返回家乡后,尤利西斯面对野性难驯的臣民和枯燥平淡的岸上生活深感厌倦和乏力。他回忆起往日和同伴们一起遨游大海、搏击风雨的峥嵘岁月,虽然旅途中危险重重、险象环生,却乐趣无穷、恣意潇洒。这些过去辉煌的经历使他重新燃起乘帆远航的念头。他将国事交给品行兼优的儿子忒勒玛科斯,准备率领旧部再次出海探险,驶向“太阳沉没的彼方,超越西方星斗的沐场”。在出发前,他向曾经生死与共的部下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虽然他们已近暮年,已不复往昔的强壮有力;时间和命运也逐渐消磨了英雄的心,但意志却仍未消退,鼓励他们去“奋斗、寻觅、探索而不屈服”。值得注意的是丁尼生绝非简单地重复经典故事,而是赋予其新的内容。比照希腊神话和但丁,丁尼生所关注的并不是尤利西斯盛年时期的丰功伟绩或最后一次航行的奇遇,而是他在这两个时间段之间的遭遇,即尤利西斯结束海上漂泊返乡后到最后航行之间的经历, 尤其是航行前的心理活动,如下表所示。他运用戏剧独白的方式,独具匠心地从尤利西斯的角度想象了这段经历。这位已近暮年的英雄无意做一个闲散的君主,不安小国寡民的安逸平淡生活,决心召集旧部,再次出海探险。虽然他深知自己的体力已大不如前,这次航行可能有致命的危险,却仍坚定地鼓励同伴扬帆远行,探索未知的世界,直到生命终止。表1 三个不同版本的主要内容和侧重点版本 希腊神话版 但丁版 丁尼生版 主要内容 英雄事迹(特洛伊之战+海上漂流) 最后一次航行 归家后到最后一次航行之间的经历 侧重点 “凡人性”的英雄 白玉微瑕的理性 英雄暮年烈士丁尼生对尤利西斯故事的改写给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与前两版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希腊神话中的尤利西斯既具备智勇双全、坚韧不拔、重情重义等卓越超凡的英雄品质,也有普通人类的人性弱点:他也会受情欲的诱惑,沉溺于海之女神卡吕普索的温柔乡不可自拔;也有常人的猜忌之心,对亲友疑心重重, 返乡后多番考验苦等自己20年的妻子佩涅洛佩。而但丁版的尤利西斯则一位白玉微瑕的理性英雄。虽然他因欺诈罪被罚在地狱里忍受烈火的煎烤,但他却勇于冒险,渴望痛饮生命之杯,甘愿舍弃个人幸福、甚至是宝贵的生命来追求美德和知识。与前两版不同,丁尼生塑造了一位暮年壮士的形象。虽然此时的尤利西斯已年老力衰、不复当年的英勇,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面对岁月的磨砺和命运的挑战,他没有选择退缩或放弃,始终积极进取、永不屈服、战斗不止。三、改写经典的原因丁尼生独具匠心地改编了尤利西斯的故事,赋予其新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揭示了这位暮年英雄面对重重困境时永不言弃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种创造性的改写绝不是心血来潮或标新立异,而是源于诗人自身的情感诉求。从诗歌体裁上说尤利西斯属于传统型戏剧独白诗范畴,诗人用戏剧化手法塑造的第一人称说话人往往具有强烈鲜明的主观抒情色彩。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几乎重合一致。因此诗中的尤利西斯可以视作丁尼生的代言人,他的独白亦是诗人的心声。这首诗写于1833 年。这一年是丁尼生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 他遭遇了作品受到冷遇和痛失好友的双重打击, 他的第二部诗集刚一出版便受到批评界的猛烈抨击,被斥“晦涩难懂”、“矫揉造作”。这些负面批评让诗人备受煎熬,此后10 年未再公开发表过作品。而在这一年的秋天,他又遭遇了更严酷的打击。好友哈勒姆因突发脑溢血病故,时年22岁。哈勒姆是丁尼生在剑桥大学的同窗好友,也是他最忠实的读者和鉴赏者。挚友的骤然离世对丁尼生来说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他深陷悲痛不可自拔。尤利西斯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完成的。丁尼生曾自注, “There is more about myself in Ulysses,which was written under the sense of loss, andthat all had gone by, but that still life must befought to the end.”(尤利西斯更多是在写我自己。这首诗是在失落感之下写成的,一切都消失了,但仍必须以战斗到底的姿态度过平静的生活)。因此丁尼生对尤利西斯的想象实际上折射出他自己的思想经历。