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00507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5分钟作业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目标导航1.对于百家争鸣中的墨家、法家、道家和兵家,了解即可。2要注意比较百家思想的异同,理解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3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是本节的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来掌握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一、背景1经济:_和_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2思想(1)传统的_受到猛烈冲击。(2)一批_四处游说、讲学,促进了文化的觉醒。二、表现1儒家代表孟子荀子地位思想家,_学派奠基人之一战国时期百家思想_思想主张(1)核心:_学说继承: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发展: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_”的主张(2)人性论:主张_说(3)义利观:倡导“_”,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1)天命观(哲学思想):提出“_”和“制天命而用之” (2)人性论(道德思想):主张“_”,但认为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_为主,礼法并施影响(1)_以后孟子成为经典,列为“四书”之一(2)被称为“_”,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杂糅百家,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2.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1)主张“_”:也称“仁”,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别。“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_。“尚力”:强调_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节用”、“_”: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2)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3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1)主张哲学观:“_”,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人生观:“_”,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命观:天与人“_”,人必须顺应自然。(2)地位:继承发展老子思想,是战国时期_集大成者。4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1)思想政治观:主张_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历史观:反对儒家“是古非今”,主张_。(2)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_体制的需要。与_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3)地位: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成为秦治国的指导思想。5兵家(1)代表:孙膑,其思想主要受_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2)主张强调要懂得_。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_。三、影响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1)_孕育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_。(3)_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诸子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_的基本精神。答案:一、1.铁器牛耕2.(1)礼法秩序(2)士人二、1.儒家集大成者仁政君为轻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天行有常性恶论礼教唐代亚圣2(1)兼爱和平相处生产劳动节葬(2)手工业者3.(1)齐物逍遥不相胜(2)道家思想4.(1)法、术、势变法革新(2)中央集权政治儒家思想5.(1)孙子兵法(2)战争的规律人的作用三、1.(1)儒家思想(2)哲学基础(3)法家思想2传统文化课堂作业(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知识点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B、C、D都包含在A中。故A正确。2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该思想家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庄子答案:A解析:根据“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可知,该思想家是孟子,他提出了“仁政”学说。3下列属于荀子主张的是()A“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答案:B解析:A项体现的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B项体现的是荀子的“性恶论”,正确;C项体现的是孟子的“性善论”;D项是法家思想。知识点二墨子与墨家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一思想主张属于()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答案:B解析:根据“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庄子的主张。故B正确。5墨家认为,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民众财富和精力。这种思想的根源是()A墨家主张节俭B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C儒家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D儒家思想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明墨家对儒家的铺张浪费持批判态度,主张节俭,这主要是因为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是财富的创造者。墨家思想的根源应该从墨家本身来考虑,排除C、D。知识点三庄子与道家6战国时期的庄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认为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A BC D答案:C解析: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治理论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家所反对的。故不可能是庄子的所为,只要包含的选项均不正确。7“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之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反映出庄子()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走上了不可知论A BC D答案:D解析:从题干的两句话可以看出,庄子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从而走上了相对主义的道路,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陷入了不可知论。知识点四韩非与法家8申子大体篇中载:“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这是下列哪个思想流派的主张()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本”“末”“治”“行”“操”“事”等关键信息,这说明材料实际上主张把一切大权集中到君主手中,这属于法家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9右面是韩非“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D“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答案:D解析: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知识点五孙膑与兵家10孙膑的主要军事思想不包括()A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B注重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C重视人的作用D“不战而屈人之兵”答案:B解析:“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思想,答案为D。11位于山东临淄的稷下学宫(见下图)创立于齐桓公时,至战国末结束,前后达150多年。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A齐鲁大地富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B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发展D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稷下学宫成为各国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A、B题意体现不出来,D本身错误。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为政本也。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围绕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面的哪种主张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答案:(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仁”“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提出不同的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对当时影响最大。因为有利于增强诸侯国的实力,确保在争霸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或材料一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最大。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课 后 作 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最主要因素是()A社会的大变革 B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C战国七雄的混乱 D科学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现象是当时经济政治背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大变革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士掌握了各国的统治权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正确。3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C调节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政对“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仁”的思想与具体统治策略的结合。其目的都是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4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5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共同点。荀子主张“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也认为人有恶的一面,必须通过法律才能有效约束人的恶性。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最突出的共同点是()A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B反对掠夺战争C主张实行“法治”D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角度阐发了社会变革的主张。7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 D谈论的问题不同答案:B解析:思想是政治、经济等时代背景的反映,孔子和墨子不同的阶级属性决定各自思想主张的差异。同时“根源”即本质、根本原因,故排除A、C、D。8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荀子与庄子的观点()A完全一致 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C基本上相矛盾 D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荀子认为人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庄子则认为人不能改造自然,只能顺应自然。9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A不是主要原因,B并非原因,C不符合史实。故D正确。10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墨子反对一切战争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A B C 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非攻”并不是“非战”,而是反对不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角度出发的不正义战争。因此,中的“一切”、中的“虚伪性”都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11阅读表格,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出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根据“为政以德”“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可知,三者的思想中都体现了要重视人民大众。故C正确。1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是韩非“守株待兔”的故事,反映的观点有()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制天命而用之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A B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韩非思想的理解。韩非用守株待兔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为政者应该顺应形势,与时俱进,不能泥古不化。都是儒家的观点。13孙膑名言:“知道,胜”“不知道,不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道”即客观规律强调战争中要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该句名言出自孙子兵法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依孙膑名言可判断正确,并由此可推知也正确;“道”指“客观规律”,不是“形势”,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排除。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14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地,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请回答: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答案:材料一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答案:(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2)认识: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推崇:墨家的“强本节用”思想:不足:法家“严而少恩”。(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解析:第(1)问,“含义”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抓住设问中“儒学的社会价值”“推崇墨家”“法家的不足”,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形成了时代”“萌芽形态”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