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4(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268254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秋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4(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秋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4(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秋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4(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8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 段 综 合 测 评 (四)(第七、八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在此背景下,列宁() 【导学号:07182226】A领导了十月革命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D领导俄国坚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根据“1918年下半年”“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得出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19181920年)。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故A项错误;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1927年斯大林提出开展农业集体化,时间和人物都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俄国坚决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争取稳定的国际环境,不是解决“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的措施,故D项错误。2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是()A余粮收集制B粮食税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农业集体化A根据材料“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可知,这是余粮收集制的内容。3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据此推知当时苏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国营农庄吸引了大量劳动力D政府重视日用品生产A根据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工人流往农村,还有一些则自谋生路成了小手工业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突破,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营农庄是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产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苏俄当时处于内忧外患中,没有重视日用品生产,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4“革命前的一些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出现的小富农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也渐渐成为富农,因而富农的人数和影响逐步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 【导学号:07182227】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解读材料信息“富农的人数和影响逐步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实行固定粮食税,导致一部分无地和土地不多的农户上升到了中农的水平,一部分中农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富裕农民,开始出租土地。据此判断,这段话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5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C由题干信息“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可以看出,列宁决定调整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C项。A项出现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排除;B项出现于1918年,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会出现“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故排除B项;D项发生在列宁逝世后的斯大林执政时期,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6斯大林模式指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列对这一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苏联实施的时间是从斯大林开始到苏联解体结束B取消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从而阻止了社会经济发展C对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D借鉴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这一模式A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上台开始,直到苏联的解体结束,故A项正确;取消商品贸易、自由贸易在一定时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是斯大林模式推行的结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的模式,故D项错误。7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这突出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 【导学号:07182228】A调动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B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C以行政命令干预强制推行D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C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是为了发展工业,因此对农业集体化有强制性,不是农民积极入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集体化,未涉及苏联工业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说明农民入社带有强制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故D项错误。8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A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B推动农业蓬勃发展C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D国民经济基本恢复A根据题目中“1935年”可知,此时的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二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故A项正确;工业化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的,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故D项错误。9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题干中这些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10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导学号:07182229】A农业上大规模种植玉米B一味发展重工业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D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D题干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特点:“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是指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是指赫鲁晓夫改革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11“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以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勃列日涅夫的这一改革措施()A突破了传统的经济体制B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基本关系C赋予企业生产的充分自由D试图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D题干材料“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表明改革并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在完成计划任务以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表明国家和企业的基本关系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企业要首先完成计划任务,因此企业生产并不是享有充分自由,故C项错误;企业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表明是放宽对企业的管理,是为了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故D项正确。12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这里所说的“相似”应是() 【导学号:07182230】A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B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C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挽救国家危机的尝试D戈尔巴乔夫改革和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都是在国家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不是“指令性计划”,故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采用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阻止不了苏联经济的衰退,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故排除B、C两项。13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D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说明改革未取得成效,故选D项。A项在表中无从体现;B、C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14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的是()A雅尔塔体系建立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B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这就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A项属于国际政治格局,C、D两项属于国际贸易,均与货币标准无关,故排除。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成为潮流,很多国际组织建立起来。其中,以“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使命的组织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关贸总协定C北美自由贸易区D世界银行D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这与材料中“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符,故D项正确。