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43825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原文及翻译一、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一)、郑伯克段于焉(僖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 ,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 也, 虢叔死焉,伦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 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 将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 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 人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38)。请以遗之(39)。”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40)!”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41),遂而相见(42),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4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44)!”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45)!”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46):“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47)。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8)。其是之谓乎?”【注释】(1)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2)郑武公:春秋时诸侯国郑国(在今河南新郑)国君,姓姬,名掘突,武为谥号。申: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3)武姜:武谥郑武公谥号,姜谥娘家姓。(4)庄公:即郑庄公。共(gng)叔段:共是国名,叔为兄弟排行居后,段是名。(5)窹(w)生:逆生,倒生,即难产。(6)恶(w):不喜欢。(7)亟(q):多次屡次。(8)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9)岩邑:险要地城邑。(10)虢(gu)叔:东虢国国君。(11)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地省略。(12)京:郑国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13)祭(zhi)仲:郑国大夫,字足。(14)雉:古时建筑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15)参:同“三”。国:国都。(16)堪:经受得起。(17)焉:哪里。辟:同“避”。(18)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19)所:安置,处理。(20)图:课,治。(21)毙:仆倒,倒下去。(22)鄙:边境上得邑。贰于己:同时属于庄公和自己。(23)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24)若之何:对他怎么办。(25)庸:用。(26)廪延:郑国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北。(27)昵:亲近。(28)完:修缮。聚:积聚。(29)缮:修整。甲:铠甲。兵:武器。具:备齐。卒:步兵。乘(shng):兵车。(30)夫人:指武姜。启之:为他打开城门。(31)帅:率领。乘: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32)鄢:郑国邑名,在陵境内.(33)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古人记日用天干和地支搭配.(34)城颖西北。(35)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36)颖考叔:郑国大夫。颖谷:郑国邑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37)舍肉:把肉放在旁边不吃。(38)羲: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肉。(39)遗(wi):赠送。(40)繄(y):语气助词。没有实义。(41)闕:同“掘”,挖。(42)隧:地道。这里的意思是挖隧道。(43)赋:指作诗。(44)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45)泄泄(y):快乐舒畅的样子。(46)君子:作者地托。左传作者常用这种方式发表评论。(47)施(y):延及,扩展。(48)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译文】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玉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叙段请求把制作为他的封邑。庄又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邑,庄公就计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做事不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太叔修造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水远不再见面。”事后,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后允许我拿去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水,打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项考叔的话,照着做了。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于关系又与从前一样了。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大雅既醉说孝子德行无穷个永久能分给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读解】这是一个流传甚广、十分典型的兄弟相争的故事。人们常用“亲如兄弟”来形容亲情的深厚,也用“亲兄弟,明算帐”来说明亲情和利益冲突之间的关系。我们凭自己的生活体 验深知,亲情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亲情远 远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导致的矛盾冲突。当然,兄弟相争,并非完全没有是非曲直,并非完全没有正 义、真理的存在。比如,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权位之争,按传统观 念,长子是王位天然的继承者,是“天理”,不容有违背。这样, 郑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当的一方,而共叔段夺取王位的图谋, 便是不合理的、不正当的。代表合理的、正义的一方,往往充满“正气”,可以慷慨陈辞。 鸣鼓攻之,可以稳坐如山,居高临下,所以郑庄公才可以自豪地、 以先知的口吻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抛开这个故事不论,多行不义,必自毙”也算是一条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几乎可以说,古往今来, 凡是作恶的人,搞阴谋诡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如果坐着等待结果的到来,等待作恶者“自毙”,显然 是愚蠢的,无异于自己坐以待毙,很可能让作恶者占尽了风光好 处。我们要相信毛主席说过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 不例。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所以,与其坐以待毙, 不如起而对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么说来,以恶抗恶,以暴力抗恶,以阴谋诡计对阴谋诡计, 在一定范围内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义总得以某种方式来加以 捍卫,对真理、道义的信念,总不能替代实际有效的行动,就好 比强盗闯进我们家里,是不可能凭借善良的愿望和对正义的信念 来阻止强盗的抢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强盗搏斗,把强盗赶出 家门去,才是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义才可能 得到证明,得到捍卫。儒家传统一直是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内心承认的真理,在 思想和言论中确信原则,必须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体现,让真理、原则变成行动 的指南。