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课时分层作业10 六国论 苏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85352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课时分层作业10 六国论 苏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课时分层作业10 六国论 苏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课时分层作业10 六国论 苏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国论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存亡之理理:理数B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7】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副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然后得一夕安寝可谓智力孤危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BC DC古义:那实际上。古义:祖辈、父辈。古义:这样以后。古义:智谋和力量。古义:不去采取行动。古义:旧事,成例。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9】A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C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BB项,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成例”的意思。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不赂者以赂者丧”这句话。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灭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 ,_”。(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 ,_”。(4)苏洵在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_ ,_”。【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文:_(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文:_【答案】(1)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导学号:81462070】俞献卿,字谏臣,歙人。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献卿起家补安丰县尉。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县绐言师出游矣。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尸,一县大惊。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何弃去。”初,昭州积缗钱巨万,献卿尽用平籴,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盐课缗钱甚众。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他日,献卿在所拟中。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徙京西。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除福建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暴风,江潮溢决堤,献卿大发卒凿西山,作堤数十里,民以为便。还,勾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最后知应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注】瘗(y):埋葬。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B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C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D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D仔细研读文段,可知“谷帛日益耗”与“物价日益高”句式结构一致,故排除A、C两项。再读文段可以确认“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认真分析“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的语法结构,“谷帛之直”是偏正短语,作“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粮食布帛的价钱(价值)”之意(“直”通“值”),再排除B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B盐课,是中国古代的盐税,盐税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C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官员退休制度,各朝代退休年龄不尽相同。A“会试”应为“殿试”。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俞献卿聪明敏捷。他少年时以文学出名;他在安丰县任职时,有个和尚杀了自己的师父,却想欺瞒官府,被俞献卿识破,真相大白后,震惊全县。B俞献卿恪尽职守。他被派往象州协助太守处理叛乱,他反对弃城而逃;当初,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用公款购买了很多粮食,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C俞献卿深得皇帝信任。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呈上好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次,皇帝看到名单中有俞献卿,即认可他出任这个职务。D俞献卿关注民生,有才能。他上书关心粮、布价格;他在杭州任职时,杭州受到风暴侵扰,他挖山筑堤,百姓感到便利;他被派去管理淮、浙盐利时,政绩显著。BB项,“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于文无据。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译文:_(2)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译文:_【解析】(1)注意重点词语“临、苟、免、力”的翻译,句意要通畅。(2)注意重点词语“擅、度、亟、檄”的翻译,句意要通畅。【答案】(1)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2)泾原路钤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参考译文】俞献卿,字谏臣,歙(sh)县人。少年时和哥哥俞献可因为文学而闻名,都考中进士。俞献卿初次任职补授安丰县尉。有个叫贵宁的和尚,积累了丰厚的财产,他的徒弟杀了他,到县衙欺瞒说师父出游了。俞献卿说:“我和贵宁友好,他没有告诉我而离去,难道发生异常了?”贵宁的徒弟脸色变了,俞献卿就把他抓起来,找出埋葬的尸体,全县大吃一惊。调任昭州军事推官,碰上宜州陈进叛乱,象州太守不能尽职,转运使发文通知俞献卿前往帮助他。等到达后,太守打算弃城逃走,俞献卿说:“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不能取胜,不过一死而已,怎么能弃城逃走?”起初,昭州积存钱币极多,俞献卿全部用来买粮,积累了几万石,等这时大军到来,靠这供给军粮。授任殿中侍御史,担任三司盐铁判官。上书说:“天下粮食布帛日益消耗,物价日益上涨,想不损伤民力,是不可能的。现在天下粮食布帛的价钱,比祥符初年增加了几倍。人们都说禾苗没有长成就被官府收购,桑叶没有长出就被官府征购。”淮、浙盐利不丰厚,朝廷命令俞献卿前往经营,改立新法,每年增加盐税钱很多。恰好俞献卿的哥哥担任盐铁副使,调任开封府判官。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连续呈上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一天,俞献卿在拟定的名单中。皇帝说:“这个人可以任陕西转运使。”当时边境上的将领大多通过事情请功,泾原路钤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不久,敌人果然来了,杀害将士,填塞所挖的战壕而离去。调往京西。趁着入朝对答,极力陈述赵振可任将帅,范仲淹、明镐可以重用,并逐条呈上边境策略,很完备。授任福建转运使,回京任判三司盐铁勾院,多次升职担任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荆南知府,历任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凭着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杭州知府。起暴风,江潮冲击堤岸,俞献卿大量征调士兵开挖西山,筑堤几十里,百姓感到便利。回京,主管三班院,掌管通进、银台司,最后担任应天府知府,以刑部侍郎官退休,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