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生命的赞歌 3 屈原列传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7917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生命的赞歌 3 屈原列传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生命的赞歌 3 屈原列传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生命的赞歌 3 屈原列传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屈原列传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惨怛(d)齐桓(hun)皭然(jio)毋行(w) 濯淖(no) 浊秽(hu)憔悴(qio) 枯槁(o) 汨罗(M)其糟(b) 啜其醨(chu)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3)靡不毕见(见,通“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6)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7)屈平既绌(绌,通“黜”,指免除官职)(8)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9)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10)顾反(反,通“返”)(11)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12)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察(2)从(3)归(4)患(5)疾(6)绝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作名词)听觉、听力(2)屈平正道直行(使动用法)使正;使直(3)明道德之广崇(名词作动词)阐明(4)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5)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形容词作名词)忠臣(7)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像蝉那样;污秽的环境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描述。(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5)方正之不容也古义:端方正直的人。今义:成正方形,不偏不歪;正直。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译文:这是不能辨识人所招来的祸患啊。(2)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译文: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被朝廷所容。(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状语后置句)译文:终于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常识速览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主要作品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8篇,均已散佚,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证悲士不遇赋片段流传下来。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文学常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2)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4)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5)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愤懑之情。 文脉梳理_【答案】由“任”而“疏”自投汨罗 文本深读自主探究一、阅读文章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面选项中,能全部表明屈原被“甚任之”原因的一项是()楚之同姓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ABC DC表现其位高权重。2下面选项中,对文章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的嫉妒和谗言是屈原被贬的主要原因。B屈原忧愁的主要内容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C屈原走投无路,因而致“穷”,又因“穷”而生“怨”。D屈原通过“称物芳”来阐明自己高洁的性格特点。AA项,怀王的昏聩无能是被贬的主要原因。二、阅读文章410段,完成下面的题目。3下面选项中,不能作为作者历述楚国历史原因的一项()A屈原处江湖之远,仍然心系国家B虽然楚王不悟,但屈原仍有存君兴国之志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D位卑不敢忘忧国CC项,屈原不管穷达都心系国家。4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第8、9两段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段紧承怀王三受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二语,指明了“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B因为“忠者不忠”“贤者不贤”,所以才会导致“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恶果。C作者对“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原因的分析寄托着个人特有的政治忧愤。D两段中,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从楚王的角度突出“不知人祸”的恶果。DD项,从屈原和怀王两个角度,分别运用了夹叙夹议和议论的手法。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B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代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B“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错。合作探究6请谈谈你对屈原投江自杀的结局的看法。_【答案】观点一:我觉得这样死了不值。自己的抱负没有得到实现,就应该想办法将它实现,而不是消极地去寻死。观点二:屈原的死是他个人和那个时代的悲剧,他为自己的抱负而死,死得其所。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王听之不聪”至“方正之不容”,四个带“之”字的句子都无独立性,是“疾”的宾语。聪:听觉灵敏。谗谄(chn):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蔽:蒙蔽。明:明审的眼睛。邪曲:“邪”与“曲”都是邪恶、不正之意。这里指奸邪之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也:前四个均为带有感叹意思的叹词。后一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停滞,有拘泥意思。于:介词,被。:吃。糟:酒渣。啜(chu):喝。醨(l):薄酒。怀瑾握瑜:从字面看是说怀藏美玉手握美玉,实际上是比喻屈原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自令:令自己,使自己。见:景差同时受业于屈原,他以赋著称,如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楚辞九辩被认为是他所作。唐勒:楚大夫,与宋玉同时。景差:楚人,楚辞大招一篇有人认为是他所作。辞:文辞,这里指文学。以:介词,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夹叙夹议作为一篇传记,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评传结合,既塑造了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写法指导夹叙夹议三要点(1)以记叙为基础。夹叙夹议的基础是记叙。因此,要在记叙中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把人物或场景写具体,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充分的铺垫。(2)以“议”为灵魂。议论,是夹叙夹议中的关键,是所叙事件、人物或场景的意义之所在。要在议论中揭示出事例的内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3)灵活安排“叙”和“议”的位置。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边叙边议,还可以先议后叙。