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备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立德树人热点练 题组(十二)公民社会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54762 上传时间:2020-02-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备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立德树人热点练 题组(十二)公民社会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用版)备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立德树人热点练 题组(十二)公民社会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用版)备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立德树人热点练 题组(十二)公民社会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组(十二)公民社会的兴起和乡村振兴战略1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最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主权在民 B直接民主C民主监督 D依法执政答案A解析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主权在民,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体现的是直接民主,而材料还强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体现的是民主监督,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执政,故D项错误。2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A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B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答案A解析“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说明如果公民不参与国家管理,这个国家就要灭亡,显然卢梭强调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A正确。3近代西方国家赋予公民一定程度的直接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同时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这些做法重在()A完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B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C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D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国家决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公民政治权利和公民政治意识训练,不属于国家政权组织结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可知,重在培养公民参与政治事务的意识,故B项正确;使公民自由行使民主权利与材料“接受政治训练、增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理性”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形式是间接民主,故D项错误。4王守仁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时,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制定颁布了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这说明()A乡约是社会基层管理组织B心学已经成为官方正统C养成了仁厚的乡风民俗D理学重视教化、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根据“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可知,南赣乡约重视仁厚的乡风民俗,故C正确;由乡村群众集体制定,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并自觉自愿履行的民间公约,并非社会基层管理组织,A错误;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知行合一”,排除D。5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人大制度主要适用于乡镇以上的机构,不适合村委会,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86年,村委会的换届选举,这种做法完善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交代,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6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的政策性调整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这一现象发生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故A项错误;“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体现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市场的冲击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与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小农经济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材料二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并说明取得成效的原因。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农村落后;西方文化冲击;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特点: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救亡为主要目的;以改良为主要手段。(2)意义:促进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品质。原因:正确的思想指导(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