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VII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73933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V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V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V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VIII)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和下西洋推动了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使青花瓷达到了陶器新工艺的顶峰,B. 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还有关系。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 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B. 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C.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D. 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 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C. 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D.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答案】1. B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使青花瓷达到了陶器新工艺的顶峰”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文中说的是“瓷器新工艺”,选项变成“陶器新工艺”,偷换概念。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第三段的表述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所以被认为保守的是“明初”,而不是“明代社会”,此处属于偷换概念;“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是“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反映了明代中国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D项,“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的演变过程”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述是“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文中是“明代文化”,选项变成“明代”。故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一段通过对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的是“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选项忽略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定语,扩大了范围。故选D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克莫利 美国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B. 作者笔下的门都是实实在在的,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C. 作者笔法自然,信笔有感而发。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没有内在联系。D. 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5.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答案】4. A 5. “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结束。【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散文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作者笔下的门都是实实在在的”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含深刻的这里,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C项,“信笔有感而发”错误,应是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没有内在联系”中“没有内在联系”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D项,“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错误,从文中来看,“典型意义”还说得过去,而“现实意义”则根本谈不上,说有“强烈的”就更错了。故选A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这就需要考生梳理全文的内容,明确文中“门”所指的内涵,然后再来思考“开门”“关门”的含意。从文中来看,文章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文字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第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如“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如第七段“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本题的问题出自第一段,答案却出自文章第六段,这就增加了本题的难度,这就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的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义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有现成的句子“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不容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义,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朱生豪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xx01月16日)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是他翻译莎剧的必然原因。B.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难度大,工作艰巨。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在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的环境中,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B. 朱生豪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部分莎剧中译本。C.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并不能十分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D.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译作的水平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答案】6. A 7. AE【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不符合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是他翻译莎剧的必然原因”中“必然原因”错误,文章第一段说“朱生豪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由此可知,应是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而非“必然原因”。故选A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超过部分莎剧中译本”错误,第六段说的是“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文中是“超过任何其他”,选项变成“超过部分”。C项,“并不能十分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D项,“译作的水平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错误,“水平超过其他任何莎剧译本”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AE两项。【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善骑射,遇敌辄身先突阵。初,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宣德四年命以精骑二百,专巡缴塞上。继命城西猫儿峪,留兵戍之。败寇于红山。英宗立,尚书王骥言边军怯弱,由训练无人,因言洪能。诏加洪游击将军。洪所部才五百,诏选开平、独石骑兵益之,再进都指挥佥事。时先朝宿将已尽,洪后起,以敢战著名。为人机变敏捷,善出奇捣虚,未尝小挫。虽为偏校,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洪初败兀良哈兵,执其部长朵栾帖木儿。既代谦任,复败其兵于西凉亭。帝赐敕嘉奖。又敕宣大总兵官谭广等曰:“此即前寇延绥,为指挥王祯所败者,去若军甚迩,顾不能扑灭,若视洪等愧不?”