如果能做到这样,不溢、恶行、阴谋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兽,也 不是不可战胜和征服的。关键不在对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 挺身而出,从而让东风压倒西风。(二)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微(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25)。注释(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ao,第四声)康公:召公?#93;(shi,第四声),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隶:地名,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12)共:同“供”,供给。(13)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索取这种贡物。(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ing,第二声):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17)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18)召(shao,第四声)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19)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20)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徼(yao,第一声):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ao,第四声。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22)众:指诸侯的军队,(23)绥:安抚。(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25)盟:订立盟约。译文蔡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三)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14)?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22)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冬,十二月丙子朔(26),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27)。师还,馆于虞(28),遂袭虞,灭之。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注 释】(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国):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完):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戮的对象。唯:因为。偪(毙):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偪”字。 (16)享祀:祭祀。絜(吉):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下同。 (19)黍:黄黏米;稷(寄):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心):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亿):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丙子:十二月初一正逢干支的丙子。朔:每月初一日。 (27)醜:虢公名。京师: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 (28)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29)媵(映):陪嫁的奴隶。秦穆姬:晋献公女,嫁秦穆公。 (30)书:指春秋经文。【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囯,虢公醜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四)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晉侯、秦伯围郑(2),以其无礼于晉(3),且贰于楚也(4)。晉军函陵(5),秦军晉南(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7):“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8)。越国以鄙远(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10)?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1),行者之往来(12),共其乏困(1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14),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厌之有(15)?既东封郑(16),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17),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晉,唯君图之!”秦伯说(18),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19),乃还。子犯请击之(20)。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1)。因人之力而敝之(22),不仁;失其所与(23),不知;以乱易整,不武(24)。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注 释】(1)甲午:古代用干支记日,具体日期已无考。 (2)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 (3)无礼于晋:晋文公未即位前,曾流亡到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 (4)贰于楚:对晋有二心而亲近楚。 (5)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县。 (6)氾(范)南:汜水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7)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 (8)执事:办事人,借办事人代指秦君,是对崐君的敬称。 (9)越国:秦在晋西,秦到郑国,要越过晋国。鄙远:以距离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鄙,边境,这里作动词用。 (10)陪,增加。句意为,灭了郑国,郑国的土地只能归晋。 (11)东道主:东方路上的主人。(12)行者:外交使者。 (13)共:同供。乏困:乏,指缺乏资粮;困,指困顿需要休息。 (14)焦、瑕:晋国城邑,在今河南陕县。 (15)厌,同餍,满足。 (16)封:疆界,作动词用。 (17)缺:侵略。 (18)说:同悦。 (19)杞子、逢孙、扬孙:都是秦大夫。 (20)子犯:晋国大夫。 (21)微:非。 (22)因:依靠。敝:伤害。 (23)所与:犹同盟国。 (24)武:武定祸乱。见书大禹谟“乃武乃文”传。【译文】晋侯和秦伯合兵围困郑国,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并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势危急了!倘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兵一定退去。”郑伯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我的壮年,还不及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碰到急难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烛之武答应去。在夜里用绳子捆住身子从城上挂下去。见秦伯说:“秦晋合兵围困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亡了!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它的困难;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邻国实力的加强,即您实力的削弱。倘使放弃进攻郑国,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恩了;晋惠公应允把焦、瑕两城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构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要把郑国作为她东面的疆界,又要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倘使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儿去扩展呢?