16货币变局一书中写道:“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导学号:07182231】A加速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D推动了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B美元崛起的时代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苏争霸无关,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欧洲战后经济的复兴,但是与欧洲的一体化无关,故D项错误。17美国财政部长福勒得意地宣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这句话的实质含义是()A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B各国的货币保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C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D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A、B、C三项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具体内容,D项是其实质,故选D项。18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联合国的成立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C题干材料中“平均关税”“关税减让的商品”“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说明,贸易壁垒减少,世界贸易增长,这是因为“关贸总协定”的生效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19对下列当今经济区域集团的评述,正确的是()图一 欧洲联盟 图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差异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仅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经济区域集团化完全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ABCD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之间存在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差异较大,故正确;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还包括最主要的经济合作,故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包括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故正确;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故错误。20欧盟、欧佩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下列关于这些组织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导学号:07182232】这些经济区域组织都诞生于20世纪下半期这些组织都是以经济合作为前提这些组织都把南美洲与大洋洲国家排除在外这些组织的诞生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ABCD 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经济区域组织都是诞生于20世纪下半期;这些组织也都是以经济合作为前提;经济区域集团的最终归宿是经济全球化,所以这些组织的诞生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然是经济全球化,也就不可能把南美洲与大洋洲国家排除在外。21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的航海家们发现“世界是圆的”;500多年后,美国作家弗里德曼乘飞机来到了印度,却发现“世界是平的”。如果前者侧重于地理常识的话,那么后者旨在强调()A经济区域化B世界两极化C经济全球化D制度多元化C根据题干信息“500多年后”“世界是平的”可知,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拉近,交流和合作得到加强,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选C项。A、B、D三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22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处填入的内容是()A互联网时代的到来B垄断组织的出现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D欧共体的成立A思维导图中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正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故A项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故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在1947年,故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是在1967年,故D项错误。23下列表述最能反映下面漫画主题的是()不平等的“赌局”A金融风险日益加深B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两极对峙格局加剧D全球经济差距扩大D漫画主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赌局”,在这不平等的“赌局”中,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发达国家,两者的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故D项正确。24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2016年1月16日至18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有关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当中使用人民币。这表明()A当前中国在经济上主动融入西方经济体系B中国正逐渐取代欧美主导世界经济游戏规则C是美国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动摇的体现D其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D亚投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25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下列对经济全球化的评述可能错误的是 ()A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才能够解决 B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越来越富C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D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已经摆脱了劣势地位D全球化引起众多问题,但是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才能够解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它们利用最新科技主导全球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属于重大外交活动,但不可能摆脱目前经济全球化中劣势地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7182233】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四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3分)(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2分)(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5分)(4)材料四中“苏联的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3分)【解析】第(1)问,“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源”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第(2)问,“政策”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发展经济,进而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第(3)问,根据“30年代”的时间信息可知“表现”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影响”要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的方式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挽救了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第(4)问,考查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总结。【答案】(1)错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领导人希望借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导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源: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2)政策:新经济政策。突破: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建设社会主义。(3)表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影响:破坏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各国的政治、社会危机;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特点:国家干预经济。(4)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得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经济阻碍了地方和企业生产积极性;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后,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材料二材料三下表为1981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年份19811985198619891990社会总产值3.31.82国民收入3.21.04劳动生产率3.12(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5分)(2)材料二中图表反映的是哪一位苏联领导人执政时期的什么历史信息?(2分)(3)材料三中,1990年苏联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4分)【解析】第(1)问,“不良后果”从材料中得出,即“结果不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而“评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根据图表中的时间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图表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工农业生产均呈现增长趋势。第(3)问,注意抓住时间为1990年,此时为戈尔巴乔夫执政;“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改革要从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方面作答。【答案】(1)不良后果:粮食生产没有增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2)勃列日涅夫。历史信息: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农业总产值都有大幅度增长。(3)主要原因: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启示:改革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要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要注意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等。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7182234】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二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曾说:“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进口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因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意义。