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148652 上传时间:2020-0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标版)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跟踪训练2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1(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二次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感旧陆游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有关。(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解析(1)B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2)解答本题,需要从诗歌中找出关键诗句,对其分析可以得出诗人形象的特点。如从诗人的经历来讲,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只能在“桑村麦野中”老去,由此可知,诗人壮志难酬。而“一簪华发醉秋风”则写出诗人的老态,由此可知他的迟暮悲伤之情。从尾联中则可以看出他的孤独寂寞。答案(1)B(2)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只能在“桑村麦野中”老去。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友人的强烈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诗歌鉴赏首联回想当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勇武的形象;而颔联的上句里,“十丈”表明诗人志存高远,“孤壮志”显现的是诗人为了理想就算是孤军奋战也依然不改壮志。下句烘托了上句中的“孤”字。诗人仅仅用一个发簪就能简单地挽住已经发白的头发,表明诗人年高冷清的生活状态。诗人心怀壮志,就算心志坚定无畏险阻,但是老来也只能借酒来消壮志难酬的抑郁和孤独。颈联写诗人梦回当年纵横驰骋的边塞,醒来却只能在乡野间老去。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表达对故去友人的思念之情。2(2018安徽淮北一模改编)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秋登越王台康有为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蛇龙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注越王台,相传为西汉南越王赵陀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此时康有为22岁。“十七史”句,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然后重新开始,叫作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蛇龙”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C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概,反问的语气强化了作者的感情。D本诗是游览名胜古迹之作,而诗的内容却没有写景记游,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这种写法别具风味。(2)结合全诗,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1)D项,“没有写景记游”错误;“直抒胸臆”手法错误,全诗采用比喻、用典、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慨。(2)关于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可以从动作、神态、心理上把握,他在萧瑟的秋风中,感慨民族的多灾多难,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忧时伤世之人。他不禁向天呼喊,展现出他力挽狂澜的抱负,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答案(1)D(2)诗歌刻画了一个忧时伤世、慷慨激昂的爱国青年志士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对着萧瑟的秋风,立马在越王台上,感慨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向天呼喊,表现了他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他登高望远,睥睨天下,展现出想要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胸襟和抱负。诗歌鉴赏首联凸显了一个忧时伤世的青年志士的形象,秋风猎猎,立马高冈,目接混茫,心潮澎湃。世道陵夷,国事纷乱,英雄被埋没草莽,无不令人嗟叹。颔联反思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大气包举,涵融古今。王朝的盛衰兴亡从何处说起?大千世界不知经历了几多浩劫。颈联慷慨悲歌,直抒孤愤。大地山河疮痍满目,古老的天朝上国即将为现代文明所吞没,令人不禁仰首苍穹,抚膺浩叹。尾联展示了康有为力挽狂澜的爱国情怀,而尤为可贵的是他的时代敏感,表现出了一位先觉者走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临睨八荒,青天浩荡,云海苍茫,无涯无际,横跨重洋,令人心与飞云俱远,慨叹我堂堂中华旧邦,难道竟无破壁而出,放眼世界,吮吸现代文明之雨露,堪为民族脊梁的雄才?全诗以悲壮昂扬的基调,透露出砰訇的新潮音,表现了康有为愿为时代弄潮儿的神圣使命感。3(2018陕西省西安中学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江南柳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二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B第三句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概括性极强,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C上片末句“何况”二字巧设疑问,突出“自关情”即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质疑之中,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同时带出下片所写离后相思之情景。D此词表现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没有刻意作苦语,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2)请赏析下片中“重”“亭亭”表达的具体的内心感受及其表达效果。答:_解析(1)C项,“何况”二字构成递进或者层进关系,没有质疑与双关。(2)解答本题,可以先对赏析的词语意思进行解释,如果涉及手法要指出来,如“亭亭”把月女性化,所以为拟人手法;然后对词语所在句子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效果要紧扣鉴赏的对象。答案(1)C(2)“重”:用在“倚望”前,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此时是送者抬头望新月,表现了送行者依依惜别心系行人的内心情感,一个“重”字从动作频率方面增强了对送者内心情感的表现力;“亭亭”:因“重倚望”而生成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这里“亭亭”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尽现出委婉含蓄、生动形象、亲切感人之艺术效果。诗歌鉴赏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出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斜照”两句表明送者在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4(2018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联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为大臣等候朝见皇帝或上奏章的地方,后用作朝廷的别称。青阳:指春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B颔联中“不才”既是谦辞,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C本诗颔联写出因为自己不才、生病,明主见弃、故友疏远的凄凉之景。D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2)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岁暮归南山一诗时说:“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1)A项,“表达自己归隐田园,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错误,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2)解答此题,先对结句的大意进行理解,重点解读其“意境”;然后再分析该句所运用的手法,因为是写景,所以是以景结情;最后再点明该句对诗人表达情感所起的作用及妙处等。答案(1)A(2)夜晚,一轮冷月透过松树,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这句诗以景结情,语意双关,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实景的客观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含蓄委婉,极有韵致。诗歌鉴赏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北阙休上书”为自艾之言,但“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颔联两句具体叙述失意的缘由。其中“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5(2018湖北省襄阳一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送皇甫别驾往开州李攀龙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注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玉珂:原指马络头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将领,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颂辅相之语。(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C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预计友人大约秋季可抵达被贬之所。