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90473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含解析)(xx10)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 个人观念淡漠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 宗法观念浓厚D. 儒家伦理道德强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尊宗敬祖,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个人观念淡漠,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儒家伦理道德强大,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2.下边漫画体现了诸侯对周天子哪项义务A. 交纳贡赋B. 随从作战,拱卫王室C. 朝觐述职D. 设置官职【答案】B【解析】【详解】诸侯对周天子负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反映的是诸侯对周天子的随从作战,拱卫王室的义务。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3.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究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 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 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 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D. 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贵族生活腐化是奴隶社会的一般现象,政治黑暗并没有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排除D项;材料中规定的是棺椁礼制的等级序列,没有直接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排除AB两项。故D答案选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等级制度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在周王室中周王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在诸侯国中诸侯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在卿大夫封地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是大宗,说法正确,故答案为D项。在周王室中周王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嫡子在周王室中相对于嫡长子即大宗来说,只能是小宗,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A、B项和说法不全面的C项。5.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B. 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C. 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D. 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答案】B【解析】【详解】按照官职职权来看,太尉掌握军权,太尉一职虚设,则实际上皇帝掌握军权,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故答案为B项。皇帝本来就掌握全国政务,与太尉虚设没有关系,排除A项;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6.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兵不复起”主要是由于秦朝推行了A. 郡县制B. 分封制C. 封建制D. 皇帝制【答案】A【解析】【详解】联系史实可知,秦朝统一后鉴于分封制不利于巩固统治,转而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因此“兵不复起”主要是由于秦朝推行了郡县制。故答案为A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排除B项;封建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兵不复起”关系不大,排除C项;皇帝制与“兵不复起”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点睛】秦统一天下后,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下,郡县是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都由皇帝任命调遣,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7.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C. 实行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中问的是“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题干材料反映了相权过重威胁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不是本质问题,排除;C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丞相制度。【易错警示】做这一类选择题,一定要注意题干中设问的关键信息。常见的有“本质问题”“根本原因”“实质”等,紧扣材料、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选择题的法宝,通过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一边审题一边勾画关键信息的习惯,从而提高做题效率。8. 史记商君传:“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则材料不能反映A. 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B. 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C. 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D. 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本题要注意材料出处。材料来自于史记商君传,商君即商鞅,当时秦还未实现统一,只是反映战国时期秦的状况,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A、B、C选项在材料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例证。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的产生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中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义官制(义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明朝内阁在明成祖时期正式形成。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0. 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 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B. 宰相之权严重削弱C. 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 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隋唐时期开始实施三省部制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因此B正确。材料只是说宰相多,不能体现三省六部制遭破坏 A不能选,C、D与题意不符也不能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1. 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A. 相权进一步削弱 B. 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 众相制初步确立 D. 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材料中“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说明了皇帝为强化皇权不断地对中央政府的官制进行调整,所以A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 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宋代中央官制演变12.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有利于国家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为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腐败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在专制时代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无法杜绝。所以不正确。13.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唐朝门下省宋代的谏院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明清时期设都察院A. B. C. D. 【答案】A【解析】唐朝门下省、宋代的谏院均有“封驳”和“谏议”的职能,按察使司和都察院均无“封驳”和“谏议”的职能,例如按察使司是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即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14.明史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由此可见明朝改革科举的特点是A. 入国学的都能当官B.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C. 分榜取士D. 保证科举取士的区域公平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可以看出,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具有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15. 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A. 兄弟情谊 B. 爱屋及乌 C. 分割实力 D. 分封爵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点评:分析历史现象应注意背景知识,即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找出最佳选项。16.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一现象发生在( )A. 西汉末年 B. 南北朝时期C. 唐朝后期 D. 北宋中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中所述现象,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17.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知州”、“知县” 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信息,说明宋朝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正确;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A、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关键是对信息“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的准确解读。18.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这一制度创立于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答案】D【解析】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故正确;其他朝代不符合。19.地理环境与文明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孕育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是A. 大河谷地B. 大陆草原C. 沙漠与绿洲D. 海岛与山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同时,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所以海岛与山峦是孕育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20.从法理上说,古希腊的城邦属于公民集体所有,所有公民都是城邦的主人,公民权便意味着参政权,只是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罢了。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 所享受的公民权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实力B. 雅典的民主制是有限的民主C. 雅典实行集体所有制D. 