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学设计:3-1顺乎世界之潮流.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182834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学设计:3-1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学设计:3-1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学设计:3-1顺乎世界之潮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学设计:3-1顺乎世界之潮流奋飞中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涉及人物多,时间跨度大,各种思想繁杂。虽然已经学过一遍,但复习难度不小。【学情分析】:学生总体水平较低,能力有待提高,知识记忆因已隔了将近一年,难以清晰记忆,本课内容特点也决定容易流于表面知识记忆,需要引导学生捋清各种思想之间联系与区别,准确掌握知识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教学重点】:各派思想主张及联系、区别。【教学难点】:分析概括新思想出现传播的条件和启示。【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讲解法。【教具】:学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 基础知识梳理设计意图:1.理清并记忆主要知识点。2.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表达能力。教学方法:1.列表,学生分组填写相关知识,要求语言简练,表达清晰。2.学生展示,可以互相改正,形成互相竞争,互相帮助的习惯。二、展示材料,回答问题。设计意图:1.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不同国度的不同境遇,了解思想变革的艰难,知道变革需具备那些条件。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结合背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比较历史的能力。3.通过历史背景分析,复习相关历史内容和阶段特征。教学方法:1.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的孤寂与荣光材料二: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 予与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的孤寂与荣光(1)海国图志在中日有何不同影响?说明什么问题?材料三:严复在英国留学时期,跟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同班同学。两人被欧洲人并称为东方才子。但学成归国以后,两人际遇完全不同!1879年严复回到中国,清政府对他十分冷淡,根本不予重用。与严复恰恰相反,伊藤博文回日本后,被政府高度重用。日本天皇亲自到码头迎接,然后给了他首相职位。伊藤博文得以大展其才。日本因重用伊藤博文,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之后又战胜俄国 。(2)为什么严复和伊藤博文会有不同的际遇?材料四:革命军的政治色彩极为鲜明,富有战争精神。邹容在文中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言辞激烈,光绪三十年孙中山在旧金山印11000册在美洲华侨中散发光绪三十二年又命张永福印2万册在南洋华侨中散发。据章太炎说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曾印行20多次。鲁迅说清末的一些诗文“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邹容与章炳麟一同被清政府要求上海公共租界当局通缉。后二人被租界当局判处三年有期徒刑,邹在关押二年后病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岁。(3)革命军与海国图志相比境遇有何不同?为什么?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新思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教学评价】:直击高考,现场演练。设计意图:熟悉高考题,提高解题能力,检验课堂效果。教学方法:展示高考题,指导解题思路,学生现场动笔写出答案。教师提醒注意事项。(xx高考)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再到民主共和的思想历程,体现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发展特点,并为下节课新文化运动“观念”的革新做好引线。【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多,跨度大,所以用列表总结方式处理基础知识,课后反馈学生掌握效果不错。时间有限重点分析一个主题,提供相应材料,学生参与度高,分析比较深刻。但时间掌握较难,低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稍有拖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