D就诗歌的章法、布局和用词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带有盛唐送别诗的影子,但细细比较能发现李诗的别具妙旨处,可见他不是一味模仿。(2)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答:_解析(1)A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错,虽然诗歌首联有友人分别的淡淡愁云,但从全诗看,基调是高亢豪迈的。(2)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本诗的情感基调是高亢而豪迈的。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颔联中对友人的开导之词就是旷达之语;颈联想象友人的旅途时,以景衬情,境界开阔;最后一联中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更是激昂而令人振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A(2)这首送别诗,虽有友人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看淡官场暂时的失意,激励他建功立业,积极进取,基调是高亢豪迈的。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诗人用旷达之语劝慰友人:你已在诗坛享有盛名,如今虽然被贬,但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不必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颈联想象友人旅途中的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尾联以激昂铿锵之声勉励友人,诗人相信他会得到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不必担心长期失意,而虚度光阴。(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诗歌鉴赏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预计友人大约秋天可抵达被贬之所。诗歌尾联主要运用用典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激励。这首送别诗,虽有友人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看淡官场暂时的失意,激励他建功立业,积极进取,基调是高亢豪迈的。6(2018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模改编)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D诗歌塑造了一位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解析(1)B项,“绿”不是借喻,是借代。C项,“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错,“火似红”是诗人眼前出现的幻象。D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2)回答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需要抓住其中的景物来概括,如“乱云”“暮”“急雪”“风”等。而这样写的用意,可从景物描写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A(2)景象: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用意: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诗歌鉴赏在诗人写这首诗之前不久,宰相房琯率唐军与敌人作车战,失败,死伤几万人。此诗首句“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下句“愁吟独老翁”,用一“独”字,表现环境的险恶。三、四句先写黄昏时的乱云,再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诗题中的“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待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五、六句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七、八句再归结到诗人对于时局的忧念。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7(2018山西太原高三阶段性测评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送湖南部曲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 ,负君赤手缚於菟。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注部曲:部属。这位部曲立有战功,本来将要受赏,而辛弃疾恰好去职,未能行赏,故写此诗以示激励。急急符:紧急命令。明珠成薏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载一车薏米,后有人告发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 明珠”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於菟:虎的别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中“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部属的勇猛形象。B三、四句暗示自己遭谗言而去职,有负部曲战功,点明“负君”而愧之因。C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D诗人借写为部曲送行,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既有豁达之情,也有不平之气。(2)本诗的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C项,诗的第五、六句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2)从诗歌的标题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君去”可以看出诗人对部曲的惜别之情。从“万里云霄”可以看出诗人对部曲的祝愿。而“不妨”一句又可以看出诗人的无私,只要部曲有光明的前景,自己宁愿“风雨破吾庐”。答案(1)C(2)送别之情。既有惜别之情,又有祝福之意。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先公后私的情怀。只要部曲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诗歌鉴赏诗的开头两句,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下达了紧急的命令,这位壮士接下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敢。第三句用“薏 明珠”这个典故,表明自己的去职是因为遭受别人的诬谤。第四句“负君赤手缚於菟”,点明了“愧”的原因。从这一“愧”一“负”当中,可以看出诗人关怀部属而不计较个人荣辱的高尚风格。第五、六两句是诗人“素负志节”的自白。“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诗的结尾两句,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第八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能为国家效忠效劳,即使自己遭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8(2018山东师大附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2)题。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鹧鸪天暮春黄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之后。(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心惊破”句,运用拟人手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B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C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D两首词都写到了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答:_解析(1)B项,“伤春”错,词人笔下之春为“春意盎然”之春,开篇奠定的是忧愁的基调。(2)关于孤雁儿中的愁思,可以结合李清照的经历和处境来写。李清照经历家破国亡,丈夫去世对她的打击也很大,所以结合诗句可以看出她对亡夫的思念之情。鹧鸪天暮春,结合标题“暮春”及诗句中的“残花”和“怨春归去”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失落和寂寞。答案(1)B(2)孤雁儿含蓄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对亡夫的思念之情。词末三句写词人手握梅枝,却无人可寄,只因丈夫与自己已经阴阳两隔,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却无可奈何的失落心境。诗歌鉴赏孤雁儿:上片前两句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沈香”句中一个“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伴我”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梅心惊破”显示出词人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意思很含蓄。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诚的思念。“小风”两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吹箫”两句意为丈夫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能与自己倚楼畅谈了。结尾三句表达了深重的哀思。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之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鹧鸪天暮春: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初醒的无聊之状。前两句点明迟迟春日,白昼方长,午梦初醒,天还未暮。女主人公神思恍惚之时,斜阳正映照庭院。“戏临”两句摹写闺中佳人的生活情景,寄寓春愁,别具特色。女主人公特意拣取的是快要凋谢的花朵,掩藏的却是红颜将老、芳华易逝的内心哀叹。以上是叙事,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下片接承意脉,进一步写景抒情,从时间上看,再次点染春日黄昏、清和景物。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却无可奈何,伤春心事无人领会,惜花情绪只有天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