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只请您仔细考虑吧!”秦伯听了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才回去。子犯请求发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行!不是这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武,我还是应该回去。”也离开了郑国。(五)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原文)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崤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注释】(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3)柩(jiu):装有尸体的棺材。(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5)大事:指战争。古时 战争和祭祀是大事。(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7)杞子:秦国大夫。(8)掌:掌管。管,钥匙。(9)潜:秘密地。(10)国:国都。(11)访:询问,征求意见。蹇叔:秦国老臣。(12)远主:指郑君。(13)勤:劳苦。所:处所。无所:一无所得。(14)悖(bei)心: 违逆之心,反感。(15)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秦国元 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16)中(zhong)寿:满寿,年寿满了。拱: 两手合抱。(17)崤(xiao):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18)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19)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20)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白话翻译】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解析】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 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 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 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 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 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 遭天遣,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 为是“先知”。(六)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原文注释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 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7),则莫之 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 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 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 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 矣(15),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 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19),伏甲(20),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21), 趋登(22),曰:“臣侍君宴,过三爵(23),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 獒焉(24)。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 弥明死之(25)。初,宣子田于首山(26),舍于翳桑(27)。见灵辄饿(28),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29),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30),未知母 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31)。”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32),寘诸 橐以与之(33)。既而与为公介(34),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 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36):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38)!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40)。赵宣子,古之良 大夫也,为法受恶(41)。惜也,越竞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42)。壬申,朝于武宫(43)。【注释】晋灵公:晋国国君,名夷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 奢侈的生活。雕:一本作“雕”。 宰夫:国君的厨师。胹(r):煮,炖。熊蹯(fn):熊 掌。 畚(bn):筐篓一类盛物的器具。载:用车装。 (6)赵盾:赵衰之子,晋国正卿。士季:士为之孙,晋国大夫,名会。 (7)不入:不采纳,不接受。(8)三进:向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屋 檐下滴水的地方“。 (9)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荡。靡:没有什么。初: 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10)赖:依靠。 (11)这两句诗出 自诗大雅杰民。衮(gn):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 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12)衮:指君位。 (13)骤:多次。 (14)鉏麑(ch n):晋国力士。贼:刺杀。(15)辟:开着。(16)盛服:穿 戴好上朝的礼服。 (17)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18)主:主人,靠山。 (19)饮(yn):给人喝。(20)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21)右:车 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 (22)趋登:快步上殿堂。(23)三 爵:三巡。爵:古时的酒器。 (24)嗾(su):唤狗的声音。獒(o):猛犬。(25)死之:为之死。之:指赵盾。(26)田: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 山西永济东南。 (27)舍,住宿。翳(y)桑:首山附近的地名。(28)灵 辄:人名,晋国人。 (29)食(s)之:给他东西吃。(30)宦(hun):给 人当奴仆。 (31)遗(wi):送给。(32)箪( dn ):盛饭的圆筐。食:饭。 (33)橐(tu):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34)与:参加,介:甲 指甲士。 (35)赵穿:晋国大夫,赵盾的堂兄弟。(36)大史:太史,掌纪 国家大事的史官。这里指晋国史官董狐。书:写。(37)竟:通境,边境。反:通“返”,返回。竟:同“境”。贼: 弑君的人,指赵穿。 (38)乌呼:感叹词,同“呜呼”,啊。(39)怀:眷恋。 诒:同贻”,留下。伊,语气词。(40)良史:好史官。书法:记事的原则. 隐:隐讳,不直写。 (41)恶:指弑君的恶名,(42)逆:迎,公子黑臀:即 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名黑臀,(43)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重点1、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2、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治也。” 