公民根据才能高低分享政治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公民权便意味着参政权,只是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罢了”来看,说明实际上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是不一样的,即雅典的民主制是有限的民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权与经济实力的关系,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公民才能与享有权利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21.某中学历史课在进行“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时,下列材料能够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古希腊地图爱琴海地区贸易图雅典城邦居民的构成刻有放逐人员名字的陶片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是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古希腊的地理环境,社会传统,生产方式均与其民主制度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所以三项均可以成为证据,是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点评:本题的考场角度还可以从如下形式进行: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说明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对古希腊影响的是( A )A、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 B、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C、航海业和海军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 D、小国寡民,实行公民政治22.苏格拉底曾这样形容雅典的民主制:“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表明他认为雅典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制度批评了雅典民主制度中的抽签选举法认为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认识到掌握在大众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来看,苏格拉底批评了雅典民主制度中的抽签选举法,表明他认识到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苏格拉底认为抽签选举存在弊端,而不是认为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A、C、D项。【点睛】雅典民主的局限性表现在:民主性质的原始性。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范围的狭隘性。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公民权。运作方式的随意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3.雅典民主运作方式中的任期制和选举制最早产生于A. 贵族制时期B. 君主制时期C. 梭伦改革时D. 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答案】A【解析】【详解】在贵族制时期,原来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和世袭制转变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故答案为A项。君主制时期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排除B项;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但不符合题干中“最早”的要求,排除C、D项。24. 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09年联合平民推翻贵族统治,并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他在位时期A. 废除了债务奴隶制B. 实行差额选举公职C. 确立“陶片放逐法”D. 给予公职人员津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克利斯提尼改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继承了梭伦改革的内容,并加以深入。AB选项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选项是伯利克里当政时期。C选项是克里斯提尼的创造,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25.伯里克利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能够作为反驳证据的是A. 雅典民主机构B. 雅典居民比例C. 陶片放逐法D. 苏格拉底之死【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示信息来看,雅典公民占全体居民人数的9%,表明雅典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故答案为B项。A、C项是雅典民主的运作方式,D项是雅典民主制弊端的表现,不能用来反驳材料中的观点,均排除。26.“十二铜表法中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相互交错。”这反映的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是A. 注重保护私人财产B. 注重诉讼程序C. 法律至上D. 内容广泛庞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引“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明显有很多是对立的,所以单纯说某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且材料也说“相互交错”,故D项正确。27.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三条规定“如果手或者棒子打断自由人的骨头,则应缴纳罚金300阿司,如为奴隶,则为150阿司”。由此你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 十二铜表法重点保护贵族和平民的利益B.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标题有可能是“伤害法”C. 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奴隶的利益D. 十二铜表法本质上是自由人对奴隶阶级的统治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对于自由人和奴隶受到伤害时的不同赔偿标准,不能反映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即D项从材料中不能反映,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法律,重点保护贵族和平民的利益;从第八表第三条的内容来看,第八表的标题有可能是“伤害法”;从材料中无论打断自由人还是奴隶的骨头都应该缴纳罚金,可判断出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28.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A. 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B. 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C. 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D. 主张重罪轻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不可枉屈一人”体现了罗马法中不得因为怀疑惩罚罪犯,而是注重证据的自然法精神。A项材料并未体现,而且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统治;B项说法错误,“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并非强调宽容,而是重视证据;D项说法错误,罪过应该与刑法对应。故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自然法的精神【名师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的一些基本的精神如重视证据、陪审制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被保护人制度等到现在依然采用。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9.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A. 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B. 罗马法对妇女歧视,说明了它的局限性C. 说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未给人们带来任何好处D. 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材料讲的是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说明了罗马法对妇女歧视。所以答案选B选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古罗马的妇女没有任何人权,A选项说法太绝对;由材料不能得出C、D选项的观点,故排除。30.“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解决这一“缺陷”的关键是A. 习惯法的使用B.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C. 万民法的实施D. 民法大全的通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说明此时罗马国家已经由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罗马法律也由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考点: 罗马法点评:习惯法以相沿成习的风俗习惯作为司法依据,他倾向于维护贵族的利益;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同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古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平民的愿望。万民法是古罗马社会经济发展,疆域扩大,对外贸易频繁,公民法内容与形式已经不适应需要的重大修正。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汇编。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40分)31.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的秦始皇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2)简要概括唐太宗时期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3)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在当时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运作方式是什么?(4)查士丁尼为后世留下的最深远的文明遗产是什么?这一遗产包含哪些内容?影响有哪些?【答案】(1)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严苛的秦律。(2)措施:三省六部制。评价: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3)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运作方式:在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运作方式。(4)遗产: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内容: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律影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了完备阶段;为调解社会矛盾提高了法律手段,巩固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对以后欧洲各国法学和法律的发展影响深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外古代史上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秦始皇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应当联系所学,从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以及制定严苛的秦律等方面来回答。(2)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是确立三省六部制。对这一制度进行评价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来回答。(3)联系所学可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运作方式也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面来回答。(4)联系所学可知,查士丁尼为后世留下的最深远的文明遗产是民法大全,包含的内容应当根据教材所学来回答。其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对罗马法的影响、对东罗马帝国的影响和对以后欧洲各国法学和法律的影响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