和这位饱受岁月摧残的暮年英雄一样,他也处于人生低谷期,承受了一连串的打击。通过改写尤利西斯的故事,特别是强调这位暮年英雄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永不屈服和积极进取,丁尼生抒发了自己的心声,即效仿英雄鼓起勇气迎接挑战的决心。在诗歌的开头,丁尼生便向读者展示了尤利西斯的生活困境。这位英雄返回故土后,终日面对的是乏味无趣的家庭生活和琐碎繁杂的国事。这种无所作为的生活让他倍感压抑和苦恼,“最单调最沉闷的是停留,是终止,是蒙尘生锈而不再使用中发亮! ”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时间的步步紧逼,生命易逝,“我唯一的生命已余年无多”。 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已逐渐年老体衰,不能像以前那般撼天动地,做出一番丰功伟绩。面对这种困境,尤利西斯并没有绝望或安于现状; 相反他决心摆脱束缚,再次出海搏击风浪。对他来说,生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成为只会呼吸的庸人;它意味着积极进取,探索未知的世界;追寻知识,直至“那人类思想极限之外的地方”。诗中一些意象,如已近尾声的白昼、波涛汹涌的海浪、吞噬一切的深渊等,均暗示了这趟航行的艰辛和潜在的危险。尤利西斯十分清楚这次旅程前途艰险,危机重重,“深渊会把我们吞噬”或者到达“幸福岛”。 与深渊相比,“幸福岛”无疑是更好的归宿。但据希腊神话描述,幸福岛是英雄和贤人死后灵魂的归宿之地,所以同样也暗示了这是人生中最后一次航行,有去无回。然而即便如此, 这位暮年英雄仍决心带领同伴乘帆远航,勇往直前。实际上,在这里丁尼生是借尤利西斯之口表达自己的决心,即在面对挚友离世、职业挫折等人生变故时,他会效仿古代英雄从容应对,永不妥协,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四、结语以自身经历为原料,丁尼生巧妙地在经典故事中注入了新鲜的美酒。他创造性的改写让经典人物尤利西斯的形象愈加饱满和生动,他不仅是壮年时期智勇双全、撼天动地的英雄,亦是壮心不己、永不言弃的暮年烈士。战斗不息的英雄形象和生活中坚强的诗人相互应和,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激励着读者承袭这种永不妥协的精神,一同勇敢面对人生的波折和困境。追随心灵的呼唤, 回归真实的自我再读丁尼生的诗歌“尤利西斯”一、引言阿尔弗雷德 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19 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他的名篇“尤利西斯”Ulysses 作于1833年秋,即诗人的挚友哈拉姆(Arthur H. Hallam)去世后不久,哈拉姆是诗人好友,也是诗人诗作的热情读者和鉴赏人,对诗人的创作影响很大。尤利西斯(Ulysses)即奥德修斯(Odysseus),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的希腊英雄和史诗奥德赛里的主人公。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 地狱篇里,刻画了另一个尤利西斯。为了寻找真知,在晚年作了一次最后的远征。“ 尤利西斯”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丁尼生的创作。本文试运用弗洛伊德(SigmudFreud)的文学观和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精神和心理分析的理论来解读诗人选题时的个人心理,深入剖析诗中主人公尤利西斯在晚年不安于安逸和平庸富足生活而是重整旗鼓、扬帆启航的原因和对现代生活的现实意义。二、“白日梦”和诗人心理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不难发现某些与艺术创作相类似的活动。这种最初的想象活动就是孩子的游戏,因为他在玩耍时不仅创造出一个自己的世界,而且非常认真并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当孩子长大成人,他便用幻想代替了游戏。他营造起自己的空中楼阁,创造出人们所谓的“白日梦”。由于好友患病去世,曾使诗人脆弱的心灵受到重创,诗人不知该如何排解心中的悲楚和伤感,只有把各种心绪有流诸笔端。在这种心绪下,为了摆脱这种郁郁寡欢的情绪,重新振作起来走上新的征途,“白日梦”般的幻想或愿望促成了诗人对于“尤利西斯”的创作,诗人希望自己能和诗中主人公一样能够勇敢地扬起人生的风帆、不畏艰难地航行在未知的领域,永恒不断地追求诗歌艺术的真理。