论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不君: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谓语,后面紧跟名词,所以“君”用为动词。3、厚:薄厚义古今同。劝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古代意义广泛, “厚敛以雕墙。”多而重。战国策:“大王又并军致与战,非能厚胜也。”巨大。韩非子:“厚酒肥肉。指浓,浓烈。4、雕:说文:“琢文也。”雕刻本字。“雕,鸟敦 (tun)也。”“鸟敦 ,雕也。” 教材注“一本作雕”,没有说明二者的关系。 5、辟避;孰熟;田畋;竟境;反返;教材注:“后来写作某”,皆古今字;7、患:担忧,忧虑。说文:“患,忧也。” 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又:“不患贫而患不安【均】,不患寡而患不均【安】。”成语“患得患失”。 作名词,指灾害,祸患。韩非子:“苟成其私利,不顾国患。”后汉书张衡传:“阉竖恐终为其患。”成语:“有备无患、内忧外患”。患之:以之为患。(以动用法)8、莫之继: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9、溜:说文:“水出郁林郡。”本为水名。通“溜”。说文:“屋水流也。” 10、稽首:古代还有:拜:说文“首至地也。”动词。拜手,名词。拱:说文“敛手也。”捡:说文“拱也。”顿首:叩响头。11、社稷:社,土神。说文:“社,地主也。即:大地的主宰,又名后土。稷,谷神。说文:“稷,五谷之长。”即五谷的主宰。如本篇:“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因“社稷”象征国家,就有了国家的意义。如左传成公十三年:“又欲阙翦我公室,倾覆我社稷。”12、衮不废:衮: 说文:“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从衣,公声。” 废:说文:“屋顿也。” 13、骤:说文:“马疾步也。”引申为“快、迅速。”再虚化为副词。14、贼:从戈,则声,“败也”。本义指造成危害的人。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成语:“独夫民贼。”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反不讨贼”。注意:上古“盗”、“贼”与现代义正好相反。今所谓“贼”,上古称“盗”;今义“强盗”,上古称“贼”。盗是偷窃,贼是抢劫杀害。15、坐:说文“止也。”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项羽等席地跪坐,见樊哙闯入,项羽“按剑而跽”。引申为坐的地方,座位,同篇:“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还有“获罪”的意思。本篇:“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16、触:本义用角顶撞。说文“触,抵也。”易大壮:羝羊触藩。“触槐而死。” 庖丁解牛“手之所触。” 汉书元帝纪“去礼义,触刑法。” 。 17、恭敬:此为同义词连用。恭主心,敬主容。说文:“恭,肃也。”18、饮:会意字,本义饮酒。这里是使动用法。19、趋:快步走。古礼,在尊者或长者面前要“趋”。是一种表恭敬的方式,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20、“田”:本义是田猎,后转为农业 。 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颈而死。”孟子“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左传“宣子田于首山。” 甲骨文:“王大令众人协田”;“王其田于昼,禽大豚” 。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从囗十,千百(阡陌)之制也。”21、饿:说文“饥也,”“饥,饿也。”正字通“饿,饥甚。”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本篇“灵辄饿”。孟子“民有饥色,野有饿莩。”韩非子“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李绅悯农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仓颉篇“饥,馁也,腹中空也。” 饥、饥为二字,说文“饥,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饥。”22、宦说文士也。当为家奴。23、“介”,本义是“夹”。左传“天祸郑国,使介居二大国之间。”汉书“道里辽远,人物介绝。” 周颂思文“无此疆尔介。” 后来写作“界”。豳风七月“以介眉寿。”24、“亡”,本义逃亡,逃跑。左传“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史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又:“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左传“亡不越竟(境)。”庄子“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左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5、“越”,本义越过。本篇“惜也,越竟乃免”。柳宗元断刑论“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齐晋案之战:“射其左,越于车下。”26、“讨”,本义声讨。本篇:“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商君书更法“讨正法之本。”编辑本段文言译文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 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编辑本段原文解读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妹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滑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至今想起这些,依然让人不寒而栗、切齿痛恨!天子和庶民一样都是人,说不定智商还很低,凭什么就可以骑在千万人的头顶上为非作歹、作威作福?他们凭什么就能比百姓聪明能干。具备当“领袖”的才能,如果说这世上真有什么天才的话,多半也没有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骄横得不可一世的“天子”们的份儿。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那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也许,光明和黑暗永远都会这么抗衡下去,直到人类不再存在。 (七)齐晋鞍之战(成公二年)原文癸酉,师陈于鞌2。邴夏御齐侯3,逢丑父为右4。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5。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6。”不介马而驰之7。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8,曰:“余病9矣!”张侯10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11,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2,岂敢言病。吾子13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14,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15?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16。此车一人殿之17,可以集事1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19?擐甲执兵,固即死也20。病未及死,吾子勉之21!”左并辔22,右援枹而鼓23,马逸不能止24,师从之。齐师败绩25。逐之,三周华不注26。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28:“且(旦)辟左右29。”故中御而从齐侯30。邴夏曰:“射其御者31,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32。”射其左,越于车下33。射其右,毙34于车中,綦毋张丧车35,从韩厥,曰:“请寓乘36。”从左右,皆肘之37,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38。逢丑父与公易位39。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40。丑父寝于轏中41,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42,伤而匿之43,故不能推车而及44。韩厥执絷马前45,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46,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47,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48。下臣不幸49,属当戎行50,无所逃隐51。且惧奔辟而忝两君52,臣辱戎士53,敢告不敏54,摄官承乏55。”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