从子能、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管三千营。洪自以一门父子官极品,手握重兵,盛满难居,乞休致,请调俊等他镇。帝不许。八月,以疾召还京,逾月卒。赠颍国公,谥武襄。妾葛氏自经以殉,诏赠淑人。洪久居宣府,御兵严肃,士马精强,为一时边将冠,然未尝专杀。又颇好文学,尝请建学宜府,教诸将子弟。(节选自明史列传六十一)8.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B.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C.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D. 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9.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敕,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B. 古文中有谥号、庙号、年号等词语。文中英宗就是谥号。C. 休致,官员年老退休去职。所谓休致,即将职位还给朝廷的意思。D. 赠,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10.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洪继承父职后不仅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而且反应灵敏,常常出奇制胜,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B. 杨洪仕途中曾经受到别人的诋毁,但是皇帝始终信任和重用他。C. 杨洪带兵严格,军队的战斗力很强,在边境部队中首屈一指。D. 杨洪的儿子杨能、杨信、杨俊都身居高位,有的就在杨洪手下任职,杨洪曾经请求退休,将儿子调离,皇帝没有答应。【答案】8. C 9. B 10. D【解析】【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这段话是说“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父杨政,明初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战死于灵璧”,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杨洪”“宗道”“六合人”“祖”“政”“汉中百户”“璟”“灵璧”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政”是指杨洪的祖父“杨政”,“明初”是时间,故应在“政”和“明”之间断开,这就排除AD两项;“汉中百户”是官职,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文中英宗就是谥号”错误,“英宗”不是谥号,应是“庙号”。故选B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原文中,D项,“杨洪的儿子杨能、杨信”错误,从文中来看,“从子能、信充左右参将,其子俊为右都督”,由此可知,杨能、杨信不是杨洪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从子”,是指侄子。故选D项。【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杨洪,字宗道,六合人。祖父杨政,明初因功成为汉中百户。父亲杨璟,战死于灵璧。杨洪承袭职位,调往开平。他善于骑射,遇敌时总是身先突阵。当初,杨洪随成祖北征,到达斡难河,俘获人马而还。皇上说道“:真是将才啊!”便下令记住他的名字,进升为千户。宣德四年(1429),杨洪奉命率精骑二百,专门巡察塞上。紧接着又奉命在西猫儿峪筑城,留兵戍守。并在红山击败敌寇。英宗即位,尚书王骥说边军怯弱,是因为缺乏训练,并趁机推荐杨洪的才能。皇上于是下诏加封杨洪为游击将军。杨洪所部才五百人,皇上下诏挑选开平、独石的骑兵增补,杨洪再进升为都指挥佥事。当时先朝宿将已尽,杨洪是后起之将,以敢战闻名,为人机警敏捷,善于出奇捣虚,从未受过小挫。杨洪虽为偏校,但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才能,如果有人诽谤,总有人保护着他,杨洪因此得以施展其才。杨洪当初击败兀良哈兵,俘获其部长朵栾帖木儿。他代替李谦之职后,又在西凉亭击败其兵。皇上赐诏嘉奖。又下诏对宣大总兵官谭广等说“:这就是以前骚扰延绥,为指挥王祯所败者,他们离你军很近,你们却不能将其消灭,与杨洪相比,你们不觉得惭愧吗?”其堂侄杨能、杨信充任左右参将,其子杨俊为右都督,掌管三千营。杨洪自己感到一门父子官级太高,又手握重兵,担心势头太盛,难以任职办事,便请求退休,并请求将杨俊等调往他处。皇上不许。八月,杨洪因病应诏返京,一个月后去世。被赠为颍国公,谥号武襄。其妾葛氏上吊殉夫,景帝下诏追赠她为淑人。杨洪久居宣府,治军严厉,兵精马强,为当时边将之首,但他从未擅杀无辜。杨洪又十分爱好文学,曾经请求在宣府设立学校,教育诸将子弟。(二)课内文言文11.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今日往而不反者C. 距关,毋内诸侯D. 乃欲以生劫之【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通假现象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本题中,A项,“秦伯说,与郑人盟”中“说”同“悦”,高兴。B项,“今日往而不反者”中“反”同“返”,返回,回来。C项,“距关,毋内诸侯”中“距”同“拒”,拒守。D项,“乃欲以生劫之”中“劫”意思是“捉住,劫持”,没有通假。故选D项。12.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夜缒而出B. 太子迟之C. 相去四十里D. 素善留侯张良【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活用现象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字本来的词性,然后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A项,“夜缒而出”中“夜”本是名词,放在动词前做状语,“在夜里”“连夜”。B项,“太子迟之”中“迟”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带了宾语,活用为意动词,“以为迟”。D项,“素善留侯张良”中“善”本是形容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与交好。C项,“相去四十里”中“去”意思是“距离”,没有活用。故选C项。13.请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 从此道至吾军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 约为婚姻D. 仰天太息流涕【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本题中,A项,“从此道至吾军”中“此道”古今意思一致,都指“这条路”。B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人”古义指“那人”,今义指“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项,“约为婚姻”中“婚姻”古义是指“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婚姻”的今义为结婚的事情或男女双方结为夫妻。D项,“仰天太息流涕”中“涕”古义为“眼泪”,今义为“鼻涕”。故选A项。14.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 )A. 臣死且不避B. 籍何以至此C.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 秦军汜南【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考生要明确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根据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臣死且不避”没有特殊句式。B项,“籍何以至此”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C项,“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此也”是标志。D项,“秦军汜南”省略句,“军”后省略介词“于”,应为“秦军(于)汜南”。故选A项。15.请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 、十表 、八书 ,共130 篇。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D. 鸿门宴中“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是以东为尊,最卑的是南向,从“东向坐”可以看出项羽的骄傲,目中无人的态度.【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考生要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最卑的是南向”错误,最卑的应该是西向,即张良的位置。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应是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故选D项。16.请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A.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房梁。B.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C.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D. 对联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指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从选项来看,是针对“对联”的有关知识设题。A项,“对联楹就是建筑物的房梁”错误,“楹”应该是指建筑物的柱子。该选项设置比较简单,作为对联,一般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故选A项。17.请翻译下面的句子。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答案】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所以”,古今异义,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偏意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意外的变故。