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文本助读(含解析).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45054 上传时间:2020-0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5.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文本助读(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文本助读(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8课 方山子传文本助读(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方山子传年少时我们都有梦,梦想着古道老马,仗剑天涯,梦想着挥毫泼墨,落笔生花。当经历过世事炎凉后,那些最初的梦想还在吗?方山子年少时行侠乡里,为人推重,后来弃侠而学文,欲有为于当世,却终怀才不遇,这其中,又有几多心酸。这位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忧的爱国者,面对次次冷遇,最后只得隐于光、黄间,只求佛事和清净。这般境遇,不禁令我们心生唏嘘。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七集。二、背景资料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文白对照当方山子遇到苏轼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面,一经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紧接着,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接着,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子是作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常。老友异地相逢,自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俯而不答,仰而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生辉,韵味无穷。见到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隐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所谓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实况,而是作者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入第三段。苏轼在阐述方山子“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在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第四段,苏轼通过谈方山子的家世,解开了疑问,方山子远离尘世,并非因为穷得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所致。恰恰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类文品悟唯愿此心无怨尤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殒,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唯愿此心无怨尤,唯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读后小悟:1.这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你认为本文好在哪?答:_诗词赏析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溢:满出来。银汉:银河。由无数星星组成,夜间像银白色的光带,故称银河。玉盘:指月亮。中秋的月亮最圆。问题小思:2.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答:_点击文本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鄙弃功名利禄,遵从内心的选择运用示例它被天边的彩云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地答道:我愿意! 你舍弃车马良田,毁除礼冠服制,抛弃累世功勋门第,来此光、黄二州间,草庵里过着四壁萧然无一物的清苦日子。值得吗,方山子?你仰天长啸:我愿意。是啊,功名利禄终归尘土,诗酒田园才是人生。附“文外悦读”问题提示1.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圆合,尽显从容。开篇便用一组对偶句,展示两种不同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然后道出中心论点,“唯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可谓水到渠成,自然流畅。然后详写庄子的事例,用语典雅厚重,再写嵇康在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用语简洁,一为“风骨”,一为“风流”,但一一指向炽烈壮阔的生命价值。然后,走向另一面,写“安然”,选择李叔同为例,运用假设论证,做详尽分析。最后,照应标题,以勿忘本心统摄前文,强化了文意。2.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