(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推动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进步性与美国操控经济的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第(3)问,“历史意义”从对世界的意义、对中国的意义两个方面作答。【答案】(1)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2)进步性: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扩大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局限性: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3)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2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8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项目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982年1990年2000年1 9901995年1996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5902 09012 71021.140.2跨国并购1 51011 44024.051.5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材料三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化依然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消灭地球上的文化差异这一点上,全球化完全失败了。毋庸说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们失去了一体感,开始从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中寻找自我。这正导致世界陷入不稳定。本来让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都同一化是非常荒谬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特别重要的是人们的记忆,虽然美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美元钞票和B52的力量蛊惑和统治着世界,但是并不能支配人们过去的记忆。(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晚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表现产生的主要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克林顿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有何差异?为什么有此差异?(4分)(3)材料三中提出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一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的快速增长趋势概括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2)问,根据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言论归纳二人观点的差异,并从二人所站的立场指出二人观点有差异的原因。第(3)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明的统一性、差异性谈看法。【答案】(1)表现: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主要影响:发达国家凭借资金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同时增加了金融风险;世界经济发展加速。(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全球扩张运动,因此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因此菲德尔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3)正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但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是丰富多彩和形态各异的。经济的全球化绝不会消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的统一、共存的一面,也要看到差异、矛盾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教师用书备选习题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是指()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C解答本题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战时”来理解,即它是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政策,故选C项。2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 000。这从侧面反映出()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B材料信息“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 000”说明19181920年苏俄卢布持续贬值,从侧面反映出政府缺乏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故B项正确。3列宁曾经指出,“没有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帮助”,“单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恢复被破坏了的经济”。为此列宁()A将部分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B从东欧国家获得技术、资金援助C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D过度剥夺农业利润以补贴工业A根据题干中“列宁”“外国的装备和技术”可以得知,本题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即以租借的形式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故A项正确。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B项只是新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不如D项概括全面;C项是两者的共同点。5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ABCDA不管是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还是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都是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而且都是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所以正确;但是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的是苏联,美国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恢复农业生产,不是两者的相似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对于美国而言,新政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的表述太绝对,故说法有误。综上所述,答案选A项。6苏联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指出:“农业必须过渡到可以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可以将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苏联()A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B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C增加国家积累以发展农业D逐步尝试新经济政策B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该措施是斯大林体制建立过程中,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故选B项。7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村产生了很多富农,已经形成一个阶级了。要搞大农业,必须消灭富农的庄园,而且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各方面、各个地区都集体化。据此分析,斯大林意在()A调整农村阶级关系B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C优先保护农民利益D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A根据材料“不是消灭个别的富农,要全盘集体化”,言下之意是要把富农阶层全部消灭,把他们所代表的剥削性质的私有制全部发展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集体化,故A项正确;材料是针对农村中的部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的内容,不是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故B项错误;从广义上分析,富农也是农民的一部分,按材料中的做法,显然不是保护,故C项错误;集体化的本质是公有化,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故D项错误。8下表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卢布)年代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1937193819391940外贸总额1 6431 5021 002661.8510.3477.4485.4523.7475.1271.4485.2表中外贸总额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两大阵营的对峙C世界局势的紧张D新的经济体制的确立D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外贸总额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苏联的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故选D项。苏联的经济发展是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而且经济危机时期苏联对外贸易形势还较好,故排除A项;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与材料无关。9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 ()A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错误D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A材料反映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家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实质是加强了企业的自主经营,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修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故D项错误。10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的“八五”计划顺利完成,但随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九五”“十五”计划均未完成。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措施过于激进B没有在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个体生产束缚了农业发展B改革措施过于激进的是戈尔巴乔夫,故A项错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在工业方面,故D项错误。11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B根据材料“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可知是意识到计划体制的弊端,故选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其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体制,也没有改变苏联的社会性质,故排除A、C、D三项。121990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D改变社会主义道路C题干中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且急躁冒进、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最终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A、B、D三项均是我们应从中得到的启示,C项属于改革内容而非启示,故选C项。