第二句中,“若”,如果;“以为”省略代词“之”,应为“以之为”,把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使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共”同“供”,供给;“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乏的东西。【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苏秀道中(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令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止,大雨三日。18.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B. 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C. “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潆”化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D. 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19. 这首诗通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大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8. C 19. 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表现雨大;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错误,“不愁屋漏床床湿”应是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故选C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以及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通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大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圈出直接写雨大的诗句,还要圈出间接写雨大的诗句,最后根据这些诗句进行概括。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来看,如首联中“梦回凉冷润衣襟”,这是写夜感霖雨突降,雨下得“凉冷”说明雨下得大。颔联中,“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屋漏”“床床湿”“溪流岸岸深”都说明雨大。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来分析。【点睛】关于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诗歌中景物的形象特点概括,考生要先明确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如直接描写和间接衬托,然后到诗歌中圈出直接描写该事物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概括事物的特点;还可以圈出侧面衬托的文字,如借助环境、其他的事物或人的感受来突出事物特点的内容,理解其意思,再根据这些概括事物的特点。(四)默写20.补写下列句子。(1)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的句子是_,_。(2)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3)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句子是_,_。【答案】 (1). 水何澹澹 (2). 山岛竦峙 (3). 余幼时即嗜学 (4). 山气日夕佳 (5). 飞鸟相与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的句子”“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澹澹”“竦峙”“嗜”“佳”等。三、语言运用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我县最大的康乐家园社区活动室里,一些书法爱好者正在舞文弄墨,进行着书法比赛。亚洲投资银行的顺利成立和运营,将惠及亚投行各国,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刚刚起步开始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登高自卑,决不能好高骛远,妄想一步登天。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的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要求放低一些,就业并不是一件难事。单调的生活、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让人对航母生活新生厌倦,但航母追梦人依然甘之如饴,执着追求强军梦。高三一轮复习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粗心大意,不假思索,所以成绩提高很慢。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使用不当,“舞文弄墨”,舞、弄:故意玩弄;文、墨:文笔,故意玩弄文笔,原指曲引法律条文作弊,后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贬义词,句中的语境是褒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这里误用作褒义词。使用正确,“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符合语境。使用正确,“登高自卑”,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符合语境。使用不当,“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贬义词,句中的语境是褒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这里误用作褒义词。使用正确,“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符合语境。使用不当,“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这里误以为“不进行思考”,望文生义。故选C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不假思索”,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不进行思考”,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比如“处心积虑”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语境是褒义,故使用错误。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2.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威尼斯是一座摇曳多姿的城市。泻湖里梦幻般流动的水波_着它,将它浸泡在的_光影里。清晨的雾气,阳光下的浮尘,任何一点点色调的变换都会让美丽的景致增添另一番风情,恰如一位绝美的佳人随性更换着_的霓裳。A. 荡漾 变幻莫测 出人意料B. 簇拥 变幻莫测 风格迥异C. 簇拥 千变万化 出人意料D. 荡漾 千变万化 风格迥异【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第一处,句中并非指湖水自身的起伏变化,而是指湖中的波浪冲击着、围绕着威尼斯城,所以用“簇拥”。“变幻莫测”,幻,奇异地变化;变幻,不规则地改变;测,推测、推想;莫测:不能预料。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千变万化”,形容变化非常多,没有穷尽。“千变万化”和“变幻莫测”都可形容“变化很多,很大”。但“千变万化”偏重于变化的次数极多,而“变幻莫测”偏重于变化多而没有头绪,没有规律。第二处,句中形容湖水中的光影,在这两者中,只能用“变幻莫测”,才能体现光影给人的那种梦幻般的感觉。“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风格迥异”,思想特点或艺术特点完全不同。第三处,句中是指霓裳的风格、特点,故用“风格迥异”。故选B项。2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本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如果促使各国找到共赢点,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么7日召开的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同样意义重大。B.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C.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D. 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大工程,而在于是否带动了广大人民持续增加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本月4日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如果促使各国找到共赢点”语序不当,属于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前一个关联词要放在主语的前面,应将“如果”调至“本月4日”前,且改为“如果说”。C项,“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成分残缺,前一句中缺少介词“在”,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可以在一句的开头添加“在”字。D项,一面对两面,“真正的政绩而在于是否带动了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一面对两面,“真正的政绩”应为好的一面,应去掉“是否”。故选B项。【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