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测评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27427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测评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测评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测评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 A.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B.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C.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故A项正确。答案A2.人民日报曾报道:某地农庄主席因为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 518亩增加到29 000多亩,人口也由63户扩大到1 360户,“农庄的管理一天比一天复杂”而大伤脑筋。这反映了()A.土地改革后小农经济发展迅速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猛发展C.“大跃进”运动时期农村滥垦滥伐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新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材料可知,农庄田亩增多,人口增多,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太快,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内容不符,故排除。答案B3.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A.苏联模式的影响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西方国家的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解析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中国经济模式的确立主要是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从“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可见苏联模式的影响是主要的,故B项错误;“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针对西方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1956年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体现计划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答案A4.“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此话中的“乌托邦梦想”指的是()A.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C.三大改造D.“文化大革命”解析题目中的“实用主义情绪”“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对“大跃进”运动不务实际的反思,故选B项。答案B5.1959年在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 970亿元,比1958年的2 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 650亿元,比1958年的1 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 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这体现了()A.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B.经济发展状况良好C.工农业协调发展D.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解析据材料“1959年”和“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 970亿元,比1958年的2 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建设受“左”倾思想影响严重,故D项正确。答案D6.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在大精简中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解析材料是压缩城市人口,与城镇化战略矛盾,故A项错误;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故B项正确;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B7.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自然灾害的发生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这一比值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的提出,故A项正确;B项发生于19661976年,不符合题意;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答案A8.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主要原因是在农业领域()A.优化了人民公社体制B.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建立了商品经济体系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可知,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故A项错误;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工农业进行调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9.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总共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这反映出()A.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B.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C.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D.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解析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故A项错误;1978年中国依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并没有完全打破,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中国政府在1978年底快速引进外资以发展经济,体现政府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政府快速引进外资,未体现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故D项错误。答案C10.邓小平在1984年的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B.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解析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的方针,1980年起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所以到1984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这说明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故B项正确。答案B11.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无非是给了他们权。”这说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A.“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C.“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解析港口的管理体制突破了“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搞活了国有企业,故A项正确。答案A12.下面反映的是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年份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物价指数11.9%7%8.8%20.7%16.3%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解析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不能直接推动市场物价上涨,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物价上涨,但不能反映出人民购买能力提高,故B项错误;物价上涨较快,对于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不利,故材料现象有利于推动国家进一步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国际局势并不紧张,也不能反映出材料中的物价上涨是国内抢购热潮的表现,故D项错误。答案C13.“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这一构想()A.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作为新实体与机制,实现优势互补B.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C.将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等产生重叠或竞争D.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解析“一带一路”构想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故A项错误;“一带一路”能够加快区域发展,是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的积极回应,故B项正确;“一带一路”与这些组织没有产生重叠或竞争,故C项错误;“一带一路”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有着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答案B14.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1978年12月至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的是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答案D15.“世界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准入的红利”“世界分享了中国降低壁垒的红利”。这是一篇文章的三部分的标题,由此判断,这篇文章的总标题最可能是()A.“开埠”170年,上海走向世界B.“入联”40年,中国在长大C.“改革开放”30年,世界跟着变D.“入世”10年,世界得到了什么?解析材料的三个标题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世界从中国分享了红利”“世界通过中国的经济增长、市场准入、降低壁垒而分享了中国的红利”。综合分析,这与中国的入世关系紧密。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时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材料三1978年和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类别年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类型工业197877.6%22.4%199725.5%38.1%17.9%18.5%(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4分)(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3)外资或中外合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流行语词语介绍1.哥德巴赫猜想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的报告文学2.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4.拨乱反正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5.平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6.恢复高考特指结束“文化大革命”,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7.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9.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20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参考答案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阐述:“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正处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上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经济上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外交上中日、中美建交,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