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6169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蓬勃发展,淡水供应危机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海水约占地球现有总水量的97%,海水淡化问题已成为科学家的主要研究方向,若实行海水淡化来供应饮用水,下列方法在原理上完全不可行的是()A. 加入明矾,使海水盐分沉淀而淡化B. 利用太阳能,将海水蒸馏淡化C. 将海水通过离子交换树脂,以除去所含的盐分D. 利用半透膜,采用反渗透法而使海水淡化【答案】A【解析】A、明矾可以净水,其原理是明矾溶于水产生胶体,胶体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而明矾不会吸附水中的离子,所以明矾不可以淡化海水,故A错误;B、蒸馏法是工业上淡化海水的一种常用方法,故B正确;C、通过离子交换树脂可以除去海水中的离子,从而达到淡化海水的目的,故C正确;D、半透膜只会让水分子透过,而不会使离子透过,采用反渗透法而使海水淡化,故D正确故选A。2. 我国古代有“女娲补天”的传说,今天人类也面临“补天”的问题,下列采取的措施与今天所说的“补天”无关的是()A. 研究新型催化剂,消除汽车尾气的污染 B. 禁止使用含氟电冰箱C. 倡导使用无磷洗衣粉 D. 严格控制硝酸厂的尾气处理【答案】C【解析】今天所说的“补天”是指弥补臭氧层遭到破坏所造成的臭氧层变薄和臭氧空洞。氮氧化物、氟氯烃等都能破坏臭氧层,能杜绝或减少这些物质排放的措施都可以称为补天。3. 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A. 酱油 B. 面粉 C. 海带 D. 菜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酱油是蛋白质发酵形成的,属于白色食品,正确;B面粉是小麦磨碎产生的物质,属于绿色食品,错误;C海带是从海洋中获得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错误;D菜油是油菜仔经压榨产生的,属于绿色食品,错误。考点:考查食品的分类正误判断的知识。4.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禁止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其主要原因是()A. 提高汽油燃烧效率 B. 降低汽油成本 C. 避免铅污染大气 D. 铅资源短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禁止使用含铅汽油主要原因是避免铅的污染,铅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C正确。考点:考查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的相关知识。5. 可逆反应A(g)+ 4B(g) C(g)+ 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进行得最快的是()A. vA=0.15mol/(Lmin) B. vB=0.6 mol/(Lmin)C. vC=0.4 mol/(Lmin) D. vD=0.01 mol/(Ls)【答案】D【解析】在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AVA/1=0.15mol(Lmin)1; BVB/3=0.2mol(Lmin)1; CVC/2=0.2mol(Lmin)1;DVD=0.01mol(Ls)1=0.6mol(Lmin)1,VD/1=0.6mol(Lmin)1,因反应速率VDVB=VCVA,故选D。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 没有物质的变化,就没有能量的变化【答案】A【解析】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断键吸热,成键放热,所以化学反应的过程都伴随着能量变化,A正确;B、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也可能是光能、电能等形式,B错误;C、物质变化时若伴有能量变化,则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核能,C错误;D、物理变化中也可以有能量的变化,D错误。答案选A。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B. 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C.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D. 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微粒数,故A错误;B、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通常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故B错误;C、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故C正确;D、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C。【考点定位】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意义,要理解系数的含义。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遵循书写普通化学方程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反应热H与测定的条件(温度、压强)有关,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应热H的测定条件。若没有注明,就默认为是在25、101KPa条件下测定的;反应热H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H为“”表示放热反应,H为“+”表示吸热反应。H的单位一般为kJ/mol;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H不同。因此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体用“s”、液体用“l”、气体用“g”、溶液用“aq”等表示,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8. 如图所示的装置能够组成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详解:A两个电极材料相同,不能够组成原电池且产生电流,选项A错误;B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Fe为负极,有电流产生,选项B正确;CZn与稀盐酸直接反应,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选项C错误;D酒精是非电解质,选项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注意原电池的这几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题目较简单。9. 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C(s)O2(g) CO2(g)H1 C(s)O2(g) CO(g)H2S(s)O2(g) SO2(g)H3 S(g)O2(g) SO2(g)H4H2(g)O2(g) H2O(l)H5 2H2(g)O2(g)2H2O(l)H6CaCO3(s) CaO(s)CO2(g)H7 CaO(s)H2O(l) Ca(OH)2(s)H8A. B. C. D. 【答案】C【解析】由于CO具有可燃性,所以H1H2;由于能量:S(s)H2;由于前一个反应消耗反应物较少,所以H1H2;由于前一个反应吸热,后一个反应放热,所以H1H2;。故选C。10. 生产中常要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增大反应速率。下列措施中不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A. 尽可能使用稀溶液 B.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C. 碾细固体反应物 D. 