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测评A 苏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9340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5.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测评A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测评A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测评A 苏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 d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A.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B.乙瓶内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发生了变异C.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解析:甲、乙两瓶的差异是捕蝇纸的有无,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乙瓶中有翅的苍蝇能存活是因为没有捕蝇纸。答案:A2.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解析: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后天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答案:D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B.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C.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D.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所以,生物的繁殖能力总是和环境的承受力相协调解析: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会形成不同的适应性表现,可以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各个方面,但是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所以它们所产生的子代个体数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力。这样经过生存斗争,就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表现出自然选择。答案:D4.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种群解析: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被保留下来,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个体。答案:B5.下列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是()A.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解析: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地理隔离形成不一定会有生殖隔离出现。答案:A6.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群落内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7.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就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解析:在理解和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如果注重环境的影响,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即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去解释和理解生物进化问题,如认为长颈鹿经常使用颈和前肢使颈和前肢会变得更长,北极熊因努力适应冰天雪地环境而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害虫为不被农药杀死产生了抗药性。达尔文进化学说则认为自然环境对变异起定向选择作用。答案:C8.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RR的个体占24%,Rr个体占52%,rr个体占24%。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RR=Rrrr。则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下列能正确表示R和r基因频率变化的图是()解析: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生存能力方面是RR=Rrrr。由于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rr的个体越来越少,则r基因频率逐渐降低,R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但是Rr生存能力和RR相同,则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符合D曲线。答案:D9.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B.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相互间无影响C.种群1、2承受不同的选择压力,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D.由于种群1、2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生殖隔离解析:地理隔离导致种群1、2不能与亲代种群相遇,故它们与亲代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A项正确;种群1、2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存在地理隔离,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无影响,B项正确;种群1、2栖息的环境条件及其食物来源不同,因此承受的选择压力不同,适应环境的个体被保留,C项正确;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1、2的基因库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而不是基因库中没有相同的基因,D项错误。答案:D10.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A.11B.12C.21D.31解析:由题意知,AAAa=12,所以该群体随机交配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3AA1/3AA1/9AA;2(1/3AA2/3Aa)2/9AA+2/9Aa;2/3Aa2/3Aa1/9AA+2/9Aa+1/9aa(死亡)。第一代中AA的比例是1/9AA+2/9AA+1/9AA=4/9AA,Aa的比例是2/9Aa+2/9Aa=4/9Aa,aa的比例是1/9,因为aa在出生前就已经死亡,所以AAAa=11。答案:A11.下列表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是()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B.种群间由于地理障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从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B12.当某种新药问世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感冒。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原因可能是()A.病毒接触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解析:生物的变异具有随机性、不定向性,自然状态下会发生基因突变,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C13.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指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答案:C14.下列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解析: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既有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也有物种之间的种间互助;新物种不断形成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一个物种的形成与灭绝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若干物种;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C1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这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果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A项正确;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形成,B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项错误;有性生殖的出现使基因重组得以实现,从而增加了生物变异的类型,使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D项正确。答案:C16.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是自然选择C.是达尔文的进化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是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C17.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A.30%,21%B.30%,42%C.70%,21%D.70%,42%解析:有条纹AA的个体占55%,无条纹aa的个体占15%,所以Aa的个体占30%,A基因频率为55%+1/230%=70%,a基因频率为1-70%=30%。F1中Aa的个体占270%30%=42%。答案:D18.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甲物种基因突变与乙物种基因突变没有联系。甲、乙个体数虽然长期稳定,但可能都已经进化了,因此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了。答案:B19.如果基因型为AA、Aa、aa的一个种群后代,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是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不正确的是()A.这对等位基因中A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B.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加,而a的基因频率将逐渐下降C.在持续选择条件下,a基因的频率不可能降为0D.由此看出在自然界中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解析:环境的选择作用、突变及迁移等都会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20.某高等植物种群以严格的自花传粉方式繁殖。aa频率在逐年降低,原因是aa个体的生活力比较弱,平均每代约有3%的aa个体不能生活到生育期。下列与该种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该种群以异花传粉的方式繁殖,aa将不会有淘汰过程B.