诗人更希望古代的英雄人物尤利西斯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坦然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挫折和心灵的伤痛。三、“集体无意识”在“尤利西斯”身上的体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尤其突出强调了集体无意识的重要作用。个人无意识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其成分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但后来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个人无意识完全是由个人因素所组成。另一种无意识的内容则从来没在个人意识中出现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也就是说,它们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经验在种族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先天倾向和集体记忆。这些非个人的心理内容就是“集体无意识”。在这一深层无意识领域中,人不再有个体的区分,个人的心灵在这里扩展开来并融入人类的心灵不是融入有意识的心灵而是融入无意识心灵。诗中主人公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在远离家乡二十年后终于突破重重艰难险阻回到家乡,与自己的妻儿团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在海上漂泊的二十年已经构成了他的人生主体,海洋和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也许才是他能够施展才干的一方乐土。诗中写道“我不愿在人生的道路上停止不前/ 我要饱尝人生的辛酸”。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和自己的水手和伙伴在外面闯出了惊天动地的功绩,建立了卓著不朽的功勋,他体验过极大的痛苦也品尝过巨大的欢乐:为了自己的民族,他披荆斩棘驰骋沙场、用尽智慧想出了“木马计”攻克了特洛伊城,然后又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漂泊海上十载而终于回到故土。然而尤利西斯认为这一切还不够,他认为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应该有所作为,过去的功绩不能代表一生的荣耀,而且真理也是无限的。每当他想起自己在海上遇到的种种危急关口或许都会再次令他胆战心惊,但这似乎就是命运的安排和自己民族精神中应有的勇敢和无畏,就是希腊人后代的“集体无意识”。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召唤着身在故土的“闲散的国王”重新投入到未知的世界去探寻、到自己向往的海上去与一切艰难险阻搏斗,这才是尤利西斯的愿望和内心的渴求。四、精神与自我心灵的回归中国著名的生态文学研究学者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文艺学中写道:“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危机、道德危机、个性危机、精神危机,最先并且最强烈地煎熬着诗人、艺术学的那颗敏感的心。他们想逃往远古,想退回简朴。”这里提到的便是人类的精神的“回归”问题。这里我想套用这个术语“回归”来解读尤利西斯在丁尼生的行为。与“做一个闲散的君王”相比,他更愿意“回归”到自己更加熟悉的海上漂泊的生活,“回归”到自己生命的本真状态,去经历、去体验、去追寻生命的真谛和隐藏在世界某个地方的真理。我们从诗中明显感受到他的决心和勇气,正是大海的召唤,让他拥有了如此的决心和勇气。对他而言,世界是他的精神乐园,他应该属于那个乐园。他追随自己的“灵魂”指引,和他的伙伴们一起走向更远的未知的世界的尽头。虽然年迈,不再如当年那般英勇威武,但决心依然如昨。丁尼生在这首诗作中成功的再塑了真实的英雄尤利西斯的形象:勇敢、坚毅、坦然、果断。同时也通过尤利西斯身上体现出的品质向那个时代以及现代社会指明了精神世界的道路:追随心灵的呼唤,做真实的自我,勇敢地去面对、去奋斗、去拼搏,永不屈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