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答案】A【解析】A: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符合题意B:催化剂一般可加快反应速率C:增大反应物的表面积,可加快反应速率D:升温可加快反应速度11. 下列变化为放热的化学反应的是()A. H2O(g)=H2O(l)H44.0 kJ/molB. 2HI(g)=H2(g)I2(g)H14.9 kJ/molC. 形成化学键时共放出862 kJ能量的化学反应D. 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此过程虽然放热,但不属于化学反应,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B、H0是吸热反应,故错误;C、不清楚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多少,可能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故错误;D、根据能量与过程关系,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此反应是放热反应,即H异丁烷B. 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g) H1 560.8 kJ/molC. 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 531.3 kJ/molD.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答案】C【解析】A、正丁烷和异丁烷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正丁烷燃烧热大,说明正丁烷的能量高,能量越低越稳定,所以异丁烷比正丁烷稳定,选项A错误;B、燃烧热指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B中H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不成比例且生成的水应为液态,选项B错误;C、由题给信息可推知,正戊烷的燃烧热比2-甲基丁烷大,选项C正确;D、通过计算可得,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选项D错误。答案选C。13. 实验室进行中和热测定的实验时除需要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外,所用的其他仪器和试剂均正确的一组是()A. 0.50 molL1盐酸,0.50 molL1NaOH溶液,100 mL量筒1个B. 0.50 molL1盐酸,0.55 molL1NaOH溶液,100 mL量筒2个C. 0.50 molL1盐酸,0.55 molL1NaOH溶液,50 mL量筒1个D. 0.50 molL1盐酸,0.55 molL1NaOH溶液,50 mL量筒2个【答案】D【解析】实验室进行中和热测定的实验需要的仪器: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和热测定仪器的选择,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测定中和热的正确方法14. 我国拥有较丰富的地热资源,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下列关于地热能说法正确的是 ()可以用于洗浴、发电以及供暖等方面与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化石能源主要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与地下水结合可形成热水型地热,释放形式之一是温泉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地下热水还可直接送至附近居民家中,提供洗浴、供暖等生活用水地热资源是目前全球倡导的绿色安全资源,它不受昼夜和季节变化的限制,不仅可供电、供热,还可以用于旅游、温泉保健、养殖热带鱼等等。详解:地下热水还可直接送至附近居民家中,提供洗浴、供暖等生活用水,故正确;地热资源是可再生能源,不是化石能源,故错误;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故正确;地热资源与地下水结合可形成热水型,释放形式之一是温泉,故正确;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开发利用,反应热和焓变;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题目难度不大。15. 下列反应中前者属于取代反应,后者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烷与氯气混和后光照反应B. 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C. 苯滴入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有油状液体生成 ; 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D. 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 ; 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答案】C【解析】A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为加成反应;甲烷与氯气混和后光照反应,为取代反应,故A不选;B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苯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环己烷,为加成反应,故B不选;C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液反应生成油状液体,苯中H被取代,发生取代反应;乙烯与水生成乙醇的反应,碳碳双键转化为-OH,为加成反应,故C选;D在苯中滴入溴水,溴水褪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是萃取;乙烯自身生成聚乙烯的反应属于加聚反应,故D不选;故选C。16.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将苯和汽油的混合物放在分液漏斗中振荡、静置后可分为两层B. 在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可观察到紫色褪去C. 将石蕊试液滴入醋酸溶液中,可以看到石蕊试液变红D. 用灯光照射盛有CH4与Cl2(体积之比14)的集气瓶后,可观察到瓶内壁附有油状物【答案】A【解析】A、苯和汽油互溶,混合后不分层,无法通过分液分离,选项A不正确;B、在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酸性KMnO4溶液氧化乙醇,紫色褪去,选项B正确;C、将石蕊试液滴入醋酸溶液中,可以看到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选项C正确;D、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以及四氯化碳等,可观察到瓶内壁附有油状物质,选项D正确;答案选A。17. 下列可以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的混合物是()A. 酒精和碘水 B. 苯和水 C. 乙酸和乙酸乙酯 D. 乙酸和水【答案】B【解析】A、酒精和碘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A错误;B、苯和水不溶,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B正确;C、乙酸和乙酸乙酯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C错误;D、乙酸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故D错误;故选B。18.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列烹饪用品的调味成分属于酯类的是()A. 食盐 B. 大豆油 C. 陈醋 D. 蔗糖【答案】B19. 