人为救助aa的个体,可促进该种群的进化C.aa被淘汰的过程可理解为该种群进化的过程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对稳定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平均每代约有3%的aa个体不能生活到生育期,会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而aa被淘汰的过程可理解为该种群进化的过程。答案:C2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A.微化石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B.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C.同源器官的存在,表明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D.同源器官的存在从细胞水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有力证据解析:同源器官的存在从器官水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有力证据。答案:D22.某病人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抗生素长期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下列有关幽门螺杆菌抗药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杆菌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B.原来的幽门螺杆菌群体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C.抗药性形成的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D.抗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解析:抗药性的形成是由于细菌本身的不定向变异使菌群中存在抗药性个体,经抗生素的选择,子代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所占比例增加。答案:A23.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错误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传播B.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解析: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比如有新基因产生,其等位基因的频率一定会随之改变。答案:C24.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为环境的差异,选择不同,导致出现翅的长度不同的类型。答案:B25.导学号75604069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A.显性基因的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频率B.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C.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0.32D.基因频率若发生变化,则说明新物种已经产生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隐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为0.64,可求得隐性基因的频率为0.8,显性基因的频率为0.2,A项错误;由于随机交配,每个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机会相等,故基因频率不变,B项错误;繁殖一代后,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0.80.2=0.32,C项正确;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则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1)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A.适应辐射B.地理隔离C.生存竞争D.生殖隔离(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的结果。(3)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变小。(4)下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VaVb2000VaVa50120VbVc100200VcVc15050VaVc10080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就V基因而言,比较A种群和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解析:(1)根据材料描述,蛾与祖先蛾交配后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蛙的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这说明它们存在生殖隔离。(2)蛾改变飞行模式,使其逃脱危险,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基因库是指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当种群中个体数减少时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减小。(4)A种群中基因总数为400+100+200+300+200=1 200,Va的基因个数为200+100+100=400,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可知,Va的基因频率为400/1 200100%33%。从题表可知,B种群中没有VaVb个体,所以B种群基因型比A种群少,A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答案:(1)D(2)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3)基因库(4)33%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的基因型为4种(或A种群基因型多于B种群)27.(10分)下图表示一个种群施用杀虫剂后的变化情况,其中抗A杀虫剂的性状是由基因m控制的,抗B杀虫剂的性状是由基因n控制的,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1表示该种群个体存在着。(2)使用杀虫剂A后,该种群中基因的基因频率明显增加,杀虫剂B的使用对基因具有明显的定向选择作用。(3)在生产实践中,要保持杀虫剂良好的杀虫效果,应该怎样使用杀虫剂?。(4)以上事实说明:突变的有利与有害取决于。突变为进化提供了;而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是进化的动力。解析:由题图可知,种群中既有抗杀虫剂A的个体,又有抗杀虫剂B的个体,同时还有更多的对杀虫剂敏感的个体,说明种群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使用杀虫剂后,对杀虫剂敏感的个体被杀死,而具抗性的个体被保留了下来,即杀虫剂对生物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不同的杀虫剂对不同的变异具有选择作用,所以杀虫剂A、B交替使用,可以收到长期的、良好的杀虫效果,由以上分析可知:生物的变异是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环境对变异性状的选择作用。答案:(1)个体差异(2)mn(3)交替使用杀虫剂A和杀虫剂B(4)环境条件原材料自然选择生存斗争28.(8分)许多生物特别是动物,在不同的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又由残存的少量个体繁殖增多。因此形成一个如瓶颈样的模式(如下图所示,“”为抗药性个体),这一瓶颈部分即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上图所示的三年间,该生物种群是否发生进化?为什么?。(2)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敏感性个体大多被杀死了,保留下来的大都是抗性个体,这是由于的选择作用,其实质是增加了的频率。而越冬后存活下来的个体中敏感性个体增多,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3)(多选)根据图示情况,下列应用杀虫剂防治害虫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采用增加同种农药的使用次数或使用量,杀灭害虫,防止形成抗药性纯系B.在抗药性形成纯系以前,停止使用该农药,可使该抗药性基因减少甚至消失C.同时使用某两种具有交互抗性的杀虫剂A和B(A选择形成的抗性系用B就可把它们全部杀死,反之亦然)D.交替使用某两种具有交互抗性的杀虫剂A和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的过程中,由于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加,在越冬时,抗药性个体的适应能力反而比敏感性个体的适应能力差,因而越冬后存活的个体多为敏感性个体。这说明生物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利用该原理可进行害虫的防治,停止使用某种杀虫剂几年后,抗药性基因减少或消失;或者交替使用某两种具有交互抗性的杀虫剂,也可防止抗药性害虫的产生。答案:(1)该种群进化了。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不断改变(2)杀虫剂抗药性基因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在冬天敏感性个体适应能力强于抗药性个体(3)BD29.(10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R基因的出现是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原因是。解析:S基因频率=1/2RS+SS=1/24%+1%=3%,则R基因频率=1-3%=97%。在停止使用杀虫剂后,RR基因型频率减小而SS基因型频率增大,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的幼虫较SS基因型的幼虫生存适应能力弱。在不使用杀虫剂时,R基因的频率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越来越小,S基因的频率会增大,所以SS基因型频率会越来越高。答案:(1)基因突变(2)97%(3)不使用杀虫剂弱(4)SS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R基因频率越来越低30.导学号75604070(12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图1(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图2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多样性。解析:(1)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X)使生物产生不同的变异;自然选择(Y)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Z)导致物种的形成。(2)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组成了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过度繁殖使生物的生存斗争尤其是种内斗争加剧。联趾蜥蜴能在水中游泳,可以在水中找到生存所需的食物,故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机会增多,而分趾型蜥蜴只能生活在陆地上,在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性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不同。答案:(1)突变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基因频率(5)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