3迁移运用请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体现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200字左右。_【参考示例】一次,他在作业中遇到一道难题,他伏案疾书,苦思冥想。只见他拿着笔的手托着腮,丰满的下巴微微上翘,脸庞上露出一种“苦大仇深”的表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看到他时而颔首低眉,时而笑颊粲然,然后终于是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他的专一,他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如此投入的精神实在是令人赞赏。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地坚实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远方”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良知,不灭的种子面对怀王的昏聩,面对朝中小人的欺诈、诬陷,屈原并没有“随其流而扬其波”,而是以“良心”为秤,将自己“身之察察”付之于滚滚的江水,用良心哺育了我泱泱中华。【应用角度】“良知”“高洁”“脊梁”“价值”“得失”。2精彩应用坚守良知,就是要在各种欲望诱惑面前断然地拒绝。朱自清“宁可饿死,也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面对美国的强权势力,他始终保持着一个真正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坚守良知,就是要敢于在事实面前伸张正义。面对着600万犹太人的亡灵,勃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用良知“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 坚守良知,就是要敢于在恶势力面前岿然不动。面对着朝中小人的百般刁难和诬陷,屈原纵身一跳,将生命交付于纯洁的江水,他用自己的良知与兴风作浪的小人抗争。 佳作领悟导读:司马迁,让屈原伟大的灵魂穿越了2 000多年的历史,“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而梁衡,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感动,于感动中读到屈原伟大的人格魅力。读屈原梁衡薄暮冥冥,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遍又一遍地读你的涉江。心灵的底片便慢慢地染上一层层殷红,渐深的暮色也仿佛笼上一层悲戚的色泽。那神奇瑰丽的想象连同汨罗江畔孤独清高的身影,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篇百读不厌的千古名篇。每次阅读,总有一种感动淹没我的心。你也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空。曾在一个落寞而寂寥的深夜,入梦般地想象一颗孤独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是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怎样孤独地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的身影,陪伴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的忧愤的血泪以及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从自己的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篇瑰美绮丽的文字,流芳千古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襟的今夜,走向我阅读的今夜,走向我审视自己灵魂的今夜!依旧是那阵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依旧在汨罗江畔执着地守望,守望着能回到祖国,再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恰好是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烂走向平淡;那么,你真的走得一路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远大的理想都随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们只能在那空蒙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颗忧郁而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种长存于尘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虔读你的一腔热忱,遥想你短暂一生的苦难历程,我一直都相信你是借文章来抒写自己苍凉的人生!文章中那悲愤、抑郁的倾诉,不都寄寓了你深绾于心的血泪,情浓于心的忠贞吗?每回在嘈杂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汨罗江畔的呼声就萦绕于耳畔,回响于心际,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自己。在这个被言情武打以及各种光怪陆离的书籍杂志充斥的社会,是你在时时提醒我,记着仍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种人生。那些我们时不时就可遭遇的人,不都是在以类似于你的方式在日渐冷漠的街巷里蹀躞吗?你因离骚而不朽,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虽然这是几千年以后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同你一样遭际不幸的生命,他们生命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不为人知。现代被言情武打、卡通漫画宠坏了的眼睛是不屑于咀嚼这些倾诉的。由此,我也常常在阅读你之余,掬一捧清泪,为那些无声消逝了的生命。在光影斑驳的现代社会,固守住我生命里那些最为本真的东西,真的希望你一直都未曾远离我们。或许,你正踏着滔滔江水,穿越千年尘世的风霜,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远远地注视着我们这群现代人。【亮点借鉴】学开头开头直奔主题,引出文章写作的对象;且以景物描写烘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学人称全文以第二人称视角写作,便于抒发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学反问运用一系列的反问句式,强化了文章的抒情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训练落实提升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4952033】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说坏话B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列:队列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称为鼻祖AB项,“迁”应为“流放”。C项,“列”应为“班列”,这里指官阶。D项,“祖”应为“效法”,动词。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明于治(治理)乱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B平伐(自夸,炫耀)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聪明)也C谗人间之,可谓穷(处境艰难)矣其文约,其辞微(含蓄)D举类(事物)迩而见义远冀幸君之一(一旦)悟,俗之一改也CA项,治:社会安定、太平;B项,聪:本指听力好,这里是分辨清楚的意思;D项,一:完全,彻底。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CA项,第一个“以”表顺承关系,第二个“以”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诚”,假如,果真;第二个“诚”,确实。C项,两个“之”都当指示代词“这”讲。D项,第一个“以”与“为”连用,译为“把任命为”;第二个“以”,认为。4下列句式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莫不欲求忠以自为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D数十年竟为秦所灭AA项,宾语前置句。B、C、D三项均为被动句式。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64952034】A颜色憔悴B形容枯槁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D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DA项,古义: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B项,古义:人的形体和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C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古今义均可指现实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