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实验结束后,取下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再沿该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紫色石蕊试液1毫升,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液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试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制备的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和乙醇杂质B. 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和吸水C. 饱和碳酸钠溶液主要作用是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及吸收乙醇、中和乙酸D. 石蕊层为三层环,由上而下是蓝、紫、红【答案】D.考点:考查乙酸乙酯制取实验,对现象的分析及试剂作用的判断20. 一定条件下:甲分子和乙分子反应生成丙分子和丁分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分离甲和丙可以采用蒸馏法 B. 甲的空间构型是平面正六边形C. 丙不属于烃类物质 D. 该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答案】D【解析】由图示可知该反应为苯(甲)和卤素单质(乙)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苯(丙)和卤化氢(丁)。A项,苯和卤代苯为沸点不同、互相混溶的液体混合物,可用蒸馏法分离,正确;B项,苯的空间构型是平面正六边形,正确;C项,丙属于卤代烃,不属于烃,正确;D项,该反应为取代反应,错误;答案选D。21. 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在25、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2)若适量的N2和O2完全反应,每生成23 g NO2需要吸收16.95 kJ热量,则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在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的反应中,每有5NA个电子转移时,放出650 kJ的热量,则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 (1). CH3OH(l)O2(g)=CO2(g)2H2O(l)H725.76 kJmol1 (2). N2(g)2O2(g)=2NO2(g) H67.8 kJmol1 (3). 2C2H2(g)5O2(g)=4CO2(g)2H2O(l) H2 600 kJmol1【解析】试题分析:(1)在25、101kPa下,1g甲醇(CH3OH)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kJ32g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放出热量为725.76KJ;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76kJmol-1,故答案为:CH3OH(l)+O2(g)=CO2(g)+2H2O(l)H=-725.76kJmol-1;(2)适量的N2和O2完全反应,每生成23克NO2需要吸收16.95kJ热量,所以每生成92克NO2需要吸收67.8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N2(g)+2O2(g)=2NO2(g)H=67.8kJmol-1,故答案为:N2(g)+2O2(g)=2NO2(g)H=67.8kJmol-1(3)由题意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mol,又知乙炔燃烧的方程式为2C2H2(g)+5O2(g)4CO2(g)+2H2O,有2mol乙炔反应时转移20mol电子,根据方程式计算,设转移5mol电子时有nmol乙炔参加反应,有2C2H2(g)+5O2(g)4CO2(g)+2H2O 转移电子2 20n 5=0.5mol,即0.5mol乙炔反应放出650kJ的热量,可知1mol乙炔燃烧放出的热量Q=1300KJ,故答案为:C2H2(g)+O2(g)2CO2(g)+H2O(l)H=-1300 kJ/mol。考点: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相关知识。22. 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工业制乙烯的原理和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烃类都不与碱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制乙烯的实验原理是烷烃(液态)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不饱和烃。例如,石油分馏产物之一的十六烷烃发生反应:C16H34C8H18甲,甲4乙,则甲的分子式为_,乙的结构简式为_。(2)B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可能是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其反应类型是_。(3)C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反应类型是_。(4)查阅资料知,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根据本实验中装置_(填字母)中的实验现象可判断该资料是否真实。为了探究溴与乙烯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可以测定装置B中溶液在反应前后的酸碱性,简述其理由: _。(5)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检验甲烷和乙烯的方法是_(选填字母,下同);除去甲烷中乙烯的方法是_。A气体通入水中 B气体通过盛溴水的洗气瓶C气体通过盛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 D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6)分别燃烧乙烯和甲烷,甲烷火焰明亮而乙烯产生少量黑烟,原因是_。【答案】 (1). C8H16 (2). CH2=CH2 (3). 橙色(或橙黄色)褪去 (4). CH2=CH2Br2BrCH2CH2Br (5). 加成反应 (6). 紫色(或紫红色)褪去 (7). 氧化反应 (8). D (9). 若乙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Br,其溶液酸性会显著增强 (10). BC (11). B (12). 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5.7%,大于甲烷中碳的质量分数(75%)【解析】探究工业制乙烯的原理和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由实验装置可知,A中烷烃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不饱和烃,B中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C中乙烯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D中吸收C中生成的二氧化碳,E中利用排水法收集乙烯(1)由C16H34C8H18+甲,甲4乙及原子守恒可知甲为C8H16,乙为CH2CH2,故答案为:C8H16;CH2CH2;(2)B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可能是橙色(或橙黄色)褪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BrCH2-CH2Br,其反应类型是加成反应;(3)C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或紫红色)褪去,反应类型是氧化反应;(4)查阅资料知,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根据本实验中装置D中的实验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可判断该资料是否真实为了探究溴与乙烯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可以测定装置B中溶液在反应前后的酸碱性,简述其理由为若乙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HBr,其溶液酸性会显著增强;(5)A气体通入水中,二者均与水不反应,不能除杂,也不能鉴别;B气体通过盛溴水的洗气瓶,乙烯与溴水反应,而甲烷不能,可鉴别,也可除去甲烷中的乙烯;C气体通过盛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洗气瓶,乙烯与高锰酸钾反应,而甲烷不能,可鉴别,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引入新杂质,不能除杂;D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二者均不反应,不能除杂,也不能鉴别。