13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写道:“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美国经济优势地位B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C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筹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优势显而易见,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故B项错误;C项是该会议召开后带来的客观效果,排除。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 ,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建立的是()A上海合作组织B“关贸总协定”C布雷顿森林体系D亚太经合组织C上海合作组织与美国无关,故A项错误;“关贸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体系,与材料中的金融体系无关,故B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与美国掌握金融霸权无关,故D项错误。15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战后为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北美自由贸易区C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系金融货币体系的两个机构,故A、B两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就是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故C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性经济组织,故D项错误。1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即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美国此举的直接目的是()A控制西欧经济B消除贸易壁垒C垄断世界金融D谋求全球霸权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美国对外进行经济扩张,因此倡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故选B项。A、C两项不属于美国倡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而D项是根本目的,故排除。17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A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美国通过立法的形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保证美国的产品出口,从而主导国际贸易,故选A项。当时的美国并没有结束新政,也没有恢复国内的自由贸易,故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法案的通过也不是为了反法西斯,故排除C项;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8欧洲煤钢共同体是在煤钢领域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六国把管理煤钢生产、贸易的主权让渡给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从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到统一货币欧元的诞生使用,无不是主权的让渡。这反映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A超国家机构权力大B各国主权不断丧失C各国被迫主权让渡D各国对主权的分享A材料中“建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无不是主权的让渡”表明超国家机构权力大,故A项正确;主权让渡不等于丧失,是为了“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节”,故B项错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迫”,故C项错误;部分的“主权的让渡”不等于各国对主权的分享,故D项错误。19康德曾预言:“国际组织发展成为一个有权威的、对所有主权国家都具有约束力的体系。”当今世界哪一个区域集团组织越来越接近于康德的预言()A欧洲联盟B世界贸易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A欧盟是区域集团组织中合作程度最高的,且对成员国有约束力,故选A项。B、C两项是世界组织而不是区域集团组织,D项是经济论坛性质的,合作程度低,故排除。20欧洲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三大著名区域集团。欧洲联盟与后两者相比,主要不同点是()A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B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D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组织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而非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故A、C两项错误;欧洲联盟的性质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它合作程度最高,合作领域最广泛,合作成效最显著,故B项正确;欧盟成员都是发达国家,故D项错误。21下图是一幅漫画,对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扩大国家间贫富差距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密切合作C区域合作实现了三国的优势互补D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三国利益失衡D漫画体现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故A项错误;根据漫画内容可知,漫画并未体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密切合作,故B项错误;根据漫画中加拿大工人和墨西哥农民的失业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合作并没有实现优势互补,故C项错误;根据漫画中美国人欢呼“真好”,加拿大工人和墨西哥农民的失业,据此可知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三国利益失衡,故D项正确。22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拥有4.2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11.4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这表明()A美、加、墨三国实现了经济一体化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C区域集团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D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当今世界最为成功的区域经济组织B题干材料描述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迅速发展,它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A、C、D三项结论均有误,北美自由贸易区尚未实现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经济组织是欧盟。2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BC D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组成,其成员为数众多,各成员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所以不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特征。表述正确且是二者的共同点,故选C项。24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是()A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B以经济区域集团化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组织C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D以知识经济为载体的多边贸易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25某书写道:“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的事件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加入上海合作组织B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D1971年之后的30年即2001年,当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6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材料二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苏联真相材料三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4)上述有关农业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可以概括出颁布农业法案;由“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可以概括出补贴农业;由“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减耕减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2)问,由“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由“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可概括出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由“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可概括出种植玉米。第(3)问,由“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可以概括出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由“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可以概括出发挥市场作用。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措施: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理解:国家干预(或直接调控)。(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7历史图片是历史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下列历史图片反映了苏联、美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时期的海报(图一、图二)图二 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宣传海报材料二图三漫画(图三):罗斯福给山姆大叔看病。坐着老者比喻美国,中间站立医生指罗斯福,罗斯福身边站的是护士(护士衣服上写着“国会”)。图中文字翻译为:当然,如果我们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就不得不改变救济方案。材料三图四图四为1984年10月1日,首都群众游行时照片,北京大学在游行队伍进行中意外打出横幅“小平您好”!这句话感情真挚,亲切地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也表达了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并说明其内在联系。(2)根据图三漫画寓意,指出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起到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给山姆大叔开的“药方”有哪些?(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北大学生拥护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是什么。比较三则材料中所使用的图片在类型上有何不同。【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的经济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服务的,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第(2)问,漫画中的医生指罗斯福,护士指国会,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所以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起到的是助手的作用。罗斯福给山姆大叔开的“药方”其实指的就是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