故答案为:BC;B;(6)分别燃烧乙烯和甲烷,甲烷火焰明亮而乙烯产生少量黑烟,原因是乙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85.7%,大于甲烷中碳的质量分数(75%)。23. 工业合成氨的反应:N23H22NH3是一个可逆反应,反应条件是高温、高压,并且需要合适的催化剂。已知形成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放出的能量分别为436 kJ、391 kJ、946 kJ。则:(1)若1 mol N2完全反应生成NH3可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kJ。(2)如果将1 mol N2和3 mol H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总小于上述数值,其原因是_。(3)实验室模拟工业合成氨时,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经过10 min后,生成10 mol NH3,则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_ mol(Lmin)1。(4)一定条件下,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c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 dN2和H2的浓度相等e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相等 f反应达到最大限【答案】 (1). 放出 (2). 92 (3).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反应,因此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 kJ (4). 0.25 (5). acf【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计算; (2) 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3)根据 计算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4)化学平衡定义判断正误。解析:根据以上分析,(1) N2(g)3H2(g) 2NH3(g) ,所以若1mol N2完全反应生成NH3可放出热量92kJ。(2) 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所以将1mol N2 和 3mol H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总,92kJ。(3)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经过10min后,生成10mol NH3,则消耗氮气5mol,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 molL 1min1。(4) a. 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一定相等,故a正确;b. 达到化学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一定相等,故b错误;c. 达到化学平衡时,即达到反应最大限度,N2的转化率达到最大值,故c正确;d. 达到化学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不再改变,但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e. 达到化学平衡时,N2、H2和NH3的体积分数不变,但不一定相等,故e错误;f. 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故f正确。点睛:化学平衡的标志是:;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质量、含量保持不变。24.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烧杯中溶液为稀硫酸,则观察到的现象是_,电流表指针_(填“偏转”或“不偏转”),两极反应式为:正极_;负极_。(2)若烧杯中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则负极为_(填Mg或Al),总反应方程式为_。(3)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了一种新型装置,其构造如下图所示:A、B两个电极均由多孔的碳块组成。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答案】 (1). 镁逐渐溶解,铝上有气泡冒出 (2). 偏转 (3). 2H2e=H2 (4). Mg2e=Mg2 (5). Al (6). 2Al2NaOH2H2O=2NaAlO23H2 (7). O22H2O4e=4OH【解析】分析:根据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失电子的一极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得到电子的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在燃料电池中,通入正极的一极氧气,通入负极的一极氧气是燃料,负极的电极反应=总反应-正极的电极反应和。详解:(1)镁、铝和稀硫酸构成了原电池,自发进行的反应是镁和硫酸反应,金属镁做负极,电极反应:Mg-2e-=Mg2+,金属铝为正极,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所以可看到镁逐渐溶解,铝极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故答案为:镁逐渐溶解,铝极上有气泡冒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2H+2e-=H2;Mg-2e-=Mg2+;(2)镁、铝和氢氧化钠溶液构成了原电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金属铝和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总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铝失电子,为负极,金属镁作正极;(3)氢气、氧气和氢氧化钾溶液构成了原电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是氢气和氧气之间的反应,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正极上通的是氧气,B极是正极,电极反应:O22H2O4e=4OH。点睛:本题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需要注意掌握以镁、铝为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电极反应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